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是怎樣持戒念佛的?

2021-03-01 印光法師

問:東林寺是淨土祖庭,很想了解東林寺是怎樣持戒念佛的?

大安法師答: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初祖的祖庭,由慧遠大師創立。一千六百年來,東林寺雖然也有轉化為修禪宗為主的寺院,修律宗為主的寺院,但大部分還是以修行淨土法門為主。

慧遠大師當年啟建的白蓮社,現在還仍然是有他的家風。白蓮社的精神就是緇白二眾共修淨業共弘佛法。東林寺以東林僧團為主,現在住了近三百位僧人,還有很多居士。

每天大概都有幾百位居士義工,還有東林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的三十多位居士在幫助僧團一起做著弘揚佛法的事情。

寺院每天早上做早課,上午念佛,下午晚課,晚上念佛。一年有三次佛七,五一佛七、十一佛七和冬季佛七。每個月一次一晝夜經行念佛。

平時持戒,比丘要持比丘戒,朔望日要誦戒。東林寺的居士如果受了菩薩戒,初一、十五也要誦戒。春秋兩季,傳授《梵網經菩薩戒》,每次都有一千多人求戒。

每個月都有念佛的人在閉關中心閉關,閉關中心每次可提供一百人為期十天的閉關,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閉關二十四天的。

這樣一來,東林寺每個月都有不少於兩億的佛號在寺院上空迴旋。走進東林寺,會感覺到它的氣氛跟其他地方不一樣,還是很有攝受力的。

目前東林寺由於來的人很多,我們也在搞一些基礎建設。念佛堂也遠遠不夠,現在正在做新念佛堂的工程。大家如有時間,歡迎到東林寺參學念佛。

附:相信了彌陀的功德,才能把名號執持住

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執受;「持」就是不讓它失去,就是牢牢的抓牢。但這個「執持」就是專念不忘,專念不忘的意思。「執持」也有皈命的意思,我對這個名號有絕大的信心,我要把生命交託給阿彌陀佛。我們只有對這個名號具有極大的信心的時候,才能把這個名號執持得住,把握得住。

如果信心很輕浮的時候,這句名號我們也念得很輕浮,是把不住的。為什麼把不住?因為我們內心裏面有很鍃妄想雜念,像急流水。如果我們對世間的東西覺得很重要,比名號更重要,肯定這個名號就不在我們的心裡,系不住我們這個狂暴的心了。

所以,這個大家講這個念佛啊!念佛三歲小孩都能念,阿彌陀佛誰不會念。但試問要把這個佛號念好、守得住、把得穩、念得熟、念茲在茲、明記不忘、談何容易啊!只有在佛號用過功夫的人,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佛號是太不好念了,甚至念的過程念得很枯燥乏味。

本身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是法味充足的,法喜濃厚的,但是由於我們的無明、煩惱執著太厚重,這個名號的那種法上的法性的光我們接納不上。就是油和水的關係呀!透不進來啊!所以我們可能一邊念著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想自己的事情。

所以這個「執持」是實實在在的,你每個佛號都在你的內心當中照過的,踏踏實實念出來的,才叫執持。如果你口裡面念著佛號,心裡還想著其他的事情,哎呀!這個股票的情況怎麼樣了?過一兩分鐘聽聽股票的行情啊!這個佛號,有時候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成他股票,股票、股票,他就執持不住啊!

所以這裡面他一定要有一個極大的這樣的一個信心,如救頭燃,把死掛在額頭上來念,以那種救命的心態來念這個名號,才能把持得住。(大安法師)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師,說是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我們看到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
  • 念佛時口放大光明的善導大師
    文作者:大安法師一、念佛時口出光明善導大師一生示現的非常精進刻苦的修行,而且是一門深入,就是專門念佛。冬天念佛的時候跪在那裡念佛,一定要念得全身溼透。以後他是念一聲佛號,口裡放一束光出來。是念佛法門的真實的實踐者。而不是僅僅在理論上去談的。那一切理論的建構最終還是為念佛了生死的實踐來設施的。所以善導大師出現在隋末唐初,也是中國佛教鼎盛的時期。他把淨土法門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應該說這種歷史地位,功德甚深。
  • 廬山東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傳說故事浸潤的千年古剎
    東林寺的主殿就叫做「神運殿」,這就是他不同與其他寺廟大都叫「大雄寶殿」的原由。後來到唐朝,有名的書法家裴林也為東林寺題寫過「神運殿」的大匾。慧遠於東晉元興元年(402年)在廬山般若臺之阿彌陀佛像前,與劉遺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願,行持念佛三昧。這年,他67歲左右,這個結社之被稱為白蓮社是由於在山之東邊和西邊的池塘種了白蓮。
  •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
    珍貴開示: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開示的九種重要的念佛方法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3、追頂念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高聲傷氣,不可逼氣,逼氣動火,不可默念,默念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很多人都講,末法時代,就該修習淨土宗,因為適合不同根器的人來修,只要一心念佛就好,將來就能夠得佛接引,做起來沒有困難,人人都會,人人都修得。但卻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題:為什麼別人念佛靈,得佛護佑,還有感應,我念佛怎麼就沒用?
  • 我信願念佛的神奇經歷
    雖然我們單位於一九九七年就遷到了廬山下的九江市,我亦曾數至淨宗祖庭東林寺禮佛。譯經臺、文佛塔、遠公冢、六朝松、宋檀樹、出木池、聰明泉、菩薩泉、虎溪橋,時有瞻顧。然而卻從未知聞淨土法義,誠然是自慚業障深重。所幸而今得聞,慶快平生!自此,我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信願念佛。然而時常念著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自覺地會變成念觀世音菩薩。
  • 佛教活動預告:東林寺第十二屆淨土文化夏令營報名
    東林寺第十二屆淨土文化夏令營開始報名  一、指導思想  本次活動以中國佛教文化理論為指導
  • 念佛數量定得太大,感覺有壓力,減少後會影響往生嗎?
    >,還不如小時候沒接觸佛法時快樂,現在一想到佛法就痛苦,一念佛就痛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一個真正相信「念佛必定往生」的念佛人,心裡一定很安定,他覺得極樂世界才是他的家,現在只是一個過客。既然是過客,何必過於執著眼前一定要怎樣呢?就算努力過後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也不會覺得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本來就不是在這裡,而是在極樂世界!當然,並不是說念佛人不做事,該做的還是做,該盡的責任還是去履行,所謂敦倫盡分。
  • 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
    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 《西方確指》 念佛三昧,心力所成。這是談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離開心意識,展示我們心性的全新境界。
  • 持戒念佛(音、文15-3)
    持戒念佛  (第十五集)  2012/7/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注02-037-0435集)  檔名:29-303-0015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念念都在佛號當中,這就是持戒,攝心為戒。念頭都不會亂動,身口七支還會去造作殺盜淫妄等等犯戒的行為嗎?所以這句名號具足戒。這句名號裡面也具足止觀。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止住了五欲六塵的念頭,止是定之因,並且這句名號具足無量壽的「寂」功德,所以我們能夠獲得定。「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 彌陀贊——念佛法門
    1、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東晉慧遠大師(334~416),在廬山鑿池種蓮,建東林寺,集一百二十三人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中國蓮宗之始。在山三十餘年,雖帝詔亦不出山。東林寺遂為南方佛教中心。3、淨土宗第三代祖師:唐朝承遠大師(712~802),大師一生以專持名號為正行,以布施持戒為助行,時年九十一。
  • 怎樣才能真正收到念佛的功效?
    現在這個佛號要怎麼念才能夠如法,才能真正收到念佛的功效,這是我們念佛同修每個人都想知道的。      念佛的功用是要把我們的真心念出來。真心是什麼?生淨土就親近阿彌陀佛,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一生肯定成佛,這是念佛目的之所在。      怎樣才能夠念到清淨心現前?一般人念佛確實很著急,因為念佛的時候雜念太多,功夫不得力,妄想太多,疑慮太多,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說的念佛的標準有很大的差距。
  • 佛教:單純念佛又沒做其他善事,為什麼會有功德呢?
    問:念佛也沒做什麼事,為什麼會有功德呢?答 :因為念佛是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阿彌陀佛主動發願給予我們、救度我們的無上大利。如太子繼承父親的皇位,太子也沒做什麼,自然得到皇位和江山。答:你孩子喜歡念觀世音菩薩或普門品,可以的,但你要把道理告訴對方,比如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目的也是勸人念佛去極樂世界的,只是針對暫時還不信念佛的人,那就不妨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名號如汪洋大海中的救生艇,而六字名號如航空母艦,放在救生艇上是暫時得救,最終還是要上航空母艦才能徹底得救。
  • 幾個念佛感應事例
    念佛治癒食道癌我們東林寺打佛七,有很多。我上次正好出來碰到一位居士,我說你從哪過來,他說從湖南過來,他聽到東林寺冬季佛七,非常喜歡,一定要打完這佛七。他在這個佛號當中,得到的利益太大了!十年前他就是一個食道癌患者,在他的病房裡面,住著三個病人,唯有他念佛。
  • 淨土宗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淨土宗總是強調念佛,強調專,所以他問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還得費點周章,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說。從宗派來說。只教人念佛,這是淨土宗的一個現象,諸宗法門就不這樣了。可能禪宗教人只管打坐、只管參禪;天台、華嚴各有不同說法。並不是所有佛教宗派都只教人念佛,淨土宗是強調這一點。在淨土宗之內,也不是上來就說「就念佛吧!」
  • 廬山東林寺淨土苑招募啟事
    廬山東林寺淨土苑坐落於廬山南麓溫泉鎮境內,這裡素有「淵明故裡」之稱,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遠在東晉時期,慧遠大師即駐錫此山興建東林,淨土法門遂於此發祥。千年以降,滄桑歷盡的東林寺,屢廢屢興。時至今時,在這座人文聖山之中,以「48米高阿彌陀佛接引銅像」為核心的淨土苑道場(東林寺新區)巍峨矗立,正為當代蓮宗法脈的弘傳,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 圓瑛大師《勸修念佛法門》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將其身肉,供我口腹。若雲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眾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
  • 什麼是觀想念佛,怎樣行持?
    靜坐下來心念佛時,本身就在促進氣血流動。如果說傷血,其實靜坐更傷血。所以六根都不動時,心相才能生起,此時的念佛就是觀想念佛,已經高一層次了,不在金剛念「以持名來攝心」的層面了。事實上一個人想達到自在往生必須達到實相念佛的層面。觀想念佛層面可以實現臨終往生,能夠實現預知時至就應該是中品了。 觀想念佛裡面一半妄心想像,一半自性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