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都說「知足常樂」,反之,不知足則常苦。《佛遺教經》講「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要想脫離苦楚煩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就是離苦之法,是我們內心富足、安全、安穩之法。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錢,而是心靈貧窮。心不滿足才是真正的貧窮,此與財富的多寡並無直接關係。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為知足。」在知足方面,大家所常知的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了。顏回的日常生活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人之所以為憂的,常常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條件,如《無量壽經》所說:
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不管男女老小,都為衣食錢財而憂,沒有的希望有,有的希望更多,都在愁苦憂思當中。都以為苦,而顏回「樂在其中」。顏回樂的是什麼?是儒家的仁之道。
有道有志的人,就像在高空中飛翔的雄鷹,地面的一切對它都不能構成障礙。因為目光高遠,志向遼闊,雄鷹才能享受飛翔的快樂,而烏龜只能在泥地裡拖著尾巴艱難地遊來遊去。可見,知足常樂,在於內心有「道」的支撐。念佛人的「道」是什麼?是往生之道,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念佛人若能滿足於此,安心於此,則內心自有富樂安穩。
《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多欲之人,心逐於物,追逐五欲六塵的享受,若欲求不滿,則生煩惱,因心不在道,心念妄動故。而「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因為「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少欲之人,心常在道,其所用心,自然不會在人情、是非、人事上耗用其心。不會去維護人情以滿足私利,也就不會妄心用事,被欲望牽著鼻子走。故「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欲望就是刀口上的那滴蜜,好似很甜,實則是苦,因有割舌喪命之險。
欲望能讓我們內心渾濁、身心不安,而少欲者,因心無所掛礙,故能坦坦然然。因為心無所希冀,自然也就無所恐懼擔憂。內心住於深法,自有法的功德利益滋潤,所以並不覺得有所不足,有所乏少。因為我們所處的是末法時代,是五濁惡世,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而娑婆世界的本質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我們要想在這個世界追求無病、無難、無礙、無魔、易成、益我、順適、回報、利益、清名,這種種想法本身就是妄念,就是無法滿足的欲望,自然「多欲為苦」。這就要回到善導大師所講的「機深信」: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長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罪惡生死凡夫在此苦、空、無常、無我的娑婆世界,還有什麼好追求的?真正的離苦之道,唯在往生極樂。世間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傷。正如李元松所說:想追求無事,有生之年恐怕都不會有。既然一切追求都是徒勞,不如放下身心一切躁妄,但寶此「南無阿彌陀佛」稱名往生一行,則千足萬足,往生就行,自然也就知足而常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