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

2021-03-04 淨土宗大愛之聲

我們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一生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

 

一個小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先讓他聽佛號,讓他練習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這個孩子平生如果有什麼病苦、災難,就預先消掉了啊!尤其是孩子的心最單純,讓他念佛,睡覺時就可以睡到極樂世界去,而且往往也能夠看到極樂世界的景象,這是百分之百的。

 

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來問他極樂世界的景象,把它記載下來,長大後給他看,讓他增生佛緣。往往父母學佛都會教導孩子,阿公阿嬤學佛教導她的孫子念佛,可是孩子孫子長大後有自己的思想、朋友、環境,就遠離了學佛的因緣,記載下來也可以再挽回他。

 

剛剛講晨坐念佛,早上起來就念佛,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等到上班了,走路也是一步一字,步步聲聲,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騎機車也是一樣;坐在車上也是一樣,都不離開念佛。

 

把念佛養成習慣,變成自己的性格,讓「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讓一句佛號成為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

 

這樣當我們動腦筋思維事情,或跟人家交談辦事完了之後,雖然還沒有想到念佛,但這一顆心會不假思索地、自動地、自然地,一句佛號就湧出來了。

 

念佛這個習慣在於培養,培養總不是短時間的。尤其是我們天生都有煩惱跟妄想雜念,如果沒有刻意培養,是不可能念佛的。即使專心念佛都會打妄想了,何況不是專心念佛呢?只是念佛不管專心或散心,都是功不唐捐的。

 

為什麼?

 

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本體,兩者是一體的。所謂陀羅尼,就是咒語、真言。

 

這句彌陀名號在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八萬四千陀羅尼當中,它都是超越的、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是咒中之咒,所謂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都在彌陀名號這一句裡面了。

 

我們如果上唯識學課程就曉得心相應法與心不相應法的內涵。心相應法就是你要跟對方感應道交,成為一體,必須要凝心專注,甚至要有入定的功夫進入三昧,這是心相應法。

 

而陀羅尼則是心相應法,同時也是心不相應法,也就是說陀羅尼這句名號,我們有專心固然相應,即使沒有專心的、不刻意的、心不在焉的,也可以跟他感應道交,這就是心不相應法。

 

所以在經論上就說即使貪瞋痴、煩惱、妄想、雜念,陀羅尼的功德功能還是一樣如影隨形,沒有離開我們。如果其他法門就不是了,必須要相應,相應就必須要專心,甚至這個心要沒有妄想雜念。

 

這句彌陀名號是陀羅尼,它隨時隨地、隨心隨緣,一念就會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一個法門,一念就相應。

 

好像以箭射地,沒有不中的,百發百中。因為你是射向地面,閉著眼睛隨便一射,這一支箭沒有不落地的。如果要遠射箭靶,不是神箭手的話,是射不到的。所以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能就是陀羅尼。

 

陀羅尼也叫真言,它是宇宙當中真實的語言,豎亙古今而不會改變的,橫遍十方也不會更動的,真理長存,不衰不變。

 

陀羅尼也是密語,為什麼呢?它是有聲音的,可是這個聲音是佛本身所有功能的結晶,這一種功能的結晶、境界,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何況二乘,何況是我們凡夫呢?所以它很深妙,因此叫做密語。

 

尤其「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一句密語,是阿彌陀佛為了要救度我們,把他所有的功德容納、融化在這句名號當中,好讓我們來稱念就擁有他的功德。所以這句名號也叫做「明」,能夠淨化我們的貪瞋痴業障,能夠讓我們身心散發出佛的光明。

 

六字洪名本身又是總持的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的法門、裡面所講的功德妙義,都在這句名號裡面。

 

有一首偈說:「總持如妙藥,能療眾惑病,猶彼天甘露,得者永不死。」也就是說,總持這句萬德洪名,好像不可思議的藥,能夠治療眾生所有的病。「惑」就是見惑、思惑、煩惱惑、無明惑等種種煩惱,「能療」能夠治療眾生所有煩惱的病。

 

就好像天的甘露,甘露叫做不死藥,得到這個甘露,永遠就不死了。南無阿彌陀佛翻譯成漢語,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也有甘露、甘露水的意義,也就是說稱念彌陀佛名的人,法身慧命開展,會得到永遠的生命,不再生死輪迴、不再生老病死。

 

這句佛號有這樣的功能,使得我們不管是任何人、任何心境,在任何時間、空間、因緣下,一念自然就感應道交,因為這一句萬德洪名本身的位格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是其他的咒,有的必須看時間、看地方。其他的經也是一樣,誦《金剛經》,如果壇場不清淨,你能夠隨便誦嗎?你如果做了壞事、起了壞念頭、喝了酒,你能誦嗎?

 

只有念佛,不管清淨、不清淨,不講吉日、不吉日,不講持齋、不持齋,不講任何心行,都可以念,當下都一樣感應道交。

 

但並不是說念佛了,所以就什麼都不管了,不是這樣。我們念佛人更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能夠做到的善,就從我們的嘴巴開始、從我們的餐桌開始。

 

我們一天吃素,一天放生,一天展現慈悲。吃素最好也不喝牛奶、不吃蛋,因為牛奶、蛋都跟動物有關係,甚至蜂蜜也不要。蜜蜂為誰辛苦為誰忙啊?到最後空忙一趟,所以我們連蜂蜜也可以不要,改用其他的物品來代替。要隨緣盡分地時時行方便,處處做善功。

 

念佛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能夠細水長流、不疲累的就是金剛念,所以就養成金剛念的習慣。如果早上靜坐,就要默念,如果不能久坐,起來的話就張開嘴巴念也無妨。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佛教:為什麼念佛就是好人善人?念佛真的能放下執念嗎?
    淨土法門就是讓佛來解脫我們的。只要歸命,「回頭是岸」,一回心、一轉意就上岸來了,這個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生雖然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是想到要往生,這十有八九都可以變得如意了。窮就過窮的日子;富就過富的日子;身體好過身體好的日子;身體不好也可以過日子。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但是大乘的禪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從本性上來說都是畢竟空,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莊嚴在這個地方、在空性當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來。那這樣子呢,大乘佛法的禪呢是以妙有為禪。
  • 【念佛的好處】念佛鬼神退散(二)
    尤其是年紀大了,當阿公、當阿嬤的,都很喜歡帶孫子,如果有孫子跟你生活在一起,你除了看電視就是帶孫子,時間都被電視拉去了、被孫子佔去了,你很難清閒一心念佛。所以,諸位如果年紀比較大的老菩薩,信願很虔誠勉勵你,能夠放下趕緊放下,因為你現在不放下,將來臨終也要放下,對不對?現在放下比較好,還是臨終放下比較好?現在放下比較好。你現在放不下,很有可能臨終放不下。
  • 【佛學問答】如何將念佛堂的功夫,應用於日常生活,與複雜人際之中?(08)
    佛學問答(一)如何將念佛堂的功夫,應用於日常生活,與複雜人際之中?在念佛堂念佛,好比學生在課堂上課一樣,如果離開了課堂,功課都丟了,這就不能有成就。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中斷,在日常生活當中不中斷,處事待人接物也不中斷,這才能落實。凡是不能落實,就是沒有做到「相繼」。念佛真正目的是求生淨土,如果功夫中斷,求生淨土就困難了。念佛功夫不在於口念,而是心中有佛,這就是不中斷。真正念佛人在工作、應酬中,佛號也不中斷。但是念出聲音,人家討厭,所以金剛持是最好的方法。口在念佛,但沒有聲音,就是「金剛持」。
  • 念佛拍手真好|重慶萬人念佛拍手健身操場面
    ,弘願寺淨宗師父新年開示四項方針之一念佛拍手操,於今年正月初九在萬州區北濱路音樂廣場,開始跳念佛拍手操,當時我們念佛林領眾佛安師兄動員蓮友們先來把場子紮起來,每天下午3點開始,念佛林蓮友大概有50人左右,連續跳了一個星期,順便讓來廣場遊玩的很多市民聽聞了念佛拍手操的利益好處。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劉素雲老師念佛語錄念佛偈》做人要正,做官要清,學佛要像(佛)。記住「中」字,就是讓我們閉住嘴巴,少說話。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念佛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學佛的人要拓開心量,心大,量大,法才大。把自己舍掉了,念佛就是兩個字 ' 老實 』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念佛人也是,常帶三分病,就是在提醒我們——魔鄉不可停,念佛往生最重要。2.生病,有多種原因我們只要還生活在世間,生老病死就是一種常態,念佛同樣會生病,畢竟導致生病的原因很多。(1)外因我們生活在世間,還是肉體凡胎,風寒暑溼等,還有各種邪氣,時刻都在影響我們,稍有不注意,就會生病。比如這次的疫情,念佛人也要科學防範,不可能因為念佛,接觸了邪氣,也不會感染。
  • 念佛感應錄:空中念佛 美妙清澈
    我見聞到這些殊勝境界,正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顯現,是他老人家的慈悲呼喚、感化,並不是我有什麼修行感應了阿彌陀佛,如果我還能念佛,正是阿彌陀佛感化的結果。我們真是又髒、又臭、又醜,阿彌陀佛一個都不嫌棄,通通都要。誰沒有資格念佛呢?誰都有資格念佛。誰往生無分呢?誰都往生有分。我有一個同姓的大哥,是一個很好、很本分的人。但是整天忙碌奔波,起早摸黑,跑車賺錢養活一家。
  • 念佛感應錄:並未念佛 助念得生
    <虛空念佛共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修問答1、問答2、推薦往生者:沈松亮往生時間:公元2000年2月23日地址:臺中縣霧峰鄉北柳村柳豐裡21號電話:04-23307706堂弟沈松亮,平生未念佛;僅在辭世後,由本願山彌陀講堂童美月、陳晚師姐,為其開示阿彌陀佛平等無條件的絕對救度;而後由眾蓮友在靈前排班念佛
  • 畫說念佛:獻給父親節,這個念佛父親了不起!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念佛父親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是四川省江油市的王居士親口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她的姐夫。王居士的姐夫是大學文化,愛看書,愛旅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他的座右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德陽萬佛寺開放不久,她姐姐和姐夫在禮拜天去參觀旅遊,結緣了幾本佛教小冊子,其中一本就是《覺海慈航》。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很多人都講,末法時代,就該修習淨土宗,因為適合不同根器的人來修,只要一心念佛就好,將來就能夠得佛接引,做起來沒有困難,人人都會,人人都修得。但卻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題:為什麼別人念佛靈,得佛護佑,還有感應,我念佛怎麼就沒用?
  • 「持名念佛」的6種念佛方法和2種儀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佛的方法有4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唯說念佛丨念佛,因順佛願故,所以超勝
    念佛是本願行。其他修行再怎樣殊勝,都不是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所選擇的,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 念佛的感應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為釋迦世尊時代的惡王阿闍世,篡奪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頻婆娑羅及母后韋提希。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為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也不一定是很好。見到瑞相能夠使人增長信心,因為他有身歷其境的體驗,即有真實的感受。倘若僅為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象了。
  • 純真念佛人——一位耄耋老人的念佛感應
    在繁華的都市一隅,靠近西園寺的一幢普通居民樓裡,住著一位念佛老太太。因為腿腳不好,不能下樓,幾年來,除了偶爾到醫院看病,平時就一天到晚呆在家裡,靜靜地念佛,吃飯,睡覺,難得有人去看她。這樣的生活環境換了別人,不天天以淚洗面才怪呢!  可老居士呢,「彌陀一露臉,萬事都解決」,一切都忍受了,不覺得那麼痛苦了。和她接觸的過程中,我相信了許多事情:說念佛能止痛,我信。  大概還是在三年前吧,她女兒那時還在國內,我去報恩寺參加念佛共修法會時,遇到了她娘倆。
  • 念佛在修行路上的重要性!
    若您已經一條腿相當發達,那麼請不要繼續鍛鍊這條腿,去做你最不喜歡做的拜佛念佛吧。以上是針對思維僵化,只會背書的新老學人來說念佛之重要性。因為現實生活中實在過於普遍,故需特別說明。下面半篇幅站在禪門開悟明心的角度來說明惗佛之重要。講到禪門開悟明心,後世學人都應感謝大慧宗杲禪師。在大慧宗杲禪師之前,並無看話頭這門功夫。
  • 念佛法門的四個層次,由淺入深,由念佛而入實相
    這是三乘佛法的核心,玄奘菩薩提出的「真唯識量」就是重新釐定佛法核心,我們修行始終都不應離開這個核心。而念佛法門自然也是修行法門之一,念佛應知道佛有報身佛、化身佛、應身佛,也應當知道自性三寶,所以念佛到最後還是要去找自己的這個第八識或者如來藏,在淨土宗裡面一般稱為參究念佛等,直到找到自性彌陀,也就是禪宗開悟明心,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皆回歸到這裡,萬法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指我們的真心如來藏、自性彌陀。
  • 攝心念佛交談:什麼叫念佛三昧
    只要認真念佛求往生者,不論老弱病殘本寺皆收,不會念佛教念,不收分文。全國的老弱病殘僧人,無論修任何法門,本寺全部皆收,本寺僧人從未有過單費。以上宗旨,長久不變。攝心念佛交談:什麼叫念佛三昧(字幕是視頻的配套內容,建議與視頻結合觀看)什麼叫念佛三昧三昧和三昧 有等次的 等級不同最高層次的三昧 一行三昧一般我們接觸的三昧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餘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