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是稱佛名號並不是念佛,怎麼才叫念佛,如何生起佛慢

2021-01-09 佛法因果故事

常空法師開示: 密宗一般這樣修,觀想我自己就是佛。比如你要修阿彌陀佛的法,觀想自己就是阿彌陀佛的樣子,就像咱們平常見到的畫的樣子,一個手是接引印,一個手拿蓮花,足下踩著蓮花,兩邊是觀世音、大勢至。這樣觀想,然後認為我就是阿彌陀佛。

這個佛慢不是傲慢,就是說我有信心,我就像佛一樣的。但不是傲慢—我現在就是佛了!不是這個意思。是我現在觀想佛的樣子,我就像佛一樣,然後觀想咱們這個世界,地是琉璃寶地,周圍的一切東西都是佛的境界一樣,有蓮花、水鳥樹林、七寶宮殿……我平常講淨土也這樣講過,光念佛號,心容易散亂的。你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念可以一邊想別的。念佛不熟練的時候還不會想別的,越熟練越可以嘴上念佛號心裡想別的去。到那時,人的口和心意是互不影響的,這個時候,反而心是亂的。

如果你這樣觀想,觀想自己是阿彌陀佛,或者觀想阿彌陀佛在那裡,你自己是個菩薩的身相在禮敬阿彌陀佛,你觀想出這個境界的時候心裡肯定不能想別的,想別的這個境界就忘掉了,是不是?這個是最容易叫人靜下心來真正一心念佛的,這個方法非常好。只是說一般人很難做得到,觀想不好,所以就光念佛號,簡單,這是淨土宗所講的稱佛名號的方法。

我也講到過,稱佛名號經中經常說的就是「稱」而不是「念」。真正的念佛有很多種念法,光這樣像咱們平時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裡這樣念不能叫念佛,叫「稱佛名號」佛經就是這麼說的。你稱佛名號的時候,心裡想著阿彌陀佛,想到極樂世界,想到佛的功德,這樣莊嚴自己的身心,起了這一念才是真正地念。換句話說,咱們嘴裡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叫我們的心真正去思念、想念這些佛的功德,這才是真念佛。

現在都搞錯了吧?都認為我嘴裡只要念出聲來就叫念佛,心呢早就跑別的地方去了,是不是?一邊生著氣一邊念佛,還可以用這個佛號咒別人:「這個人太壞了,這個人要下地獄呀!阿彌陀佛,叫他下地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是?這個根本不是念佛啊!這個嘴裡雖然念佛,心裡還念貪、嗔、痴,現在很多都搞錯了。為什麼也把稱佛名號歸於念佛一類呢?你通過稱佛名號,心裡可以念佛,就是思念、想念佛的身相、佛的國土、佛的功德、佛的神力變化,這才叫念。一聲一聲地念,這是一個很簡單也非常方便的方法,不過念的時候應該非常恭敬,心裡要緣西方極樂世界的聖境,或者緣佛的功德,不能胡思亂想,這是真正的念佛。如果嘴裡念,心裡想別的,這個不叫念佛。一定要明自這個。

所以呢,比較好的念佛方法是念的同時帶著觀想,就不容易散亂。你觀想就在極樂世界裡,嘴裡也念佛號,就是稱佛名號,還是叫「念」,應該這個叫「稱」,這時候,心裡肯定不能散亂。你只要一念之間想別的去了,馬上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消失。所以,我也經常講,現在念佛的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進步,你這樣觀想一下,很簡單嘛你想像一下,看看經中講的是什麼樣子,地是琉璃寶地、道路是黃金、房子是七寶、到處是蓮花我這麼一說你有個影像吧?這就是觀想。

你能不能一邊念著佛號一邊觀想周圍就是這個境界?不要覺得咱們這個世界非常真實,就好比忽略咱們這個世界,然後想像就在極樂世界裡,在那走、在那玩、在那聽佛講法,或者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這種心是不散亂的。這就是剛才講的「自觀本尊生起佛慢,觀想周圍一切境界皆為佛的壇城。」如果是這個意義的話,也非常好,這個法也很殊勝。

我見過很多光這樣稱佛名號的人,心都是散的。問他們就承認:「靜不下來,都想別的。」我說:那不行,念佛念佛,念念都得在佛那裡才可以不在怎麼叫念佛呢?不行你就觀想一下。」很多人這樣一觀想都有覺受,覺得非常高興,哎呀!我在極樂世界裡呀!這種方法比單純稱佛名號這個功德不知大多少倍,因為他心不能散,一散,境界馬上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確實很殊勝。如果你僅僅認為所謂「自觀本尊,還有觀外在一切顯現為佛的壇城」是這樣觀的話,這個和禪宗講的當下是淨土不是一個概念的。不過密宗也有像禪宗講的那個意思,不知道是哪一個,如果是那個就和禪宗相同了。

什麼是佛慢真諦,禪宗是這樣講的:我不用觀自己是阿彌陀佛的身相、身上有圓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用觀,現在這個身相就有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在講《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時講過這個問題,包括一切萬物你不用觀想它是佛的壇城,它本來就是佛的壇城!壇城就是城市嘛,是吧?

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其實就是說的我們的真心嘛。好,這個心就是本尊,你一定要相信這個心是本尊,「哎呀,這個心是不是啊?我的心還不行吧?」其實你的真心—就是這靈知了了的清淨覺性,它不是思想、也不是清淨的狀態,那個覺性靈知了了、普照萬物、如如不動,這個覺性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它和你是一個,你知道這個就是佛,這是我的心,我也就是佛,從這個意義上講的佛。你一定要相信不懷疑,這個就叫佛慢。

佛慢其實是一種信心,而不是傲慢。「噢,我是佛啦,我了不起啦!我是佛我什麼不可以幹呢!」這是狂禪,他就騙人去了,見人就說:「我是佛哦,你得給我頂禮哦,你得供養我…」這一類是神經病啦,這是一種煩惱。真正的佛慢就是相信:噢,我像佛一樣,內在具有那些功德,只是現在被自已的煩惱覆蓋了,去追求五欲、外境了,我現在不要追求那些,而要追求佛的功德,我也相信自己都有,這個相信就叫佛慢,人本性當中本來就具有佛的功德,所以這個叫生起佛慢。它是理上的,認識就可以,不用去觀想一個境界。

從自性來講你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人的自性是無量光、無量壽吧!你認識到這個才是真正的本尊,你又絕對相信,這個就叫佛慢。密宗叫佛慢而已,禪宗不叫佛慢,這個自性就是真正的佛,就是三世諸佛同一體你理解了,絕對相信就可以了,那你就是佛,是這個意思的。

一切境界可不就是自心顯的一種現象?真心佛性如果是佛的話,一切萬物都相當於它的宮殿了吧?真心是內在的,相當於一個人在宮殿裡,一切外境都是心性的宮殿嘛。你不用轉,這個就是宮殿。這樣,一切萬物本來就是它的壇場。還有,這個心本來是如如不動的,一切境在心性當中都是幻化,一切境界不能干擾自性,自性在任何境界當中都是自在的吧?本來就不可能有煩惱的!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呢?人不認自性是自己,而認煩惱、執著為自己,認這個虛妄的我、肉體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肉體,還有外在的一切山河大地,包括天空、海洋,包括好人、壞人一切有形有相的、一切有境界的都是壇場,就是房子。

壇場其實就是佛住的城市,又叫壇城,城嘛,就是城市。這是從禪宗自性來講的,自性法身為佛,你認識它,這個就是佛,你要相信,這等同於密教講的自觀本尊生起佛慢。切外境都是真心顯的幻相,真心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一切外境可以叫它的一個城市。包括我們一切人,你的肉體也是城市。這個肉體絕對不是你,真正的你是自性。但我們老是認為肉體是自己,認為外在的是別人,生起這種分別就會產生煩惱。

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個是一切萬相都是真心所顯,是一體的,一體就是都以自性為體。就不應該有人我的分別、貪戀外境、保護自己、傷害別人。還有一個就是這個肉體其實不是你,它是一個房子,是外在的一個境界,好比是自性住的壇城當中的一塊磚,你何必認這個磚是自己呢?你用這塊磚砸別的磚,砸壞了整個房子都壞了,這個壇城都壞了。

你把這個轉過來就沒煩惱了,自然就會生起佛教講的功德:慈悲、喜舍、六度、四攝……因為知道是萬物一體了,你也不會有貪心,貪心是從我執來的,想保護這個肉體,知道這個肉體是假的,就不會貪了。你也不會有嗔心,嗔心是認為自己肉體以外的境界為別人,不喜歡別人就要傷害別人。既然都是你的壇場,你何必破壞它?自然的,不用專門一點點修那個功德,你表現出來一定是功德,你也不可能有煩惱。禪宗是這麼修的,這是從禪宗自性來講的本尊和一切外相,這是從體上講的。

相關焦點

  • 淨土宗:念佛是什麼意思
    說起念佛真的是五花八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清淨心就是念佛,只要一心清淨不起妄念,與佛相應就是念佛。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如果有人說念佛就是稱佛名號他會很不屑,認為這樣很低級,不理解經文的甚深義理。
  • 聞其名號丨念佛是宗旨、歸趣
    私云: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一選擇本願,二選擇讚嘆,三選擇留教。一「選擇本願」者,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所選擇往生之行也,細旨見上,故云選擇本願也。
  • 開示丨眾生念佛,佛憶念眾生
    「親」就是讓人感到很親密,像父子之親就是很親的,不疏遠。「親」的反義詞就是「疏」。「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起行」包含身口意三業。第一段先講口業,我們口中常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聽到我們念阿彌陀佛了,念的聲音再小,他都聽得到;嘴巴沒有動,心裡念,他也聽得到;甚至打妄想,自己都聽不到了,他也聽得到。所以「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 《念佛金言錄》播州問答 (下)| 一代聖教,所詮唯是名號也
    故知無色無形,不可得法,即是念佛三昧也。問曰:師常言「悟無相離念者,即是念佛三昧也」,其義如何?答曰:《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則是名號也。我等不修無相離念之觀法,亦不成自性即佛之覺悟。底下具縛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憑本願。一向稱名,無我無佛,唯一南無阿彌陀佛也。豈是非自性即佛觀,悟無相離念乎。
  • 聞其名號丨只要念佛,當下往生決定
    一般人念佛會覺得「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我念佛的功夫,決定在我念佛的遍數多少、時間長短」,不是決定在這裡,要往前推。決定在哪裡?決定在你有沒有信願。你有信願,決定往生。到了信願這裡,還不要停止,「我信得好,所以往生」,不是的。為什麼?
  • 【一心不亂的真義】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七:念佛三昧有大福德,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如果你這一生,天天像今天這樣修行念佛,你一定往生淨土。因為念佛教法,可以靠著佛的願力,消除種種的煩惱、種種罪業,當然要好好稱念。「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哇!你要度眾生,必須要有大福德,福德怎麼累積?念佛。這不是顯示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嗎?對不對?不但佛經世尊開示,菩薩論龍樹菩薩也這樣開示啊。
  • 東林寺是怎樣持戒念佛的?
    問:東林寺是淨土祖庭,很想了解東林寺是怎樣持戒念佛的?大安法師答: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初祖的祖庭,由慧遠大師創立。一千六百年來,東林寺雖然也有轉化為修禪宗為主的寺院,修律宗為主的寺院,但大部分還是以修行淨土法門為主。慧遠大師當年啟建的白蓮社,現在還仍然是有他的家風。
  • 佛法:初學佛的人往往不懂,心煩意亂的時候該怎麼念佛才是正確的
    它起起落落,生生滅滅,來來去去,都隨它。「唯口稱名號」,「可是妄念、散亂礙事!」只要口稱名號,自然就有下面說的效果。「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自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沒有特意針對它做什麼,比如克服妄念,止息它,它自然就止息了,這叫妄念自止。這是什麼原因?「我都沒有用功!」
  • 攝心念佛交談:什麼叫念佛三昧
    只要認真念佛求往生者,不論老弱病殘本寺皆收,不會念佛教念,不收分文。全國的老弱病殘僧人,無論修任何法門,本寺全部皆收,本寺僧人從未有過單費。以上宗旨,長久不變。你能得到三昧祖師講了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準遷證已經拿到手了淨土課程已經完成了真得三昧的人 他是什麼舉動呢放下萬緣 單提佛號 什麼都不去做起心動念 幹一切事情有思惟想像都是情 都是搞生滅法得到三昧以後 他覺悟了能覺悟的人任何的思惟想像 他必須斷掉
  • 你會念佛嗎?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問:「如何可得解脫?」老和尚說:「念佛。念佛收攝妄念,能開智慧,便能解脫;不念佛,則妄念紛飛,想東想西,絞業障,如何能解脫?」「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 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
    念佛這個習慣在於培養,培養總不是短時間的。尤其是我們天生都有煩惱跟妄想雜念,如果沒有刻意培養,是不可能念佛的。即使專心念佛都會打妄想了,何況不是專心念佛呢?只是念佛不管專心或散心,都是功不唐捐的。 為什麼? 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本體,兩者是一體的。所謂陀羅尼,就是咒語、真言。
  • 彌陀贊——念佛法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3、《佛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並有首輔王旦(相當於國家總理)及其他的公卿一百二十餘人也都歸依念佛,接受大師薰陶,可見大師德行感招之力。宋朝皇帝封大師為「圓淨法師」。省常大師云:「我與一千大眾,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
  • 念佛感應錄:並未念佛 助念得生
    念佛感應錄:阿彌陀佛真是大醫王淨宗動畫 :三分鐘告訴你真實的阿彌陀佛念佛十五大利益:彌陀住頂: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佛光護身:念佛人有佛光護身,魔不能犯。身有佛光就會讓我們消業障、增福慧、闢除惡鬼邪神,解冤度亡,為當地帶來吉祥。諸佛護念:念佛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諸佛護念。
  • 【念佛的好處】念佛治病除苦(四)
    《佛說無常經》:【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餘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佛前。】底下第二個公案,仍然是王日休居士在《龍舒增廣淨土文》所說的:有官員李子清,寄居秀州,頗好道家,嘗從學於予。前年久苦痁疾,予告之云: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
  • 純真念佛人——一位耄耋老人的念佛感應
    老人快八十歲了,善良的臉,善良的心,看過她的蓮友都說:「這種學佛人,在周遭很難找到第二個。和她比,我們啥也不是。」  她不太會講客套話,只是用滿臉的歡喜來迎接你。如果提前知道你要去,總要讓老頭買好水果、零食,擺滿一桌。然後聊天期間一刻不停地讓你吃這吃那,吃不完還要讓你兜著走。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閒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的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
  • 開示丨白木念佛
    那時候的人念佛,他有戒的色彩嗎?沒有。三寶都滅盡了,戒定慧都沒有人宣說了,經典都沒有了,他有大乘之悟嗎?他有甚深領解嗎?他一切彩色都沒有。「色彩」和「白木」是什麼意思呢?「白木」就是從樹林裡砍下來的木頭,沒有加顏色的,直接把皮一剝,白白的木頭。如果旁邊有顏料,有黃的、紅的、綠的,就可以加各種色彩。在法滅百歲的時候,連這些「顏料」都沒有了,怎麼加色彩呢?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同樣會遇到生病的問題。讓我們來學習印光大師的相關開示,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待疾病。 大師說:「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 聞其名號丨正直說念佛,無有品位
    什麼叫「正直說念佛」?說念佛有兩種方式,一個叫「委曲說」,一個叫「正直說」。委曲說,就是拐著彎地,慢慢地,不方便、不能暢所欲言地說,要慢慢引導,慢慢鋪墊,這樣說叫「委曲說」。什麼叫「正直說」?因為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直接說出來了;第十九願就說得多了,「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第二十願說「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繞了很多,「德本」啊,這些都放進去了。淨土三部經中,正直說念佛的地方,都不存在品位。
  • 至誠念佛,執持名號,自然與佛果冥冥相契 | 瞭然大師
    上文說過,世尊教人生深信發大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日乃至七日,剋期念得一心不亂,大有不可思議的深妙意旨,就是指這不可思議的深妙利益啊。除了此等有疑情分別的行人之外,其餘的愚夫愚婦,不須另外加以指導,這樣的人只要遇到淨土法門,就能自然行持。譬如山野中的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門,對於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知,只懂得每天在家吃飯,下田幹活,自然就能大事辦妥,五穀豐登。愚人念佛,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