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文物多 ,但流失的文物也多;流失的文物不僅是就是海外各國收藏家、博物館,還歷史民間,有時候國寶變「廢鐵」。而我國也有很多文物專家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專門跑到世界各地的文玩街頭追回國寶,可以說這是「撿回的文物」。
春秋吳王夫差鑑
這件文物是「中國青銅器第一人」的馬承源先生從香港追回來的,不,是撿回來的。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歷史價值非常高,是一件國寶級別的青銅器文物。除此之外,他在香港文玩街頭通過各種方式追回青銅器文物一千餘件。
陽陵虎符
這件虎符是戰國時期的文物,是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憑證。說起來大家也許不信,這件文物是郭沫若在抗戰期間從重慶文玩街頭淘得的,當時花了好幾塊錢,後來經過他的鑑定發現這是一件戰國時代的國寶,如今有傳言稱這件文物3億不賣,堪稱一件價值連城的特級文物。
文物上銘文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但是這件文物非常有爭議,撿到特級文物的郭沫若鑑定這是戰國時代的文物。新郭虎符,銘文稱"右在王",秦杜虎符稱"右在君,而秦陽陵虎符則稱"右在皇帝」,皇帝這一個詞是秦始皇之後才有的,所以這件文物更可能是漢朝時期的。
商子龍鼎
這件商代的大圓鼎,認識的人不多,因為他雖最近幾年才被國博收藏的,是一件於后母戊鼎相當的特級國寶級文物。這件文物上個世紀被盜出土並流失日本,2005年,我國專家前往日本時無意間在一收藏家手裡看到這件文物,幾經周折,最後這件文物突現香港,最終花了幾千萬買回。
如今這件文物藏於國家博物館,與后母戊鼎一圓一方同為商代青銅大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但這銘文究竟是不是「子龍」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