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追溯慄黍之源、弘揚非遺文化實踐隊隊員趙賽雅在自己的家鄉河南平頂山,開展了以宣傳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平頂山不僅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也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和獨特文化個性的城市。這裡古為豫州地,殷商時期,就居住著應部落;西周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悠久的歷史,堆砌了平頂山多姿多彩的遺存;多元的民風民俗,釀造了平頂山厚重的文化蘊涵。
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民間藝人郭九州家保存的一把祖傳的古軋琴,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但依然能演奏出美妙動聽的樂曲。以軋琴傳承人郭九州為代表的郭氏家庭古軋琴演奏樂坊,還常年活躍在當地農村,為村民帶來古琴的悠揚,活躍已經富裕起來的百姓的生活。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廳確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鋼市軋琴入選第三類民間音樂,郭九州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軋琴,又名「亞箏」、「軋箏」,俗名「滾琴」、「拂琴」、「水琴」。是我國最早的拉弦樂器。它是在彈弦樂器——箏的基礎上,經過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軋箏,構造基本和箏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發音,形制古樸大方,音色細膩柔和,演奏方法獨特。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廣西、福建、吉林等省。是我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舊唐書》卷29《志》第九「音樂二」記載:「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從目前資料可知,作為我國最早的民間拉弦樂器,軋箏最遲在唐代就出現了。
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琴,是郭九洲的先祖代代相傳,傳至今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軋琴由琴弦、琴面、琴頭、琴尾、弦軸、琴碼、琴梆、琴底、琴箱和馬尾弓10部分組成,琴身長66.5釐米,琴頭寬13.5釐米,琴尾寬9.5釐米。琴底、琴梆、琴面均由桐木製成。面板表面中間拱起,呈半弧形。底扳平直,中間開有圓孔。馬尾製成弓,蠶吐之絲製成弦。琴箱呈半管狀,張弦9根,弓長40釐米。面、底板膠合而成共鳴箱。琴面兩端設有嶽山,張絲弦(用老弦)10+根,弦下施柱(用野生酸棗樹杈)。用高粱稈製成擦弦杆(取最上一節,去穗、去皮,塗松香末),作為琴弓拉奏。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中學習軋琴者寥寥,郭家軋琴演奏技法面臨失傳的困境。舞鋼市文化局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決定對郭九洲家祖傳的古軋琴進行保護挖掘。2004年,市、鄉兩級政府撥出專項資金,製作了6把軋琴、15套演出服裝,建起了袁門村古軋琴演奏樂坊,還制定了軋琴的五年保護規劃。袁門村軋琴演奏樂坊組建起來後,不僅學習傳承經典的老曲目,還將古老的軋琴演奏曲《大開首》、《高山流水》等曲目進行加工潤色後錄音錄像,並與時俱進,創作了《十七大精神照徵程》等不少反映現實生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目。尤其是進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古老的軋琴演奏再次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華水建築徵稿函來了~
長期接受學院團委學生會各社團/部門、各年級/班級/個人來稿
投稿要求:
·徵稿形式不限,文字、圖片、視頻均可
·作品需為原創或已向創作者取得作品使用權
·如作品曾在網絡平臺發表來稿時請註明
·視頻、圖片要求:原文件、無水印、清晰美觀
·作品內容要求: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來稿時請寫明:投稿—稿件類型(文章/視頻/圖片等)—作者—年級—聯繫方式
投稿方式:
郵箱:3125015685@qq.com
135:10116143
若上傳稿件過大,可採用壓縮包或粘貼分享連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