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達標(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2020年版)》規定,居住區所有投放點應當配備破袋工具、配套設置洗手池、消毒除臭設施等便民設施,落實衝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納入汙水管網排放。否則,將在考評中被扣分。近期,各街鎮、各小區都在落實新的考評辦法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在一線採訪中,相當一部分基層工作人員、管理人員向記者反映,「三件套」中的破袋神器根本沒有必要,「通過這一年來的努力,絕大部分居民都已經養成了投放溼垃圾時將垃圾倒出來,然後把塑膠袋投放到幹垃圾桶內的習慣,如今要求必須裝破袋工具,一是沒有必要,同時還可能割破手。但如果不裝,小區的垃圾分類就要被扣分。」
新考評辦法要求必須配備「三件套」今年4月16日,市綠化市容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今年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和新的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達標(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其中提到,為進一步改善小區環境,今年要求各生活垃圾投放點完善分類投放設備配套,新增「垃圾投放點採取異味控制措施,收集點配有破袋、洗手裝置」, 要求居住區所有投放點應當配備破袋工具、配套設置洗手池等便民設施,落實衝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納入汙水管網排放,並將相關內容納入達標(示範)街鎮測評指標體系。在具備條件的居住區推廣易傾倒型垃圾袋等小發明,方便居民分類投放。針對溼垃圾破袋投放和溼垃圾存儲期間的異味控制問題,制定投放點管理規範,要求定時投放結束後溼垃圾桶必須密閉存放並噴灑除臭劑;誤時投放點要及時清理,溼垃圾收集容器應及時密閉;垃圾箱房或生活垃圾儲存點需確保容器關蓋儲存,在有條件的居住區和單位探索高溫季節垃圾箱房低溫存儲。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達標(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2020年版)》的附件《居住區、單位、沿街商鋪生活垃圾分類測評細則》中,有一條:「發現任意一處投放點無破袋裝置或洗手裝置的,扣1分;均無的,扣2分。」
在「三件套」中,必須安裝破袋工具相對爭議較大。發布會上,記者就向相關負責人提問,破袋工具是否必須安裝,因為從一線採訪情況來看,大部分居民都已經養成投放溼垃圾破袋的行為習慣,即將溼垃圾倒入溼垃圾桶,再將塑膠袋投放入幹垃圾桶。
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垃圾分類大力推進,民間想出了不少破袋妙招,發明了不少破袋工具,解決扔溼垃圾時需要將垃圾和垃圾袋分開扔的不便。對於此次要求投放點配備破袋工具,沒有統一要求破袋工具的樣式、規格,由各個小區決定,也不強制要求每個居民都使用破袋工具。
■居民在傾倒溼垃圾(資料圖)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絕大部分居民已養成「破袋」習慣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後,由於對新的垃圾分類標準、定時定點投放新規定等的不適應,一時間,居民的各類投訴較多。同時,為了儘快適應新規定,用巧辦法、妙招來達到新要求,民間智慧層出不窮,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各種投放溼垃圾的工具,「破袋神器」也在那時應運而生。其中,最常見的破袋神器是在溼垃圾桶內安裝一根鋸條,鉤破垃圾袋。此外,還有利用桶裝水瓶來製作傾倒溼垃圾的工具,回去再衝洗瓶子。
一種工具或辦法好不好用,方便不方便,時間是最好的檢驗工具。
近日,記者在寶山、閔行等多個小區採訪發現,絕大部分居民在投放溼垃圾時是將垃圾倒入溼垃圾桶,然後把垃圾袋扔進幹垃圾桶,再去旁邊的水池洗洗手,有的甚至也不當場洗手,回家再洗手。有的小區已經根據最新的要求,安裝了鋸齒狀破袋工具,但大部分居民沒有使用。
其實,很多的小區裡,居民在去年早些時候就養成了破袋的習慣。
去年7月12日,記者前往虹口一小區採訪,進門直奔垃圾箱房,彼時,破袋神器正被炒得火熱,小區所屬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開門見山,「大家是不是在找破袋神器?告訴大家,我們小區沒有破袋神器,不用破袋神器的,居民都覺得倒倒垃圾,再洗洗手沒有特別不方便,養成習慣就好了。」這位書記介紹,小區是2019年3月1日正式開始垃圾分類的,原先,靠保潔員每天進行二次分揀產生0.7桶溼垃圾,現在居民100%參與垃圾分類,每天平均產生3.5桶溼垃圾,部分溼垃圾還用來做堆肥、做酵素。
市廢棄物管理處對於居民投訴的統計顯示,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後,市民對於破袋麻煩的投訴比較多,一個月有200多件,但過去一年來,許多居民都已經養成了用手直接傾倒溼垃圾,再把垃圾袋扔進幹垃圾桶的習慣,最後再去旁白的洗手池洗一下手。去年年底,對於破袋的投訴已經降低到一個月零星一兩件。
■居民準備傾倒溼垃圾。
■一小區在去年垃圾箱房改造時配備的洗手池,汙水也想辦法進行了納管處理。
基層管理部門:擔憂裝了神器割破手;無奈不裝要扣分近期,全市各區綠化市容管理部門都在要求小區落實新的考評辦法提出的「三件套」要求。從實際情況來看,對配備除臭設施、安裝洗手裝置的意見相對較少,對破袋工具的意見相對較多。
■閔行一小區安裝的除臭設施,在垃圾投放時間段內,每隔10分鐘會自動向溼垃圾桶那噴淋生物除臭劑。
■閔行另一小區垃圾箱房安裝的全屋除臭設備,待垃圾投放結束,全屋噴淋除臭劑。
「我們去年一開始搞垃圾分類的時候,是聽說別的小區有裝破袋神器,我們也就裝了一根鋸條,一開始有居民用的,後來慢慢也沒人用了,大家都習慣把溼垃圾一倒。後來,我們就把鋸條拆了。」一個小區的物業人員告訴記者。
「我們從來也沒有裝過破袋神器,是通過宣傳引導慢慢讓居民養成了破袋的習慣,現在按照規定必須裝,我們很擔心居民使用不當割破手。」閔行一個小區的物業負責人表示。因為很擔心居民割破手,她還特地請示了街鎮管理部門,街鎮管理部門也很無奈,回答她,「還是裝吧,不裝要被扣分的,反正也沒有要求具體裝什麼樣子的,哪怕釘幾個洋釘也行。」
實際上,已經有人被破袋神器割破手。一小區居委會垃圾分類負責人在和上級管理部門溝通時,伸出手臂,「那,這就是前幾天割破的。」
■溼垃圾桶上方是一個除臭噴霧裝置,桶上安裝了破袋工具。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目前已經安裝的破袋工具基本以鋸齒狀居多,上面都有噴塗「內有鋒利鋸齒 請注意安全」,提醒居民在投放垃圾時注意安全。
一位街鎮垃圾分類負責人向記者倒苦水,「我覺得這次新的要求裡,破袋工具這一條很不符合實際情況,你說我要是讓下面統一裝了,萬一出了事情誰擔責任。」
更有一位區環衛業內人士認為,讓老百姓把垃圾從袋中倒出來,能夠幫助培養市民的主動分類意識,提升文明素質,現在市主管部門把安裝破袋器納入各區考核,可能助長市民的惰性,讓去年藉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的東風培養起來的文明素質提升減速,「如果說裝了破袋神器是便民,可以不髒手,那為什麼又要求在點位裝洗手裝置?如果市民擔心臟手,也應該自己改變方式,可以用小的塑料桶倒溼垃圾,有臺北市民就採用這種方式。」這位業內人士甚至質疑:這種決策是否正確?
■近期,小區陸續開始安裝的破袋工具,提醒居民使用時注意安全。
此外,有基層垃圾分類管理人員還反映,小發明易傾倒型垃圾袋「白菜拉拉袋」成本較高,「1個袋子3毛多,有點貴了,現在是政府購買了部分試點推廣,如果老百姓自己買,能否接受?」記者看到,這種「拉拉袋」在傾倒溼垃圾時只要將袋子外面的一條低粘度膠體一拉,再拎著這根帶子抖一抖,溼垃圾就會從袋子裡倒出來,相對不容易髒手。目前,這種「拉拉袋」並不強制使用。
相關部門:考核辦法暫無法調整,可改善安裝措施據了解,配備破袋工具的決策依據之一是今年兩會上收集到的部分代表、委員意見,認為傾倒溼垃圾不方便。但如今在執行過程中,相關部門也已經了解到基層出現的意見和問題,「新的工作方案已經制定,配套政策也不能說變就變,所以基層可以在安裝技術、安裝要求上進行一些改善,至於居民是否使用破袋工具,沒有強制要求,想用就用,不想用還是可以按照原來的習慣投放垃圾。」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調查:
1、你覺得現在給溼垃圾桶安裝破袋神器有必要嗎?
2、如果根據市主管部門的考核要求,必須安裝破袋工具,你會用嗎?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