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記得上小學時,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其中一方總會指著對方說一句:你再這樣我就告訴老師了!
這句話威懾力極強,一般很快就能平息矛盾,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孩子憤憤不平的心理。
在大人們看來,孩子忘性大,不管遇到什麼事,不管多生氣,過一兩天也就忘記了,可有時候孩子還真忘不了。
非但忘不了,還會想方設法地把「仇恨」記錄下來,意在提醒自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前段時間,一位小學生自創的「記仇筆記」在網上迅速走紅,眾人這才發現原來小學生還有如此另類的記仇方式,一時間不少網友都感到啼笑皆非。
只見孩子在筆記封面端端正正地豎寫了「記仇本」三個大字。翻開細看,孩子認真地記錄了日期、天氣,接著在下面羅列出同學欺負自己的各種事件。
在大人看來,不過都是些小孩子之間相處的小事:1.賈玉靜兇我。2.賈玉靜瞪我。3.我幫賈玉靜寫完記錄她翻臉不認人。4.顏培宇揍我,我忍了。
似乎有些委屈,小朋友寫著寫著甚至還用上了方言:賈玉靜「黑戶」我。黑戶可能是方言「嚇唬」的意思。
眾網友看後紛紛爆笑留言:
@爬著去吃瓜:賈玉靜:我心裡好慌。
@凍頂烏龍:哈哈哈哈,每日一仇,這孩子山東的嗎?黑戶你。
@歸去來:這孩子記性可真好,大佬得罪不起啊!不過話說回來,小朋友養成這種記仇的習慣很不利於身心健康啊,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多與其溝通。
@杏花微雨:我分析下啊,賈玉靜喜歡你,顏培宇喜歡賈玉靜,所以你才會被揍!
熱議中,其中一位網友曬出了一位小學紀律課代表的記錄本。這本「專業筆記」就更是詳細了,幾點幾分,誰犯了什麼錯誤,都被工工整整地記錄在了紙上。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和家人、同學發生各種各樣的摩擦,雖然孩子「記仇」的方式在很多家長看來幼稚搞笑,但這也明確地反應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時去疏導孩子的情緒,只把「記仇」這一行為當成是笑料,那麼孩子將會漸漸養成「記仇」的習慣。
「仇」記得多了,將來就很容易走上彎路。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以及合理地發洩情緒?
1、鼓勵孩子發洩內心情緒
很多家長覺得小孩子忘性大,就算是當時不高興,過一會也就忘了。
其實不然,孩子和大人一樣,有些不良情緒可以自己消化,但是有些情緒就需要得到發洩和理解才能平息。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及時發覺並鼓勵孩子去表達情緒。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負面情緒,例如孩子露出了難過的表情或者沉默不語時,家長應當及時問清楚原因,與孩子進行溝通,疏解他們內心的不良情緒。
2、儘量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
很多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時,是拒絕與家長溝通的,他們認為家長只會站在制高點指責自己,而無法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
這的確也是如今很多親子關係的現狀,家長越想接近孩子,孩子越想躲開,究其根本,是因為很少有家長能做到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相處、溝通。
所以如果想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們就需要從親子關係入手,換一種身份去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緒,不要總擺家長的架子去與孩子溝通。
3、情緒積極或負面情緒都應該得到重視
管理情緒不一定都指負面情緒,積極的情緒也可以表達。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和他人分享,傳遞積極的正能量,不論是助人為樂的幸福感,還是克服困難的成就感,都值得我們大聲表達出來。
如果孩子有負面情緒,家長則要告訴孩子發怒、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應該先冷靜下來,然後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情發洩情緒,比如運動、室外活動等。
兜媽寄語
每個人都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並不可怕,如何讓情緒得到合理、及時的疏導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及時溝通,父母還應該從小培養、教導孩子如何疏導自己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你家孩子有「愛記仇」的毛病嗎?你是怎樣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緒的呢?歡迎將你的觀點分享給兜媽哦!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