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推動了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非遺學學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非遺學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規律的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研究領域涉及面比較廣泛,需要從多學科視角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研究,並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精華,從而形成非遺學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人類學尤其是文化人類學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方法論,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借鑑價值。一、研究對象的相似性。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自身起源及文化起源與發展的綜合性學科。人類學有兩大分支學科: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和變遷的過程及其規律,關注世界各民族所創造、享有和傳承的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國一些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活化石」之譽,例如:蒙古族長調民歌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藏戲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等。英國人類學奠基人泰勒是最早對文化概念作出比較全面解釋的學者,他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概念進行了全面、科學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乃至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顯而易見,非遺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疊性,兩者在收集、整理資料和探索、闡述理論等方面都可互相借鑑和啟發。二、研究方法的共同性。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標誌性的研究方法。人類學者深入田野運用參與觀察和訪談等方法收集到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人類學田野調查法也是開展非遺普查、發掘、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非遺學研究者要對非遺項目做出準確判斷,就必須深入田野,立足民間。只有置身於特定的文化場所,與非遺傳承人和群體進行交流,親身感受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和文化生境,才能了解到蘊藏在現象背後的文化內涵,挖掘非遺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的價值。田野調查法既是人類學者也是非遺學者的看家本領。跨文化比較方法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從跨國、跨民族和跨文化的視角對異文化開展研究,通過理解他者來觀照自身,尊重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解釋體系。人類學的跨文化研究法對於理解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性、處理不同民族的文化衝突、維護世界和平及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非遺學研究需要跨文化比較的視角。非遺保護強調以傳承主體為核心,主張從本土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權利。如今,非遺成為許多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在非遺項目開發中要充分發揮非遺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保障非遺傳承人群通過傳承實踐獲得合法收益的權利,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三、文化相對論的認同性。文化相對論是人類學評價某種文化價值的理論視角,也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進行反思的方法論取向。文化因不同民族、不同時間與空間所體現的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的差異特徵形成了文化多樣性。文化相對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獨特性和價值,文化的價值完全由擁有該文化的民族自行評判。文化價值的評判標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人類學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博厄斯及功能學派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都主張文化價值平等,反對種族歧視。人類學既堅持文化相對論,也提倡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遍主義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民族智慧的結晶。非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目前,我國已有40項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其中少數民族有15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屬於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遺學研究應秉持文化無高低優劣之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的客觀價值理念,反對民族歧視,克服狹隘的文化中心主義或文化自卑感,深入挖掘散落在民間的瑰寶,促進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鑑,加強民族團結,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文化變遷的共識性。文化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話題。人類學幾大學派都有對文化變遷的論述。人類學認為:文化確實存在相對穩定現象,但變化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引起文化變遷的原因既有社會內部的因素,也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政治制度等外部因素。我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語言、文學、音樂、舞蹈、禮儀、節慶、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飲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既有基本的積澱,也有不斷的變異,以人為載體的非遺活態傳承很有可能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及功能需求。我國社會發展正處於轉型時期,隨著民族地區人口的頻繁流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來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非遺所承載的傳統功能正逐漸弱化。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載體,不可避免地發生現代轉型。例如,國家級非遺苗族姊妹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具有特定的過程、儀式及特定對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姊妹節的真實性、淳樸性和神秘性發生了變化,節日的功能由單一的娛樂型向複合型轉變。通過姊妹節,政府招商引資,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能工巧匠出售苗繡銀飾,脫貧致富奔小康。姊妹節的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學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要樹立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並重的理念,讓我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五、整體觀理念的實踐性。整體觀是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類學最基本的學科理念與方法論。從人類學整體觀的視角來看,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因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又分別屬於不同的整體。整體觀把文化視為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繫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整體,要考察某個文化事項就要注意這一整體的層次、結構和相互聯繫。人類學整體觀對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具有指導意義。我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非遺保護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把文化進行任意分割的現象,非遺保護「碎片化」、功利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非遺學研究要堅持整體觀的理念,有計劃地做好非遺項目和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防止非遺保護「碎片化」和功利化。非遺保護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非遺項目進行調查研究時,要把它與特定生境的文化形態聯繫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實施整體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重要途徑。迄今為止,我國已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一舉措充分發揮了地域優勢、突出了民族特色、加強了文旅融合發展,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傳承方式不斷創新,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經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學必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借鑑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文化比較觀、文化相對論、文化多樣性、文化變遷性及田野調查等理論方法,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閱讀

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優越性 ——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例

走近江永女書及其文化語境

崑曲的審美境界與文化自信

辯證看待文化誤讀現象

相關焦點

  • 社會與人民:中國人類學的學術風格
    引自西方的人類學學科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用"等思想在近代歷史的特殊環境中相結合,產生以研究"內部他者"為重點的本土人類學和"邁向人民"的國家人類學兩種傳統。在新時代發展和融通人類學的這兩種資源,是構建中國特色人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方向。
  • 孫正聿:凝鍊和闡釋構建哲學學術體系的學術命題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摘 要: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最為重要和最為艱難的理論任務是凝鍊和闡釋構成這一體系的命題系統,賦予這個命題系統以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並在學術命題的相互規定中形成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研究員回顧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及工作坊的緣起,指出本次會議聚焦於宗教理論與義理之外的具體修行,強調個案與實踐,並在這些非理論的實踐形式中,對空間、身體在不同文化之間的意涵展開討論。華東師範大學黃劍波教授、南京大學楊德睿教授也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 構建中國現代語言詩學理論體系
    這些成果或對單個詩論家、詩論命題、詩論範疇、詩論流派等展開微觀研究,偏重於描述或解析詩學理論和詩歌現象的思想性與社會性;或表現為詩潮史、批評史的歷史研究,對新詩中象徵主義、現代主義潮流進行歷史的發掘、描繪、審視與評價;或在中西維度和古今維度中展開詩學比較研究。這些研究構建出不同面向的中國現代詩學,豐富了現代詩學研究。
  • 【學術會議】楊秋月,常小竹:人類學與都市文明——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會議綜述
    最後,他對都市人類學未來發展做了展望,認為未來的都市人類學研究除了要追求應用性、文化多元性、綜合性、理論性以外,也要利用大數據和新技術進行輔助研究。四川大學的徐新建教授總結了17年來人類學高級論壇的線性演化邏輯,更對本次的「都市文明」主題進行了高度的理論概括和現實思考。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人們不斷地從西方尋找理論資源,在嘗試了幾乎能找到的學術武器後,終究感覺到中西方之間的種種隔膜,以本土材料印證西方理論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學術需要,而以西方理論的手術刀解剖本土案例也並不順手。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葉舒憲編譯了《神話—原型批評》一書,對加拿大批評家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進行重點譯介,由此,「神話」和「原型」概念在中國得到了持續的關注,並引發「神話—原型批評」的研究熱潮。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的一些學者總是喜歡把西方的理論奉為圭臬,缺乏對本國實際情況的獨立思考。這就導致我們的研究只是為西方學者的理論提供原始材料,淪為西方學者的「打工仔」,即西方學者提供理論,我們提供原材料。[13]二是在國內,我們這個學科的學術研究太注重實地調查、太注重事實陳述,而忽視了學科理論和學科思想建設,缺少有深度的研究。
  • 探尋「法律感」的理論價值
    君王在司法體制中佔據重要地位,達瑪試圖把事實構建為法律,而「君王的正確性」決定著其命令是否成為法律。在馬來社會中,事實與規範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根據阿達特進行的程序、說辭,促使大家達成沒有異議的和諧、合理狀態。格爾茲只想表明存在關於規範與事件相互聯繫的上述三種觀念,但並不想證明它們本身是否為法律。值得注意的是,格爾茲是用三個概念來闡釋「法律感」的。
  • 加快構建我國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儘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為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要求,本報理論部近日舉辦「加強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理論研究專家研討會」。
  • 立足實踐構建理論體系《新中國經濟學研究70年》出版
    該書系分為國家發展建設史和學術研究史兩大序列,計劃出版30種圖書,目前已出版17種。《新中國經濟學研究7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張曉晶研究員主編,分上下兩卷,共100多萬字。
  • 【中國民族學專題】何星亮: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
    40年來,我國民族學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提供了思想指南。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堅持以下四項原則。增強學術自信。
  • 古典文獻解讀:人類學的一種路徑
    在古典文獻佔有方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巨量的古典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保存了中國文明交往與混融的大量信息,是一種巨大的學術優勢。這裡的「中國文明」囊括了儒家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與彝文化等,而界定「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是其擁有活態的悠久的制度體系與文字系統之傳統,並擁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中國文明混融複合形態的人類學研究,乃是一種文明人類學。
  • 南京曉莊學院構建優質課程體系 培養卓越音樂師資
    原標題:南京曉莊學院構建優質課程體系 培養卓越音樂師資近年來,學院又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理念為引領,緊密結合江蘇乃至全國基礎音樂教育對卓越音樂師資培養的需求,在長期的實踐積累中,構建出了富有實效的卓越音樂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所培養的學生多次在師範生技能大賽及基本功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畢業生入編率高,受到各中小學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但當時的理論構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學科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知識積累不足,中國自身對外交往的經驗也不充分。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過長期積累和歷史演變,已經在學科內佔據主導地位。這使得許多中國學者特別是中青年學者將興趣主要放在學習和研究西方理論上,而對構建中國自己的理論動力不足。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學術研究》雜誌社以及人民出版社的3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存在語境」「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的實踐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思想智慧」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 陳峰|社會史論戰:政治和學術價值雙峰並峙
    同時,持中立姿態的《讀書雜誌》提供了一個不拘派別、自由辯論的平臺,不再像初期的《新生命》《新思潮》《動力》等各立山頭、壁壘分明,這也為論戰步入學術軌道創造了條件。參與論戰的學者對中國古史與社會性質等問題提出了大量重要見解,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論戰產生的效果和意義兼具學術與政治兩個方面。先看其重大的政治意義。簡言之,論戰的積極成果有效轉化為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
  • 學界聚焦構建中國「史記學」學科體系
    來自國內史記研究的專家學者和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的代表50餘人,圍繞司馬遷與韓城、《史記》與韓城文化、《史記》的現代意義、《史記》文本研究、《史記》域外傳播研究等主題進行交流,通過探討《史記》本身的價值以及研究的歷史、現狀,研究方法,努力構建中國「史記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中古與近世:對話歷史人類學」學術工作坊紀要
    近年來,「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徑在中國近世歷史研究中取得了斐然成績,成為一股新的潮流。這些歷史人類學者走向歷史現場、從人的行為出發理解國家制度、關注區域社會與中國文化整合的一系列學術實踐,都體現出從國家的歷史到人的歷史的研究視角的轉向,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至1986年四大分支的學科架構漸漸瓦解,體質人類學的應用性地位下降,都市人類學異軍突起,證明了其優越的工具價值。阮西湖以都市人類學為切入口,促進學科的國際化接軌,周大鳴上書教育部為人類學一級學科「請命」推動了學科的世俗化。在童恩正、和少英等人的努力下,「民族識別」支配的民族史範式悄然鬆動,為學術思想的解放邁開了一小步。國際學術環境的接觸與滲透,往往對本土化的發酵、意識喚醒起到外部刺激的作用。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
    12月11日,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高峰論壇」在南京順利召開。  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致辭表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社科界的要求,並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要始終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構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要把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