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迎來發展機遇期,靜脈識別獨具優勢

2020-12-15 騰訊網

仙人掌,掌'我生活

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碩果纍纍,生物識別技術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一領域中,除「當紅炸子雞」人臉識別、指紋識別以外,靜脈識別也開始發力。Nok Nok實驗室產品副總裁Rolf Lindeman表示:「雖然靜脈生物特徵識別仍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領域,但它正在為安全領域的發展展現出豐富的前景。」

兩位成年人手指靜脈結構恰好相同的機率是34億分之一

與其他生物識別方式相比,指靜脈識別有其自身優勢。指靜脈作為可識別一個人身份的生物特徵,具有穩定性和唯一性,據悉,成年人的手指靜脈分布特徵終身不變且兩個人手指靜脈結構恰好相同的機率是34億分之一。而指靜脈分布在皮膚下,不僅形狀錯綜複雜,且手指中的血紅素吸收近紅外光才能形成靜脈圖像,日常生活中不會被輕易獲取。此外,手指在脫離人體後,靜脈中的血液特性也會發生變化,無法通過驗證。因此,指靜脈識別安全性和精確性較高。

手指靜脈識別技術由來已久

早在1983年,柯達公司的Joseph Rice發明了手背靜脈特徵識別技術,並在1987年獲得世界範圍內指靜脈識別技術的第一個專利。只不過由於條件限制該技術並未普及並且僅限於指靜脈。

「從本質上講,今天的一些研究都集中在熱紅外(一種今天的CCD晶片無法輕易使用的技術)上,以描繪人臉的血管和靜脈結構。這種熱紅外成像帶來了獨特的物理特性,可以幫助識別演示攻擊、欺騙等網絡攻擊。」

由於目前的手機已經包含了近紅外傳感器,林德曼認為,行業應該專注於利用該技術實現大規模應用。

他指出,一般血管的直徑只有10到15微米。手指和掌靜脈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在沒有高解析度攝像頭的情況下進行採集,而人們期望基於人臉的系統的圖像採集要在較大的距離內進行。不過,據Lindeman介紹,最近CCD相機解析度的進步使得面部靜脈生物識別技術成為一種實用的選擇。

當被問及靜脈識別相對於基於面部識別的活度檢測系統的優勢時,Lindeman回答說,Jelly Bean上的Face Unlock和顯示3D列印頭解鎖行動裝置的測試揭示了圍繞該技術的安全擔憂的持續存在。

雖然3D成像讓演示攻擊變得更加困難,但Lindeman認為,2D照片被用來3D列印面具,成功欺騙Face ID,以及其他研究的證據,表明了這項技術的局限性。Lindeman還指出,面罩可以在網上訂購。

林德曼表示,靜脈識別的兩大優勢之一是難以被抓拍或非自願捕捉,「目前還沒有臉部靜脈圖像的 」Facebook,」他指出。另一個是將一個人的靜脈惡意建立在面部面具上的難度極大。除了這些優勢之外,面部識別系統無法區分的雙胞胎也有不同的靜脈模式。

林德曼指出,蘋果在靜脈識別專利中提到了使用紅外或近紅外光,智慧型手機中通常使用的CCD傳感器可以檢測到近紅外範圍內的光,但大多數智慧型手機還包括 「近紅外阻擋濾鏡」。

「這些 」近紅外阻擋濾光片 「必須由 」安全 「認證組件來 」切換「。如今大多數設備在可信執行環境(TEE)內部已經有了安全認證組件,」Lindeman解釋道。「因此,缺少的部分將是打開或關閉這種過濾器的動態方式。這一點是需要的,以確保在進行認證時,只有安全認證組件可以將其打開。」

除此之外,設備還需要運行相應的軟體,這些軟體將在可信執行環境(TEE)中運行,以實現生物特徵臉部靜脈識別。林德曼觀察到,一些設備,如iPhone,已經為其3D攝像頭配備了可切換的近紅外阻擋過濾器。

靜脈識別可以代表與許多應用中已經使用的人臉識別系統集成的另一層生物識別安全。

關於靜脈識別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是其應對其他現有面部識別技術帶來的安全挑戰的能力。例如,面部靜脈檢測可以提高演示攻擊防護能力,因為該技術依賴於紅外光檢測的靜脈,而如今列印面部圖像甚至是面部面具時,並不包括這些靜脈。」

Lindeman表示,遵守FIDO協議使得人臉靜脈識別系統的安全性更加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FIDO聯盟可能會對演示攻擊檢測提出更加嚴格的具體要求。

脈絡識別還可以防禦其他可擴展的和有針對性的物理攻擊,Lindeman表示,這兩種攻擊都涉及到自己獨特的挑戰和問題。他建議,不僅有數十億個被盜的密碼可以在暗網上出售,而且每年有數百萬部智慧型手機丟失或被盜,每一部手機都容易受到物理攻擊。

林德曼認為,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在於靜脈生物識別技術。

「通過靜脈識別,安全協議可以被放大,以更好地防範最困擾公司和消費者的攻擊,」他總結道。

麥侖以原創AI算法為核心,專注於前沿人工智慧、計算視覺、深度學習、高性能計算和認知技術。有處理海量圖像、智能分析數萬億的深厚經驗,原創算法世界領先,是國際領先的掌脈識別技術服務商。

利用傳統掌靜脈識別技術路線在識別精度高、不易仿冒、活體檢測、安全、易用等方面的先天優勢,通過原創、獨家技術突破,基於FVR手脈微特徵識別的Melux非接觸掌脈識別終端實現了超高精度+1:百億級大流量應用場景下的閃速識別,同時具備「零介質」、非接觸式的極佳用戶體驗。

普通的指靜脈識別技術主要是識別手掌局部的特徵,而麥侖的非接觸掌脈識別技術識別的是整個手掌的脈絡微特徵,具有豐富的特徵點,識別準確率更高,安全性更高。再加上麥侖的領先算法,最終實現了超大規模場景下閃速、精準識別的需求。

前所未有的麥侖FVR手脈微特徵識別技術,可以作為一種非輔助驗證的精準身份識別技術,獨立支撐10億級用戶的社會基礎設施性的出入管理和支付等環節,在軌道交通、地鐵公交、機場海關、社保管理、活體證件、行政審批、安防系統、刷手支付和金融服務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Melux非接觸掌脈識別技術,可完美地替代磁卡、現金和二維碼,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文章綜合整理自:安防展覽網、電子發燒友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綜合實力指靜脈識別公司排名榜單揭曉
    深圳2020年11月6日 /美通社/ -- 近年來,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成井噴之勢,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與進步,也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在這一領域中,除了傳統的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外,指靜脈識別技術作為新一代的生物識別技術也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 大工校友:深耕指靜脈識別技術,實現世界領先水平!
    2005年通華科技被評為「2005年度大連市電子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先進集體」,2008年公司研發的「靜脈識別考勤管理系統」在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CCTV新聞聯播對他的團隊做了專訪報導。
  • 觸控和生物識別迎來強勁增長,義隆未來主要朝人臉加指紋識別組合...
    觸控和生物識別迎來強勁增長,義隆未來主要朝人臉加指紋識別組合模式發展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9-11 15:54:43 眾所周知,生物識別技術與消費性產品結合之後,所帶來的商機是不可限量的,也是各大廠商最為關注的趨勢之一
  • 亞馬遜「刷手」支付,醫院試驗虹膜識別,生物識別在九個行業的前景...
    但由於以人體生物特徵作為身份認證,該技術在隱私上還存在爭議。並且,由於技術還尚未成熟,可能導致誤識或拒識,在執法或銀行業等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領域更應注意。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生物識別的定義、優勢、面臨的挑戰及可能對各領域產生的影響。
  • 熵基科技:生物識別行業先驅者,開創智慧場景新應用
    現如今的生物識別行業,得益於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以及生物識別技術與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加速融合,從最初的指紋、面部等傳統識別技術,逐漸衍生出更符合現如今數位化時代的場景應用,如身份核驗、出入口控制、智慧辦公等眾多領域。
  • 虹識技術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高俊雄:虹膜識別 硬核科技改變生活
    隨著信息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而生物識別技術以其安全、可靠、唯一、便捷等傳統身份識別手段無法比擬的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不論是指紋識別還是人臉識別、掌靜脈識別,或是虹膜識別,繽紛多彩的識別應用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說到虹膜識別,在好萊塢大片中,經常會出現通過掃描眼睛視網膜開啟保密房間或保險箱的炫酷場景,這便是利用了此項技術。
  • 邁阿密機場攜手SITA部署生物識別離境技術
    生物識別離境技術。我希望生物識別離境技術能在整個邁阿密國際機場得以充分利用,提高旅客服務水平。」  邁阿密國際機場、漢莎航空、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以及全球航空運輸業領先的IT服務提供商SITA展開精誠合作,在漢莎航空登機口通過攝像頭掃描確認旅客身份和授權旅行。CBP表示,面部識別驗證流程耗時不到兩秒鐘,匹配率高達99%。預計今年,邁阿密國際機場也將與其他航空公司合作部署生物識別登機技術。
  •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電影黑科技走進生活
    其中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是影視黑科技中的常客,雖然說電影中的黑科技不可能完完全全的複製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為大家所熟悉的「指紋解鎖」、「掃臉技術」已經拉近了螢屏和現實生活的距離。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個人獨特的行為特徵來進行身份的鑑別技術,這種廣泛的高科技技術安全性、便捷性都遠遠高於口令密碼等。
  • 無人駕駛、靜脈識別鎖……未來,寧波人的生活科技感十足
    一大批寧波製造的「黑科技」,不僅讓我們看到這座城市在5G加持下高質量發展的潛力,還彰顯了技術賦能下人們未來的美好生活圖景。 「5G製造」,為工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寧波捷創技術有限公司的展位,圍滿了人山人海的專業觀眾。
  • 無人駕駛、靜脈識別鎖……未來,寧波人的生活科技感十足!
    一大批寧波製造的「黑科技」,不僅讓我們看到這座城市在5G加持下高質量發展的潛力,還彰顯了技術賦能下人們未來的美好生活圖景。「5G製造」,為工業插上智慧的翅膀在寧波捷創技術有限公司的展位,圍滿了人山人海的專業觀眾。
  • AI+醫學影像應用全景掃描:自動識別病灶,放射治療,手術路徑規劃等
    實際上,在新冠疫情之前,醫學影像AI產品就已經走在商業化道路之中,能夠對X光、CT、MR、病理圖像等多種影像類型進行識別分析,並在肺結節、乳腺癌、腦卒中等多個病種診斷中取得相當效果。此次疫情讓醫學影像AI產品受到更多關注與認可,醫學影像AI公司也將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機遇期。
  • 阿聯航空用大數據、生物識別技術設計未來旅行
    民航資源網2020年1月13日消息:據Executive Traveller報導,阿聯航空寄望於通過大數據和生物識別技術,來設計和提升未來旅客在空中以及地面的旅行體驗。生物識別技術則可以幫助打造旅客在機場的飛行前體驗。在接受Executive Traveller專訪時,阿聯航空總裁Tim Clark分享道:「問題不在於更好的座椅、更好的電視,問題在於了解客戶並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因此,我們要提供更好的地面與機上產品。」
  • AI生物識別技術保護瀕危動物,科技會讓人類成為更好的鄰居嗎?
    今年5月,舊金山成為全球首個對人臉識別技術發出禁令的城市,亞馬遜在自家旗下的全食超市的生物識別支付技術研發中放棄了人臉,而是轉而以掌紋感應作為研發首選,也令人對刷臉時代的到來感到困惑。AI技術拯救臺灣石虎的案例向我們說明,生物識別永遠都可以以更具社會責任感的樣貌存在,在我們並未感受到的其他場景裡,它們正在讓世界變得更好。
  • 2020人臉識別報告:上萬家企業入局,八大技術六個趨勢一文看盡
    人臉識別 ( Face Recognition) 是一種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 。 近年來 , 隨著人工智慧 、 計算機視覺 、 大數據 、 雲計算 、 晶片等技術的迅速發展 , 人臉識別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且在眾多場景中得以成功應用 。
  • 指紋識別技術的基本原理
    隨著指紋識別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採用指紋識別作為個人生物識別的方式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指紋圖像屬於個人隱私,大部分企業為了避免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從而採用了指紋特徵作為識別方式。為此,各生物識別技術公司及其研究機構研究了許多指紋識別算法,但各種識別算法最終都歸結為在指紋圖像上找到並比對指紋的特徵。
  • 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建議網路遊戲防沉迷引入生物識別技術
    [PConline資訊]5月24日消息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表示,目前防沉迷措施存在漏洞,建議引入生物識別技術來防止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為此,他認為亟需在遊戲註冊、登陸、費用支付等環節,引入目前已經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如刷臉登陸、刷臉支付,並建立相應制度督促遊戲平臺加強事後管理。了解到,在遊戲防沉迷方面, 日前騰訊遊戲對外宣布,聯手Unity共同推出防沉迷系統開發工具,該工具將由騰訊成長守護平臺提供技術後臺支持。
  • 人臉識別成AI發展核心,人工智慧嗅覺去哪了?
    人臉識別成AI發展核心,人工智慧嗅覺去哪了? 《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共586家公司中,有63家公司從事人工智慧研發,總價值為1304億美元,絕大多數專注於自動駕駛和人臉識別技術,並沒有出現以人工智慧嗅覺為主的公司。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企業TOP20榜單》中,幾乎全部都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或自主無人技術為發展重心,至今尚未出現AI嗅覺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 央視採訪丨我院梁正教授談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與規制
    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進程下,人工智慧迅速發展。人臉識別作為其中一項快速發展的技術,引發了社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2020年12月15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對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梁正就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與規制進行了專訪。
  • 微盾科技指靜脈獲2020中國(小谷圍)人工智慧創新創業總決賽大獎
    2020年12月5日,由番禺區人民政府、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承辦,2020中國(小谷圍)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國際創新城展示館圓滿收官。20強項目巔峰對決,最終,微盾科技榮獲「優勝企業」大獎。
  • 揭開京東方全屏指紋識別技術神秘面紗
    指紋識別技術是生物識別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其應用方向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需要高度安全防護的涉密系統,二是針對大規模人群的身份鑑別技術,三是針對城市公共事務的市民應用,四是從現實生活進入網際網路虛擬世界的認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