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街頭撿回的特級文物,郭沫若撿漏戰國虎符,今價值3億

2021-01-09 華夏文物

導讀:我國文物多 ,但流失的文物也多;流失的文物不僅是就是海外各國收藏家、博物館,還歷史民間,有時候國寶變「廢鐵」。而我國也有很多文物專家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專門跑到世界各地的文玩街頭追回國寶,可以說這是「撿回的文物」。

春秋吳王夫差鑑

這件文物是「中國青銅器第一人」的馬承源先生從香港追回來的,不,是撿回來的。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歷史價值非常高,是一件國寶級別的青銅器文物。除此之外,他在香港文玩街頭通過各種方式追回青銅器文物一千餘件。

陽陵虎符

這件虎符是戰國時期的文物,是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憑證。說起來大家也許不信,這件文物是郭沫若在抗戰期間從重慶文玩街頭淘得的,當時花了好幾塊錢,後來經過他的鑑定發現這是一件戰國時代的國寶,如今有傳言稱這件文物3億不賣,堪稱一件價值連城的特級文物。

文物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但是這件文物非常有爭議,撿到特級文物的郭沫若鑑定這是戰國時代的文物。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皇帝這一個詞是秦始皇之後才有的,所以這件文物更可能是漢朝時期的。

商子龍鼎

這件商代的大圓鼎,認識的人不多,因為他雖最近幾年才被國博收藏的,是一件於后母戊鼎相當的特級國寶級文物。這件文物上個世紀被盜出土並流失日本,2005年,我國專家前往日本時無意間在一收藏家手裡看到這件文物,幾經周折,最後這件文物突現香港,最終花了幾千萬買回。

如今這件文物藏於國家博物館,與后母戊鼎一圓一方同為商代青銅大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但這銘文究竟是不是「子龍」還有待考證。

相關焦點

  • 戰國「神劍」流失街頭,價值5億卻被150萬撿漏,X光下發現秘密
    這把是個兩千多年依舊鋒利,不腐不鏽,劍上的花紋清晰可見的「神劍」,就是如今我國的一級文物——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的出現,再一次展示兩千多年前古人的製造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兩千多年的時間,絲毫沒有折損它的光芒,好像時間在它身上停滯了一般。為了研究越王勾踐劍身上的奧秘,幾十年來,專家不懈的努力,也動用了現代科技,在不毀壞劍的前提下,對劍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測。
  • 他挖出戰國文物,3次被鑑定為贗品,專家50元買下,如今價值上億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上下5000年文明的古國,這段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燦爛的文明古蹟以及寶貴的文物。受到封建社會「隨葬制度」的影響,很多文物至今都還深埋於地下未曾見天日,又或者是等待著考古專家的開採,或是等待有緣人的到來,楊東鋒便是這樣一個有緣人。
  • 百姓家找出戰國時期「虎符」,據專家說是目前最大的?值多少錢?
    百姓家找出戰國時期「虎符」,據專家說是目前最大的?值多少錢?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
  • 《國家寶藏》故事之十一:杜虎符:中華現存最早調兵憑證
    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另外一件虎符的發現還很有趣。它是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重慶偶然發現的。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空閒之時,他喜歡逛逛地攤。
  • 太和縣千年之寶:新郪虎符
    太和縣的鎮國之寶:新郪虎符新郪在今安徽太和縣趙廟鎮城孜村宋王城。新郪古城也是太和古縣境內八鎮十城的首個縣城駐地。戰國初期形勢圖有關史書記錄為漢淮南王劉安私鑄。後人王國維誤考為戰國虎符。但是亦不排除記錄有誤。魏國虎符具有合理性。
  • 這是國博秦代虎符:目前中國只有三件,由郭沫若淘地攤發現
    在觀看以秦朝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大家常常會聽聞虎符的存在,其實它的確存在,至今為止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經過考證,這其中秦國的國君先是稱王,這說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製作;秦國只有惠文君一人稱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時製作的;秦始皇開始稱皇帝,故陽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後製作的。秦陽陵虎符便是文章的主要討論對象,令人稱奇的是它與文化名人郭沫若有一段傳奇故事。
  • 杜虎符:孩子的玩具「銅老虎」竟然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兵符
    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隻小小的「銅老虎」說不定是一件有來頭的東西,所以才來到了碑林博物館,想找個專家問問清楚。戴應新先生聽了楊東峰的講述之後,連聲說道:「太好了,太幸運了,幸虧你沒把它當廢銅賣掉。這個東西很有價值啊!」他還請楊東峰領路到北沈家橋村現場查看,以具體了解出土的情況。
  • 河南村民挖出文物,專家鑑定價值1億,網友:還我3級盔
    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頭盔雖因為年代久遠而有所破壞,但整體保存比較完好,是我國商周時期比較罕見的青銅器文物。我國現存青銅頭盔雖不多,但也有好幾件,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河南博物院重點展出文物中的戰國青銅頭盔。
  • 最古老的虎符,專家鑑定3次皆為贗品,50元被賣出,如今價值過億
    可惜楊東峰沒文化,他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但是他隱隱覺得這應該是個文物。自己無法分辨這東西的真假,於是就把它先給保存了起來。沒過多久,親人突發大病,急需錢救命。楊東峰立刻就想起了這個小老虎,他想著找個專家來幫忙鑑定一下,說不定就能夠幫助家裡渡過危局呢。
  • 杜虎符:中國現存最早調兵憑證
    在介紹秦「杜虎符」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簡單說就是古代皇帝授予將臣兵權和調兵遣將的信物。也就是兵甲之符,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春秋戰國秦漢時通常作虎形,方稱「虎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 看見文物 | 中國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看見文物 | 中國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2020-12-14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看見文物|中國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字體為小篆,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 差點進了廢品站的戰國虎符!
    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而他能夠成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如姬幫他偷到了魏王的兵符。在中國古代,兵符是在外統兵的將領調兵遣將的重要憑證。可以說,一個小小的兵符決定著上萬人的生死。而就是這麼重要的東西,差點進了廢品收購站。
  • 中學生挖出生鏽銅虎,被專家定為贗品50元收走,鏽一掉驚動文物局
    前言 博物館裡,每件文物都價值連城。除了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有些文物的出土方式也很有意思。這些國家級的文物,除了直接在遺址、墓葬裡出土,還有很多發現自民間,幾乎都有一段坎坷的經歷。
  • 一國寶被專家三次否定,他花50塊錢買下,現在價值過億
    而我們對歷史的研究和見證,從某個方面來看,其實反映在中國的文物身上。我們都知道,每一件文物的誕生,都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而許多文物的產生,也同樣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環境。雖然文物不會開口說話,但是從文物的身上,我們未必就不能看出過去的模樣。文物之所以能夠成為人物,離不開歷史學家的研究。我國有一國寶被專家三次否定,有一位學者,他花50塊錢買下,卻總是被質疑毫無用處。
  • 爺爺家中的「虎符」,孫子趕忙去鑑寶,專家:有一定收藏價值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持寶人都是專家,古玩行業有很多欺騙的事情,引起了國家的注意。於是很多專家們開始上節目給大家鑑寶,很多的人都會拿著自己家中的老舊的東西上臺讓專家們給鑑定,運氣好了還能夠發一筆橫財。下面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一個小夥子帶著自己爺爺的寶物「虎符」上臺鑑寶,專家稱:有收藏價值。
  • 最低調的國寶:專家鑑定3次皆為贗品,他50元買下,現成鎮館之寶
    很快,楊東峰便找到了市區的文物所,他這才得知,原來自己手上的這個東西,名字叫做虎符,是秦漢以前進行調兵的重要信物,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因此很少有人能夠流傳下來,但是假冒仿造的卻不在少數,因此文物所的工作人員斷定,楊東峰手上的這個固然是贗品,沒有任何的價值。
  • 虎符雖小,防偽技術堪稱一流
    1942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創作了一部新編歷史劇,並多次上映,這就是郭老先生的六大歷史悲劇之一——《虎符》,該劇改編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信陵君四君子竊取魏王虎符,調兵解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的故事。
  •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而這次挖掘明定陵的很是奇葩,那就是郭沫若和吳晗他們為了找回《永樂大典》全本。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很是詭異,為什麼這樣一件嚴肅的帝王考古大事卻起因於找幾本古籍? 我們今天很難知道《永樂大典》的價值與明定陵的歷史價值孰輕孰重,單就這件事的起因來說,反映出起碼在高層對帝王陵的認知不足,在開挖明定陵這件事上把關不夠。
  • 農民幹活時撿到一隻「小老虎」,50元隨手賣出,專家:價值過億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農民幹活時撿到一隻「小老虎」,50元隨手賣出,專家:價值過億。在1975年陝西西安地區,一位農民在田間意外撿到了一隻小老虎,從外形上來看,這是一隻老虎形狀的信物,不過當時的他並沒有相關的文物意識,便隨手帶回了家中,妹妹看到後非常喜歡,於是便拿在手上當成了玩具,後來自己的家人病重,情急之下需要用錢,這位村民便聯想到了曾經撿到的這隻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