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研究·重點文章簡介】王建民 / 舞蹈人類學的概念辨析與討論

2021-02-18 民族藝術研究雜誌

《民族藝術研究》雜誌2015年第5期「舞蹈人類學」專題欄目刊出 2015年10月28日出刊

在舞蹈人類學開始被更多人關注之時,有必要對國際學術界目前使用的「舞蹈人類學」相關概念進行仔細的梳理和辨析,以利明確學科地位、把握正確學術方向、促進學術應用。舞蹈人類學在英文中常用anthropology of dance來表示,這個詞的含義是「關於舞蹈的人類學」,也就是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對舞蹈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或者專門研究領域。本文對「關於舞蹈的人類學」「舞蹈的人類學」「舞蹈民族學」「民族舞蹈學」「舞蹈民族志」等概念的內涵與使用、所涉及的相關範疇進行了追溯和討論,也涉及到舞蹈人類學研究途徑和舞蹈人類學的學術定位等問題。

作者認為,不同學者對舞蹈人類學相關概念的定義存在差異,但在研究中可能會殊途同歸,或者說在不同層面而言之。我們要更加清晰地認識和辨析舞蹈人類學、舞蹈民族學、舞蹈民族志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妨借用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對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學(ethnology)、人類學(anthropology)之間關係的闡述。人類學家到一個地方去做個案研究,是做民族志研究;關注某一個族群的問題時,有時也許是在進行幾個族群的比較,但關心的重點在族群問題,是屬於民族學的範疇。把這種研究放大到關心全人類的問題,則可以稱之為人類學。認識到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了解不同學者的學術立場和訴求,可以更好地找到每個學者在不同的研究項目、不同的研究階段的基本位置,同時又能夠在具體的研究中保持更寬廣的學術關懷,以深入細緻的田野民族志材料為基礎,探究更高深的理論問題。

在學科建設中,傾向於科學主義的學者們,特別是學術領袖們也許會更多地關注學科的純潔性,希望學界能夠有更為清晰的學術範式,能夠遵循更為嚴謹的研究方法。但在舞蹈人類學這樣一個具有交叉學科性質,且因為動覺和身體感受捕捉和把握的難度,就很難拘泥於學科範圍去運用研究理論與方法。因此,需要借鑑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以充滿探索性的態度,堅持開放性學術視野,才能夠獲得新的認識和感悟。


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王建民教授(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王建民,男,漢族,1957年生,199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中共中央組織部直接聯繫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中國節日誌》副主編、《中國唐卡文化檔案》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詩百部工程》編委會副主任、文化部節慶管理專家諮詢組副組長、中國民族學會、中國藝術人類學常務理事,曾先後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訪問教授、法國裡昂第三大學高級訪問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合作研究員、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教授等,並擔任國內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跨界民族研究、藝術人類學等。著有《中國民族學史》(上下卷,其中下卷合著)、《藝術人類學新論》《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百年紀事》(合著)、《中國跨界民族》(合著)、《新疆史話》《厚德載物——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合著)、《整村推進扶貧模式與少數民族社區發展》(合著)、《產業扶貧模式與少數民族社區發展》(合著)等;主編有《學科重建以來的中國人類學》《藝術人類學譯叢》《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修訂版)、《20世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少數民族與扶貧開發》(合編)等。

訂 閱 號:mzysyj88

主辦單位:雲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

聯繫電話:0871——63161975

郵政編碼:650021

投稿郵箱:mzysyj88@163.com

通訊地址:雲南省昆明市青年路371號文化科技大樓12樓《民族藝術研究》編輯部

註:本版題圖來源於網絡,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回顧|舞蹈民族志方法及其應用
    11月16日上午,王建民教授在星海音樂學院(沙河校區)綜合樓十樓樂器博物館進行了關於「舞蹈民族志方法及其應用」的精彩講座。講座討論了舞蹈民族志的方法以及應用的問題,以此讓更多人清楚知道人類學、田野研究的方法在舞蹈當中的應用。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西方人類學對「歷史性」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後複雜時間關係與空間原則,極大地推進和豐富了歷史實踐的主題。國內歷史人類學有必要藉助「歷史性」這個工具性概念,結合更豐富的田野案例,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特別是在20世紀60—90年代,「民族史」(ethnohistory)一度成為人類學熱門的分支領域,被視為西方傳統歷史書寫的重要補充,主要研究非西方世界土著的歷史。此時湧現的相關研究包括歷史民族志、對過去某個時段的社會文化系譜重構、民俗史、無文字社會的「歷史志」(historiography)、考古學家的歷史研究等。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 從人類學角度觀察少數民族茶文化,能看到什麼?
    10月22日至25日,在「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上,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博物館文化專業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藝術研究院、中華書局文化遺產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絲路茶香——少數民族茶文化的人類學觀察」沙龍在北京展覽館舉辦。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研究實踐與理論探索,大致可分為開創、發展與成熟三個時期,每個階段都與國學發生了全面接觸,並隨著對其深度介入而逐漸改變和更新了傳統國學研究的範圍、理念與方法。
  • 【對話】何翠萍:從景頗研究到西南界域人類學(上)
    走進景頗的臺灣學者 黃淑莉:您是一位臺灣人,卻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做了很長時間的人類學研究,大家都很好奇是什麼樣的機緣把您帶到了景頗研究?一向對藝術有興趣的我,如何從人類學角度研究表演這個方向,是我的偏好。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訓練則更深入地告訴我表演是什麼。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學術會議】楊秋月,常小竹:人類學與都市文明——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會議綜述
    【摘要】主題為「人類學與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於2018年11月3日—4日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議題涉及都市人類學的發展脈絡、時空與社區、新移民與城鎮化、都市音樂與藝術等,與會學者討論了在現今世界都市人類學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通過自己的研究展現了都市人類學研究的一些著力點。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建民主要就中國人類學學派的問題展開討論。他指出學派是作為一種關於科學賴以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和支持,包含著理論方法論、話語表述方式、學術領袖和團隊成員、研究規範、系列學術作品乃至於專業教學設計以及模板。要謹慎對待學派問題。
  • 【寫民族志】2018年海外民族志述略:全球流動背景下的海外民族志研究
    【作者簡介】陳盈瑩,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生;趙萱,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    「海外民族志」是中國社會科學界在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背景下所提出的概念。高丙中教授認為,海外民族志是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出路。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文 / 楊雲鬯(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在讀博士)在對攝影的本體論的討論中,理論家常認為攝影的「野性」或「瘋狂」是現代性觀看的主要症候。仿佛回應著本雅明的「光學無意識」概念(亦即巴特所說的「知面」,指照片中展示一般性事實的與「刺點」相對的特性),馬氏把照片視作揭示社會和個體「外在面貌」(physiognomic)信息的純粹記錄和視覺證據。此外,布迪厄也聲稱攝影是一種社會整合工具,「不給偶然性、意料之外和虛構的事物……留有任何餘地」。有意思的是,馬林諾夫斯基和布迪厄的研究最終都導向了人類學無法「馴服」攝影的結論。
  • 百年百部,上音王建民教授作品「五狂」入選,獲國家重點扶持
    原創 小音 上海音樂學院祝賀上音文旅部日前公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其中,由上海音樂學院申報,上音教授、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創作的《第五二胡狂想曲——讚歌》入選「百年百項」小型作品創作計劃。
  • 首屆中國舞蹈發展論壇圓滿落幕!
    2020年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藝術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山東藝術學院聯合發起的「首屆中國舞蹈發展論壇——後疫情與5G時代的民族舞蹈」在山東藝術學院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專家雲集,邀請30餘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項目第二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56個民族56種舞」在線上的成功舉辦為基點,圍繞「走進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民族舞蹈思考」、「舞蹈與直播」、「中國民族舞蹈進課堂的經驗」以及「中國舞蹈的產業化探索」四大議題,以「論壇主旨發言」、「論壇主題發言」、「專題討論」、「匯報演出與課堂展示」等專場展開研討,為期三天的論壇通過
  • 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研討會由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和大連工業大學聯合主辦,由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南安普頓國際學院承辦。大連工業大學副校長任文東教授、國家民委原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傑、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副司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吳金光、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色音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 民族志傳播研究:概念、理論及研究取向——基於中文相關文獻的綱要...
    簡單地說,「接受研究」可以歸入文化研究的範疇,因此文化研究的範圍要比「接受研究」更廣,並且,在方法上,除了民族志方法之外,還有文本解讀,甚至還有思辨的方法。關於文化研究的幾種模式,本文作者之一曾在一篇文章中進行過討論(郭建斌,2006),不再贅述。
  • 宋紅娟:西方情感人類學研究50年
    他們認為,心理學和哲學所犯的錯誤在於將西方文化中的情感特質視為全人類的普同情感特質;而情感人類學主要依託田野調查得來的經驗材料,從而展示不同文化和不同社會中情感特質的差異。三位先驅分別在菲律賓、法屬玻里尼西亞及密克羅尼西亞展開田野調查,因此早期的情感人類學研究又被稱為「太平洋民族志研究」。
  • 2017年第十五屆英國皇家人類學電影節聚焦中國民族志電影
    這7位影視人類學者分別是南加州大學視覺人類學中心製片人鄭雋堯(Joe J. Zheng)、新疆師範大學教授劉湘晨教授、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梁君健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熊迅副教授、中國社科院社會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喬副研究員、以及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徐菡、張海兩位老師。  其中,鄭雋堯(Joe J.
  • 滿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研究
    滿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研究李靜 大連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摘要:滿族民間舞蹈音樂與族群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風俗習慣等緊密結合在一起
  • 淺析社會人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引言19世紀人類學的歷史,當涉及科學的進步時,讓我們感到樂觀。事實上,由於相鄰領 域的科學發現,人類學中許多粗糙的理論都被拋棄了。因此,19世紀50年代史前史的誕生,使得在1870年之後原始人像猴子一樣的形象被逐漸拋棄了。更為激烈的是,在1862年巴黎圍繞雅利安民族的爭論之後,在對歐洲人種的研究中,語言學和體質人類學之間也產生了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