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自由邦,一個落後的非洲國家,憑什麼能強迫清朝籤條約?

2021-01-09 騰訊網

公元1898年,非洲國家剛果自由邦和李鴻章籤過一份名為《中國與剛果國專章》的條約,規定剛果自由邦可以享有清朝與各國所籤條約中關於「身家、財產、審案之權」;而清朝國民在剛果自由邦同樣也可以享有最惠國人民待遇。而這個剛果自由邦就是如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前身。

嚴格意義上講,這就是一份不平等條約,存在一定的強迫性。條約中規定剛果自由邦可以享有其他各國的特權,完全就是把自己當做列強來看待。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的剛果自由邦只是一個落後的非洲國家,不僅和清朝相隔甚遠,而且實力上也不足以威脅清朝,清政府為何又要搭理他呢?這就得從剛果自由邦這個國家的來源說起了。

剛果河下遊流域是非洲最為肥沃的土地,資源極為豐富,被稱為「原料倉庫」。據可靠的勘探數據,這裡有著世界第一儲量的鈷資源,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三分之二;有著儲量近2億克拉的鑽石,居世界第二位。

在19世紀70年代,歐洲掀起了一股「剛果熱」,非洲剛果河流域豐富的礦產資源,引起歐洲的富商貴族們的極大興趣。其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表現得最為積極,他於1876年牽頭成立了「國際剛果協會」,積極籌劃非洲探險活動。然而比利時畢竟國小勢威,不比英法這些大國,所以在出徵非洲這件事兒上,還是慢了一些。

一直準備了兩年,利奧波德二世才組織起一支遠徵軍,由美籍探險家斯坦利率領進入剛果河流域。而旁邊的法國人則是在「國際剛果協會」剛成立不久,便已經來到了剛果河下遊。所以,當比利時遠徵軍舟車勞頓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看到的卻是法國人的旗幟和軍營。不過來都來了,而且又花費了這麼大力氣,利奧波德二世自然不甘心,於是就在當地駐紮了下來,與法國人隔河對峙,勢必要分得一杯羹。

而正當比利時和法國針鋒相對的時候,葡萄牙人又來了,他們是最先來到這塊土地的歐洲人,早在15世紀末,就已經和當地人建立起了貿易關係。所以按照先來後到的原則,自己怎麼也得分點兒好處。

當然了,當時的葡萄牙早已經日薄西山,沒什麼實力,原本是不敢來摻和的。但是人家背後有人啊,當時英國人也看上了這片寶地,所以給葡萄牙撐腰,換取英國可在這一地區享有同葡萄牙相同的商業和航運權利。

看到英國人出來搞事情,德國人又不答應了,於是站出來反對。總之,圍繞著剛果河流域這塊地方,歐洲列強們鬧得不可開交。

最終,在1884年英法等15個歐洲國家在柏林進行了一場國際會議,會議由德國首相俾斯麥主持,大家就剛果問題等諸多非洲事務進行了討論,並且達成一致。這邊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柏林會議,這次會議名義是在討論非洲事務,但實際上卻是歐洲各國在討論如何瓜分非洲。

會議上,利奧波德二世利用英法德等大國的矛盾,左右逢源,取得了剛果河口北岸的土地,並將其命名為剛果自由邦。值得一提的是,剛果自由邦並不是比利時議會持有,而是在利奧波德二世建立的「國際剛果協會」比利時分會名下,換句話講,這就是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這也是剛果自由邦中「自由」二字的來源,意思是不受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控制。

在成為剛果自由邦領主之後,利奧波德二世自然要想辦法開發這片土地,將利益最大化。然而,當時的黑奴貿易已經不吃香了,缺乏開採礦山的勞動力。所以利奧波德二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畢竟當時的華人勞工已經成為了歐美列強的新寵。所以在1887年,利奧波德二世就照會清政府,希望剛果自由邦招募勞工。

不過,這個要求被總理衙門給拒絕了,理由是剛果自由邦沒有和清政府籤訂條約,建立外交關係。

所以,利奧波德二世只能通過葡萄牙的勞工販子通過不正當渠道招募勞工。不過,這種間接招募的方式並不是太靠譜,不僅有中間商賺差價,而且還無法保證勞工質量。所以,利奧波德二世還是想要走官方渠道,大規模的招募勞工。為了滿足利奧波德二世的意願,剛果自由邦專門派出大使餘式爾伯爵來到中國,和清政府交涉。

對於這個剛果自由邦,當時的清政府也有些不好處理。一方面,他雖然是非洲小國,但卻是比利時國王的領地,如果直接拒絕,無疑會得罪比利時。另一方面,清政府又擔心這樣的風氣一開,會有更多的「自由邦」打著主子的名義上來狐假虎威。總理衙門為此還兩次電報駐英國公使羅豐祿,以詢問西方各國是如何定位這個剛果自由邦的。

在得知英國和德國也曾與剛果自由邦籤訂商約和通行章程後,最終總理衙門選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先答應與其建交立約,以安撫比利時。但條約內容儘量簡單,不能和其他列強一樣。

最終在1898年5月,李鴻章與餘式爾在天津籤訂《中國與剛果專章》,也稱《天津專章》。條約規定:

一、中國與各國所立約內,凡載身家、財產與審案之權,其如何待遇各國者,今亦是諸剛果自主之國。二、議定中國人民可隨意遷往搞過自主之國境內僑寓居住,凡一切動產、不動產皆可購買執業並可更易業主。至行船、經商、工藝各事,其待華民與待最優國之人民相同

由此一來,剛果自由邦算是近代史中首個同中國締結條約的非洲國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天津專章》並沒有能真正的生效。因為李鴻章在籤訂條約之後,就退出了總理衙門外調廣東。此外,條約籤訂之後,政局混亂,各部門交接不連貫。尤其是戊戌變法的失敗,導致這期間的許多條約政策不被承認。所以,李鴻章籤訂的這份《天津專章》始終沒能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批准,也能沒能作數。

換句話講,《天津專章》是一份而無效的條約,並沒有發揮內容賦予的作用。正是因為如此,導致這段歷史沒有得到史學家的重視,許多人都不知道。當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當時清朝籤訂的條約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歐洲列強,像剛果自由邦這樣的非洲小國,實在是有些不起眼,而且也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非洲的剛果也想跟清政府籤條約?
    不平等條約,憑啥來籤?要說剛果和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許多人的腦海裡肯定會跳出一個大大的問號。首先,現在的剛果河流域還存在兩個名為「剛果」的國家,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為金夏沙(所以簡稱剛果(金)),另一個是剛果共和國,首都為布拉柴維爾(簡稱剛果(布))。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曾有一個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條約,甚至還想在清朝駐軍,說起來是不是很可笑,畢竟非洲從15世紀開始被殖民,一直到20世紀末才正式拜託殖民的枷鎖,不過卻有此事,那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當列強紛至沓來要求中國與之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一個貧窮落後的非洲國家竟也跑到中國天津要求同中國籤訂和列強一樣的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今天說起來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可沒少幹令如今的我們看來匪夷所思之事。清政府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後一度患上了「恐洋症」,以致於只要一見到洋大人就認慫。
  • 非洲為什麼有兩個剛果國家?剛果(金)和剛果(布)為何不合併?
    1880年,一位名為布拉柴的海軍中尉代表法國政府和地方土著勢力籤訂了條約,獲得了當地的統治權。布拉柴在往內陸探索過程中,在瀕臨剛果河的某地建立了一個小型基地,後來法國地理協會以布拉柴的名字將該地命名為「布拉柴維爾」,也就是當今剛果(布)的首都。
  • 剛果金當年強迫清朝籤署不平等條約,還要駐軍
    除此之外,它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素有「世界原料倉庫」和「非洲心臟」之稱,是一個發展潛力很大的國家。但是剛果(金)的經濟狀況不佳,GDP總量只有400億美元,人均GDP只有400多美元,在全球最貧困國家排行榜裡,名列第5。
  • 地理學堂:非洲大陸兩個剛果,哪一個才是盧卡庫他們的「故鄉」?
    其中,以盧卡庫、本特克、奧裡吉、巴舒亞伊、蒂勒芒斯、孔帕尼來自非洲的一個國家——民主剛果。此外,中超勁旅,外號御林軍的北京國安前鋒巴坎布就是民主剛果的主力前鋒和進攻核心。翻看非洲地圖,我們發現除了民主剛果之外,非洲還有一個國家也叫剛果,即剛果共和國。
  • 不自由的「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二世的野望及其投機事業巔峰
    西方列強在達成利益共識後,開始以「振興經濟、扶持貿易」等名義進入非洲,對非洲各地進行殖民分配。各國完全沒有履行在「柏林會議」上的承諾,杜絕奴隸貿易、提升人權等諾言統統淪為笑談。此外,西方列強完全漠視非洲百姓權益,將他們作為剝削對象予以最大限度的壓榨。落後便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由於列強們瘋狂侵略,非洲大部分地區直到現在仍處於窮困交加的落後局面。
  • 學生時代的地理「迷思」:非洲為什麼會有兩個「剛果」?
    1880年,一位名為布拉柴的海軍中尉代表法國政府和地方土著勢力籤訂了條約,獲得了當地的統治權。布拉柴在往內陸探索過程中,在瀕臨剛果河的某地建立了一個小型基地,後來法國地理協會以布拉柴的名字將該地命名為「布拉柴維爾」,也就是當今剛果(布)的首都。
  • 為何有兩個剛果,他們的首都一河相隔,為何兩個國家不統一
    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有這樣一條河流,它蜿蜒流淌,幾乎橫貫非洲大陸的中央地帶。如果按流量而論,它是世界上僅次於亞馬遜河的第二大河流。其所流經的熱帶雨林,同樣僅次於亞馬遜雨林,被當地人譽為「非洲之肺」,它就是剛果河。
  • 徘徊在剛果的歐洲君主的魅影:千萬黑人為其「殉葬」
    近代以來的非洲一直就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試驗場,無論是使用堅船利炮還是威逼利誘,西方人都將古老的非洲大地逐步蠶食。而在所有曾淪為西方殖民地的非洲民族國家裡這一國家卻深深墜落在一位歐洲君主的陰影之下。這一非洲國家便是剛果(金)(舊名薩伊),經歷了近代人類史上最離奇而悲慘的浩劫……十九世紀下半葉,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在基本瓜分完勢力範圍後開始大舉進入古老而遼闊的非洲。其中,最熱血和貪婪的,就是這位比利時君主了。此人是何許人也?作為比利時人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留給他們印象還是很不錯的:大規模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源源不斷的物資補充以及廉價的商品。
  • 非洲水量最大的剛果盆地,為何有兩個同名剛果的國家?
    剛果河的支流多,意味著剛果河的流域面積會非常大。剛果河流域面積有401萬平方公裡,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面積差不多大。如果只算剛果盆地,面積則有337萬平方公裡。剛果河的流量非常大。尤其是匯入大西洋的河口附近,這裡有很多落差較大的瀑布,一個接一個,被統稱為「利文斯通瀑布群」。可以這麼講,剛果河流域的人們,可以缺金缺銀,唯獨不缺少水源,實在太多了。
  • 比利時作為小國,是如何在非洲與英法德競爭,佔有大片殖民地的?
    一個獨立的比利時誕生。▲布魯塞爾市民起義,比利時反抗荷蘭殖民統治比利時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獨立後發展工業提供了原材料。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獨立後的比利時藉助兩次科技革命的春風,修建鐵路、港口,把自己同法國、荷蘭連接起來,實現了飛速發展。經濟的發展讓比利時的國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 大灰狼物流助攻非洲剛果金經濟快速崛起
    當年非洲大陸被稱為「絕望的大陸」。而今,其廣闊的市場藍海已成為國內各電商平臺和賣家緊盯不舍的對象,中非合作規模逐步擴大,中國製造品不斷出口非洲,通過抖音看非洲才發現它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落後、貧窮」的國家。
  • 非洲兩個名為剛果的國家,卻一貧一富!為何差距這麼大?
    在非洲有這樣一條河流,若按流量來劃分,它是僅次於亞馬孫河的全球第二大河流,這就是剛果河,也被稱為薩伊河。它所流經的區域,有被譽為「非洲之肺」的全球第二大熱帶雨林,僅次於亞馬孫雨林的剛果雨林。還有兩個以「剛果」得名的國家,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也曾被稱為薩伊共和國;一個是剛果共和國,簡稱都是「剛果」,官方語言都是法語,地理環境也十分相近,就連首都也僅相隔一條河流而已,但國土面積一大一小的這兩國,如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貧一富,國土面積大的那一個,竟淪為了目前全球最落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曾殖民剛果的比利時國王雕像被拆 反歧視風潮激蕩歐陸
    利奧波德二世被視為歐洲帝國主義剝削非洲的象徵人物之一。作為比利時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1865年登上王位時,領導的只是一個剛從荷蘭獨立35年的分裂小國比利時。但利奧波德二世很快發現,獲取財富的最快辦法就是建立一個非洲殖民地。而非洲中部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險惡,是歐洲列強當時鮮有涉足的地域。
  • 作為私人屬地的剛果——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罪與罰
    提起剛果,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戰亂和不安,其實,這個被人為撕裂的國度是一個物產豐饒的"世界原料倉庫"有"中非寶石"和"地質奇蹟"之稱。那麼,剛果是如何在奴役和殖民中一步步淪為列強血淋淋的原料工廠的呢?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康拉德在1890年找了一份剛果河上蒸汽船船長的工作,僱用他的公司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設立的,為的是使用近似奴隸生產的強制勞役掠奪剛果的自然資源。1885年,利奧波德二世的剛果自由邦獲得了國際承認,其中記者兼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的宣傳攻勢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