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線】我願做農牧民的勤務員──敖鎮賽罕社區主任:娜亞

2021-02-18 德善草原大美前旗


  記得去年年初,我收到旗委組織部讓我掛職烏蘭道崩嘎查通知的那天晚上,徹夜難眠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心裡覺得很高興,因為掛職到嘎查工作是組織上對我的信任,通過掛職工作我可以鍛鍊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心裡又很擔心,自己畢業後一直在城裡工作,不了解農牧區情況,擔心工作做不好,辜負組織上對我的信任,不知道從何做起,如何做好。


  按照通知要求我於2014年3月29日到嘎查報導,每周六「一區六村」的書記和主任都會來到三段社區集中辦公,嘎查楊支書讓我直接到三段地社區來報導。在三段地社區烏蘭道崩嘎查辦公室,我見到了楊達來支書和孟克主任。當天正好有幾位村民諮詢動力電的相關事情,書記和主任非常耐心的為每位村民解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我感覺基層工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輕鬆。通過楊支書的介紹,我對嘎查有了初步的認識。我現在還記得,楊支書當時對我說:「開展基層工作,要融入群眾,多了解群眾的基本情況,自己不要太擔心顧慮其它的問題,多了解群眾的情況就是你的本職工作,對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有了楊支書的鼓勵和指導,我對今後開展工作有了一定的底氣。

  在剛開始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難,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小技巧。記得有一次,我去走訪看望一戶貧困戶,因為之前和楊支書去過一次,我覺得自己已應該能找到那家人的住址,所以我就獨自去往他家,但是走著走著我發現迷路了,想打電話諮詢但是那個地方信號不好,漫無目的地在附近轉悠了兩個小時。最後還是在主任的帶領之下來到了那戶人家。從那以後我每次跟著其他人下鄉入戶的時候總是從車窗外看清楚通往每戶人家的路,還畫了一個供自己參考的草圖。漸漸的我融入到了工作角色當中,一開始的迷茫少了些,工作目標多了些,從沒有信心做好工作到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在嘎查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又感覺到自己每天開展工作很有限、很被動,總是書記和主任通知我幹什麼工作我才幹什麼工作,而且每天做的工作幾乎就是填各項表格,就算是跟著他們下鄉入戶,好像也只是多了一個人跟著下鄉而已,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體現不出來掛職工作的價值。


  記得在春耕時期,周六我來到嘎查困難戶家查訪民情,一進門,農民大哥就抓著我的手告訴我:「我是現在家裡忙的呀,我想打一口井子,你幫我溝通一下吧」。聽了農民大哥的這番話,我心裡咯噔一下,因為我之前沒接觸過打井的事情,說實話我這心裡也沒底,我覺得這麼個小事也辦不了,村民們是不會認可我的,我決定儘快去辦理相關手續。我來到敖鎮農牧業服務中心向中心的工作人員了解了打井的相關審批程序,利用一上午的時間跑農牧局和水利局辦好了所有審批手續。當我拿著審批單送到農民大哥的手裡時他非常的高興對我說,你這個掛職幹部還真不錯,沒想到給我這麼快就辦好了相關手續。雖然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得到了農民大哥的認可,我從這件小事情當中似乎找到了我來到嘎查工作的意義,體現出了掛職工作的價值。


  從這件事情以後我開始了我的代辦服務工作,為了方便農牧民辦事兒,我在入戶的時候發放了便民聯繫卡,告訴農牧民需要代辦的事情隨時打電話通知我。通過開展代辦服務,一方面方便了農牧民辦事兒,拉近了我與農牧民的距離、贏得了他們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讓我向著村民們心中合格的掛職幹部這個目標邁了一大步。

  在組織部對掛職幹部的培訓會上,讓我們每名掛職幹部談談自己對今後掛職工作的打算,記得我當時講過要儘量發揮掛職聯絡的作用。我覺得在經過一段時間與嘎查困難群體的近距離接觸後,我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們。


  記得在7月份的時候,我們嘎查一社的一個女青年,因為一場意外肢體燒傷,當時到銀川治療了一段時間傷情有了好轉,但是需要定期到銀川進行檢查,所以存在治療費用短缺的難題,得知這一情況後我和孟克主任及時帶頭組織包扶部門和黨員捐款了3000元。我們帶著籌集到的3000元到她家裡看望她,看到她傷情這麼嚴重,家庭條件這麼貧困,昂貴的醫療費用根本無法承擔,我想到也許到民政部門還能爭取到部分救助金。回去以後我寫了一份救助申請書,到旗民政局找到了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反映了情況,又為她爭取了救助款3000元。通過捐款和申請救助金為燒傷女青年籌集到了部分治療費用,病情得到了緩解。我想,她能夠少一點痛苦,我們心裡也好受一些。

  時間過的很快,來到烏蘭道崩嘎查工作快一年了,這一年讓我感覺每天過的很忙碌但是很充實,這裡的農牧民非常熱情、友善,使我對這裡有了深厚的感情,我真願做他們的勤務員,來到這裡工作,我無怨無悔!

  掛職期即將要結束,要走了,突然發現我真的不想走,這裡有我敬愛的長輩和關心我的兄弟姐妹們,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回到這裡看望他們,這一年的掛職工作,必將成為我一生的寶貴經歷和美好的工作回憶!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快速識別,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倡議書」|巴林賽罕汗烏拉敖包祭祀傳統文化活動疫情防控倡議書
    巴林賽罕汗烏拉敖包祭祀傳統文化活動疫情防控倡 議 書廣大農牧民群眾:巴林賽罕汗烏拉敖包祭祀傳統文化活動在即,鑑於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根據自治區、赤峰市和巴林右旗三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相關要求,為嚴格落實活動期間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各項措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倡導並踐行文明、安全的民俗文化活動新風尚,現向廣大農牧民群眾提出如下倡議:一、保持高度警覺,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
  • 劉少奇: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
    二、「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劉少奇一生以人民勤務員自勉,以讓人民儘快過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劉少奇在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兩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他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時刻將人民群眾記掛在心上,時刻把自己定位成「人民勤務員」。
  • 戰「疫」一線顯擔當 桐蔭裡社區居民的「定心丸」主任
    戰「疫」一線顯擔當桐蔭裡社區居民的「定心丸」主任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江輝 近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定心丸」主任宋文華的帶領下,韭菜園街道桐蔭裡社區迅速行動,嚴防嚴控,為抗擊病毒築起一道堅強的壁壘。
  • 【身邊好人展風採】紮根社區的「人民勤務員」——陳炳雲
    【身邊好人展風採】紮根社區的「人民勤務員」——陳炳雲 2020-07-16 10: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點讚好書記】王天傑:農牧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鄉土幹部,王天傑從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在農村牧區一幹就是30年,他心裡時刻裝著農牧民,帶領農牧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千方百計籌資改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特別在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中,每天奮戰在工程一線,因疲勞過度身受重傷,心裡仍牽掛著工程進度和質量,在他的帶動下,農乃分場的 「十個全覆蓋」工程有效推進。
  • 我願做一線晨光,靜靜祝你幸福
    緺稶鉛膖蛛真瞀錙渰脎瞱悽擟鴗馷躘壙澲鈹辷鐺隟湼妋鍆笵韢媫鸅奰遹徵遽侸皶揎鳯賊沶鸄蔟橕桷碙餺漒軔腿唳穛1、我願做一線晨光,靜靜祝你幸福;我願做一絲輕風,悄悄送你安康;我願做一縷花香,輕輕給你吉祥。
  • 煙技員--菸農的「勤務員」
    他們穿行於鄉間田野,被菸農親切地稱作煙田裡的「勤務員」,他們用所掌握的技術為菸農排憂解難,成為菸農心目中值得信賴的「土專家」,他們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產業發展我來帶  江西省安福縣寮塘鄉因烤菸種植歷史最高規模和產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而被譽為全省烤菸「第一鄉」。2020年全鄉種植烤菸7600畝,在全市仍屬第一鄉。
  • 3·5學雷鋒 | 韓澤陽:我願永遠做一顆螺絲釘
    還有這麼一群「逆行者」,他們義無反顧到社區一線投身抗疫志願服務工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而日夜奮鬥,積極踐行著「雷鋒精神」,用自己的「小小行動」奉獻「大大愛心」。志願者韓澤陽就是其中的縮影。信電學院志願者韓澤陽在疫情爆發後主動與所在街道社區聯繫,成為一名防疫志願者。社區本著「守住門、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原則設置了防疫檢測站,韓澤陽的日常工作為核實居民身份、測量居民體溫、記錄來往車輛數量等。
  • 集「守門員」、「宣傳員」、「勤務員」於一身的陳國文
    2月16日以來,陳國文和另外2名黨員幹部下沉到漕河鎮南門畈社區,被組織安排值守縣醫院門前的生命通道,成為防疫戰線的「螺絲釘」。「張醫生,您跟您屋裡人(妻子)又是走路過來上班,工作辛苦,一定要注意休息啊。」早上7點,南門畈社區卡口,陳國文見到路過卡口的張醫生夫婦,主動打招呼。按照社區統一安排,他駐守縣醫院門前南向進出的卡口。這是鄉鎮患者進縣醫院看病的必經卡口之一,也是醫護人員上班的主要卡口。
  • 「青稞王子」尼瑪扎西:青稞增產農牧民增收,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西藏自治區各個縣市,很多農牧民可能不認識當地的縣委書記或縣長,但一定認識來自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簡稱「西藏農科院」)的尼瑪扎西院長。同行共事的人經常看到,每逢收成之時,尼瑪扎西看到農牧民豐收了,會站在農田當中眯著眼睛微笑,眼神中流露著欣慰。「看到青稞增產、農牧民增收,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追求。」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年如一日,尼瑪扎西紮根在農田,腳踏黃泥,熱手摸著冷土,心中有夢。
  • 華人醫生納娜:法國抗疫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平時的診療中,即便是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做診療,也沒有這樣的口罩佩戴。  同時,當地華僑華人雖然通過國內了解到新冠病毒的信息,但是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防治納入法國的醫療防治體系,這是納娜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把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什麼時候需要打急救電話、如何評測呼吸、什麼時候需要找家庭醫生、什麼時候去急診科、什麼時候藉助社區醫生,什麼時候去醫院等,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 西藏華泰龍吸收435位農牧民就業 農牧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
    原標題:農牧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 本報拉薩訊(記者 黃志武)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有力措施助力農牧民轉移就業。截至目前,該公司共吸納轉移就業農牧民435人,每月增加勞務收入逾300萬元。
  • 「只想讓李簡主任給我做手術」,患者終於在怡德「得償所願」!
    「我只想讓李簡主任給我做肺癌切除手術……」已經從事醫務工作二十幾年的吳先生(化名),在近日的體檢中,不幸被告知患上了肺部腫瘤,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手術徹底切除病灶。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胸外科專家李簡主任的名字在業內「如雷貫耳」——李簡主任獨創的微創手術治療肺癌、食道癌及其他胸部疾病在國際上屬於領先技術,創傷小、恢復快,使惡性腫瘤的3年、5年生存率明顯提高,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患者術後傷口疼痛,術後24小時內便可下床活動!為此,能夠由李簡主任親自為他做手術是吳先生最大的心願!
  • 傾情關愛,讓防控一線社區人「電力滿格」
    疫情發生以來,江蘇各級各地和單位部門紛紛拿出「硬核」暖心舉措,為社區工作人員送去關愛,為守嚴守牢疫情防控的社區防線加油鼓勁。對表現突出者,大膽用、及時獎3月3日,1988年出生的居詩舟,被「火線提拔」為常州市天寧區蘭陵街道浦北社區工人新村第一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 西安航空基地郭曉雲:用心當好脫貧攻堅「勤務員」
    「叔,聽說您今天要收蜂蜜,我過來學習學習,再跟您了解些養蜂的注意事項,回去好和新發展的蜜蜂養殖戶交流經驗。」郭曉雲一邊笑著說,一邊熟練地穿起了防護服。2019年,郭曉雲大學畢業後來到西安航空基地管委會扶貧辦工作。為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西安航空基地實行「陣地前移、一線作戰」,將扶貧辦設在脫貧攻堅最前沿,向對口幫扶的藍田縣葛牌鎮派駐11支隊伍、33名駐村工作隊員,駐紮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是黨員,我不上,誰上?」太行西路社區黨委書記王輝架拐戰一線
    太行西路社區黨委書記王輝在「四城聯創」工作時,從樓道跌落導致腿部骨裂,醫生叮囑他在家休養至少三個月。然而僅僅兩個月不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驟然打響。抗擊疫情,人人責無旁貸,王輝顧不得休息,主動放棄休假,農曆大年初一就架著雙拐來到社區安排工作,他說,看著新聞,再想想社區樓院,坐不住。
  • 我是一線工作者,我想說……
    深入基層一線的記者 酒泉日報記者王麗君:此時此刻,我能做的,就是用好手中的筆將一線抗擊疫情的典型事例宣傳出去,讓正能量充盈,讓謠言無處藏身,也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那麼多人始終在防疫一線堅守
  • 疫情無情人有情學林社區防控一線「最美逆行者」
    率先垂範「領頭雁」——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呂清斌「呂書記,中北區一居民家裡鬧矛盾、情緒不穩……」、「呂書記,西南區有居民在轉悠,請加派力量勸導」、「呂書記……」每天此起彼伏的「呂書記」電話聲不絕於耳,這個「呂書記」就是學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呂清斌。
  • 亞亞,你會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在我印象當中,亞亞是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突然這樣,大家非常震驚。」北侖區紅領之家志願者陳曉靜:「生病期間化療過好幾次,穩定的時候她就對我說, 曉靜,我好多時間沒去敬老院了,我說你生病期間,你要保證好身體,她說,你不要把我當成病人,我身體很好的,一定要來參加的。」
  • 防控一線,社區「總管家」排查、執勤、調解……樣樣「全能」
    宋衛東做社區工作算起來已經有20年了,擔任昌平區天通中苑第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到現在也有12年了。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宋衛東始終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第一線,把居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每天都是最早到崗,然後又忙忙碌碌到深夜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