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
1987年9月16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與大陸分離了近40年的臺灣老兵們終於可以踏上回鄉之途。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大陸探親,我的一位遠房親戚鍾凱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眼看著一個個老兵興奮地報名、登記返鄉,忙得不亦樂乎,鍾凱卻沒有任何舉動。
臺灣老兵遊行-讓我回家
是他不想回大陸嗎?
絕對不是,江蘇常州的老家有他年邁的母親,還有久違了的故鄉,多少次,他在夢裡回過常州,見過慈母,醒來卻是美夢一場。
如今,終於可以回常州看望老娘了,鍾凱歸心似箭,恨不得馬上回到常州,見到老娘,給老娘磕頭、請罪。
是臺灣當局不允許他回鄉探親嗎?
也不是,鍾凱曾經去相關部門諮詢過,自己不在受控名單上,回老家探親沒有任何阻礙。
是經濟拮据,備不起盤纏費用嗎?
更不是,鍾凱從大陸跑去臺灣後,一年後就脫離了軍界,一直在電力公司工作,薪水不低,從來不缺錢花。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歸心似箭的鐘凱遲遲下不了決心呢?
原來,他有一樁往事難以釋懷,如鯁在喉。
遊子回家
1949年4月23日凌晨,鍾凱從鎮江悄悄回到常州,幾個小時前,他與國民黨偵緝隊的幾個同事一起,剛剛處決了兩位「共軍探子」。
當他走近自己的家門時,發現屋裡還亮著燈。
他知道,老娘還沒睡,還在燈下做著針線活,等著他回家。
鍾凱推門進了屋,老娘這才踏踏實實地進了她的房間,安然入睡。
按照慣例,老娘通常會跟兒子說上幾句話,有時候還會端出早就備好的點心,看著兒子吃完,才心滿意足地進房休息。
今天則與以往不同,老娘沒說一句話,倒是鍾凱有話要跟母親說,見母親已去了臥房,他也就只好作罷。
解放軍大兵壓境,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打過長江,鍾凱想勸母親離開常州,去上海避避風頭。
鍾凱剛躺下沒多久,就被遠處隆隆的炮聲驚醒了。
油畫 團圓
他知道,解放軍已經開始渡江,國軍的長江防線是擋不住解放軍的進攻的,常州城早晚都會「淪陷」,這可怎麼辦?
最後,鍾凱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為不讓母親擔心,鍾凱沒有叫醒她,他推著院中的一輛自行車,躡手躡腳出了門,騎上自行車,很快就出了常州城,一路向南「逃命」。
路過常州城南的湖塘橋時,鍾凱叫上了偵緝隊的一位同事,兩個人輪流用自行車馱著對方,一個勁兒地逃出了常州城。
就在鍾凱他們逃離常州幾個小時之後,解放軍就攻入了常州城。
鍾凱的計劃是先逃去浙江,然後再想辦法去臺灣。
鍾凱他們的「逃亡之路」異常坎坷,他和他的同事一路狂奔,自行車卻在半路上「掉了鏈子」,車胎也沒了氣。
他們只好棄車步行,歷盡艱難,幾經波折,終於在幾天後逃到了寧波,趕上了開往臺灣的航船。
老照片 遊子回家
因為手上負有「血案」,而且事情就發生在解放軍渡江之夜,所以,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鍾凱還是不敢貿然回鄉探親。
他擔心大陸這邊會「秋後算帳」,更怕「血債血償」。
在常州老家,自從幾年前鍾凱與老娘恢復聯繫後,老母親就日夜期盼著他的回歸。
得知臺灣方面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的消息後,老母親希望見到兒子的心情愈加迫切。
或許是母子連心、心有靈犀,老母親似乎猜到了兒子遲遲不歸的原因,因此,老太太幾次跑到街道辦事處,詢問相關政策。
街道幹部的答覆很清楚:既往不咎,歡迎回家。
老太太這才放下了懸著的心,寫信告訴兒子:回來吧,政府不會追究舊事。
鍾凱終於下定決心-回家,同時,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擔心和疑慮。
最後,思鄉之情壓過了恐懼,鍾凱抱定「有去無回」之心,「勇敢」地登上了飛往香港的飛機。
得知兒子終於要回來了,老母親幾天沒睡好覺,她讓小兒子鍾立租了一輛汽車,提前幾個小時趕到上海虹橋機場,迎接從香港轉飛上海的大兒子鍾凱。
鍾立終於接到了久違的大哥,親兄弟相見,格外開心。
一番相互問候後,鍾立把大哥隨身攜帶的三個大包裹搬上了汽車,兄弟二人高高興興上了車。
老照片 遊子回家-祭拜
就在鍾立接上大哥,驅車返回常州途中,鍾凱再次犯起了「恐懼症」。
汽車行至常州城郊時,日頭剛落下,鍾凱卻死活不肯進城,非要等天黑以後再進城。
鍾立安慰他說:「我們反覆問過了,你當年的事情早就過去了,政府不會『秋後算帳』的,別擔心了。」
鍾凱雖然沒有反駁,卻仍然將信將疑,依然固執地堅持己見。
鍾立也只好依了他,兄弟二人在車裡等到天色全黑,鍾凱才悄悄進了常州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居,跪在了老母親面前。
幾十年不見的母子再次重逢,自然是淚水漣漣,感人肺腑,惹得眾人也陪著一起落淚。
等心情平復下來,鍾凱開始給老母親以及所有的親戚散發禮物,禮物包括大小不一的金戒指,項鍊,照相機,領帶,絲巾等等。
一家人其樂融融,這種感覺讓鍾凱溫暖無比。
令鍾凱感覺意外的是,老家的親人們一個個衣著整潔、光鮮,鍾凱不免有些詫異:老家的生活變得這麼富裕了?
他下意識地看了看自己不遠千裡,從臺灣帶回來的三個大包裹……
夜深了,親戚們一一散去,鍾凱這才有機會問弟弟:「聽說大陸這邊還很落後,許多人還吃不飽,穿不暖,是這樣嗎?」
鍾立笑了:「你是聽誰胡說八道的,那都是老黃曆了,這麼跟你說吧,起碼我們家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鍾凱嘆了口氣說:「臺灣那邊天天都在胡說八道,聽久了,聽多了,很多人就信以為真了。」
鍾凱突然跟弟弟說:「該死的謠言,害得我差一點出洋相。」
老照片 遊子回家
鍾立被大哥的話搞得一頭霧水,不知道大哥何出此言。
鍾凱說:「你看到我帶回來的三個大包裹了嗎?你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
鍾立搖搖頭:「猜不出來。」
鍾凱接著說道:「我告訴你,裡面裝的都是舊衣服,聽清楚啦,你侄子、侄媳婦和孩子穿過的舊衣服。」
「……」鍾立一時無語。
鍾凱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想接濟一下孩子們,沒想到……臺灣那些人把大陸說得一無是處,我也成了『井底之蛙』了,慚愧啊,慚愧!」
鍾立安慰大哥道:「這也怪不得你,好在你回來了,我們一家團圓了,不說它了。」
鍾凱回家後的第二天,政府統戰部門的領導親自上門,對他回家表示了歡迎,並再三重申了國家的政策。
鍾凱終於不再糾結,不再恐慌,此後的幾天裡,他終日伺候在老母親跟前,並向母親承諾:「我回去就收拾收拾,爭取儘快回來定居,我再也不想漂在外頭了。」
鄉愁
不幸的是,鍾凱回臺灣後不久,老母親突然撒手人寰。
一年後,一場大病不期而至,鍾凱也突患重疾,不治身亡,臨終前,他留下遺言: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去,葬在母親的墓邊,讓我「落葉歸根」……
這就是割捨不了的骨肉親情,其力量豈是一道海峽能夠阻擋得了的。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