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的鎮國之寶:新郪虎符
新郪在今安徽太和縣趙廟鎮城孜村宋王城。新郪古城也是太和古縣境內八鎮十城的首個縣城駐地。
《後漢書·郡國志》載:「宋公國,周名郪丘。」東周時期,這裡多次發生戰爭,幾番興亡過手。民國《太和縣誌》載:「郪丘,今趙廟,春秋時屬宋邑。
此地後屬魏國,楚再奪之。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滅焦國後,使太子建居今天亳州城父集守邊;伍子胥即鎮守附近!可見此地戰略的重要性。後來,伍子胥到姑蘇成為吳國主帥並主建蘇州城!
有關史書記錄為漢淮南王劉安私鑄。後人王國維誤考為戰國虎符。但是亦不排除記錄有誤。魏國虎符具有合理性。
該虎符通長8.8釐米、前腳至耳尖高3釐米、後腳至背高2.2釐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後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曾展於巴黎博物館!
該虎符也為中國古代現存的四大虎符之一。太和縣的新郪虎符與秦杜虎符、陽陵虎符、東郡虎符一併被文物專家稱之為中國「四大虎符」。銘文釋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
解釋一下,括號內為可能的現代字,因為辯別古文具有不確定性。銘文譯文:(調動)甲兵之符。右半在王府,左半在新郪。凡是調動披甲的士兵五十人以上,必須有王府(右半邊)的兵符會合,才敢調兵。(但是,)如果遇到火災險情,即使沒有王府的兵符,也可以調兵。
什麼意思?新郪為戰國七雄之首的魏國南向軍事重鎮,與楚抗衡的橋頭堡!後來,楚奪新郪,成為北向軍事堡壘!我們可以認為該虎符為魏國奪得宋國郪丘後改為新郪,志向遠大,南向戰略宏偉!
可見太和古縣在南北爭奪的重要性!戰國七雄魏楚二雄都十分欣賞重視太和啊!所以,太和人要以更大的自信、更好的努力面對新時代呵!
您對新郪虎符又有何認識?歡迎評論留言,勿忘關注點讚,您的支持是本文最大的價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