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知足常樂,知足即富!

2021-01-09 國學修學堂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成熟。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

人生才幾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質欠缺,卻能知足、守本分,有餘力則付出;如此雖物質貧困,但心靈世界卻很豐富。如果生活過得富裕,就更應將物質化為愛的力量去助人,如此心中充滿光明、幸福,將是多美的人生!

人要知足就快樂,心要簡單就幸福,生活有時會是困苦的,但也一定要高揚起頭,逃避的不一定躲的過,面對的不一定最難過,孤單的不一定不快樂,得到的不一定能長久,失去的不一定不再擁有。人越往上走,心應該越能往下沉,心裡踏實了,腳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穩。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做事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努力實踐自己理想的人,才是有志向的人;知足之人,才算得上是真正富有之人,因為他們得到了快樂、平和與幸福,古人所謂「知足之足,常足矣」。

《禮記》:「富也者,福也。」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即富即貴,名為富人、貴人。能給與別人的既是富有的人(富人)。能給予別人幫助的、解決問題的人既是貴人。擁有以上想法,做法的人都是(富人、貴人)。想要真正的快樂,我們就要學會知足常樂。

人生很簡單,感恩,知足,微笑。人生的道理,就這麼一點點,卻沒幾個人做得到。知足,才能無憂。無憂,才能心靜。心靜,才能自在。自在,才能發自內心的快樂。不知足,擁有再多財富,也是窮人。知足,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的財富。讓知足成為一種習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相關焦點

  • 知足即富人,厚道即好人,平常即高人
    知足即富人《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知足者富。」知足的人,小富即安,不知足的人,慾壑難填。西晉王朝奢靡盛行,名門望族無不用富貴攀比。外戚王愷是巨富,將軍石崇更富。王愷府前用絲綢夾道裝飾了四十裡,石崇就裝飾出五十裡;王愷家裡用飴糖水洗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火做飯。皇帝一時興起,賜舅舅王愷一株罕見的兩尺珊瑚拿去和石崇比富。
  • 知足即富人,厚道即好人,平淡即高人!
    古人常說:知足即富人,厚道即好人,平常即高人。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知足即富人  老子有云:知足者富,心安者貴。  人活一世,欲望太甚,貪念太重,未必是好事,知足常樂者,反而過得富足又快樂。
  • 「知足常樂」源自《德道經》,其意味深諳著人生留白
    比如說在寶寶滿月、周歲或者生日的時候,用他自己的腳印兒,踩下「知足常樂」,就代表了很好的寓意和祝福。尤其是結合德高望重的長輩或是書法家的墨寶,則更加有珍藏價值。劉平軍手書「知足常樂」那麼「知足常樂」這四個字,究竟有什麼深意呢?
  • 佛法:念佛人的知足是什麼?若能反覆去讀,再無煩惱!
    世間都說「知足常樂」,反之,不知足則常苦。《佛遺教經》講「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要想脫離苦楚煩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就是離苦之法,是我們內心富足、安全、安穩之法。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錢,而是心靈貧窮。
  • 世人都說知足常樂,那啥是足?啥是樂?
    …正因為人是有欲望的生物,所以在我們的身上更加體現著知足的重要性,如果要是不懂得知足,一味的去進取,那不說別的,就光自己的生活這得讓自己搞得多麼累,明明90%就完成得非常棒了,非要去追求那10%的極致?
  • 人生,知足就好。生活,不比就好(直擊心坎)
    經歷了歲月的坎坷波折,體會了生活的喜怒哀樂,品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天下之事,世間數人,為人一場,人生知足就好!生活,不比就行!一生,怎麼活都是活,一世,怎樣過都是過。有多少人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又有多少人滿足不了自己的精神!
  • 洞洞板衝孔網@知足常樂自在無憂
    洞洞板衝孔網@知足常樂自在無憂洞洞板衝孔網不鏽鋼洞洞板@洞洞板網@知足常樂@衝孔網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紮根碎巖中,飽經風吹雨打,卻仍堅持不懈、無所畏懼。竹尤如此,人何以堪!在人生路上,總會有酸甜苦辣、風吹雨打,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氣魄和風骨。
  • 知足?知不足?!
    《道德經》一書中涉及到「知足」的內容真不少,其中以章節名稱冠以這幾個字的篇章有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樂。可見老子對「知足」的重視和認識程度,同時我們也能感覺得到「知足」對人、對社會的重要性。在這裡談談對「知足」的感悟。
  • 詩詞丨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就是知足!能夠過這樣一種生活,體驗到這樣的一種美,也是一種幸福,只有知足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幸福。
  • 「知足」「自滿」看人生
    「知足」 是指生活,願望上滿足已經得到的;「自滿」是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成績。從字面上解釋都是對自己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事實上從內心上的出發點和由外表給人的感受是大大不同的,其境界的高低也是有天壤之別的。我歷來主張知足常樂的態度。
  • 王文學:在知理、知趣、知足中學會做人 保持進退自如的本真
    在王文學看來,做人,要知理、知足、知趣。對做人如何知理、知足、知趣,王文學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王文學表示,知理,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理的人,有智慧又懂得感恩,知世故而不世故,真誠待人,本分做人,明理而通達。而在與人交往時,也要有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知人情,懂世理,問心無愧。古語有云:「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餘,說話有德。」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背多恨慢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就是知足!
  • 知足,是一個人最大的幸福
    而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知足。知足,才是尋求人生快樂的唯一法門。愚蠢的人,一輩子充滿著欲望和不滿,仿佛得到一切都不滿足;而聰明的人,不被欲望所禁錮或者奴役,他們懂得捨得,懂得知足。主動捨棄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和事物,最終才能夠知足常樂,知足長足,真正地收穫幸福。
  • 一生很短,凡事看開,知足常樂
    想要獲得快樂,就要擁有兩種心態:一是糊塗,一是知足。鄭板橋曾說:「難得糊塗」,凡事不鑽牛角尖,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每天醒來,先給自己一個好心情,保持好狀態。人這一輩子窮也好,富也好,知足常樂最好。人生太多誘惑,想的越多,快樂就會越少,欲望太多,就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失落,睿智的人看得透,豁達的人想得開,知足的人才會快樂。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安分知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安分知足,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出自: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近義詞有:知足常樂,安分知足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處世。安分知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安分知足(ān fèn zhī zú)成語釋義: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成語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佛陀以身作則,告訴你我,什麼叫修行?——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
  • 知足常樂,珍惜當下,美好人生不過如此!
    然而在追求發展目標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時刻反省自己的人生,特別是對物質享受等要保持知足的心態。如果自己的欲望太高,並且超出了實際,那麼我們就會陷入身心疲憊的狀態中,最終喪失原來的自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很早就注意到摒棄物慾誘惑、保持安定生活的重要性,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通之貨,令人行妨。」
  • 《現實版本知足常樂》:敢於嘗試,敢於付出實踐
    現實版本知足常樂作者:王海波知足常樂,今天我開著f0,很多人還不知道,就是比亞迪最小那個,開到了90邁,開著豪車的都不屑於看著這小不點知足常樂,說的是對現狀很滿足,與過去的自己相比,進步還是蠻大的,人可貴是超越自己,才能向著夢想不斷邁進。快樂屬於那些知足常樂的人,更屬於能夠為了明天不短努力的人,只有我們能夠想到,才可能去做到,只有行動才能證明我們一直再努力,誰也不能在過去的功勞薄上安穩睡一輩子,人還是要有接近地氣的夢想,只有心中有陽光,我們才會感受到溫暖,只要有溫暖才會舒服。
  • 不學無術的騙子南懷瑾
    明人葉子奇的《草木子餘錄》記載,當時的府州縣衛所的衙門左邊,都建有一座土地廟,土地廟裡有專門剝皮的「剝皮亭」,貪汙的官員就是在「剝皮亭」裡被剝皮的。而且,朱元璋還下令把剝下來的皮填入草料,掛起來警告其他官員。南懷瑾這個不學無術的騙子的皮早就被人剝過許多次了,直到今天還有無知之輩把死騙子當大師,那不是因為剝的皮不夠,而是剝皮的人沒有像朱元璋一樣,把死騙子揎草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