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動物-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深度解讀】  

    英國作家、《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神奇動物在哪裡》中講述了搜集「神奇動物」的故事。主人公紐特·斯卡曼德不慎丟失了手提箱中的魔法動物,致使這些超乎人類想像力的動物肆虐街頭,由此他不得不展開了尋找魔法動物的艱辛旅程。這些「神奇動物」是羅琳根據劇情想像出來的,卻又與現實世界不無關係。

    動物的神秘性並非自身的超常能力,而是源於人類有限的認知力。在著作《動物故我在》中,法國哲學家德希達講述了自己在浴室中的經歷。面對浴室中貓的凝視,淋浴時的德希達竟有羞愧的感覺,繼而又因為產生這種感覺而感到更加羞愧。在描述中,德希達指出貓擁有絕對異質性,繼而肯定了動物具有一種神秘特徵:「當我與我的貓玩耍時,誰能確定她沒有把我當作消遣的對象?」這是一種隨時被動物觀看、欣賞乃至監視的過程。

    因為動物的神秘性,所以它們值得人類畏懼。我們在研究這些神秘的動物時,需要讓動物以自我的本來面貌呈現,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它們,也無法確定過度幹涉的行為是否會帶給人類不可預測的意外和反擊。動物具有普遍的神奇特徵,而我們知之甚少的野生動物更是如此。從約翰·克萊爾、埃德加·愛倫·坡以及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等英美詩人的動物寫作中可以看出,野生動物無法徹底被認知、被分析和被馴服,它們本身就是值得人類畏懼的存在物。

1.克萊爾的獾  

    克萊爾的詩《獾》收錄在北安普敦手稿之中,本詩與鬥獸鄉俗有關。表面看獾成為暴徒調戲的對象,實則是襯託獾在面對聚眾包圍時所展示的防禦本能。人們把誘捕而來的動物帶到集市等人多的地方,被鏈條束縛的野獸被狗逐一地撕咬,直到野獸慢慢死去:「(獾)追趕著人群,緊緊跟著他們/狠狠撕咬。醉漢蹣跚著罵人/驚慌失措的女人們帶走孩子/無賴嘲笑著,匆忙加入戰爭。」在這場血腥的爭鬥中,獾逐一地驅趕並打敗了他們。在最後關頭,鬥獸師釋放出獵犬,合眾制服了獾。此時,「獾看似倒下死亡,任憑踢打,而後開始露尖齒,驅趕人群;後被踢打、撕裂、錘擊倒地,失去支撐,笑著、呻吟死去。」

    這絕非僅是一首施虐詩歌。在本詩中兩個回合的爭鬥中,面對人類以及獵狗圍攻的獾展示出極強的計謀,使作為入侵者的人以及獵狗毫無防備。在第一回合的爭鬥中,獾突破人類的想像,在沿路奔跑的過程中,它「狠狠撕咬」任何遇見過的物,並將這群暴徒趕回家門口。混雜的人群中,「蹣跚的醉漢」「驚慌的女人」以及「嘲笑的無賴」都成為這種神秘之物的見證者,沒人想到外表弱小、骯髒、野蠻的獾能夠出奇地展示出如此強大的力量。

    與其說是人鬥獸,不如說是獸鬥人。在這場戰鬥中,虐待動物的人反而成為受害者。當克萊爾運用「grin」這個詞修飾獾的反應時,他準確地利用一語雙關的修辭傳達出獾的神秘本質:除了可以看作是獾亞科動物在危險面前咬牙時的猙獰表情,還可以傳達出露齒而笑的境界。也就是說,在氣勢方面,雖然面臨著被虐殺的結局,但似笑非笑的獾已經佔據上風。在經歷如此嚴重的磨難之後,大笑的獾徹底地將人群和獵狗拖進難以捉摸的恐懼中。

2.愛倫·坡的鴉   

    美國十九世紀作家愛倫·坡是偵探小說鼻祖、科幻小說先驅,以渲染詭異氣氛見長。在他的短篇小說中,無論是一隻普通的黑貓,還是神秘的金甲蟲,都能將讀者玩弄於錯綜離奇的故事情節中。這樣的神秘生物也出現在坡的詩歌中,《渡鴉》就是典型的例子。

    故事發生在午夜,疲憊的敘述者忽然聽到來自渡鴉的啄門聲。長期以來,渡鴉都是帶來不祥預兆的鳥類,人們常常將其與死亡聯繫起來。在荒涼的十二月,這位神秘的訪客讓敘述者想到了鬼魂,同時很自然地想起死亡的愛人麗諾爾。帶著對愛人的思念,他輕喚著愛人名字前去開門。令他吃驚的是,雖門前空無一人,但「回聲把這名字輕輕送還」。回到臥室後,敘述者在窗格處發現了渡鴉,這引起他無限的遐想。這種神秘的鳥「棲在我房門上方一尊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總能在恰當的時刻回應敘述者的追問:當問起尊姓大名時,渡鴉稱自己是「永不復焉」;當問起是否是送來忘情藥的使者時,渡鴉同樣回復「永不復焉」;當問起它是否了解一位「被天使叫作麗諾爾的少女時」,渡鴉還以「永不復焉」回應;當最後敘述者徹底崩潰,喝令渡鴉快從雕像上離開時,渡鴉仍舊在重複同樣的答案。

    詩中的渡鴉是使者還是闖入者?在這場與渡鴉的偶遇中,與無法徹底識別鳥類語言的我們一樣,敘述者始終未能識別渡鴉的本質。作為以第一人稱出現的見證者,他悲慟地追憶著愛人,心甘情願地相信這隻渡鴉具有神秘的力量,模糊了真實與迷幻之間的界限。在敘述者頻繁的追問和渡鴉看似恰當的回答之間,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渡鴉是敘述者眼中令他畏懼的動物,其恐怖之處不在於徹底的陌生感,而在於一種熟悉的陌生感,那是認知者在無法徹底了解本質的動物面前普遍經歷的暗恐階段。

    在真實與玄幻之間,詩中隱藏著深邃的詮釋空間。現實中的渡鴉是極為普遍的野生鳥類,然而它是擊毀詩人心理防線的交談對象。鳴叫是渡鴉傳達信息的重要途徑,它們可以模仿環境的聲音,包括人類的說話。如果失去了配偶,渡鴉就頻繁模仿伴侶的叫聲。當這隻呼喊著「永不復焉」的鳥出現在處於喪偶之痛的敘述者家中時,我們似乎能在人類和動物之間找到一種相似的儀式感,這種交談就像是靈魂的拷打,最終將敘述者送上精神崩潰的絕境。

3.勞倫斯的蛇   

    當踏入原始環境時,我們經常以訪客的身份走進野生動物的世界。勞倫斯就是這種流動生活的代表,因為他與妻子芙蕾達先後遊歷於義大利、德國、斯裡蘭卡、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等許多國家。在這段寶貴的經歷中,勞倫斯習慣於觀察和記錄自然,《蛇》就是1923年他在西西里居住時創作的詩篇。《蛇》講述了人與蛇相遇時發生的經典故事。對於這種母題,西方宗教中有唆使夏娃偷吃禁果的撒旦,東方傳說中有與許仙漸生情愫的白素貞,擁有豐富想像力的讀者都自認為了解這種動物,並將人類情感毫無遮掩地附著其中,進而闡釋人化的動物故事。相比而言,勞倫斯的「蛇」則褪去了臆想的人化特徵。

    在這場相遇中,蛇是絕對意義上的強者。敘述者的心理經歷了從「等待」到「好客」,再到「侵犯」和「懺悔」的過程。最初相遇時,身著睡衣的敘述者做出了等待的選擇:「必須等待,必須站住等待,因為他待在我眼前的水槽邊」。在蛇優雅地在他面前飲水時,敘述者「像後來的人,等待著」。敘述者將這種等待冠名為一種好客之舉:「我更感到光榮/因為他能從秘密大地的黑暗的門中走出/前來尋求我的好客之情。」何為「好客」?表面上是主人對客人的善意關愛,好客行為卻充滿著悖論。從詞源上看,好客這個詞來自拉丁詞根『hospes』,這個詞根衍生自「敵人」(hostis)這個詞,最初意味著一個有權力的「陌生者」(hostilis)。作為接待陌生者的「主人」,這個概念中存在某種壓力。

    德希達在著作《解構主義精要》中指出:「為他人提供服務的人必須是擁有自己財產的主人。」由此可見,「好客」無法調和陌生者的他者性和主人的權力之間的衝突。當主人邀請陌生人做客,並聲稱讓其自在些時,他並非在放棄自己對於家的掌控,而是恰恰在重申自己的權力。由此可見,敘述者的好客行為是自負的姿態,他內心深處卻有一股聲音在唆使他捍衛人類的絕對優勢,「假若你是個男子漢,/你就該抓起棍棒,把他打斷,把他打死」。此時,另一種來自內心的聲音則讓他看到了更多的恐懼、懦弱和羞恥:「我感到害怕,感到非常害怕。」

    為了維護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主人地位,敘述者在這場相遇中以恐懼收場。在矛盾的心理活動中,敘述者最終衝動地「撿起笨重的木頭/啪的一聲砸向水槽」。頓悟之後,敘述者開始反思,為自己的魯莽行為懊悔不已:「我的行動是多麼粗暴,多麼卑鄙/我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惡的人類教育的聲音。」整首詩以敘述者的焦慮收尾,作為挑戰人類理解力的動物,勞倫斯的蛇以令人敬畏的王者形象挑戰了人類的高傲姿態。由於這場相遇,蛇為敘述者深入思考「誰是主人」提供了契機。

    在現代社會中,當人們以虐待野生動物為樂,或單純將其看作是普通生物,抑或以訪客身份隨意侵佔它們領地時,我們很少深入思考諸多魯莽行為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和諧生態,自律先行,生態思維與人生規劃都需恪守嚴於律己的原則。在當代以戲謔、獵食野生動物的現象面前,我們更應該去尊重和敬畏這些神秘動物,恪守讓「物」為「物」的倫理原則。

    (作者:陳浩然,系首都師範大學講師)

相關焦點

  •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發展鏗鏘向前:傳承錘鍊的是「內力」,傳播則激活了「外力」;傳承是固本培元,傳播則是枝繁葉茂,讓非遺事業既湧動著內在的生命力,又外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而且壁畫中還展現出當時音樂、舞蹈、建築、服飾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極為豐富的社會場景,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光明悅讀:敦煌藝術整體呈現出怎樣的氣象?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
  • 生肖趣談-光明日報-光明網
    天下動物種類無數,古人何以偏偏選擇十二種動物為屬相?綜觀十二生肖,「六畜」皆與焉。六畜者,馬牛羊雞犬豕是也。其餘六種亦乃與人類關係至為密切者,如虎、鼠、兔、蛇、猴等。唯龍乃傳說中之神獸,雖不見於塵世,然無所不能,為萬民所景仰膜拜。而十二生肖之選用與排列,似根據動物每日活動之時間而確定。我國至遲自漢代始,即採用十二地支記一日之12個時辰,而每個時辰相當於當今之兩小時。
  • 錢塘江詩路文化述論-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條路線以古人的詩歌創作為線索,兼備文獻、文學與地理學價值。本文擬對錢塘江沿線歷代詩歌進行梳理,研析其文學審美性,進而挖掘詩路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錢塘江沿線的詩歌創作    現將錢塘江沿線的詩歌創作,以沿途所經流域為主線,作概述性梳理。
  • 烽火中,一所中學的七千裡跋涉-光明日報-光明網
    漫漫徵途磨礪著靈魂,艱危時世中的師生認定一個道理:只要心中有光明,世界就不會黑暗    七千裡長途中,這些不願做亡國奴的「不屈的一群」,在饑寒中迎送漢江的悽風,忍耐巴山的苦雨,又越過劍門,在蒼莽的雲煙裡行進。戰時的穹蒼,荒敝的大地上騰起濃烈的塵煙,遮去蔚藍的天光。
  • 馬梅利與義大利國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轟轟烈烈的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湧現出許多舉世聞名的風雲人物,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如馬志尼、加裡波第、加富爾等,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他們儘管背景、經歷、思想各不相同,但同為義大利實現統一、社會實現進步貢獻了自己的畢生力量。同樣為義大利統一作出貢獻的,不僅有著名的歷史人物,還有一支歌曲,在人們進行鬥爭和戰鬥的時候,將人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就像那嘹亮的號角,始終貫穿於如火如荼的義大利統一運動鬥爭中。
  • 疫情中的普希金與波爾金諾之秋-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只能在詩歌中傾訴惆悵和相思。在《道路的愁怨》一詩中,普希金寫道,「要麼鼠疫攝走我,/要麼嚴寒化我為枯骨/……/地點依舊,/是馬斯尼茨卡亞街的道別,/思念鄉村,思念未婚妻,/回味閒暇時光」。草稿中街名乃是尼基茨卡亞街,即娜塔莉婭寓所所在之地。這樣看來,一行「思念鄉村,思念未婚妻」道及彼時的心境,連接莫斯科與波爾金諾,告別時嚮往鄉村,此刻在波爾金諾則心系娜塔莉婭。
  •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版:容州路上
    肅宗至德二年(757),張均免死長流合浦郡(《舊唐書》卷九十七),德宗建中二年(781)楊炎貶崖州司馬(《舊唐書》卷十二),均過鬼門關。宣宗大中初,李德裕貶崖州司戶參軍,途經容州(《方輿勝覽》卷四十二)。
  • 張載的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時間: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在公元11世紀,周、張、二程等理學家,以及其他的新儒學大家,完成了一次儒學的復興,由此重新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主幹或主體地位。    張載無疑是宋代道學或理學的開創建構者之一,而周、張、二程之間又各有理論的特色。大體上說,張載之學是「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這是《宋史·張載傳》中的一個說法。
  • 你的科學素養 奠基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戰役中,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科學認知同樣重要。    光明智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專門用了一篇三章的篇幅,對「普及健康生活」進行部署,強調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此次疫情防控,您認為全民健康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 激活詩歌的「懷抱」傳統
    天然秉具詩性氣質的中華民族,自始即是在「詩意中棲居」的民族。迄今最早見於記載的詩歌源於上古時期,即「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從那時起,詩歌承載著上古先民豐富的精神情感和繁雜的生活勞作,詩歌以唱誦、歌舞等多種方式融入先民生活,並逐漸衍生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乃至文化形態,開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詩歌傳統。
  • 弘揚「紅船精神」 建設「重要窗口」-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習近平同志概括提出「紅船精神」15周年之際,由光明日報社、浙江省委宣傳部和嘉興市委聯合主辦的2020「紅船論壇」,於8月3日至4日在浙江嘉興舉行。來自中央有關單位、社科理論界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獲獎論文作者代表齊聚一堂,就「弘揚『紅船精神』,建設『重要窗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推動「紅船精神」的研究闡釋、弘揚踐行再深入、再出發,為建設「重要窗口」凝聚精神力量。
  • 在人民中永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採訪中,不止一個群眾向穆青傾訴,願把自己的壽命折給焦裕祿十年,或者替他去死,讓他繼續領導蘭考人民抗災魔、拔窮根。    穆青返京前在鄭州向劉建勳匯報了焦裕祿事跡和蘭考人民的呼聲,建議儘快遷墳。河南省委對此很重視,打算辦三件事:一、授予焦裕祿同志革命烈士稱號;二、儘快將焦裕祿遷葬蘭考,按他的遺願埋在沙丘上;三、在蘭考舉辦焦裕祿事跡展覽,或辦一個展覽館。
  •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同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光明日報賀信中指出,希望光明日報「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個重要指示,透徹洞察光明日報的歷史傳統、深刻指出光明日報的發展方向,在全媒體時代賦予了光明日報新的使命與新的時代角色。
  • -光明日報-光明網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有何特別?來聊聊!】千百年來,長城凝聚了無數人的熱血與智慧。為了更好地保護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呼之欲出。具體怎麼建,你關心哪些方面?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走進安踏集團
    7月9日15:00,關注光明網一直播(ID:29995967),光明日報、光明網帶你走進安踏集團,全方位了解這裡的工作崗位信息及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還邀請了福州大學的老師解答大家關於求職的問題。準備求職或對企業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提前上鬧鐘呦!
  • 候鳥鴛鴦緣何「留宿」北京-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它們明豔羽飾的點染下,古城的柔波中平添了幾分生機和野趣。    它們從哪兒來,靠什麼生存?是什麼吸引著它們「留宿」北京?如何讓北京留住更多的鴛鴦?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北京冬日裡的這些美麗之鳥,並積極投身於保護行動中,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人認為菖蒲的生長集中體現了一年中由蔭蔽到陽發的起承轉合,菖蒲葉片形態有脊似劍,被視為斬舊迎新、祛邪闢晦的象徵。同時,《楚辭》以香草喻人的文學傳統中,菖蒲也被賦予了高潔的人格喻義。    菖蒲與端午的結合在唐宋時期的民俗中固定成型,菖蒲常與艾草並提共用。唐時有五月五飲菖蒲酒、懸掛艾草的傳統。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第二場走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
    5月22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