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中永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慎終追遠又清明。當庚子年的春風再度染綠中州大地時,2017年3月27日率先在河南省脫貧的蘭考縣,正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田園錦繡、百姓康寧之日,蘭考父老祭掃焦裕祿墓,又憶起他當年披肝瀝膽帶領人民抗災奪豐收的歲月,又回到了54年前令山河垂淚的遷葬現場……

「死後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

    1964年5月10日,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發出焦裕祿病危通知書。省地兩級組織部長來了,縣委領導也來了。焦裕祿請求說:「我死後不要為我多花錢,省下來支援災區。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後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1962年12月6日受命主政蘭考,同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同內澇、風沙、鹽鹼展開氣壯山河的鬥爭,成效明顯。1963年,全縣夏糧產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夏糧徵購增長10倍多,全年糧食增長37%。1964年5月14日,肝癌晚期的焦裕祿病逝於鄭州。

    焦裕祿因公殉職後,河南省委確定,按好的縣委書記待遇,安葬在鄭州革命公墓。此間,焦裕祿臨終提出死後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事,曾被提起過。省民政廳領導說,葬在鄭州不比葬在蘭考規格高?

    焦裕祿的遺願省委領導是知道的。1964年8月7日,省委第二書記文敏生在省三幹會上講話說,「(蘭考)原縣委第一書記焦裕祿同志,共產主義風格高,有英雄氣概。他臨死的時候告訴縣委的同志說,沙鹼沒治好,死不瞑目,死後要把他埋在沙丘上。這是多麼好的同志!」

    當時,焦裕祿的事跡尚未深入挖掘和宣傳,省領導在高度評價焦裕祿時,對他為早日解除重災區人民痛苦背著死神衝刺的英雄事跡,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時壯志未酬的情懷,還缺乏翔實了解。5月中旬,鄭州天氣已經轉熱。據焦裕祿長子焦國慶回憶和館存治喪資料證實,焦裕祿靈柩暫存醫院時,限於當時的條件,購置了人造冰降溫。回蘭考安葬,從勘址、審批到造墓、運輸,時間和條件都不允許。加之主管部門認為,葬於鄭州革命公墓屬於褒獎和榮譽,故後事按歿於斯、葬於斯原則辦理,焦裕祿故後未能實現歸葬蘭考的遺願。

    1964年5月16日,焦裕祿追悼會暨安葬儀式在鄭州革命公墓舉行。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勳,省委組織部部長張健民,開封地委、洛陽礦山機械廠和蘭考縣委領導代表,開封地區除蘭考外各縣縣委書記,焦裕祿遺孀和長子長女,焦裕祿母親和長子長孫等在場。

    追悼會由曾任過蘭考縣委書記的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程約俊主持,曾在尉氏縣委、洛礦和開封地委任過焦裕祿領導的趙仲三致悼詞。

    天下著雨,因臨時停電,追悼會用汽車電瓶給擴音器供電。

    焦裕祿如願魂歸蘭考,埋骨沙丘,源於中國新聞史上一次不尋常的發現。1965年12月9日,新華社記者周原到蘭考採訪,從縣委新聞幹事劉俊生口中獲取了焦裕祿重大典型線索。周原趕到鄭州向新華社副社長穆青和國內部工業組組長馮健匯報,穆青當即決定改變原定計劃,率記者於12月17日赴蘭考採訪。古道熱腸的百姓的心聲使他極為震撼:「你能不能給上面說說,把焦書記的墳給我們搬回來吧,離我們近一點,我們早早晚晚可以去看看,也好去燒燒紙啊!」採訪中,不止一個群眾向穆青傾訴,願把自己的壽命折給焦裕祿十年,或者替他去死,讓他繼續領導蘭考人民抗災魔、拔窮根。

    穆青返京前在鄭州向劉建勳匯報了焦裕祿事跡和蘭考人民的呼聲,建議儘快遷墳。河南省委對此很重視,打算辦三件事:一、授予焦裕祿同志革命烈士稱號;二、儘快將焦裕祿遷葬蘭考,按他的遺願埋在沙丘上;三、在蘭考舉辦焦裕祿事跡展覽,或辦一個展覽館。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了蘭考縣委、縣人委1月30日上送的請示報告,同意授予焦裕祿同志革命烈士稱號。2月2日,河南省委研究決定,將焦裕祿墓遷回蘭考。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穆青等人寫的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轟動全國。省民政廳徵求地縣意見,同縣民政局於18日形成焦裕祿遷葬方案,初步確定2月21日上午10時在鄭州革命公墓舉行遷墓儀式,22日中午在蘭考新墓地舉行安葬儀式。

「人民的好書記,回來啊!」

    焦裕祿遷葬蘭考前,劉建勳派省人委秘書長趙啟平赴蘭考選址。

    蘭考有1600個沙丘,趙啟平組織地縣兩級領導研究時,先是把視線投向焦裕祿找到翻淤壓沙良策的張莊,接著又轉向長眠著為解放蘭考犧牲的800多名烈士的高場北地沙丘。但實地考察發現,兩地距縣城均有十多裡遠,不利於今後組織紀念活動,因而放棄了。

    這時,蘭考縣委副書記張欽禮說,有一次,老焦領他到縣城北明代黃河故堤「土牛」察看風沙。焦裕祿登高四顧,高興地說,這個地方真好,站得高,看得遠,可以清楚地看到風從哪裡起,沙從哪裡落。將來我死了,要是能埋在這裡多好!張欽禮的話,為焦裕祿墓地尋覓提供了坐標。眾人前往察看「土牛」,異口同聲說好,認為葬在這裡既符合焦裕祿心願,又便於日後瞻仰管理,遂將此處定為焦裕祿墓地。

    恰在此時,鐵道部通知,3月1日起,禁止通過鐵路運送屍體。縣委抽調財委主任趙甫坤負責平整墓地,機關幹部和群眾踴躍參加,10天削去「土牛」頂部五米,向南推土8200立方米,平整面積1100平方米,在墓區北側按鄭州革命公墓焦裕祿墓的規格開掘基坑,用磚砌成2.7米長、1.1米寬、1.3米深的墓坑,墓區邊長10米,內地基抬高30釐米,周圍用青磚砌起1.2米高的花牆。

    經縣委批准,抽調政治上可靠的張詩德、胡永德兩名老黨員看護墓地。兩人由老伴送飯,日夜精心守護,下雪時才躲進草庵子裡。

    蘭考縣民政局幹事劉國華到鄭州起靈時,縣委領導專門交代,焦書記1964年下葬時用的棺材不太好,這次換口好點兒的棺材。劉國華趕到鄭州革命公墓辦好手續,在陵墓南數第4排、西數第10個位置,找到了焦裕祿墓。動手起靈前,公墓工作人員告訴劉國華,夏天不化屍,因為地下是涼的;冬天化屍,因為地下是熱的。焦裕祿入園埋葬已3個年頭,棺材在地下經過了兩個冬天,挖出來不會是原樣了。

    果然,當他們在陵墓南頭挖坑移出棺材後,發現棺材兩頭的「堵頭」和下面的墊板已開始糟爛,棺材向外流著水,屍氣瀰漫。劉國華心裡很難過,按縣委領導要求,提出換一口新棺材。公墓工作人員說,現在屍身已不全,遇到空氣更不成型,除非火化,才好換新棺材。

    把焦書記的遺骨火化了?劉國華驚愕地張大了嘴巴:那回去怎麼跟蘭考人民交代呀!經請示,確定對棺材進行加固處理,按傳統工藝,用皮灰、瀝青和膠熬製黏合材料,填補黏合了棺木破損開裂處;棺材用新木板託底,又在中間和兩頭加了3道鐵箍,最後刷了朱漆。

    遷墓儀式改為2月26日上午舉行。劉建勳率出席省三幹會的地縣負責同志,省會和蘭考縣各界代表,焦裕祿妻子徐俊雅、長女焦守鳳、長子焦國慶和母親李星英等親屬參加。當天中午,鄭州鐵路局向蘭考發出掛有四節車廂的專列,一節載有省、地和有關部門領導同志,一節載有焦裕祿靈柩和護靈的親屬,一節載有鄭州國棉三廠的軍樂隊,一節載有花圈和工作人員。車頭前掛著飾有黑紗的焦裕祿遺像,車廂兩旁貼著「向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巨幅標語。

    焦裕祿生前克勤克儉,自己和家人從不佔國家一分錢便宜。當他如願以償重返蘭考時,黨和人民給自己的兒子以最高禮遇。

    2月26日下午,專列抵達蘭考火車站東閘口。蒼天含黛,大河嗚咽。焦裕祿魂歸蘭考之際,縣城萬人空巷,火車站人山人海,街道兩邊掛滿了輓聯,成千上萬蘭考百姓自發披麻戴孝。當載著焦裕祿靈柩的靈車一出現在街頭,悲痛萬分的人群像一股湍急的浪潮,呼啦一下湧了上去,瞬間將靈車淹沒。精壯的漢子和婦孺老弱,不顧一切衝上前去,齊刷刷跪倒一片,哭聲驚天動地。經維持秩序的人員現場疏導,靈車重又徐徐向前開動。匍匐棺前的群眾揮淚如雨,退一步,叩一個頭,棺兩邊的群眾則扶棺前行,泣不成聲。人們用嘶啞的聲音哭喊著:「焦書記,你是為俺們活活累死的,蘭考人民對不住你!」

    火車站離墓地有3裡路,靈車整整走了兩個半小時。

    焦裕祿靈柩抬至墓穴旁,呼天搶地的蘭考百姓跪成一片。十幾個群眾不顧一切跳進墓穴,周圍自發圍起兩道人牆阻止棺木入穴。人們捨不得他們的好書記,扯著嗓子哭喊:「焦書記,回來啊!」死活不讓下葬。縣領導流著淚勸說聚集在墓穴周圍的群眾:「鄉親們,焦書記為咱蘭考人操盡了心,他太累了,就讓他好好歇息吧!」

    跳到墓穴裡的群眾聞聲悲痛地放聲大哭。最後,在工作人員勸導下,情緒失控的群眾好不容易才離開了墓穴。

    靈柩放入墓穴時,拽繩的人千般不舍,萬般痛楚,怎麼也不願往下放繩子。棺木一點點下沉,周遭的哭喊聲像海潮喧譁,又似沉雷轟鳴。當棺木終於沉入墓穴,覆蓋上水泥券後,數不清的群眾衝上來,墓地再次爆發震撼蒼穹的哭喊聲:「焦書記,回來啊!」「人民的好書記,回來啊!」俄頃,人們又齊刷刷跪下,虔誠地磕頭,捧起黃土輕輕撒向墓壙。鐵鍬閒置在一旁。飛揚的黃土遮蔽了早春的陽光。帶著大河浸潤的熱土和人們心底淌出的淚水,焦裕祿與蘭考大地融為一體。

    大河長哭,雲水淚奔。一個光耀千秋的赤子,靜靜安臥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裡。在蘭考地坼天崩的日子裡,胼手胝足的百姓慷慨拋撒的滾滾熱淚,好像使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的水都漲了幾分。

    焦裕祿二女兒焦守雲,憶起當年痛不欲生的遷葬時寫道:「給父親遷葬的時候,我跟著,拽著母親,見她哭得一會兒上不來氣,要撞在棺材上跟著他走。奶奶也來了,就不哭,她時刻注意著母親。」

    「要不是你爸爸臨終前對我的託付,我早隨他去了……」每逢憶起遷墳那撕肝裂膽的時刻,徐俊雅便啜泣著對子女這樣說。焦裕祿逝世後,孩子們見得最多的場景,是母親對著父親遺像默默流淚。搬家時,徐俊雅先把焦裕祿遺像擦乾淨,再貼身抱到屋裡。徐俊雅終生自責並難以釋懷的是,當年她同焦裕祿結婚時,沒有繡完那對寓意特殊的鴛鴦枕頭。結婚時只繡一隻鴛枕,成了徐俊雅至死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憾事。她把結婚時不成雙的鴛鴦枕頭,視為丈夫早逝的讖兆。

幾張照片定格的魚水深情

    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有一張感人照片,真實展現了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前楊莊村群眾張傳德,遷葬時懷抱幼兒失聲痛哭的情景。

    1963年麥子黃梢時節,張傳德不滿1歲的兒子張徐州突發重病,面色青紫。小徐州是父母到徐州要飯,頭年6月在郊野生下的。張傳德用火燎一下鐮刀,割斷孩子身上的臍帶,把不合時宜的荒年來客接到人間。7天後,逃荒路上添丁的張傳德拖妻攜子爬上返鄉列車。

    在缺醫少藥的窮鄉僻壤,誰也鬧不清小徐州得的啥病。眼見孩子行將不治,張傳德抹把淚,踅到村外撿了一束谷稈,又翻出一根草繩,草草將瘦得皮包骨的孩子裹好塞進筐裡,準備上工時扔到村外。

    骨肉分離之際,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再次閃發出溫馨的光芒。淚眼矇矓中,妻子張香透過谷稈,看到孩子青紫色的臉上鼻翼還在翕動,泣聲說:「他爹,孩子還有口氣,等你下工回來再扔吧!」

    張傳德絕望地看著氣若遊絲的孩子,顫聲說:「咱家裡連飯都吃不上,下了工孩子就活過來了?」說著,拎起筐子就要出門。這時,進村訪貧的焦裕祿一腳踏進家門,見狀忙問:「老鄉,家裡出了什麼事?」

    張傳德瞅瞅手拎的筐子說:「孩子病得沒救了,想扔到村外呢!」

    焦裕祿伸手觸摸孩子口鼻,隱隱感到一絲若有若無的熱氣,驚喜地說:「老哥,孩子還有氣哩!只要有一點希望,就得救過來!」說著,掏出本子在上面給縣醫院高芳軒院長寫了幾句話,囑他想法子把孩子治好,撕下那張紙,要張傳德拿著送孩子去醫院找高院長。

    焦裕祿看出張傳德心裡還不託底,拉他到大隊部用搖把子電話與縣醫院高院長通話,要求全力搶救送院的病兒。張傳德弄清焦裕祿是縣委書記,像是苦海中遇見了菩薩,用獨輪車推上孩子就趕往45裡外的縣城。路上,他買了一盒火柴,走一程就劃一根火柴,看看孩子還有沒有氣。半夜時分,孩子終於送到縣醫院,經搶救轉危為安。

    焦裕祿惦記著小徐州,下鄉回來3次跑到醫院看望,囑咐醫生一定把他的病治好。25天後,小徐州病癒出院。焦裕祿趕來替張傳德付了醫藥費,抱起喜笑顏開的小徐州,像自己的親兒子被救活一樣高興。

    周原赴蘭考採訪,聽到小徐州重生的故事,極為感動。張傳德打算給兒子改個名,眾人建議叫張衛焦。周原做主改名張繼焦。

    一個垂死的農家病兒,經焦裕祿關照起死回生,張傳德從夢幻般的經歷中,對黨和政府有了徹骨入心的認識。焦裕祿英年早逝,他如聞晴天霹靂,遷葬這天抱著孩子早早就趕來了。小繼焦見到熟人,已會說父母教的兩句話:「孩子,你的病是誰治好的?」「系趙福記(是焦書記)。」「你長大幹啥?」「該蘭考滿冒(改蘭考面貌)。」

    焦裕祿視農民病兒為親骨肉,張傳德為孩子更名謝恩,動人心扉的魚水新歌傳遍蘭考城鄉。張繼焦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工作多年,後任副主任。他把徐俊雅當作生身母親,徐俊雅也對璞玉渾金品格的張繼焦視同己出,親熱地稱其為「老七」,就連張繼焦找對象、蓋房、結婚、生子,都親自操持。徐俊雅過世後,長子焦國慶主持,把媽媽留下的8萬多塊錢一分7份,除6個子女外,張繼焦也得到一份。

    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第二張攝於遷葬現場的照片,是老韓陵公社牛王廟村蕭位芬老大爺迎靈時痛不欲生的情景。蕭位芬是焦裕祿能掏心窩子的莊戶朋友,也是他到蘭考頭一回下鄉就獲取除「三害」真經的老師。蕭位芬不顧個人不準帶花圈要求,和村幹部抬著他買的花圈來到墓地,一見焦裕祿遺像就哭著喊:「莊戶人的好書記,你是活活地為俺蘭考百姓,硬把自己給努(累)死的呀!困難的時候你為俺農民操心,跟著俺們受罪,現在,俺們好過了,全蘭考翻身了,你卻一個人在這裡……」遷葬儀式結束,老人猶哀痛不已,淚流不止。

    遷葬現場,哭成淚人的戴留柱見證著另一個感人故事。1963年2月的一個雪夜,戴留柱隨爺爺外流,在火車站被冰凌扎破了腿,痛得直哭。焦裕祿找醫生給他止血包紮,還送來了棉衣和吃的。爺倆到洛陽後,戴留柱患了急性肺炎,但衛生院沒有治肺炎的特效藥紅黴素。爺爺講了在火車站遇到焦書記的經過,院長給焦裕祿打電話,焦裕祿感謝他關心災民,要求設法找藥給孩子治病,藥費由縣裡解決。院長連夜聯繫紅黴素給孩子輸液,戴留柱很快痊癒出院。半年後,戴留柱爺爺帶著孫子來感謝焦裕祿,拿出柿餅一定要他嘗嘗。焦裕祿推辭不過嘗了兩個。回到家裡,爺爺發現裝柿餅的兜裡有兩毛錢,愣住了。老人在焦裕祿墓前泣不成聲說:「焦書記啊,留柱今後就叫恩焦!」

    追悼大會結束後,焦裕祿在老韓陵蹲點時,到村外草庵子裡親切看望並譽為小英雄的張根生、張二寶、張根眾3位小護林員,把在村裡精心挑選的3棵泡桐樹,栽在了焦裕祿墓前。

「裕祿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了嗎?」

    日暮時分,山呼海嘯的哀思潮退卻後,忽聽從焦裕祿墓前傳來一聲悽楚的哭喊聲:「爹啊……」人們循聲望去,只見一個身戴重孝的少婦,正雙手插在墳上放聲慟哭。人們詫異:沒聽說焦書記有這麼個女兒呀!經詢問,哭墳者是堌陽公社牛場村農民孔令換之妻。

    兩年前,家無隔夜糧的孔令換之妻產後不下奶,哀求丈夫:「給俺買點紅糖衝碗水喝吧!」孔令換攥著家裡僅有的兩毛錢跑到供銷社,得知紅糖1斤1包不零賣,血氣方剛的漢子難過地掉了淚。正在供銷社的焦裕祿買了2斤紅糖和5尺布,來到孔令換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家。當人民的兒子在群眾最無助、最無奈時,捧著一顆滾燙的心雪中送炭,逾越血緣的親情便像清泉滋潤了百姓的心。他們明白了,當年為解救受苦受難的人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敵人幹的共產黨,還在蘭考,而且老焦這個父母官,善解人意,知冷知熱。眼下的日子是難,可比起受剝削受壓迫的舊社會,還是強多了。跟著這樣的黨,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還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呢?

    孔令換之妻身戴重孝到焦裕祿墳上哭爹的故事,在各地流傳得很廣。蘭考焦裕祿同志紀念館金牌講解員、89歲的李國慶,含淚對我講起這件往事,依然激情難抑,聲音發顫。李國慶說,他不會說普通話。但我知道,每當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其他重要嘉賓到來時,他用地道的蘭考話作的講解,都曾那樣無可抗拒地徵服了所有在場人的心。幾十年來,隨著他那富有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的講解,農家女戴孝哭墳的故事,傳遍了祖國的山南海北。懷著朝聖之心來參觀瞻仰的人們,從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的故事中悟出,在沒有戰火淬鍊的和平年代,焦裕祿精神這一強健了一個政黨筋骨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蘭考這片一度被貧困和饑饉壓得抬不起頭來的土地上,36萬人民齊心協力降服「三害」的力量是怎樣凝聚起來的。當黨派到重災區的縣委書記為父老鄉親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百姓在他英年早逝後視其為再生父母,這樣的黨群關系所構築的執政根基誰能比擬?這樣血肉相連的親情所形成的深厚偉力誰能戰勝?

    遷葬儀式結束,人山人海的墓地歸於寂靜,剛強如鐵、明天就要回山東老家的李星英,突然變得羸弱不堪。她讓孫兒用一輛架子車,把她拉回兒子安臥的黃河故堤。西風殘陽,寒鴉噪晚。滿臉浸透悲苦的李星英,抱著兒子冰冷的墓碑,像是抱住了兒子瘦骨嶙峋的身軀。老人悲痛欲絕,嘶啞而無力地喊著:「祿子,這是咱娘倆最後一次在一起說話啦!娘老啦,走不動了,以後再也不能來看你啦……」

    這是老人在終身引為自豪的兒子謝世後,第二次放聲大哭。

    焦裕祿在鄭州病逝和下葬時,李星英沒哭。蘭考縣委領導來看她,相約誰都不許哭。見面後,大家問聲「老母親好」,淚水就憋不住了,一個個竟嗚嗚哭出了聲。老人勸大家:「同志們,不要哭,哭是沒有用的。」過了幾天,老人問縣領導:「裕祿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了嗎?」縣領導說:「完成了,完成得很好,很出色!」老人又問:「裕祿對得起毛主席了嗎?」縣領導說:「對得起啦,很對得起毛主席啦!」老人點點頭,眼圈紅了。過了一段時間,待老人心情稍稍平復後,有人問她當初為啥不哭?老人說:「俊雅還年輕,又帶著6個孩子,將來所有的事都要靠她一個人。我在那裡哭,俊雅怎麼活呀!」

    可陪伴老人的兒孫們知道,焦裕祿病逝後,老人乘火車回到山東,在博山八陡火車站一下車,就趴在地上,手摳著黃土哀號:「我的兒啊,我的兒啊……」那天,老人在墓地直哭得昏天黑地,暮靄四合。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焦守雲談起奶奶的兩次慟哭,啜泣道:父親的一世英名,也得益於兩個偉大女人,一是媽媽的犧牲奉獻,二是奶奶的教育。她無比驕傲為公家做事的兒子一下子沒了,內心的痛苦難以言表。但她首先想的是別人的感受和怎麼穩住這個家,而把痛苦嚼碎咽到心裡。奶奶的剛強、隱忍和處事方式,影響了父親一生。

    這一天,有多少蘭考人哭得淚乾腸斷?直到很多年以後,在蘭考,不能輕易提焦裕祿的名字,一俟言及,人們就傷感,就落淚。

    清明來臨,10多萬農民趕來祭奠焦裕祿。從高場北地烈士陵園到焦裕祿墓地,哀樂聲不絕於耳。和平年月,中國共產黨人的犧牲還在繼續!為了解除人民的苦難,焦裕祿把一腔熱血灑在蘭考大地上了!

    一位當年參加遷葬的老漢說:「我們真覺得打心底裡對不住老焦。人家是縣委書記,還有病,放著那麼好的日子不過,來陪咱農民受那份罪。他把自己的心肝埋在了鹽鹼地裡啦,埋在沙灘裡啦。老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老焦這個共產黨的縣太爺,自個兒啥都沒落下。種下的樹苗,他沒看到它們長大,種下的麥子,他連碗麵湯都沒喝上。他走以後,蘭考人看著桐樹心就發痛,吃口饃都想哭!」

    巍巍故堤,莽莽黃沙,蒼蒼翠柏,耿耿丹心。在人民博大溫暖的懷抱裡,一生為百姓服務的焦裕祿,得到永生。

    (作者:高建國,本文系作者根據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其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初心——焦裕祿精神誕生的風雨歷程》改寫,本書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發展鏗鏘向前:傳承錘鍊的是「內力」,傳播則激活了「外力」;傳承是固本培元,傳播則是枝繁葉茂,讓非遺事業既湧動著內在的生命力,又外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而且壁畫中還展現出當時音樂、舞蹈、建築、服飾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極為豐富的社會場景,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光明悅讀:敦煌藝術整體呈現出怎樣的氣象?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
  • 弘揚「紅船精神」 建設「重要窗口」-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習近平同志概括提出「紅船精神」15周年之際,由光明日報社、浙江省委宣傳部和嘉興市委聯合主辦的2020「紅船論壇」,於8月3日至4日在浙江嘉興舉行。來自中央有關單位、社科理論界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獲獎論文作者代表齊聚一堂,就「弘揚『紅船精神』,建設『重要窗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推動「紅船精神」的研究闡釋、弘揚踐行再深入、再出發,為建設「重要窗口」凝聚精神力量。
  • 你的科學素養 奠基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構築中國健康之路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有力部署與切實推動,也需要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增強科學辨別力,真正承擔起「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如何以全民健康觀與科學素養的提升託舉健康中國?請聽專家為您解答。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 光明網兩會報導用了什麼「魔術棒」?變出這麼多新花樣
    作者:張寧(光明網副總編輯),李方舟(光明網總編室主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導中,光明網「我是部長」系列有聲漫畫和《新時代「四大檢察」都是啥?軟萌普法來咯~》兩款動漫產品聯手收穫1200餘萬次網友觀看量,成為兩會報導的一抹亮色。
  •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作者: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原所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保證人民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第二,以公平正義為崇高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人民的期盼。
  • 張載的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時間: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在公元11世紀,周、張、二程等理學家,以及其他的新儒學大家,完成了一次儒學的復興,由此重新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主幹或主體地位。    張載無疑是宋代道學或理學的開創建構者之一,而周、張、二程之間又各有理論的特色。大體上說,張載之學是「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這是《宋史·張載傳》中的一個說法。
  • 詩歌中的動物-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人公紐特·斯卡曼德不慎丟失了手提箱中的魔法動物,致使這些超乎人類想像力的動物肆虐街頭,由此他不得不展開了尋找魔法動物的艱辛旅程。這些「神奇動物」是羅琳根據劇情想像出來的,卻又與現實世界不無關係。    動物的神秘性並非自身的超常能力,而是源於人類有限的認知力。在著作《動物故我在》中,法國哲學家德希達講述了自己在浴室中的經歷。
  • 《弗拉基米爾州的鄉間小路》新解-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     俄國當代作家索洛烏欣(1924—1997)的《弗拉基米爾州的鄉間小路》(1957,以下簡稱《弗》)是其代表作之一,曾被譽為蘇聯20世紀「50—60年代文學中頗為重要而又獨具一格的現象」。
  • [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與浙江工商大學籤約深化合作
    12月5日,中國人民大學進一步深化支持幫扶浙江工商大學合作籤約儀式在杭州舉行。本著「優勢互補、務求實效、共謀發展、戰略共贏」原則推動浙江工商大學衝刺「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去年3月,浙江省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籤訂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浙江工商大學是指定的省校教育合作重要基地和唯一高校代表。
  • 深刻講解 凝心聚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指出,要精準把握十九屆五中全會歷史方位和「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歷史任務;精準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框架結構和總論部分的核心要義;精準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蘊含的兩條貫穿性的思想和邏輯線索;精準把握為什麼「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精準把握、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精準把握和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精準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的六個重要著力點;精準把握提高黨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
  •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同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光明日報賀信中指出,希望光明日報「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個重要指示,透徹洞察光明日報的歷史傳統、深刻指出光明日報的發展方向,在全媒體時代賦予了光明日報新的使命與新的時代角色。
  • 「硬骨頭戰士」心向黨-光明日報-光明網
    潛移默化中,艾合買提重燃夢想、重拾信心,為了練強體能,他主動給自己加碼,每天一次3公裡武裝越野跑,做100個伏地挺身,練習30分鐘單槓。如今,艾合買提軍事素質越來越好,紮根軍營的信念愈發堅定。    今天我以六連為榮,明天六連以我為榮。「連隊厚重的歷史傳統,正是官兵愛黨信黨、忠誠於黨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
  • -光明日報-光明網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有何特別?來聊聊!】千百年來,長城凝聚了無數人的熱血與智慧。為了更好地保護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呼之欲出。具體怎麼建,你關心哪些方面?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走進安踏集團
    7月9日15:00,關注光明網一直播(ID:29995967),光明日報、光明網帶你走進安踏集團,全方位了解這裡的工作崗位信息及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還邀請了福州大學的老師解答大家關於求職的問題。準備求職或對企業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提前上鬧鐘呦!
  • 萌鼠迎春-光明日報-光明網
    【集郵擷趣】      1月25日,進入農曆的庚子年,即十二生肖中的鼠年,中國郵政按慣例於1月5日發行《庚子年》特種郵票,全套2枚。第一枚「子鼠開天」,一隻形象喜人的老鼠騰空跳起,抬頭望天,奮力咬破混沌,寓意民間傳說中的「鼠咬天開」,同時老鼠跳躍的姿態也象徵鼠年生活節節高之意;第二枚「鼠兆豐年」,兩隻大老鼠帶著萌動可愛的一隻小老鼠側身遠望,表情歡喜、得意,身邊的粒粒花生,寓意2020年五穀豐登,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也包含鼠到福來的含義。這是我國第四輪生肖郵票的第五套「鼠票」。設計者為我國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第二場走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
    5月22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