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洋私募A股基金照發不誤:外資選股邏輯生變

2021-01-14 東方財富網

摘要

【市場波動、洋私募A股基金照發不誤:外資選股邏輯生變】儘管近期A股波動加劇、北上資金淨流出,但眾多「洋私募」仍密集發行A股私募證券基金,例如英國最大上市資管施洛德、香港上市的亞洲最大資管之一惠理基金、新加坡畢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APS)等。本周一、二,北上資金分別淨流入近80億元。(一財)

  儘管近期A股波動加劇、北上資金淨流出,但眾多「洋私募」仍密集發行A股私募證券基金,例如英國最大上市資管施洛德、香港上市的亞洲最大資管之一惠理基金、新加坡畢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APS)等。本周一、二,北上資金分別淨流入近80億元。

  外資長期淨增持A股的態勢並未改變,但變化在於,在不確定性或中期持續的背景下,外資的選股策略出現了一定變化。就此,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畢盛創始人兼投資總監王國輝。畢盛2004年7月在海外成功發行了中國A股基金,是最早通過QFII額度參與境內A股投資的外國機構投資者,目前A股的資管規模近200億元人民幣。

  「不確定性當頭,這的確是考驗基金管理人的艱難時刻。目前,我們更傾向於增配食品飲料、家電等防禦性板塊,其外部依存性很低,例如茅臺、格力都仍是外資青睞的重倉股。」王國輝稱,就中長期而言,加碼中國科技板塊仍是其堅持的策略,儘管短期可能面臨外部不確定性和盈利的壓力,但「科技興國」的主題始終是多數外資長期加碼中國的理由。

  短期超配食品飲料

  滬深300指數目前估值比長期均值低約5%,而未來政策可能放鬆。不過,貿易摩擦是中期不確定性,近期部分外資機構下調了滬深300目標位,轉為更青睞偏向內需的板塊,除了食品飲料這一外資向來青睞的板塊,不少外資還加入醫療保健、公用事業、環保和建築板塊以提高防禦性。

  「目前我們提高了投資組合的防禦性,倉位較輕,有時也可以低於50%,現金可用於投資國債、存單、回購等,」王國輝表示,「選股方面更傾向於食品飲料以及由內需驅動的行業。」多數外資認為,前者以茅臺為代表,後者則以格力、永輝超市等為代表。

  其實,白色家電早年並不被國內投資者青睞,近幾年因外資的湧入,估值中樞開始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畢盛從2004年便是格力的股東之一,王國輝認為,例如格力等中國高質量個股相較於國際同類股票估值更便宜,且不斷革新技術,同時具備現金充沛、高股息的特點,這是外資所看重的。

  記者也發現,相比於美的,似乎聚焦空調的格力更受外資青睞。早年,日本大金空調受人歡迎,大金成為被熱捧的股票之一(日經225十大成份股之一),為此外資也在尋覓能與大金等對標的A股公司。

  此外,部分外資重倉股存在觸及「外資持股上限」(foreign headroom)的風險,包括此前被MSCI剔除的大族雷射,以及即將觸及上限的美的。王國輝認為,這的確對投資組合構成一定風險,但根據新興市場的經驗,相信中國會不斷提升外資持股上限。

  中長期押注科技升級

  與部分以短期炒作為主的內資不同,大型外資機構配置中國的理由仍是押注中國未來成為「科技強國」。

  「如中國未來能夠轉型成為『科技強國』,那麼會有更多如華為、格力等全球知名品牌湧現。如果中國能夠擁有幾十個這樣的國際品牌,那麼整體市值會不斷上升,美股就是如此。」王國輝稱。

  支撐美股在過去多年估值不斷擴張的主動力來源於成長股。安信證券的研究發現,在過往一年中,美股漲幅前十的個股中,醫療行業佔據5席,漲幅最大的前100隻個股所屬行業高度集中,漲幅最大的前五行業總佔比高達71%,分別為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30%)、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16%)、軟體與服務(13%)、技術硬體與設備(6%)和能源(6%)行業。

  「儘管短期部分科技股可能面臨業績、外部不確定性的壓力,但中長期而言,我們仍看好科技板塊的高質量公司,因為這是拉動中國未來增長、擺脫海外技術依賴的轉型方式。」王國輝告訴記者。記者也了解到,眾多外資都持續關注例如中芯國際(半導體)、華測檢測(檢測)、東方國信(大數據)等類型的科技企業。

  記者梳理數據後發現,華測檢測一直備受外資青睞,2019年一季度,外資持股比例甚至超越了公司控股股東,成為第一大股東(近16%)。華泰證券點評稱,華測檢測在2018年將提高經營效益放在首位,引入SGS前全球副總裁申屠獻忠,控制資本開支和人員規模。SGS集團是位於瑞士、全球歷史最久的大型檢測機構,在申屠獻忠任職內,SGS成為最受中國外貿企業信賴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

  王國輝對記者稱,中芯國際也是外資加碼中國邏輯的縮影。它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型晶片製造商,此前公司宣布從紐約退市的決定後,股價一日間大漲10%。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約有18%的收入來自華為,華為此前也稱,面對外部不確定性,公司會加速發展自己的晶片供應或尋找替代品。中金公司近期提及,中國政府可能向國內半導體產業提供更多支持,外部摩擦是本土產品取代進口產品的良機。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被外資熱捧的海康威視近期遭遇重挫。但王國輝對記者稱,一些好公司被超賣後,即使短期承壓,但不排除中期會再度加倉。穆迪近期的分析也提及,海康威視使用的核心部件(例如晶片)是從美國進口的,用於其尖端產品,但對美直接的產品出口有限,僅佔到2018年公司總收入的5%,去年國內市場佔比高達72%。海康威視可以尋求美國以外的技術提供商,目前公司的財務和流動性強勁,這也可緩衝外部衝擊。

  外資長期淨流入

  事實上,在這波「殺估值」後,記者採訪的不少外資機構認為,部分被錯殺的股票又出現了入場機會,同時外資認為資金長期淨流入的態勢是不可逆的。

  5月28日,MSCI第一階段擴大納入A股,當日尾盤北上資金一次性湧入近50億元。第一財經當時也報導稱,被動跟蹤MSCI的資金會在納入日收盤前全部到位,被動資金未來仍將不斷擴容,畢竟當前A股的納入因子僅10%,截至今年11月將會升至20%,此後還將繼續擴大。

  儘管被動資金在流入,但主動資金似乎在持續流出。5月28日後的兩天,淨流出量就分別接近30億元和8億元。但不可忽視的是,年初至今,北上資金仍然總計淨流入近630億元。「外資長期淨流入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當前全球大型機構『超低配A股』,未來增配的方式可以通過跟蹤指數,也可以主動選股。」王國輝告訴記者。

  「由於A股在大型外資機構全球投資組合中的佔比可能僅2%~3%,因此即使市場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下挫或波動,也並不會大幅影響其全球組合的表現,而外資更想要的是A股的敞口,加倉A股是更為長期的決定。」他稱。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DF075)

相關焦點

  • 美股傳奇人物進軍A股,第26家外資私募剛剛曝光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截至4月28日,已有包括瑞銀資產、富敦投資、惠理投資在內的26家私募進軍中國市場,除了東亞聯豐、羅素投資、弘收投資、威廉歐奈爾投資暫未備案產品外,其餘22家私募已累計發行77隻私募基金,瑞銀資產以15隻的數量成為外資私募發行冠軍,元勝投資雖僅有7隻產品,但卻是外資私募管理規模冠軍。從其他渠道的統計數據來看,外資私募總的管理規模大約在90億元左右。
  • 【私募問答NO.4】量化選股基金與傳統選股型基金有啥區別?
    在世界量化投資的發展過程中,誕生了如文藝復興科技、貝萊德、橋水、德劭等持續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著名量化基金公司,量化投資的思想和手段也逐漸成為發達國家投資市場的主流之一。股票作為一種流動性好、體量大、標的之間異同明顯的資產,自然就成為了量化投資策略的重點研究對象。 我國量化選股基金與傳統選股型基金有啥異同呢?本文從人員配置和選股策略兩個方面來分析下。
  • 專訪瑞銀資管上海總經理陳章龍:最大外資私募投什麼?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專訪瑞銀資管上海總經理陳章龍:最大外資私募投什麼?聰明錢正在加倍押注中國。今年以來,外資資產管理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截至目前,共有5家外資機構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外資私募總量則達到32家。
  • 藍籌創新高背後資金密碼:千億私募埋伏 靜候外資入場
    來源:第一財經藍籌創新高背後的資金密碼: 千億私募埋伏,靜候外資入場作者: 郭璐慶敏感如私募,儘管指數看似波瀾不驚,卻已在「磨刀霍霍」。中基協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私募基金存續規模大增近3000億元,達到13.69萬億元。
  • 私募市場周評:私募罰單滿天飛 證券私募基金收益承壓
    總規模360.29億元人民幣,網際網路股權併購市場最吸金。  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本周共有9家私募機構發行了15隻契約型基金,共有14隻契約型基金披露了發行規模,總規模為16.38億元人民幣;共有12支契約型基金披露了產品期限,本周發行的契約型基金產品平均期限為0.96年。  一、私募證券投資類市場情況
  • 又一外資私募「出手」 元盛連發兩隻境內私募基金
    來源:中國基金報又一家外資私募新發行基金產品,而且一發就是兩隻。中基協公示信息顯示,11月5日,元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備案了兩隻基金產品——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一號私募基金、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二號私募基金。元勝投資即全球知名CTA策略管理人元盛資本在中國境內的獨資公司。
  • 又有外資私募來中國了!第31家外資私募韓華投資完成備案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看好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外資機構正在加速布局,多方面發力。 近期,外商獨資企業韓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成為第31家進軍中國市場的外資私募。
  • 凱納資本創始合伙人陳曦:2020年會是量化選股的一個大年
    答:凱納璞淳是一家國內最早從事基本面量化投資的對衝基金,我們的特色就是專注在基本面的多因子選股和基本面的另類數據的挖掘上,所以跟市場主流的量化選股的方式是比較不一樣的,也是私募裡面比較少見的一種的投資方式。您的投資風格和理念是怎樣的?
  • a股:公募基金、證券投資機構「抱團」現象的原因和底層邏輯分析
    a股市場近期公募基金、證券投資機構「抱團」白馬股、藍籌股、龍頭股現象的原因和底層邏輯分析。作者|財經有料哥(有料財經)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券商和保險資管、QFII外資等等證券投資機構在少部分權重股、藍籌股、白馬股等等龍頭上市公司當中扎堆「抱團」現象,成為了散戶股民和證券分析師熱議的話題。
  • 基金早班車:不懼震蕩!公私募倉位雙雙升至年內高點 誰將主宰春季...
    2、年末基金髮行熱度不減 2000億元增量資金馳援A股   3、基金分紅意願顯著提升 今年總額增長超40%   4、重大變化!A股投資者結構生變:公募規模快速擴容 外資仍在加速買入   5、3000000000000元+!
  • 又有外資私募來中國了!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期,外商獨資企業韓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成為第31家進軍中國市場的外資私募。其母公司韓華資產運用屬於韓國十大商業企業之一的韓華集團,截至今年1月31日,韓華資產運用的投資資產規模為791.49億美元(約等於5299.98億元人民幣)。
  • 市場排名前1%的私募基金是如何煉成的?
    子儀總的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很多的基金可能把跑贏大盤當做benchmark,子儀總的目標則是要跑贏茅臺,所以他們在選股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細分賽道我們聊了挺多,對於行業,他們是先選賽道,再選個股,只找高天花板和有競爭力的賽道,再找賽道裡最好的公司投資。
  • 以我為例,關於私募投資顧問的建議
    4、我把行業趨勢、選股能力、風險可控、複利效應這四個投資邏輯敘述清楚後,看好醫藥或喜歡穩健風格的投資者,一般都會考慮配置這基金。例如我的一個好朋友,準備買幾百萬私募的投資者,我給的建議是同時投資鄰山與這基金,但他自己研究一段時間以後卻只申購這基金,讓我非常意外,了解後得知,他喜歡醫藥行業也傾向穩健風格,另外他是第一次投資私募,不太接受鄰山的1-3年的封閉期。
  • 啟林投資王鴻勇:頂尖物理專家轉行私募,煉成量化多因子選股絕技
    從一位物理專家轉型為私募基金老總,啟林投資創始合伙人、首席投資官王鴻勇經歷了開掛的人生。在私募基金領域,啟林投資作為量化對衝策略的新秀,已嶄露頭角。專注、沉著,王鴻勇的身上帶著一股學者的特質。1月29日下午,在上海虹口區盛邦國際大廈的公司會議室,他接受了藍鯨財經獨家專訪。
  • 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外資機構密集申請公募基金牌照
    這也是繼貝萊德、路博邁、富達、範達集團之後,今年以來第5家申請設立公募基金的外資資管公司。同時,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外資私募數量也在持續刷新,目前已有32家外資私募進軍中國市場。公開資料顯示,聯博香港有限公司母公司聯博集團是全球重要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1967年成立於美國,截至今年8月底,全球管理資產超過6430億美元。
  • 量化私募遭大面積回撤,千億巨頭竟也在列,發生了什麼?背後...
    茂源資本CEO郭學文指出,每年到了11月-12月,公募基金等大資金一般會調整持倉,盤點一年的收穫並為來年做準備,這會導致股票市場行業、市值、成長、價值等風格的調整,例如原來持有成長股的現在改買價值股了。隨著外資佔國內股票市場權重的提高,今年外資的影響也大了許多。
  • 但斌、裘慧明等私募大佬齊聚對衝基金年會 解鎖私募業績長青秘訣...
    獲獎私募大咖但斌、裘慧明等私募大咖齊現身,在分享了其投資制勝秘訣之後也對2021年的投資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主題演講環節中,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表示,東方港灣在過去28年投資兩類公司,一類是改變世界的公司,比如智能汽車,我們在海外主要投資改變世界的公司。另外一類是世界改變不了的公司,類似白酒。明汯投資董事長裘慧明認為,展望2021年,市場有效性會持續提升,但是新增資金邊際影響會減弱。
  • 2020私募股權報告: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發展概覽
    在此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內部結構來看,國內私募股權基金中,創業投資基金和併購基金佔比仍然較小。伴隨市場的不斷分化和加速出清,行業集中度也在發生明顯變化。
  • 調倉換股發新品 私募基金乘勝追擊備戰明年投資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趙婷 汪瑩年末漸近,私募今年的投資進入收官階段。未來一個月,是乘勝追擊還是落袋為安,私募如何判斷大勢布局明年? 記者採訪了多位私募人士,他們認為,年末市場行情將以震蕩為主,短期恐高醫藥、科技板塊,積極挖掘低估值板塊為明年布局做準備。
  • 野村資管吳海鋒:「洋私募」最大挑戰是全球化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的平衡
    作為第21家進軍中國市場的「洋私募」,野村資管如何看待與中國本土資管機構之間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