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推動了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非遺學學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非遺學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規律的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研究領域涉及面比較廣泛,需要從多學科視角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研究,並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精華,從而形成非遺學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人類學尤其是文化人類學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方法論,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借鑑價值。
一、研究對象的相似性。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自身起源及文化起源與發展的綜合性學科。人類學有兩大分支學科: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和變遷的過程及其規律,關注世界各民族所創造、享有和傳承的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國一些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活化石」之譽,例如:蒙古族長調民歌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藏戲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等。英國人類學奠基人泰勒是最早對文化概念作出比較全面解釋的學者,他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概念進行了全面、科學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乃至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顯而易見,非遺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疊性,兩者在收集、整理資料和探索、闡述理論等方面都可互相借鑑和啟發。
二、研究方法的共同性。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標誌性的研究方法。人類學者深入田野運用參與觀察和訪談等方法收集到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人類學田野調查法也是開展非遺普查、發掘、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非遺學研究者要對非遺項目做出準確判斷,就必須深入田野,立足民間。只有置身於特定的文化場所,與非遺傳承人和群體進行交流,親身感受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和文化生境,才能了解到蘊藏在現象背後的文化內涵,挖掘非遺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的價值。田野調查法既是人類學者也是非遺學者的看家本領。跨文化比較方法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從跨國、跨民族和跨文化的視角對異文化開展研究,通過理解他者來觀照自身,尊重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解釋體系。人類學的跨文化研究法對於理解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性、處理不同民族的文化衝突、維護世界和平及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非遺學研究需要跨文化比較的視角。非遺保護強調以傳承主體為核心,主張從本土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權利。如今,非遺成為許多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在非遺項目開發中要充分發揮非遺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保障非遺傳承人群通過傳承實踐獲得合法收益的權利,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三、文化相對論的認同性。文化相對論是人類學評價某種文化價值的理論視角,也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進行反思的方法論取向。文化因不同民族、不同時間與空間所體現的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的差異特徵形成了文化多樣性。文化相對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獨特性和價值,文化的價值完全由擁有該文化的民族自行評判。文化價值的評判標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人類學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博厄斯及功能學派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都主張文化價值平等,反對種族歧視。人類學既堅持文化相對論,也提倡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遍主義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民族智慧的結晶。非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目前,我國已有40項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其中少數民族有15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屬於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遺學研究應秉持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的客觀價值理念,反對民族歧視,克服狹隘的文化中心主義或文化自卑感,深入挖掘散落在民間的瑰寶,促進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鑑,加強民族團結,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文化變遷的共識性。文化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話題。人類學幾大學派都有對文化變遷的論述。人類學認為:文化確實存在相對穩定現象,但變化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引起文化變遷的原因既有社會內部的因素,也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政治制度等外部因素。我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語言、文學、音樂、舞蹈、禮儀、節慶、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飲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既有基本的積澱,也有不斷的變異,以人為載體的非遺活態傳承很有可能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及功能需求。我國社會發展正處於轉型時期,隨著民族地區人口的頻繁流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來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非遺所承載的傳統功能正逐漸弱化。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載體,不可避免地發生現代轉型。例如,國家級非遺苗族姊妹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具有特定的過程、儀式及特定對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姊妹節的真實性、淳樸性和神秘性發生了變化,節日的功能由單一的娛樂型向複合型轉變。通過姊妹節,政府招商引資,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能工巧匠出售苗繡銀飾,脫貧致富奔小康。姊妹節的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學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要樹立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並重的理念,讓我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五、整體觀理念的實踐性。整體觀是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類學最基本的學科理念與方法論。從人類學整體觀的視角來看,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因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又分別屬於不同的整體。整體觀把文化視為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繫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整體,要考察某個文化事項就要注意這一整體的層次、結構和相互聯繫。人類學整體觀對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具有指導意義。我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非遺保護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把文化進行任意分割的現象,非遺保護「碎片化」、功利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非遺學研究要堅持整體觀的理念,有計劃地做好非遺項目和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防止非遺保護「碎片化」和功利化。非遺保護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非遺項目進行調查研究時,要把它與特定生境的文化形態聯繫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實施整體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重要途徑。迄今為止,我國已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一舉措充分發揮了地域優勢、突出了民族特色、加強了文旅融合發展,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傳承方式不斷創新,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經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學必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借鑑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文化比較觀、文化相對論、文化多樣性、文化變遷性及田野調查等理論方法,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閱讀
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優越性 ——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例
走近江永女書及其文化語境
崑曲的審美境界與文化自信
辯證看待文化誤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