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曹集「非遺之
「歡聲笑語" 扎繡球
文/山裡紅
繡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的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必要用繡球、喜字等裝扮之新房。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花,意圖吉慶瑞祥。
還有一句歇後語,茅屋扎繡球——不是那個配頭,茅屋:屋頂用蘆葦、稻草等物蓋的房子,大多簡陋矮小。繡球:這裡指裝飾用的彩球。茅屋配不上彩球,所以這樣說。因此,扎繡球便成了喜慶節日的裝飾和留念。
舞鋼曹集的「扎繡球」在2012年被列入舞鋼市「非遺」保護項目後,現第三代傳承人殷秀花對此項傳統手工技藝非常喜歡,個人經常去老藝人康秀蓮老人那裡參觀學習,認真請康秀蓮老人傳教,並且經過多次實踐與摸索,在康秀蓮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熟練掌握了扎繡球的真功夫。並獨立完成並成功的紮成了一個11層的大紅鏽球。也因此奠定了第三代傳承人的位置。只可惜,筆者去時,技藝精湛的第二代傳承人康秀蓮老人由於年事以高已於四年前離世,一生扎出好的繡球作品無數!
殷秀花告訴我們,「扎繡球」的決巧在於剪工,不得馬虎。用大紅紙剪出一般7一11層,圓形約10一20釐米左右大小後,折成3折後打開,用膠水塗勻後交叉粘貼,用線放到中間後,上下層用線相連,用手輕輕一拉,一個多孔繡球就完美盛現出來了。
殷秀花老師的作品多次在春節期間曹集聯歡社表演中向觀眾展示,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現在,每當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辦喜事時,都會找殷老師扎幾個繡球,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曹集街聯歡社」的花社表演時,殷老師便會紮好成品,掛在「花轎」「旱船」的四角,增添喜慶!並於2015年3月配合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武功鄉參加市「第十屆農信杯」民間藝術大賽,榮獲團體金獎。
為了讓「扎繡球」傳統技藝能夠傳承下去,殷秀花老師絲毫不保留,傾心向鄰居張玲、王梅、王文平、許柯蕾等人傳承技藝,這些人有的己經學會,有的正在實踐中,枝葉己在蔓延,這項傳統技藝已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