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金言錄》播州問答 (下)| 一代聖教,所詮唯是名號也

2021-03-01 淨土宗大愛之聲


滑動查看(共③篇)


朗讀:淑馨

問曰:來迎者但局念佛乎?亦通諸行否?若雲局念佛者,《觀經》九品但說來迎;若復依之總通諸行者,來迎本願偏被念佛之機?如何?答曰:來迎佛者,萬善圓備之佛體也。往生之機,亦即萬善之體也。萬善之外非有十方眾生,故云諸行往生。諸行之外亦無機情,故總通九品諸善皆說來迎。雖然非雲諸行本願,言往生者就機談故,普以可雲諸行往生也。故願成就之文,普雖舉於諸行,一向之言偏置於念佛一行矣。名號是能成法,萬法是所成法。若知名號所具萬法者,諸行悉皆真實功德也;此是以諸行當體即非雲真實,名號所攝故云真實也。所以然者:三福九品諸善皆是福業,而非出離要道,合會名號時自為正因正行也。阿彌陀佛殊妙相好即是萬善圓滿之形也,極樂世界二報莊嚴並所成萬法也。故知稱名即來迎,決定應有來迎;名號全彌陀故,稱名之位即真實來迎也。雖雲來迎,非有往來,無去無來,不可思議不可得法也,故云「一坐無移亦不動」矣。故知無色無形,不可得法,即是念佛三昧也。問曰:師常言「悟無相離念者,即是念佛三昧也」,其義如何?答曰:《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則是名號也。我等不修無相離念之觀法,亦不成自性即佛之覺悟。底下具縛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憑本願。一向稱名,無我無佛,唯一南無阿彌陀佛也。豈是非自性即佛觀,悟無相離念乎。故歸名號一行,功德無不具足,「無上功德」之金言寧妄談乎。空也上人釋雲「智者逆罪變成成佛直道,愚者勤行一念過成三途因」矣。然則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逆罪也;愚者所思逆罪,智者前功德也。其理深遠微細焉,我等愚痴身,爭可分別之哉。何況善惡二道,共非出離要道。但以作罪則受重苦,作功德則生善處,是故總勸止惡修善也。然則善導大師釋「不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矣。總之舍於罪福、論談智慧,不惜身命,唯須一向專稱佛名也,是則順次得脫要行也。是故離生死者即離心也,離心者即無心,無心者即涅槃,涅槃即淨土也。然贊淨土德釋「無心領納自然知」,判「未藉思量一念功」,或雲「無有分別心」矣。從起分別念相以來,迷於無窮生死。心是第一怨,縛人令至閻羅處,不可不慎也。

朗讀:淑馨

《念佛金言錄》播州問答

問曰:總而佛法修行,有遠近二種對治。於念佛一行,亦應用之耶?所謂「近對治」者:正至臨終時,正念翻妄心,成一心不亂,遂往生是也。「遠對治」者:平生所作之業,必定臨終現起;臨命終時,始而舍焉最難,故須兼舍一切惡緣也。故善導大師釋「忽爾無常苦來逼,精神錯亂始驚忙。萬事家生皆舍離,專心發願向西方」矣。誠夫三界六道,有為無常境,一切悉皆幻化虛妄也。在此界中,思憶常住安穩者,譬如渺漫浪上,欲不動舟而浮;然此義不可也,平生最須舍離諸緣者也。釋「人天五欲、放逸縛系等樂,雖言是樂,然是大苦,畢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問曰:既《寶王論》雲「一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受無比樂,後生清淨土。」今何勸厭樂乎?答曰:此無比樂,世人謂世間樂也;不爾,即是無貪樂也。其故:成決定往生機者,三界六道中,無可羨、無可貪。世世生生,流轉生死間,悉皆受盡無窮苦樂,鑑照之則一切苦樂皆是苦也。然則一切無著,則真實無比樂也。苦樂顛倒,如前應知矣。問曰:師常言「心外置境,止惡修善者,經無量劫不可離生死。」此義不明。念佛行者,念淨土依正二報境界得往生,爾者如何?答曰:是且示離念。心外置境起念實是迷也,離念獨一則雲本分;本分心田,曾無妄念。從起心境各別念想以來,流轉生死也。若能緣心與所緣境,永各別者,實不可往生,絕能所位止生死也。任何教法,若入此位,則解脫生死也。問曰:師雲「雖生而死,可靜待來迎」。生身當體,云何可知死底耶?答曰:「雖生而死,可待來迎」者:不綺萬事,舍離一切,唯獨自明,則雲死也。生而獨也,死而獨也;然則與人俱住亦復獨也,無可伴之人故;唯無心無我而行念佛,是則雲死底也。總他力稱名行者,可思雖此身暫在穢土,心既遂往生在淨土也。亦聞他稱念佛,我心浮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名號聞名號也,名號之外全無可聞者也。爾念佛者:行風情不往生,聲風情不往生,身舉動不往生,心意樂不往生;唯南無阿彌陀佛獨往生也。問曰:《小經》說「過十萬億」,《觀經》說「去此不遠」,相違如何?答曰:指「十萬億」說「去此不遠」,故非相違。所以者何?世界無邊對,二十萬三十萬,才是十萬億也。最在近故,雲去此不遠也。然則十萬億者,全真實不背去此不遠道理也。又十萬億者化用邊也,去此不遠者實體邊也;體用不二,故非相違也。凡大乘佛法,心外無別法,是聖道習,萬法一心。淨土者,萬法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也。雖為萬法,亦是無始本有心德,眾生所蔽我執妄法,其體無由顯彰。然彌陀世尊以本願力,彼接一切眾生心德成南無阿彌陀佛也;故乘此願力時,眾生心性即開發也。然則名號是一心本分也,此說去此不遠,或雲「莫謂西方遠,唯須十念心」焉。爾生當處極樂,而不壞十萬億程;十萬億雖遙,生當處極樂。是故本願所乘機,名號酬因德,開則十界無差別也。雖娑婆眾生,列極樂聖眾。淨穢不二,凡聖一如,非適今也。若我執妄法不除,生佛各別,淨穢永隔,不可不信行也。答曰:迷出法性都,依一念妄心;翻其迷情,亦是一念也。然則迷一念迷,悟一念悟。若一念不往生者,無量念不可往生。故釋「一聲稱念罪皆除」,亦云「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矣。雖稱本離生死南無阿彌陀佛,猶疑往生;譬如雖吃飯,願止渴藥也。既遇一念無上名號,何期明日?延生無益,唯須急死,是最行者本意也。久居娑婆,欲積多念功之人,多損臨終也。佛法無價,以捨身命為價;不捨身命而無得證利,是雲真實歸命也。求裝衣裳畜生道業,貪求食物餓鬼道業,構設住處地獄道業。空也上人云「三業任天運,四威儀讓菩提」矣,是則歸他力行相也。本來無一物,將求何事。萬物如夢幻,勿生實有念。當舍離一切,歸入名號也。問曰:正至臨終,死苦所逼,病苦所逼,不能念佛,可損往生。人人疑之,為是為非?答曰:所行念佛者,佛護念力也;臨終正念亦佛力也;於往生法者,一切功能皆是佛力法力也。即今念佛之外,不可有臨終念佛,臨終平生,全非異時。前念是平生,後念是臨終也。平生不進念佛者,必臨終不行也。遠不疑臨終平生,可勵念佛也。法華是色法,名號是心法;色心不二,故法華即名號也,何可論勝劣乎!故《觀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矣。芬陀利華者,即是蓮華也。故法華名「薩達摩芬陀利經」也。唯止邪論妄法,應一向念佛也。此善導和尚贊「人中上上人」也。但以法華為出世本懷者,即經所說也。又雲釋迦佛,五濁惡世中,出世成道者,為說此難信之法,亦是經文也。隨機有益者,皆勝法也,皆本懷也。若無利益者,皆劣法也,亦非本懷也。於戲!夫餘經餘宗,轉昌轉難。三寶滅盡之時,寧可論勝劣哉焉。《大經》曰:「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一遍上人《念佛金言錄》

未完待續

朗讀:淑馨

 

或人問曰:淨土門學匠,流議區區焉。歸依何所立,可得往生乎?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曾以無議。因茲往生一路,更不依議,唯依名號。然則止息是非取捨妄念,唯依名號,可遂往生也。假令思惟法師所勸名號,若信不可往生;猶若稱名號者,則可往生人也。所以者何?譬如以火點物,心念勿燒,口言勿燒;不依此言,不依念力;火之自性,而能燒物。水能溼物,亦以同焉。然則今此名號本然自性,能令往生。是故不依議,不依言,不依心,稱則得往生也,是則他力不思議妙行也,誰不信之哉。總而自力我執時,憍慢心起也。所以者何?我能學之,我能行之,我能出離生死;如是思惟故,智慧增進,行亦增進;不可有如我之智者,不可有如我之行者;妄念熾盛而自貴賤人也。若歸依他力稱名,無我無人法,故無憍慢心,亦無卑下心也。放下身心,更無我他彼此人情。田夫、野客、尼入道、愚痴、無智,平等而得往生之法,是名他力妙行,此偏他力所致也。夫我法門阿彌陀佛口傳也矣,年來修學淨土法門,十有一年焉,總以不習失於意樂者哉。然阿彌陀佛示現云:「不可有心品分別,此心善時惡時俱迷故,不成出離之緣,唯南無阿彌陀佛之往生也。」我從此時,放舍自力意樂,領解他力深意。自爾以來,窺善導釋義,一文一句,無非名號功能焉。誠夫三昧覺王彌陀如來,本誓至重矣。和光同塵,今也不忘其往昔,而示本願深意,可謂願王直受法門也焉。既是證誠念佛故,可仰可信。其誰人可疑我家法門哉。機教時乖,難修難入。今此念佛一門,誠是時機相應宗也。故《觀經》說「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付囑阿難。因茲天台釋「諸教所贊,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矣。」然頃學人偏好學解,而曾無行稱名矣。是恐如「為千金券契,不取其金」。猶若「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冀學者須留心思量之者也。

團隊部分志工

法義摘選:佛永

播讀:淑馨

審聽組:佛淑 佛殊 佛睞

混音:佛攝

1.《念佛金言錄》編譯者序 | 唯一名號,周遍法界

(音頻+電影)

2.《念佛金言錄》 | 一遍上人詩偈:

六字名號一遍法  十界依正一遍體

3.一遍上人語錄(一) | 超世本願者,

凡夫出離之直道

4.一遍上人語錄(二)上 | 南無阿彌陀佛之外,

全無能歸,亦無所歸

5.一遍上人語錄(二)下 | 唯信「稱念者必往生也」

6.《念佛金言錄》播州問答 (上)| 唯任聲稱念,

則離無窮生死


相關焦點

  • 念佛金言錄 | 一遍上人最後的遺言
    1289年8月,一遍上人在攝州兵庫的觀音堂,把自己書寫的書冊投到火中,說道: 一代聖教今日滅盡,唯留南無阿彌陀佛。 他以遺誡囑咐弟子後,入睡而滅,時壽五十一、法臘三十七,諡號「圓照大師」、「證誠大師」。
  • 有聲連載 《唯說念佛》(一)緣起 淨土宗略要文
    一、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安樂集》上云: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 至誠念佛,執持名號,自然與佛果冥冥相契 | 瞭然大師
    上文說過,世尊教人生深信發大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日乃至七日,剋期念得一心不亂,大有不可思議的深妙意旨,就是指這不可思議的深妙利益啊。除了此等有疑情分別的行人之外,其餘的愚夫愚婦,不須另外加以指導,這樣的人只要遇到淨土法門,就能自然行持。譬如山野中的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門,對於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知,只懂得每天在家吃飯,下田幹活,自然就能大事辦妥,五穀豐登。愚人念佛,亦復如是。
  • 念佛感應錄:念佛化解鬼幹擾,六年來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
    <虛空念佛共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修問答1、問答2、推薦大概在2003年深秋,那時我還在廣西南寧市柳沙天寧寺籌建處廚房為常住做飯。她將所遇到的困難告訴在寺內護法的楊居士和黃居士,因常住的規矩女眾不能留宿,所以兩位居士沒有留她住宿。天色將晚,她依然佇留寺內未走,並說見不著法師就算死在這裡也不走。我上前詢問她的緣由,她便說出了她的憂苦之事。原來,她是百色地區人,是一名電腦打字員。六年前的一天,她在屋後砍竹子時,感覺驚擾得罪了竹子上的鬼神。
  • 聞其名號丨念佛是宗旨、歸趣
    私云: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一選擇本願,二選擇讚嘆,三選擇留教。一「選擇本願」者,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所選擇往生之行也,細旨見上,故云選擇本願也。
  • 阿彌陀佛名號超諸佛法、報、化三身,普救正像末、法滅時眾生
    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他的特別誓願、超越十方諸佛的誓願所成就的名號。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都收納在這句名號當中,施予眾生,而展現出不可思議的他力救度。既不需要眾生悟得如如常住的法身佛性,也不需要眾生證悟理智冥合的境界,也不需要眾生斷惡修善達到隨緣解脫。只有一個——「但任口稱彌陀名」。任你的力量多少,任你的根機,任你的情形,就這樣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叫「但任口稱彌陀名」。
  • 大部分人是稱佛名號並不是念佛,怎麼才叫念佛,如何生起佛慢
    這個是最容易叫人靜下心來真正一心念佛的,這個方法非常好。只是說一般人很難做得到,觀想不好,所以就光念佛號,簡單,這是淨土宗所講的稱佛名號的方法。我也講到過,稱佛名號經中經常說的就是「稱」而不是「念」。真正的念佛有很多種念法,光這樣像咱們平時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裡這樣念不能叫念佛,叫「稱佛名號」佛經就是這麼說的。
  • 唯說念佛丨念佛,因順佛願故,所以超勝
    念佛是本願行。其他修行再怎樣殊勝,都不是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所選擇的,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 聞其名號丨只要念佛,當下往生決定
    一般人念佛會覺得「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我念佛的功夫,決定在我念佛的遍數多少、時間長短」,不是決定在這裡,要往前推。決定在哪裡?決定在你有沒有信願。你有信願,決定往生。到了信願這裡,還不要停止,「我信得好,所以往生」,不是的。為什麼?
  • 彌陀贊——念佛法門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往生淨土」。2、《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 佛教:法藏比丘為什麼在諸多行法中,獨選最簡單的六字名號?
    又《往生要集》云:「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然則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舍難取易」以為本願歟!
  • 念佛必得往生的根本原理在哪裡
    善導大師依《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給我們極大的啟發、絕對的安慰。① 阿彌陀佛的本願,選擇最容易的稱名作為眾生往生的因行,也就是「本願稱名」。② 本願稱名故,眾生稱名即順佛本願,乘佛願力,必得往生。③ 本願稱名,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之一心專稱。
  • 淨宗法師|念佛不需要修飾
    莫裝飾念佛之素質。念佛者,修相不往生,聲相不往生,身相不往生,心相不往生;唯南無阿彌陀佛獨往生也。這些話都非常簡潔,也很好懂,多讀幾遍自然有巨大的加持力。像這一段就非常好,說不要偽裝、修飾念佛本來的樸素和質地,原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們多數人念佛就在裝飾。「裝」是偽裝,「飾」是修飾。「素質」,「素」是樸素,「質」是本質、質地。機有機的素質,名號有名號的素質,就以我們這樣的根機和本來面貌念佛。所以,也有人說「鴨腳短,鶴腳長,這樣念佛就往生」。
  • 一句名號成佛有餘,何況世間的福德利益
    由信願持名故,業力凡夫必定往生淨土;由彌陀正覺住持力故,諸往生者畢竟圓證無上菩提。阿彌陀佛因地立名普度群萌的願心,獲得真實不虛的兌現。十方諸佛見證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故伸廣長舌,讚嘆證誠,殷勤勸勉眾生信受奉持,千經萬論,處處廣贊念佛功德。善導大師慧眼獨具,揭示淨土三經不二之綱宗:「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判教之目的,為使行人,知所抉擇,依教奉行(一)
    世尊一代時教說法有五時,第一時華嚴時剛剛講過了,世尊最初成道,用三七二十一天的時間,在禪定當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華嚴經》。再來第二時是阿含時,阿含時是世尊說四阿含的經典,所攝受的眾生是以小乘聲聞為主。第三叫做方等時,方等譯成漢文的意思就是大乘,所以第二個阿含時,是小乘教法宣揚時期,第三方等時,是大乘教法宣揚時期。
  • 【彌陀村】為什麼念佛?為你揭示佛號的無上驚世威德神力!
    「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舍利弗!
  •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修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天天念這個名號,煩惱不斷自然斷了,業障不消自然消了。怎麼消的?就這一句名號把你消掉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是自性的德號,自性本具一切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他們所修的無量無邊功德,也在這一句名號裡頭。沒人把它講清楚,大家不知道。其實,斷煩惱、消業障最猛利的無過於念這一句佛號,所以古大德講暗合道妙,這句話講得好。
  • 念佛感應錄:並未念佛 助念得生
    <虛空念佛共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修問答1、問答2、推薦往生者:沈松亮往生時間:公元2000年2月23日地址:臺中縣霧峰鄉北柳村柳豐裡21號電話:04-23307706堂弟沈松亮,平生未念佛;僅在辭世後,由本願山彌陀講堂童美月、陳晚師姐,為其開示阿彌陀佛平等無條件的絕對救度;而後由眾蓮友在靈前排班念佛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復張季直先生書《增二》)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復鬱智朗居士書《續一》)世出世間之利益,悉於此得之矣。此愚夫愚婦所能為者,並非有高深玄妙,不能企及之處。惜人多所求在彼而不在此,故難得其真實利益也。所言照料林事,不能專修,深恐難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難如願者。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同樣會遇到生病的問題。讓我們來學習印光大師的相關開示,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待疾病。 大師說:「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