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念佛人的知足是什麼?若能反覆去讀,再無煩惱!

2020-12-11 每日一首佛歌

世間都說「知足常樂」,反之,不知足則常苦。《佛遺教經》講「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要想脫離苦楚煩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就是離苦之法,是我們內心富足、安全、安穩之法。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錢,而是心靈貧窮。心不滿足才是真正的貧窮,此與財富的多寡並無直接關係。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為知足。」在知足方面,大家所常知的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了。顏回的日常生活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人之所以為憂的,常常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條件,如《無量壽經》所說:

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不管男女老小,都為衣食錢財而憂,沒有的希望有,有的希望更多,都在愁苦憂思當中。都以為苦,而顏回「樂在其中」。顏回樂的是什麼?是儒家的仁之道。

有道有志的人,就像在高空中飛翔的雄鷹,地面的一切對它都不能構成障礙。因為目光高遠,志向遼闊,雄鷹才能享受飛翔的快樂,而烏龜只能在泥地裡拖著尾巴艱難地遊來遊去。可見,知足常樂,在於內心有「道」的支撐。念佛人的「道」是什麼?是往生之道,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念佛人若能滿足於此,安心於此,則內心自有富樂安穩。

《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多欲之人,心逐於物,追逐五欲六塵的享受,若欲求不滿,則生煩惱,因心不在道,心念妄動故。而「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因為「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少欲之人,心常在道,其所用心,自然不會在人情、是非、人事上耗用其心。不會去維護人情以滿足私利,也就不會妄心用事,被欲望牽著鼻子走。故「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欲望就是刀口上的那滴蜜,好似很甜,實則是苦,因有割舌喪命之險。

欲望能讓我們內心渾濁、身心不安,而少欲者,因心無所掛礙,故能坦坦然然。因為心無所希冀,自然也就無所恐懼擔憂。內心住於深法,自有法的功德利益滋潤,所以並不覺得有所不足,有所乏少。因為我們所處的是末法時代,是五濁惡世,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而娑婆世界的本質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我們要想在這個世界追求無病、無難、無礙、無魔、易成、益我、順適、回報、利益、清名,這種種想法本身就是妄念,就是無法滿足的欲望,自然「多欲為苦」。這就要回到善導大師所講的「機深信」: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長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罪惡生死凡夫在此苦、空、無常、無我的娑婆世界,還有什麼好追求的?真正的離苦之道,唯在往生極樂。世間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傷。正如李元松所說:想追求無事,有生之年恐怕都不會有。既然一切追求都是徒勞,不如放下身心一切躁妄,但寶此「南無阿彌陀佛」稱名往生一行,則千足萬足,往生就行,自然也就知足而常樂了。

相關焦點

  • 處理煩惱的辦法:淨土念佛法門是解決煩惱問題的有力武器
    處理煩惱的辦法:淨土念佛法門是解決煩惱問題的有力武器淨慧長老:古代禪師提到對治煩惱時,常用「斷」和「轉」這兩個字。我們現在對待事情都說要處理處理,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這裡就借用「處理」這個詞,一語雙關,一個是說你要怎麼樣解決煩惱,第二個意思是你把煩惱當成什麼。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我看我們大家就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總是抱著不放,覺得煩惱很好,所以煩惱很多。
  • 念佛法門的四個層次,由淺入深,由念佛而入實相
    事情忙完了想到的就是念佛,一起床想到的也是念佛,如果所作的事是不需用腦筋的單純工作,便應一邊作、心裡也一邊念佛,把念佛當作最重要的事,這叫一心念佛。但一心念佛要漸次修進,一步一步往上求進,不能老是停在持名上。並仗著彌陀世尊的願力,來攝取加持;經由能念與所念兩方面的配合,則一人念佛一人去;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去,所以說萬修萬人去,是萬無一失,和萬中無一相反。
  • 新娘念佛翻車無事 若要獲得現實人生的美滿和來生能離苦得樂,必須學佛念佛
    佛教亦不例外,若要佛法興隆,必賴青年人發心學佛,此是一樣道理。最近沙鹿弘光護專成立的『覺苑學社』,這個名稱多麼響亮,要知道,此學社一百多位學員,是由二位十七歲的女青年不畏艱辛,苦口婆心,奮勇組織而成的。其精神之偉大,真是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這兩位發大悲心的小姑娘,是誰家千金呢?原來就是現在新營糖廠任總務課長,王耀民大德的千金鬱清小姐,另一位是鬱清的同學金枝小姐。
  •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精要開示
    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3、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
  • 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1.印光大師: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 人求是念念念造業,若不能一心不亂,起碼要伏斷煩惱
    一切皆因念而生,沒有念頭就不造業,只要念頭一起,人就造業了。比如一個人心生貪念,煩惱就起來了。想一想就有罪,曾經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動了念頭意淫嫦娥仙子,並沒有觸及她的身體,就被罰下了天界。天人只需一念,就辦事了。人做了什麼事,也都是從意念來的,起心動念就是因果的根。念頭造業,一個念頭就種下了因,六識田、七識田、八識田裡都是念頭種下去的因,想不造業就要無念清淨。
  • 誦經念佛的人,為什麼會改變命運?答案在這裡
    誦經念佛的人,命運為什麼會改變?學佛不僅能夠得到智慧,學佛之後生命完全不同,哪怕只是念一句佛號功德就大得不得了,念佛獲益多多。學佛以後會知道,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種下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能夠改變自己的唯有自己佛法的修習是一個過程。佛法不是魔法,不是你今天念了一部什麼經,今天壞事就走了,好事就來了。如果有這種想法,那也是一種妄念。
  • 佛法沒法投機取巧,只念佛號並不能解脫,再看觀無量壽佛經
    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教中代表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他也曾是很多佛的老師。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智慧是解脫不了的。老師再好如果你的智慧沒辦法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那也是解脫不了的,所以智慧是你最重要的老師。就像古話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這是文殊菩薩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就是代表你智慧的象徵。要想即身證悟獲得解脫,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
  • 【佛學問答】如何將念佛堂的功夫,應用於日常生活,與複雜人際之中?(08)
    口在念佛,但沒有聲音,就是「金剛持」。章嘉大師就是用這種方法,他接見任何客人,除了說話,他手上掐念珠沒有中斷,口裡持咒也不中斷,真正是二六時中不中斷,這個難得!若我們能學習這種方式,既不幹擾別人,自己功夫又保持永遠不中斷,真正是自利利他。章嘉大師何以能做到心地清涼自在?因為他的念力永遠不中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4、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弘一法師《晚晴集》5、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既為得失、毀譽所轉,猶以禪道佛法?嗚呼!
  • 印光大師: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依念佛法門決難解脫
    印光大師: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依念佛法門,決難解脫【印光大師開示】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一)
    這一段是從《楞嚴經》裡面摘錄出來的,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卷五)大意是說,「若眾生心」——若你一直在憶佛念佛,你在這一輩子或者是來世一定可以看見自性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先來說:為什麼心不開?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二)
    如果說根性好的人看了這一段話以後,他就知道說:念佛人應該要層層轉進,不要老是停留在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初入手的方便法門當中。 剛剛提到說「根性」,那什麼是「根性」?根就是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根。我們通常說一個人:「這個人很有善根!」那麼到底什麼是「善根」?也就是這五根當中的信根。
  • 佛法修行不可繞行的必經之路。如何轉念?你我會嗎?
    連偉大慈悲無比的觀世音菩薩都說:如能轉念,何須大慈大悲?你看這個轉念在我們實修時作用大不大?又有很多人學打坐禪定,本是好事。但如果你念頭還沒有轉過來,最好不要修學這些法。因為欲心當中修行,必墮魔道!這個很危險,我們玩不起!那到底怎麼轉念呢?很多講法的人總是喜歡繞來繞去,一句實話也不說。
  • 淨土修行人到底應該以念佛為主還是以閱經為主?聽印光大師如是說
    淨土修行人,到底應該以念佛為主還是以閱經為主?聽印光大師如是說我們修行淨土宗的人到底是以念佛為主還是以讀經為主,這是需要明確的問題。印光大師在他的《印光法師文鈔》中多次提到應該以念佛為主,閱經為次,如印光大師說:「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 佛法:六祖說煩惱即菩提,可是你真的知道煩惱的真相嗎?
    因為煩惱是妄想、無明,而菩提是清淨的正覺之心,這二者似乎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現在卻說無明的煩惱妄想就是正覺的菩提,清淨的正覺之心就是無明妄想的煩惱,就好像人們觀念中的好與壞沒有分別,說好即是壞,壞即是好一樣,讓人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去抉擇了。
  • 念佛不簡單,修行竅決要牢記
    又說:『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它在說個什麼?它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每天摒絕根塵侵襲,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後功大成熟,當來必定成佛!3、「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 念佛的感應
    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在《地藏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光目女時,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並設像供養,即夢見佛,放光開示,又親聞佛示現相告。因此,從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現前,如果見光、見華、聞香、聞聲,例如見極樂勝景、見諸佛菩薩,只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 《淨土聖道》序:破淨土真宗本願念佛法門
    不樂再見唯一佛乘正法,被分宗分派而使正法漸漸成為分崩離析之狀況,將使今時後世學人更難修證大乘正法。  由因欲將分崩離析之現時佛教紛亂狀況,回歸一佛乘之正法內涵,是故乃有《宗通與說通》一書之出版,又以《邪見與佛法、心經密意…》等書,欲求達成此一目標。若此目標得能達成,則此後修學佛法之學人,皆可迅速而且正確了知佛道之內涵,皆可正確了知二乘菩提互相之關係,則欲修學佛道者,皆可事半而功倍。
  • 【念佛的好處】念佛鬼神退散(二)
    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我經常在講經的時候請問大眾:念佛要念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