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講座信息

  論壇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9:00 - 22:00

  論壇入口1:騰訊會議ID:304768863

  論壇入口2:嗶哩嗶哩ID:11448845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

  主講嘉賓

  周星,陝西省丹鳳縣人,民族學博士(1989)。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主要著作有《史前史與考古學》(1992)、《民族學新論》(1992)、《民族政治學》(1993)、《境界與象徵:橋和民俗》(1998)、《鄉土生活的邏輯——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2011)、《本土常識的意味——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2016)等;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2006、2008)、《國家與民俗》(2011)、《中國藝術人類學基礎讀本》(2011)、《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向》(2018)等;譯著有《現代文化人類學》(1988)、《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1988)、《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1998)等。

  學術評議

  王福州,執著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曾在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任職多年,參與調研、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見證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重大事件。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業餘時間專注書法史、繪畫史及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主流報刊雜誌發表多篇文章。

  方李莉,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英國杜倫大學客座高級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諮詢專家,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出版有十餘部專著,並在各類雜誌上發表論文近200篇,承擔過多項國家重大及重點研究項目。多篇論文和專著被翻譯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國家的文字並出版,曾被應邀到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不同國家的大學做學術講座,併到亞洲、非洲、歐洲、美洲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做考察。

  許曉明,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民族藝術》雜誌主編。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廣西壯學會副會長,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壯族儀式慶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持「宗教生態與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以桂西多元宗教生態為例」(2009年)、「壯族德靖土語區民間道教研究」(2017年)兩項廣西社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委託項目子課題「中國節日節·壯族三月三」(2010年)。出版《廣西山水文化》(2012年,第一作者)、《廣西紅色文化》(2012年,第二作者)、《壯族歌圩》(2014年,第二作者)、《布洛陀史詩(壯漢英)》(翻譯)等著作。在《宗教學研究》《廣西民族研究》《民族藝術》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並在《中國民族報》《廣西日報》《當代廣西》等報紙和期刊發表和民族文化藝術相關的報導、綜述和評論數十篇。獲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集體獎)3項、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集體獎)1項。主編的藝術學期刊《民族藝術》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學術主持

  王永健,1981 年生,博士,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關西學院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 域為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田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多項,在國家級核 心期刊和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有三篇論文分獲「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 「全國藝術學學會優秀論文獎」「費孝通田野調查獎」。主要著作有:《新時期 以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知識譜系研究》《走進藝術人類學》《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合編)等。

  非遺展演

  解說人:趙曉娜

  趙曉娜,甘肅蘭州人,漢族,九三學社社員。綿陽師範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教授,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心理學會會員,聲樂教研室主任。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碩士,現音樂教育專業博士在讀。曾在A&HCI、《貴州民族研究》、《音樂創作》等國內外核心期刊和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獨著專著一部,主編專著二部;主持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一項,省廳級科研項目九項,校級教改課題二項,主研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和社會科學司課題兩項,省級課題七項。參與省級《聲樂》精品課程建設,參加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二項。曾獲甘肅省第三屆聲樂、器樂大賽美聲組二等獎,第二屆中國民族聲樂敦煌獎西南賽區三等獎,第十二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甘肅賽區優秀獎等獎項;輔導學生獲得「2017年度山葉音樂獎學金」聲樂組一等獎、「2018香港國際聲樂公開賽」一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比賽」美聲本科組三等獎等獎項。個人曾多次獲省市級聲樂比賽「優秀指導教師獎」、綿陽市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一、羌族釋比唱經

  表演者:爾瑪澤西,羌族釋比傳承人

  演唱曲目:《主西》

  二、羌族多聲部民歌

  表演者:見車牙羌族多聲部組合,羌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

  演唱曲目:尼沙《索吉畢曼》

相關焦點

  • 2017年第十五屆英國皇家人類學電影節聚焦中國民族志電影
    2017年第十五屆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電影節在英國文化名城布裡斯託舉行,本屆電影節共有15部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有近30部影片參與展映,入選的影片都是優秀之作,其中,有兩部中國題材的作品入圍了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分別是郭柯導演的關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和中山大學教授熊迅導演,南加州大學電影製片人鄭雋堯(Joe J.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郎麗娜丨文化整體觀下的土司文化遺產研究述評
    我們認為除了積極進行田野考察,深入細緻的研究以外,還應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土司文化遺產,從人類學視角出發可將其作為一種文化模式來看待,即它是土司制度支配下的,包含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藝術、道德、法律,以及風俗習慣等的一種文化模式來進行研究和保護,也就必須採取文化整體觀的研究方法。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但隨著西方人類學著作的廣泛譯介,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者及時跟進西方當代人類學前沿理論,同時進行深入的學科反思,一些學者開始走向「田野」,漸漸地超越了「神話文學」觀,從弗萊「文學的人類學研究」理念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 21222徐傑舜丨「人類學給人提供了一面大鏡子」——容觀瓊應用人類學研究南方民族文化述論
    曾任廣東省參事室參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顧問,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顧問,中國百越史研究會名譽理事,廣西瑤學學會顧問,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廣東民俗學會副會長,人類學高級論壇顧問等學術職務。1946年容先生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次年入國立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人類學部攻讀研究生學位,1948年人類學系成立後兼任該系助教。1949年容先生赴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人類學所留學。
  • 【學術會議】楊秋月,常小竹:人類學與都市文明——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會議綜述
    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人類學的學科重建以及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都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日益成熟,並成為城市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學高級論壇自其誕生之日起,經山地—鄉村—草原—流域等人類生活文明形態的討論,於2018年11月3日-4日駐足都市,在上海舉行了主題為「人類學與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1面對這一巨變,中國人類學者深感以目前的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是不足以有效地認識和解釋當下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那麼,轉型時期的中國人類學應該如何發展自己,或者說該如何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就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
  • 【民族藝術研究·重點文章簡介】王建民 / 舞蹈人類學的概念辨析與討論
  • 直播預告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二期——規約與反規約的博弈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英戈爾德指出,在矛盾和危機叢生的人類世,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一種新的人類學。這種新的人類學旨在從「被研究者」的非分類思維中獲益,重新感知生活的雙重含義。一方面,人類有機體及其獲得特定技術的過程是在生物生長與文化條件同時作用下展開的。在生活中,自然與文化是一體的,甚至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我們的身體」(第54頁)。
  • 招生|第三期北京大學中國佛教遺產與佛寺建築專題研修班
    【第三期】北京大學中國佛教遺產與佛寺建築專題研修班佛教遺產研究、保護、開發,佛寺建築的修繕、興建、管理,在當下寺廟運營和旅遊開發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提高相關從業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專業素養,是提高遺產保護水平,促進佛教文化旅遊事業良好發展的重要內容。鑑於此,北京大學將於2020年5月舉辦「第三期中國佛教遺產與佛寺建築專題研修班」,從佛教文化與歷史、石窟寺和佛造像、佛寺建築與遺產保護、當代佛教生活與建築設計、佛寺考察等多個專題,由各領域權威專家授課,解讀中國佛教遺產和佛寺建築的核心內容。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常被形容為「殖民掠奪倉庫」的民族學博物館,會遭遇哪些博物館倫理和藏品歸屬議題的爭議?最近30年,國際人類學博物館有哪些新動向?近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一個策源地。 中國應該有更發達的人類學學科。
  • 分享| 15日這堂課,為您深度解讀符號學與當代藝術
    其中,觀念的不斷蛻變、不斷刷新影響著藝術方方面面的發展形態。就藝術批評的共時觀而言,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涉及形式語言的觀念性和視覺性的變化。這種研究影響著藝術作品語境生成和意義解讀的動態和方向。在這個縱橫相交的節點上,符號學得以出場。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
  • 《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2期目錄和重點文章摘要
    《中華文化論壇》現為雙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四川省一級期刊、四川品牌報刊。《中華文化論壇》目前常設欄目有:歷史論衡、文學研究、儒釋道研究、學術述評、巴蜀文化研究、中國學·漢學研究、文化視野等。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 社會與人民:中國人類學的學術風格
    全球化與文化自覺的交織,在人類學這門曾經專注於「異文化」研究的學科內部催生了非西方學者對其熟悉的本土社會的研究和實踐,這種取向可以稱之為本土人類 學(native anthropology)(Messerschmidt,1981;Fahim,1982)。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從人類學角度觀察少數民族茶文化,能看到什麼?
    10月22日至25日,在「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上,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藝術研究院、中華書局文化遺產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絲路茶香——少數民族茶文化的人類學觀察」沙龍在北京展覽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