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念佛的人,命運為什麼會改變?
學佛不僅能夠得到智慧,學佛之後生命完全不同,哪怕只是念一句佛號功德就大得不得了,念佛獲益多多。
學佛以後會知道,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種下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因果從來不會欺騙眾生,惟人自欺,無視因果。到頭來,果報還是要自己承受的。
我們常聽到「業因」和「業果」這兩個詞,而「業」又是我們的身口意所造出來的,當產生結果的時候,就是業果。
為什麼誦經、拜懺、禮佛等等會改變我們的命運呢?是不是佛菩薩幫助我們處理了不好的因果了,然後幫助我們改變命運了呢?
當然不是!
佛教是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我們找到自性,得到解脫自在。遠離煩惱,出離輪迴,這是「離苦」。不起煩惱,獲得究竟的快樂,稱作「得樂」。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認識煩惱,究竟解脫的過程。
煩惱的根源在於心,當心隨境轉的時候,煩惱隨之產生。
心怎麼會跟隨外境而轉呢?
這是習氣在作怪!
這個習氣就是深藏我們內心的多劫以來累積的「毒素」: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去除,我們就無法擺脫習氣對我們的束縛,就無法避免煩惱的產生,也就無法遠離痛苦。
所以,佛教的一切教育手段,說白了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習氣,讓我們從舊有的習氣中拔離出來,掙脫出來,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佛法的修習是一個過程。佛法不是魔法,不是你今天念了一部什麼經,今天壞事就走了,好事就來了。如果有這種想法,那也是一種妄念。
人們平時幹壞事的時候,都知道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但是僥倖的心理不依然促使人們去做那些事。
如果善惡之報「立顯」的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惡」了,因為再傻的人都知道作惡馬上會有報應,而報應是痛苦的。正是因為「從因到果」需要有成熟的時間。我們看不到這個果何時成熟,甚至僥倖的認為這個果不會成熟,所以才胡作非為,等到果報成熟的時候,才追悔莫及。這都是源自於內心的無明。
如果我們不希望「惡因產生惡果」是「立顯」的話,又憑什麼希望「善因產生善果」是「立顯」的呢?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如果指望今天念一部《地藏經》或《金剛經》明天就能升官發財,自己求得的都能如意,這是不可能的。這樣想的人,無疑是在迷信佛教,是在把佛教當作硝酸甘油用。
人們常說,修佛就是修心,學佛就是學做人。那麼我們要修什麼樣的心呢?要修出離心、修慈悲心、平常心、精進心、布施心、忍辱心。
我們學習的榜樣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怎麼做,我們就跟隨他們怎麼做。這樣才能最終成就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所以古人才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學佛之後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
這種不同的境界從哪裡來呢?從宇宙本源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自然智」。是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
要想有智慧,就多做法布施。我們做功德時可以發心讓眾生聽;還可以在河邊、路旁、樹林等地方,念觀音心咒、蓮師心咒、金剛薩埵心咒、阿彌陀佛聖號等,很多有形無形的眾生都能聽到,給眾生種善根,播下解脫的種子,與它們結上善緣,將來可以度化他們。
把佛法的力量傳給他們,如果能提起這樣的正念,有一種施捨的心態,就是法布施。心裡想:等我將來成佛的時候一定要度化他們。只要相信,就能跟眾生結善緣。
我們在因地發願了,機緣自然就會成熟,等你成佛就有了力量,一下子就能感化他們,他們也一定跟隨你。
我們都是流浪在外的孩子,最終還是要回歸宇宙的母體。宇宙間的能量本來就是圓滿的,根本不需要創造,我們依教奉行即可,這就是境界般若。
念佛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我們大部分眾生對參禪、學密、學教都不能行持,也沒有時間和緣分去堅持,所以釋迦摩尼佛才告訴我們這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來救拔我們。
這個法門至上、至下都可以念,這體現了阿彌陀佛的普度眾生的大慈悲願力,「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就是這個願力第一。
佛法的真諦是慈悲和空性,自淨其意,遠離一切相,當你每一次去念佛、誦經的時候就是一次精進,每一次精進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智慧,這就是修智慧波羅蜜。這樣以六度波羅蜜修行佛法才是走正道,才能真正改變自己。也必然會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