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的「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二世的野望及其投機事業巔峰

2021-01-09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公元1884年11月15日,15個西方強國派遣代表齊聚柏林,召開了一場長達104天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 儘管英、法、德及西班牙四國佔有一定實力優勢,不過其他國家並沒有因此捨棄本國利益,尤其是這場會議的始作俑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保護自身利益,在會議期間格外活躍。眾多列強代表以一副貌似優雅的貴族姿態,赤裸裸地商量著如何瓜分非洲土地和資源,這場會議也為歐洲列強大肆侵佔非洲揭開了血腥的序幕。

▲「柏林會議」場景油畫

經過漫長的爭論協調,「柏林會議」最終以處理「剛果問題」為名義,協調出幾條總體規則。首先,各國在「有效佔領」地區內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應當自覺避免與其他列強發生衝突。「有效佔領」一詞,源於柏林會議《總決議書》第36款,未參與這場會議的國家日後若想佔據非洲沿海或在內地設立保護國,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還必須正式告知已在柏林會議決議書上簽字的歐洲各國。得到認可後,該國方可與其他列強進行自由貿易,只有才算是有效佔領。

▲列強瓜分非洲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決議書中還有個詞叫做「勢力範圍」,意思是說列強入侵非洲後,不但有權佔領沿海地區,還可以憑此作為基點,向內地無限深入。西方列強在達成利益共識後,開始以「振興經濟、扶持貿易」等名義進入非洲,對非洲各地進行殖民分配。各國完全沒有履行在「柏林會議」上的承諾,杜絕奴隸貿易、提升人權等諾言統統淪為笑談。此外,西方列強完全漠視非洲百姓權益,將他們作為剝削對象予以最大限度的壓榨。落後便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由於列強們瘋狂侵略,非洲大部分地區直到現在仍處於窮困交加的落後局面。

▲利奧波德二世舊照

雖然各國列強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獲益頗多,不過實際上的最大獲益者卻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資源豐富的剛果盆地中,有超過2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淪為這位國王的私人領地,這一面積幾乎相當於比利時國土面積的76倍。當時比利時立國僅有半個世紀,利奧波德二世之所以能在「柏林會議」中成為最大受益者,主要是因為他搶佔先機,在歐洲列強劃分非洲西南殖民地時,成了各國政治利益在剛果地區的平衡者。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事實上,利奧波德二世的野心非常之大,狡猾的他早就對非洲資源垂涎三尺。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曾多次呼籲召開國際會議。早在1876年9月時,利奧波德二世便在布魯塞爾以東道主身份,組織並成立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隨後各國紛紛建立分會。利奧波德二世從父親留下的遺產中取出1000萬法郎,以贊助為名義暗中控制協會執行委員會,然後以此為保護傘悄然施行自己的計劃。

▲探險家斯坦利畫像

利奧波德二世經過幾個月物色,終於找到合適人選,於是他僱傭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前往非洲尋找資源。斯坦利沒有辜負僱主的期望,很快便在剛果盆地找到大量資源,並託人將當地情報迅速傳回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得知消息後,立刻派遣心腹前往法國馬賽港,親自迎接斯坦利返回歐洲進行密談。隨後,利奧波德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一次國際非洲協會全體會議,並在會議上宣布成立上剛果研究委員會。這一次,利奧波德二世故技重施,以提供資金為名義暗中控制協會,並安排自己得力助手施特勞赫上校擔任委員會主席。

▲剛果河流域鳥瞰

公元1878年,利奧波德二世用大量金錢收買探險家斯坦利,讓他在指定區域工作五年,並保證封鎖所有對外消息。利奧波德二世知道非洲資源豐富,就像蛋糕一般香甜誘人。在沒有搶佔先機的情況下,若不封鎖消息,其他歐洲國家必定會蜂擁而來,以比利時當時的國力,註定無法在群狼環伺的大環境下獲得最大利益,很可能只是跟在強國身後分到一些殘羹冷炙。利奧波德二世為此事謀劃許久,顯然不願出現這樣的結果。

▲正在發表演說的利奧波德二世(畫像)

公元1879年1月2日,斯坦利在利奧波德二世授意下向「上剛果研究委員會」提出探險計劃,協會成員不敢忤逆最大金主,遂以全票支持通過了這項計劃。隨後,探險家斯坦利組織了一個探險隊,以探險的名義前往非洲勘察。探險隊抵達歐洲後,斯坦利以各種骯髒手段,迫使當地土著領袖籤署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不僅將當地大片領地轉讓給利奧波德二世控制下的國際剛果協會,還先後設立了四十多個據點。

世上沒有不通風的牆,利奧波德二世及其手下的行為雖然已經盡力保持低調,但歐洲各國的領導者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沒多久便通過間諜獲知此事。列強們眼看奧波德二世在非洲大肆謀利,按捺不住內心的貪婪,紛紛出手想從非洲分一杯羹。況且歐洲各國本就不是鐵板一塊,為了爭奪非洲資源,各國矛盾日漸激化。

▲「鐵血宰相」俾斯麥雕像

利奧波德二世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主動派遣心腹到歐洲各國遊說。利奧波德二世不僅希望西方列強進一步承認他在非洲的權益,更試圖激化歐洲各國矛盾,讓列強們沒有餘力去瓜分非洲。在各種勢力的推波助瀾之下,當時的國際局勢越來越混亂。德國宰相俾斯麥擔心會在歐洲大陸遭到法國和英國兩面夾擊,於是宣布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剛果問題 」。按照俾斯麥的原定計劃,他想這次會議以非洲領地為代價,聯合法國共同對付英國,誰知卻給利奧波德二世做了嫁衣。

「柏林會議」結束後,歐洲各國不願破壞國際政治平衡,於是最終同意利奧波德二世以個人名義而非國家名義掌控剛果地區。當然,各國也直截了當地表示,必須給予他們在剛果地區自由貿易和通航權力。利奧波德二世得到剛果地區本就是意外之財,能夠獲得列強的承認已經是萬幸,因此他毫不遲疑地滿足了列強們的訴求,也算是皆大歡喜。

公元1884年,利奧波德二世宣布在剛果河流域建立剛果自由邦(後改為比屬剛果),並於次年4月正式兼任剛果自由邦國王,並以自己的名字為首都定名為利奧波德維爾。利奧波德二世雖然從未到達過自己名下的這片土地,卻通過種種手段從當地百姓身上盤剝了2.2億法郎,折算下來大約相當於如今的二十億美元。不得不說,「柏林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河流域的投機事業達到最高峰。

參考文獻:

《非洲通史簡編》《試論柏林會議的實質》

相關焦點

  • 作為私人屬地的剛果——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罪與罰
    今天撈徐帶大家探討一下比利世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比屬剛果的罪與罰。1865年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為比利時國王。在位期間對內依靠工商業資產階級,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使比利時發展成為工業國。但這並不是他出名的地方,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是一個殖民帝國主義分子,有"殖民主義之王"的稱謂。
  • 剛果自由邦,一個落後的非洲國家,憑什麼能強迫清朝籤條約?
    其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表現得最為積極,他於1876年牽頭成立了「國際剛果協會」,積極籌劃非洲探險活動。然而比利時畢竟國小勢威,不比英法這些大國,所以在出徵非洲這件事兒上,還是慢了一些。 一直準備了兩年,利奧波德二世才組織起一支遠徵軍,由美籍探險家斯坦利率領進入剛果河流域。而旁邊的法國人則是在「國際剛果協會」剛成立不久,便已經來到了剛果河下遊。
  • 因為利奧波德二世,剛果人失去的遠不止手
    1885年4月30日,利奧波德二世獲得了「剛果自由國國王」的稱號,這也意味著剛果的本土居民悲慘日子的到來。將剛果變成自己的「私人財產」以後,他建立軍隊,頒布法令,告知「剛果自由國」的居民,當時的剛果的主要資源,都屬於他,不允許私底下買賣類似橡膠、象牙這些東西(橡膠、象牙在當時價格比較昂貴)。
  • 非洲為什麼有兩個剛果國家?剛果(金)和剛果(布)為何不合併?
    經過多方協商,利奧波德二世成功得到了與會各國對建立剛果自由邦的贊同,並且和法屬剛果正式劃分了邊界,從此非洲版圖上出現了分屬不同國家統治的兩個剛果殖民地。值得注意的是,柏林會議後法屬剛果(以及法屬赤道非洲)的首府定為布拉柴維爾,但由於西方人對剛果早期的認知基本停留在河口地區,對內陸鮮有挖掘,因此比屬剛果自由邦的首府設在了下遊河口城市博馬。
  • 因種族歧視,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雕像被移走,他到底跟黑人有什麼仇?
    然而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所謂「剛果自由邦」的三十年間,當地人口減少了近一半,更匪夷所思的是這片面積超過比利時本土76倍的土地,不屬於任何國家或政府,而僅僅只屬於利奧波德二世國王本人。公元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實行君主制,由來自德國的貴族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出任國王,開國國王是利奧波德一世,而利奧波德二世正是他的次子。
  • 學生時代的地理「迷思」:非洲為什麼會有兩個「剛果」?
    經過多方協商,利奧波德二世成功得到了與會各國對建立剛果自由邦的贊同,並且和法屬剛果正式劃分了邊界,從此非洲版圖上出現了分屬不同國家統治的兩個剛果殖民地。值得注意的是,柏林會議後法屬剛果(以及法屬赤道非洲)的首府定為布拉柴維爾,但由於西方人對剛果早期的認知基本停留在河口地區,對內陸鮮有挖掘,因此比屬剛果自由邦的首府設在了下遊河口城市博馬。
  • 鬼魂的故事--《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
    莫雷爾、凱斯門特、威廉士、謝潑德,用勇氣顛覆了剛果自由邦和利奧波德二世帶血的橡膠貿易。維多利亞時代殖民幻象的濾鏡碎了一地在很多殖民時期作品中,不論出於怎樣的目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帶有維多利亞時期殖民美學的色彩。
  • 徘徊在剛果的歐洲君主的魅影:千萬黑人為其「殉葬」
    利奧波德二世出生于于1835年的布魯塞爾,自幼便有濃重的軍事權威,先後任職於軍隊並獲得中將軍銜。天性傲慢而冷酷的他,曾廣泛遊歷,多涉足古老的亞非文明古國和西方殖民世界。由於不可遏制的野心,在其他列強還在躊躇於如何瓜分非洲之際,他就搶先於1876年成立國際非洲協會,並宣稱要將佔領的非洲地區建設為自由邦。當然,這就是日後的剛果。
  • 為什麼利奧波德二世,沒有像希特勒或史達林那樣,飽受詬病?
    但有一段時間,在歐洲帝國主義在非洲的鼎盛時期,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統治著一個巨大而殘酷的個人帝國,其罪行甚至可以與20世紀最惡劣的獨裁者相匹敵,甚至是超越。這個帝國被稱為剛果自由國,利奧波德二世是剛果無可爭議的奴隸主。
  • 為什麼非洲的剛果也想跟清政府籤條約?
    準確地說,差點和清政府籤訂條約的是剛果(金),它在獨立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剛果自由邦。誰給的名字呢?歐洲列強。誰是始作俑者呢?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二世究竟做了什麼?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圖源網絡故事得從柏林會議說起。柏林會議還有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分贓會議,顧名思義,參與這場會議的歐洲列強主要是在討論怎麼瓜分非洲。
  • 曾殖民剛果的比利時國王雕像被拆 反歧視風潮激蕩歐陸
    而反思種族不平等待遇、批判殖民主義的聲浪,也在歐洲各國的示威運動中,與各自的歷史線索共振。(詳見財新網:「英國拆蓄奴者雕像呼聲高漲 倫敦將審查全市公共建築」) 在曾殖民剛果(金)達76年的比利時,當地要求拆除已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公共雕像的呼聲也隨之高漲。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884年,列強在柏林會議上商討瓜分非洲,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野心勃勃,雖然國家實力還不怎麼樣,可是比利時的外交做的好,最終利奧波德二世將剛果(金)化為自己的「私人採地」,稱之為「剛果自由邦」或「剛果自由國」,後改稱「比屬剛果」《中剛天津專章》規定:中國與各國所訂條約規定之人身、財產與審案之權,剛果亦得享有;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買賣動產、不動產,經營工商業,均得享受最惠國待遇
  • 為何有兩個剛果,他們的首都一河相隔,為何兩個國家不統一
    1880年,法國一名叫布拉柴的海軍中尉,帶領軍隊沿河而上,深入剛果腹地,在剛果河一側建起一個小型基地,並將它命名為布拉柴維爾,也就是今天剛果(布)的首都所在地。 19世紀工業革命後,剛獨立的比利時由於煤炭資源豐富,工業得以迅猛發展。利奧波德二世不甘心比利時狹小領地的剝削,擴張野心與日俱增。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比利時人的探險就是為實現徵服剛果的目標,然而當比利時人到達當地時發現法國人早已捷足先登。比利時遠徵軍到達當地後就誘使當地的部落酋長宣布之前與法國籤訂的條約無效,隨後比利時方面與酋長籤訂了新的條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考慮到自己的國家是個小國,所以如果要和英、法、德等大國正面對抗是難以成功的,於是他打出了「國際開發」的旗幟。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第六周 第一天剛果 約瑟夫·康拉德 《黑暗之心》1874年,十六歲的康拉德離開他舅舅在克拉科夫的家,當上了水手,他先後在法國和英國的商船艦隊裡作出了一番事業,最後才在1890年代中葉下定決心要當一位用英語——他的第三種語言——寫作的作家。
  • 他戕害千萬剛果人,私人殖民地面積是本國國土70倍,至死都不懺悔
    起初,在利奧波德一世治下,比利時度過了一段和平發展的歲月。然而當時間來到1865年,比利時的第二任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登基為王,他明確表示,他對像他父親那樣韜光養晦的發展策略並不滿意。相反,他希望能夠像英國和法國那樣,成為一個具有話語權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