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兵回鄉趣事:帶回三大包裹,卻一直沒好意思打開

2020-12-23 騰訊網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

1987年9月16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與大陸分離了近40年的臺灣老兵們終於可以踏上回鄉之途。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大陸探親,我的一位遠房親戚鍾凱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眼看著一個個老兵興奮地報名、登記返鄉,忙得不亦樂乎,鍾凱卻沒有任何舉動。

臺灣老兵遊行-讓我回家

是他不想回大陸嗎?

絕對不是,江蘇常州的老家有他年邁的母親,還有久違了的故鄉,多少次,他在夢裡回過常州,見過慈母,醒來卻是美夢一場。

如今,終於可以回常州看望老娘了,鍾凱歸心似箭,恨不得馬上回到常州,見到老娘,給老娘磕頭、請罪。

是臺灣當局不允許他回鄉探親嗎?

也不是,鍾凱曾經去相關部門諮詢過,自己不在受控名單上,回老家探親沒有任何阻礙。

是經濟拮据,備不起盤纏費用嗎?

更不是,鍾凱從大陸跑去臺灣後,一年後就脫離了軍界,一直在電力公司工作,薪水不低,從來不缺錢花。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歸心似箭的鐘凱遲遲下不了決心呢?

原來,他有一樁往事難以釋懷,如鯁在喉。

遊子回家

1949年4月23日凌晨,鍾凱從鎮江悄悄回到常州,幾個小時前,他與國民黨偵緝隊的幾個同事一起,剛剛處決了兩位「共軍探子」。

當他走近自己的家門時,發現屋裡還亮著燈。

他知道,老娘還沒睡,還在燈下做著針線活,等著他回家。

鍾凱推門進了屋,老娘這才踏踏實實地進了她的房間,安然入睡。

按照慣例,老娘通常會跟兒子說上幾句話,有時候還會端出早就備好的點心,看著兒子吃完,才心滿意足地進房休息。

今天則與以往不同,老娘沒說一句話,倒是鍾凱有話要跟母親說,見母親已去了臥房,他也就只好作罷。

解放軍大兵壓境,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打過長江,鍾凱想勸母親離開常州,去上海避避風頭。

鍾凱剛躺下沒多久,就被遠處隆隆的炮聲驚醒了。

油畫 團圓

他知道,解放軍已經開始渡江,國軍的長江防線是擋不住解放軍的進攻的,常州城早晚都會「淪陷」,這可怎麼辦?

最後,鍾凱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為不讓母親擔心,鍾凱沒有叫醒她,他推著院中的一輛自行車,躡手躡腳出了門,騎上自行車,很快就出了常州城,一路向南「逃命」。

路過常州城南的湖塘橋時,鍾凱叫上了偵緝隊的一位同事,兩個人輪流用自行車馱著對方,一個勁兒地逃出了常州城。

就在鍾凱他們逃離常州幾個小時之後,解放軍就攻入了常州城。

鍾凱的計劃是先逃去浙江,然後再想辦法去臺灣。

鍾凱他們的「逃亡之路」異常坎坷,他和他的同事一路狂奔,自行車卻在半路上「掉了鏈子」,車胎也沒了氣。

他們只好棄車步行,歷盡艱難,幾經波折,終於在幾天後逃到了寧波,趕上了開往臺灣的航船。

老照片 遊子回家

因為手上負有「血案」,而且事情就發生在解放軍渡江之夜,所以,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鍾凱還是不敢貿然回鄉探親。

他擔心大陸這邊會「秋後算帳」,更怕「血債血償」。

在常州老家,自從幾年前鍾凱與老娘恢復聯繫後,老母親就日夜期盼著他的回歸。

得知臺灣方面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的消息後,老母親希望見到兒子的心情愈加迫切。

或許是母子連心、心有靈犀,老母親似乎猜到了兒子遲遲不歸的原因,因此,老太太幾次跑到街道辦事處,詢問相關政策。

街道幹部的答覆很清楚:既往不咎,歡迎回家。

老太太這才放下了懸著的心,寫信告訴兒子:回來吧,政府不會追究舊事。

鍾凱終於下定決心-回家,同時,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擔心和疑慮。

最後,思鄉之情壓過了恐懼,鍾凱抱定「有去無回」之心,「勇敢」地登上了飛往香港的飛機。

得知兒子終於要回來了,老母親幾天沒睡好覺,她讓小兒子鍾立租了一輛汽車,提前幾個小時趕到上海虹橋機場,迎接從香港轉飛上海的大兒子鍾凱。

鍾立終於接到了久違的大哥,親兄弟相見,格外開心。

一番相互問候後,鍾立把大哥隨身攜帶的三個大包裹搬上了汽車,兄弟二人高高興興上了車。

老照片 遊子回家-祭拜

就在鍾立接上大哥,驅車返回常州途中,鍾凱再次犯起了「恐懼症」。

汽車行至常州城郊時,日頭剛落下,鍾凱卻死活不肯進城,非要等天黑以後再進城。

鍾立安慰他說:「我們反覆問過了,你當年的事情早就過去了,政府不會『秋後算帳』的,別擔心了。」

鍾凱雖然沒有反駁,卻仍然將信將疑,依然固執地堅持己見。

鍾立也只好依了他,兄弟二人在車裡等到天色全黑,鍾凱才悄悄進了常州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居,跪在了老母親面前。

幾十年不見的母子再次重逢,自然是淚水漣漣,感人肺腑,惹得眾人也陪著一起落淚。

等心情平復下來,鍾凱開始給老母親以及所有的親戚散發禮物,禮物包括大小不一的金戒指,項鍊,照相機,領帶,絲巾等等。

一家人其樂融融,這種感覺讓鍾凱溫暖無比。

令鍾凱感覺意外的是,老家的親人們一個個衣著整潔、光鮮,鍾凱不免有些詫異:老家的生活變得這麼富裕了?

他下意識地看了看自己不遠千裡,從臺灣帶回來的三個大包裹……

夜深了,親戚們一一散去,鍾凱這才有機會問弟弟:「聽說大陸這邊還很落後,許多人還吃不飽,穿不暖,是這樣嗎?」

鍾立笑了:「你是聽誰胡說八道的,那都是老黃曆了,這麼跟你說吧,起碼我們家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鍾凱嘆了口氣說:「臺灣那邊天天都在胡說八道,聽久了,聽多了,很多人就信以為真了。」

鍾凱突然跟弟弟說:「該死的謠言,害得我差一點出洋相。」

老照片 遊子回家

鍾立被大哥的話搞得一頭霧水,不知道大哥何出此言。

鍾凱說:「你看到我帶回來的三個大包裹了嗎?你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

鍾立搖搖頭:「猜不出來。」

鍾凱接著說道:「我告訴你,裡面裝的都是舊衣服,聽清楚啦,你侄子、侄媳婦和孩子穿過的舊衣服。」

「……」鍾立一時無語。

鍾凱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想接濟一下孩子們,沒想到……臺灣那些人把大陸說得一無是處,我也成了『井底之蛙』了,慚愧啊,慚愧!」

鍾立安慰大哥道:「這也怪不得你,好在你回來了,我們一家團圓了,不說它了。」

鍾凱回家後的第二天,政府統戰部門的領導親自上門,對他回家表示了歡迎,並再三重申了國家的政策。

鍾凱終於不再糾結,不再恐慌,此後的幾天裡,他終日伺候在老母親跟前,並向母親承諾:「我回去就收拾收拾,爭取儘快回來定居,我再也不想漂在外頭了。」

鄉愁

不幸的是,鍾凱回臺灣後不久,老母親突然撒手人寰。

一年後,一場大病不期而至,鍾凱也突患重疾,不治身亡,臨終前,他留下遺言: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去,葬在母親的墓邊,讓我「落葉歸根」……

這就是割捨不了的骨肉親情,其力量豈是一道海峽能夠阻擋得了的。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相關焦點

  • Beyond歌曲《大地》寫臺灣老兵回鄉情 感人至深
    1987年11月之後,臺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於是黃家駒想到把《大地》填成表達海峽兩岸情懷的一首歌,並交給劉卓輝填詞。1988年9月,歌曲正式發行。  「在那些蒼翠的路上/歷遍了多少創傷/在那張蒼老的面上/亦記載了風霜/秋風秋雨的度日/是青春少年時/迫不得已的話別/沒說再見/回望昨日在異鄉那門前/唏噓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沒變遷/這刻在望著父親笑容時/竟不知不覺的無言/讓日落暮色滲滿淚眼……」這首歌講述了一名老兵回鄉時的情景,感人至深。
  • 九旬臺灣老兵一生未婚,渴望回大陸養老,侄子:家裡房間隨便挑!
    臺灣老兵鄧雪桂回湖南老家探親時,看到鄉人日子過得艱苦,不忍袖手旁觀,一時成為了全村的貴人。他不僅挨家挨戶送錢,資助學校,還宴請全村,鄧雪桂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毫無保留使出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眼中那個條件優越的臺灣人。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不過劉德文的跑腿工作比較特殊,他是將赴臺老兵的骨灰罈帶回大陸,完成老兵生前魂歸故裡落葉歸根的遺願。有人稱,劉德文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擺渡人,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通往故土的友誼之橋。劉德文本來是臺灣屏東縣高樹鄉人,後來去祥和裡打拼,最終定居在了這裡。祥和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這裡退伍老兵非常多。
  • 臺灣裡長劉德文17年不間斷運送2百餘位老兵遺骸歸根
    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裡長劉德文從2003年迄今,不間斷地背著200多位老兵遺骸跨海返回大陸與親人「團圓」。在劉眼中兩岸早已融為一體,過去因大時代所造成的骨肉分離是人間悲歌,但協助老兵落葉歸根則成為他此生最快樂的志業。 今年54歲的劉德文為屏東高樹人、中國國民黨黨員、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裡長。
  • 《幫幫他們 讓臺灣老兵魂歸故裡》·又有29位老兵等待魂歸故裡
    連日來,本報報導了20位已故贛籍老兵魂歸故裡一事後,兩部尋親電話被打爆。記者通過與這些尋親讀者的溝通後,感覺到他們對在臺親人的思念之情。就在昨日,本報又接到29位已故老兵的名單,他們是在最近四年內去世的,但願這些名單中,有本報讀者朝思暮想的親人。
  • 96歲臺灣老兵盼回鄉,打了一通電話,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臺灣老兵盼回鄉回顧過去,新中國自炮火中走來,歷史記載的只有結果輸贏,而在那個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多是歷史中沒有寫下的普通人。然而,普通人卻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鄧雪桂,而今96歲的他卻仍在臺灣孤獨地生活著,望著遙遠的家鄉。面對侄子的詢問,他卻問出這句:「我沒錢,你還養我嗎?」,令人心酸不已。
  • 臺灣裡長照顧武岡老兵多年...
    1949年蔣介石撤退臺灣,帶來大批軍人,其後安置形成所謂「眷村」。祥和裡就是一個「老兵」聚居的地方,最多時有4000多人,其中長期單身的有3000多位。劉德文2002年接手做裡長時,獨居老兵還有千人左右,現已不足200位。
  • 頭條尋人幫87歲臺灣老兵找到親人 三十年前善行鄉親至今感念
    2018年3月,頭條尋人聯合湖南媒體幫助臺灣87歲老兵吳有恆尋找湖南永州親人。尋親啟事推送次日,經多方聯動,吳有恆在永州的親人便找到了。2018年3月2日,頭條尋人的郵箱裡收到一封來自臺灣的郵件,發件人吳鳳玉想要幫87歲高齡的父親吳有恆尋找在大陸的親人。她在郵件中寫道:「家父是名臺灣老兵,印象中老家在湖南省道縣夏家洞村,當年因戰爭15歲離開家鄉。
  •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video 臺灣高雄祥和裡裡長劉德文從
  • 兩位離世北京籍臺灣老兵親屬現身 身份有待確認
    儘管兩位北京籍臺灣老兵親屬的身份仍有待有關方面確認,他們拿出的眾多書信和合影卻也講述了兩岸親人之間令人唏噓的往事。  16歲時與親哥哥分離  董老太太今年已經80歲,聽力衰退的她聽人說話需要用手貼著耳朵「攏音」。  8日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南三環一處樓房見到了董老太太,她說12名去世北京籍臺灣老兵名單中的董世敬是自己的親哥哥。
  • 離散67年後落葉歸根 九旬臺灣老兵王誠松回家了
    核心提示:2014年本報曾經報導過臺灣老兵與失散的海安女兒相聚的消息。3月28日,王秀蘭再次飛往臺灣,這次去臺灣與上次的忐忑不同,王秀蘭很是興奮,她要把父親接回家。4月3日晚上,時隔67年,九旬臺灣老兵王誠松回到了老家海安縣雅周鎮王垛村。剛進家門,王老熱淚盈眶地說:「我終於回家了!」
  • 臺灣新竹縣韓氏宗親回鄉祭祖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所以,政府就開始把這些退伍的老兵召集起來,組成工程隊,進行各項重大的工程建設,也算是兼顧了對榮民的照顧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人力要求。這些榮民的代表作就是臺灣中部的橫貫公路。這條路從平地、丘陵一直到高山,在到東部的激流峽谷,大多數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的危險地區。在高山開路的過程中還常常伴隨著地震或者是颱風的發生。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前言 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3 年之後,鄧雪桂又跟著部隊去了臺灣 ,但是在臺灣的生活沒有人們想的那樣好,他一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買一包煙就要5毛錢,連刷牙的牙膏他都不捨得買。
  • 陸河:臺灣餘氏宗親 回鄉訪親祭祖行
    臺灣餘姓學藏公原籍廣東陸河水唇鎮墩仔寨, 餘姓學藏公始祖塔位於臺灣新竹湖口鄉,餘姓學藏公派下在臺灣大約3000多人口。        此次臺灣宗親回鄉訪親祭祖活動的策劃從3月初開始,3月18日新竹縣餘姓宗族會召開理監事會,會上正式討論了回廣東陸河祭祖訪親聯誼事宜,並確定了出發日期,活動行程5月18日至5月22日一共歷時五天,途經廈門、永定、梅縣、陸河、潮汕等地。
  • 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回鄉祭祖
    中國臺灣網11月27日平遠訊 11月21日,由韓瑩煥先生率領的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一行110多人回到平遠縣八尺鎮金谷坑溯源祭祖。韓瑩煥先生在上世紀九十代初,從臺灣回到廈門投資成立「廈門東亞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日益興旺。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FM102.3《慧說趣事》 漫漫絲綢路,黃沙翩翩舞 古今天下事,中外多趣聞 慧說趣事 帶你走進歷史瞬間,回味古今中外的那些愛恨情仇。
  • 豫籍赴臺老兵離世 猛獁新聞、頭條尋人期待您一起幫他們落葉歸根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余光中的這首《鄉愁》,寫出無數臺灣海峽遊子渴望落葉歸根的心情。作為中原腹地、人口大省的河南,當年就有不少豫籍子弟去往臺灣,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河南籍赴臺老兵在臺灣陸續離世,猛獁新聞·東方今報將聯合頭條尋人一起為他們尋找老家的親人,幫助他們落葉歸根。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雖然已經在臺灣居住了半個世紀,但因為口音不同等原因,他們和當地人之間很少來往,一輩子孤零零地生活。祥和裡很多老兵,劉德文以前沒注意,當上裡長後翻閱資料了解到,1971年,臺灣在這裡為單身獨居的老兵蓋了幾棟宿舍。這裡,最多的時候容納了3800多人,其中2000多人沒有娶妻生子。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01 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在那個年代裡,貧農家庭的孩子自然是上不起學校的,而且窮人家的孩子得早當家,謝春生很小起就要幫助父母在田間勞作、幹家務活以及照顧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