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如何將念佛堂的功夫,應用於日常生活,與複雜人際之中?(08)

2021-02-22 來佛寺

念佛時會見到「阿彌陀佛」四個字現在眼前好現象嗎?

恭請老師們在wifi環境下觀看

佛學問答(一)

如何將念佛堂的功夫,應用於日常生活,與複雜人際之中?

在念佛堂念佛,好比學生在課堂上課一樣,如果離開了課堂,功課都丟了,這就不能有成就。真正會用功的人,真正會做學問的人,真正能夠成就德行的人,功夫是不會間斷的。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中斷,在日常生活當中不中斷,處事待人接物也不中斷,這才能落實。凡是不能落實,就是沒有做到「相繼」。念佛真正目的是求生淨土,如果功夫中斷,求生淨土就困難了。

念佛功夫不在於口念,而是心中有佛,這就是不中斷。真正念佛人在工作、應酬中,佛號也不中斷。但是念出聲音,人家討厭,所以金剛持是最好的方法。口在念佛,但沒有聲音,就是「金剛持」。章嘉大師就是用這種方法,他接見任何客人,除了說話,他手上掐念珠沒有中斷,口裡持咒也不中斷,真正是二六時中不中斷,這個難得!若我們能學習這種方式,既不幹擾別人,自己功夫又保持永遠不中斷,真正是自利利他。

章嘉大師何以能做到心地清涼自在?因為他的念力永遠不中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如果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除了睡覺停止念佛外,一醒過來,佛號就接續,沒有不成就的。真能這樣念下去,不必三年,可能六個月、或一年,你就會開悟。雖不是大悟,總是小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將來決定有把握自在往生。

佛七隻是一種形式,提供我們念佛的方法,提醒我們要認真念佛,而重要的是必須將這種方法、精神,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在家裡有事務,不能每天念佛,但早晚功課決定不可間斷,要依照《淨宗朝暮課誦》認真去做。早課是《無量壽經》第六品,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晚課是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五戒十善。平時沒有時間聽整部《無量壽經》,這兩段經文總要多聽幾遍,你的早晚課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相應。這個相應就是「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佛的教誨,理解佛所講的道理,依照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就能得到佛法所說的真實利益,得到利益就是證果。

佛所說的每部經典,其內容都具足「教理行果」。我們應如何去接受?要以「信解行證」來接受,這就相應,古德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法到最極究竟圓滿,是真正覺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即《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才明了虛空法界是家園,家在哪裡?虛空法界是如來家,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來清淨法身。你什麼時候入這個境界,你就證得究竟圓滿佛。

一個真正修行人,妄想、分別、執著會逐漸消融。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減少,自性般若智慧就天天透露,你的道業就增長。妄想、分別、執著都是煩惱,煩惱少一分,智慧長一分,這是一定之理。我們的智慧不能增長,就是煩惱沒有消除。譬如黑暗沒有去除,光明怎麼會現前?因此,我們要想開智慧,沒有別的方法,就是消融煩惱而已。

用什麼方法?誠心誠意去念佛。譬如,開口想批評人時,一句「阿彌陀佛」把批評的念頭打下去。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這些念頭打下去,這是消除煩惱的方法。

聽經的時間愈長愈好,讓我們整個生活,都能消融在佛法之中,這種生活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唯有認真去做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享受。——恭錄自《學佛網》

你若真修,我必護法

敬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amtblfs

來佛寺官網:www.laifosi.com

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往期導讀

01 如何懺悔業障?

02 如何才有把握往生?

03 如何在忙碌的環境當中增加定力?

04 如何對惡人生起慈悲心?

05 如何念佛才能提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

06 念佛讀經好幾年,煩惱習氣仍在,對往生還是沒有把握,怎麼辦?

07 出家修行要具足什麼條件?

相關焦點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佛學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以幫我們在繁華浮躁的環境中,尋得心靈中的一份祥和寧靜。修佛不僅是為了祈禱,也不指望可以普度眾生,只為渡己,可使自己活得更加的超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
  • 果玉法師講解佛學基礎之念佛的功德利益及方法(上)
    很多學佛之人,認為自己是念佛的,可以不受持三皈,也可以往生,但這是不可以的。受持三皈的『受』,指的是要在法師面前受皈依;『持』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保持三皈戒體不失;具足眾戒指的是持戒要嚴謹。對在家居士而言,戒律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是人天善法之戒,只能保得人身不失。想要做到具足眾戒,還要發菩提心。
  • 這是一個有共鳴的問題,以散亂顛倒心念佛,恐怕不能往生的憂慮
    學淨土法門多年,念佛亦多年,目標是此業報身結束後,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生活在娑婆塵世中,有很忙者,有稍不忙者,有安閒者等等,如何在不同狀況下,每人都能著力念佛,念得不疲不厭,念出味道,乃至念出往生信心呢?在一個白露的夜晚,幾位朋友相聚,提出這樣的疑問。座中有人引了一則《佛學問答》,大家切磋了起來。問:散亂心念佛亦可往生,未悉其理為何?這是一個有共鳴的問題。
  • 【屏東華藏衛視念佛堂】正式啟用,以終年佛七莊嚴娑婆世界
    因此當內部裝修工程積極進行之際,為了代眾生祈願歲歲平安,年年如意,中心附設念佛堂已於2/20先行啟用,希望將一個接一個的佛七共修功德,迴向遍法界的有情與無情。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甚深微妙禪如此殊勝的因緣,來自陳總裁近半年練講《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悟。
  • 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
    我們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一生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 一個小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先讓他聽佛號,讓他練習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這個孩子平生如果有什麼病苦、災難,就預先消掉了啊!尤其是孩子的心最單純,讓他念佛,睡覺時就可以睡到極樂世界去,而且往往也能夠看到極樂世界的景象,這是百分之百的。
  • 算命先生說念佛能改命嗎
    算命先生說念佛能改命嗎?題引:人有發題說:「我會以親身經歷來證明:不行。現在我的情況就像《藥師經》裡的:「無救無歸,無親無家,無醫無藥」。就像非洲難民一樣,每天要面對飢餓,貧窮,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再怎麼念佛也不能現世改命。如果說念佛修的是來世,好像永遠不可能得到求證一樣。」如是我說-不能。我也常研究佛學與及對日常生活人們對佛學的理解。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修持能證須陀洹果
    問:頂禮明證法師,末法眾生業較重,如何達到須陀洹果?師父開示:達到須陀洹果,就是要斷我見,斷了我見就證須陀洹果。不管你業重還是不重,只要你具足兩個方面就有可能。好比我們明天就要開始二十四小念佛,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幾位去參加,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可能,就儘量去參加,因為這是一種實踐。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你要從若一日開始,若一日以後,很多人都有很好的體驗,因為佛菩薩會加持,他不會不管你;你這麼精進佛菩薩都了解,眾生的起心動念佛菩薩全都了如指掌,何況二十四小時你在那裡不斷念佛呢?
  • 《念佛金言錄》播州問答 (下)| 一代聖教,所詮唯是名號也
    朗讀:淑馨問曰:來迎者但局念佛乎?亦通諸行否?若雲局念佛者,《觀經》九品但說來迎;若復依之總通諸行者,來迎本願偏被念佛之機?如何?故知無色無形,不可得法,即是念佛三昧也。問曰:師常言「悟無相離念者,即是念佛三昧也」,其義如何?答曰:《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則是名號也。我等不修無相離念之觀法,亦不成自性即佛之覺悟。底下具縛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憑本願。一向稱名,無我無佛,唯一南無阿彌陀佛也。豈是非自性即佛觀,悟無相離念乎。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我說我很高興你遍學一切法,因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門都摸過以後,什麼都學過啦,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經歷過了。又說他念佛總想得個一心不亂的三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慎重的要我為他開示。
  • 佛學知識|​居士在家如何做早晚課,功德最殊勝?
    那麼對於我們居士來說,又該如何在家做早晚功課呢?做功課不是將自己作為複讀機,日復一日讀誦,最關鍵的是要身體力行佛陀所言,實踐佛學。我們在家做功課時還要記得恭敬,不要以為沒有其他人監督,我們就可以邊吃邊誦,躺在床上誦,這些都是不如理如法的。印祖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我們以恭敬心求法,就能常見諸佛,聽聞正法,多一分恭敬,便多一分利益。
  • 這周日,北理工將邀數位大咖研討「知識圖譜與智能問答」
    將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知識圖譜與智能問答研討會」,屆時將邀請學術界與知名業界的專家做主題報告和面對面的研討。肖國輝,義大利博爾扎諾自由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教授肖國輝現為義大利博爾扎諾自由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應用數學本科、碩士,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計算機博士。目前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知識表示與推理,數據集成,時空數據推理,專攻基於本體的數據訪問(OBDA)的理論和技術。並研究如何將這些技術和理論應用於實際的工業案例。
  • 念佛功夫好,又天天讀《無量壽經》,為什麼自殺?
    但是念佛念得精神很好,我在臺灣,在二十幾年前,有一些開計程車的(大陸叫計程車,臺灣叫計程車)一批居士,他們大概有二、三十個(二、三十部車子),他們一個月都固定念一天一夜的,老和尚說定一天一夜就好。其中有一個姓許的許居士,他開環保車的(就是收垃圾的),就是晚上開車的,他能夠念三天三夜,然後晚上再去開垃圾車不用睡覺,精神非常好。
  • 稱讚念佛人.諸佛如來念什麼?全念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常隨佛學,這有道理的,第一就應該跟佛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在極樂世界是必修的課程。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極樂世界是普賢十願的世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到極樂世界統統圓滿,這十願願願都融在四十八願裡頭,而四十八願也是願願都融入十大願王裡面,像光跟光互相融。《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點都不假。善中之王,德中之尊,這稱讚什麼?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人際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孩子社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但在實際交往中,往往事與願違,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提高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本周五(11月13日)晚上19:30-21:00 FM104音樂廣播頻道《城市的聲音》,主持人葉純連線第六高級中學黃海燕老師、譚海萍老師以及中堂鎮潢湧小學黎小芬老師與您一起談談「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 手機應用的不服從被對「日常生活」的追求引入歧途
    「點擊手機網頁,然後跳轉到應用程式」,「不要調用應用程式,而是自己啟動後臺運行。」調用某個應用程式後,請自行調用並激活許多其他應用程式.一些手機應用程式繼續「任性和不聽話」,這不僅讓用戶束手無策,還損害了用戶的權益,造成了安全隱患。為什麼手機應用如此「反覆無常」?它會增加什麼風險?如何堵住漏洞?
  • 高情商優勢談判課:掌握人際社交主動權
    做會說話的高手,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藍字,悄悄變聰明↓↓→點我,掌握人際社交主動權就連撕逼都很後悔當時沒發揮好有木有其實,生活之中,職場之上,考驗的不僅是工作能力、個人智力,還有——「談判力」!
  • 念佛境界——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出現好境界也不歡喜,惡境界也不恐怖,越害怕,邪神必趁機擾亂,而一旦動了歡喜心,正念就將失去。平常念佛,不能太急,急了會傷氣,傷氣也會使人產生震動。也不可過於緩慢,太慢了氣接不上,同樣會傷元氣。有人念佛追求環境寂靜,大師指出,念佛應當靜鬧一如。在靜中念,不怕周圍起紛擾;在鬧中念,這顆心仍然保持安靜,不因鬧而生憎惡,這樣就不會有魔事發生。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同樣會遇到生病的問題。讓我們來學習印光大師的相關開示,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待疾病。 大師說:「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 念佛感應錄:並未念佛 助念得生
    <虛空念佛共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修問答1、問答2、推薦往生者:沈松亮往生時間:公元2000年2月23日地址:臺中縣霧峰鄉北柳村柳豐裡21號電話:04-23307706堂弟沈松亮,平生未念佛;僅在辭世後,由本願山彌陀講堂童美月、陳晚師姐,為其開示阿彌陀佛平等無條件的絕對救度;而後由眾蓮友在靈前排班念佛
  • 很多人由練氣功而知佛學,並引起了對佛學的濃厚興趣
    氣功與佛學關係密切,在氣功界已是不言而喻之事。氣功界普遍認為,現代中華氣功的淵源,是道、佛、儒、醫、武術、民間六家。與此相應,當代氣功功法也以道、佛學六家為主。而六家之中,佛家以外的五家,從歷史上看,無不深受佛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