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虎符

2021-01-09 小眼咪咪

虎為百獸之王、山林之王,虎的形象威風凜凜,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神靈之物。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稱為虎符。

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為虎形,稱為「虎節」,也稱「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一般由青銅製成。

作為國君調兵的憑證,虎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於君王或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

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

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戰國時期的銅虎節「韓將信庶節」,側面有「韓將信庶節」十字的陰刻銘文,可見是當時發兵過關的一種信物和憑證。

「韓將信庶節」

目前藏於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的杜虎符,據考是戰國秦惠君時期的虎符,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釐米多、作猛虎疾奔狀,昂首,尾端捲曲,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

杜虎符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大意是說,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駐紮於杜(故址在今西安市南)這個地方的將軍手中,凡需要調動軍隊超過五十人以上者,君王都會派人持右符去杜,與將軍手中的左符符合,將軍才能出兵。

但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看到烽火臺燃起烽煙,將軍不等到君王的右符來到,也可以自作主張出兵救駕。

杜虎符銘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別是40個錯金字,做工精緻,筆畫優美,反映了中國古代錯金工藝的高超水平。(目前只尋到杜將軍的這一半,王那邊的一半還沒有找到)

杜虎符

漢代在兵符上承襲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採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發兵。

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

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為信物,同時作為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

西漢齊郡太守虎符,銘文清晰,工藝精湛,兩半對合完整,在一處出土,是非常罕見的。

西漢 齊郡太守虎符

西漢時期,南越國王趙佗用的錯金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 其形制、字體、用途與秦國杜虎符相類,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錯金虎符

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虎符的形狀、刻銘、尊卑等也有較大的變化。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漢代虎符銘文多為銀錯。

漢以後虎符銘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到隋朝時,除了虎符,又出現了麟符。

唐代時,為避其祖「李虎」名諱,改用魚符,武則天時改用龜符,唐中宗後復用魚符,也用兔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唐代龜符

相關焦點

  • 杜虎符:中國現存最早調兵憑證
    在介紹秦「杜虎符」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簡單說就是古代皇帝授予將臣兵權和調兵遣將的信物。也就是兵甲之符,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春秋戰國秦漢時通常作虎形,方稱「虎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 古代軍隊只聽命虎符,那為啥沒人偽造虎符造反?原因很簡單
    玉璽在早期歷史上的叛亂,反叛者多是善於帶兵打仗的將領,他們手裡握著兵權,被皇帝所忌憚。所以為了避免部隊不被人胡亂調用於自己的私事,也為了皇帝更好的管理,便需要用一種信物來控制軍隊,這種信物稱為「兵符」。
  • 2020數字中國虎符網絡安全賽道全解析
    虎符網絡安全賽道採用線上初賽、線下決賽、PK系統眾測挑戰的賽制,旨在通過大賽模擬典型業務場景的高頻威脅,採用「行業練兵+全國比武」的模式,在真實攻防場景中提升企業日常網絡安全防護水平。
  • 數字中國創新大賽虎符網絡安全賽道報名結束
    4月13日,2020數字中國創新大賽·虎符網絡安全賽道線上報名正式結束。此次大賽共有來自全國各行業,各科研機構、關鍵基礎設施單位、重保單位、信息安全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和高校的681支戰隊報名參賽,參賽選手達1894人。
  • 古代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虎竹」,即虎符與竹使符,皆為調動兵馬之信物,一般來說不同軍隊有專屬虎符,兵權君授,虎符在人在,丟失虎符者乃是大罪。 《文帝紀》有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謂之「虎符」者,銅鑄,虎形,背有銘文,分兩半,右半留中,左半授將。」使用虎符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
  • 皇上虎符被人偷走,士兵是聽皇帝還是聽拿虎符的,請看以下故事!
    很多歷史的電視劇裡,都曾出現過皇帝命人調動軍隊的時候,會賜給將軍虎符,將軍就可以用虎符去調動軍隊。但是歷史上也有人拿著虎符調集千軍萬馬,直接逼皇帝退位,士兵也好像只認虎符不認人。那麼如果有人把虎符偷走,士兵該聽誰的?
  • 這是國博秦代虎符:目前中國只有三件,由郭沫若淘地攤發現
    在觀看以秦朝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大家常常會聽聞虎符的存在,其實它的確存在,至今為止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秦陽陵虎符:和影視劇中大致一樣,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撥軍隊用的信物,為了防止仿造,虎符形狀、銘文,背面的榫卯,一一對應,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而且虎符均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
  • 杜虎符:掌符才可赴君命
    杜虎符出土的消息一經報導,相關專家對杜虎符的真偽卻提出了質疑。其中古文字學家羅福頤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提出了杜虎符上文字用詞不妥,句子不通順;杜虎符上文字自左向右讀,讀法不符合古制;杜虎符形狀為立虎,不同於其他臥虎;杜虎符上小篆文字忽大忽小,字不端正等問題,來證明杜虎符有可能是贗品。
  • 小小「虎符」調兵遣將,成古代君王得力助手,卻也造成「謀反」!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體制之下,造反的事情是有發生。而從春秋戰國之後有人想要謀反,手裡都是有虎符在手,歷史之中有名的謀反篡位的事情還不少,漢文帝時期流行居想要篡權奪位,漢景帝時期各地方的藩王們,手裡有著虎符。一枚小小的虎符卻代表著軍事,權力也是皇權的象徵。
  • 古代調兵需要虎符,沒有虎符的皇帝,為何不再造一個?原因很簡單
    古時候的兵符又被稱為虎符,歷史資料並沒有準確記載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傳言說是由姜子牙特意打造,因為從正面上看像是一隻老虎,所以又被稱為虎符。所有的虎符在製作以後都被一分為二,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交給當時的元帥,而在調動軍隊的時候,只有將兩個合二為一才能夠生效。
  • 農民發現「中國最早虎符」,可調動50人以上兵士,上交後獎勵7元
    虎符是古代軍事行動中調兵遣將的重要信物,分左右兩半,一半由帝王保存,一半由軍隊將領保存。每遇戰事,帝王會派人將「虎符」 送與將領相配,以調兵遣將。1973年,西安南郊一位叫楊東峰的農民,在犁地時意外發現一塊虎形銅器。
  • 太和縣千年之寶:新郪虎符
    太和縣的鎮國之寶:新郪虎符新郪在今安徽太和縣趙廟鎮城孜村宋王城。新郪古城也是太和古縣境內八鎮十城的首個縣城駐地。後人王國維誤考為戰國虎符。但是亦不排除記錄有誤。魏國虎符具有合理性。新郪虎符該虎符通長8.8釐米、前腳至耳尖高3釐米、後腳至背高2.2釐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後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
  • 「秦杜虎符」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秦杜虎符"就是二千多年前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秦杜虎符"虎符"與"符合"一詞的由來在我國古代,為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需要藉助一種信物作為憑證,這種信物便稱"兵符"。據說它最早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
  • 虎符的故事——國寶中閃爍的保密智慧
    《史記》中記載的這個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正是虎符出現後得以實際運用的傳奇史實。「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就出自這個故事,意思是指掌握了調兵的虎符,連君王的命令都可以不聽了。虎符因其鑄成虎型而得名。虎符的出現,開創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防偽、保密的先河,虎符中體現的認證和保密的智慧,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 杜虎符:孩子的玩具「銅老虎」竟然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兵符
    這枚虎符的發現,驗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問題。一是通過對虎符上文字的研究,確認該虎符為戰國時期秦國杜縣的軍事首領所有,客觀地印證了秦國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國封地(今西安市東南)設杜縣的歷史。據研究,杜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二是這枚虎符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調動軍隊時,必須由君主派出的使臣與地方長官會合,將兩半虎符相合,方能調兵。
  • 虎符雖小,防偽技術堪稱一流
    1942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創作了一部新編歷史劇,並多次上映,這就是郭老先生的六大歷史悲劇之一——《虎符》,該劇改編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信陵君四君子竊取魏王虎符,調兵解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的故事。
  • 如果皇上的虎符被人偷走,士兵是聽皇帝的還是聽虎符的呢?
    虎符,又叫做兵符。是古時調遣軍隊指揮權的信物。如果虎符丟失或被人故意盜竊。那麼皇帝或者大將軍,還能否統御部下將士? 虎符一般用青銅鑄造,當然也有用竹、玉和金來做的。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錯書,而且雕刻的非常精美,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這樣仿照起來就不那麼容易。
  • 沒有虎符的皇帝,為什麼不能再造一個虎符號令千軍?原因很簡單
    在中國古代,我們知道要調集千軍萬馬往往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虎符。在戰場上往往是只認虎符不認人,比如《漢武大帝》之中漢武帝想要打閩越命令衛青前去,可是就算是衛青拿著聖旨前去,東郡太守就是不肯奉旨行事,為什麼?
  • 虎符等於兵權,兵符卻不等於虎符,偽造虎符用於謀反為何不可行?
    其實兵符在很多電視劇中都出現過,在一般人的眼中兵符就等同於虎符,兵符最早的時候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因為兵符的形狀設計得像老虎才得名「虎符」,這也是因為老虎作為百獸之王,能夠代表著兵權的威嚴。不過虎符也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並非所有的兵符都是兵符,在後世逐漸改為麟符,而唐朝時候因為避諱更是出現了龜符和魚符,在某些場合提到這些的時候,希望大家也能知道這些代表著的都是兵權,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兵符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變成了明清時期的令牌。
  • 古代調動軍隊需要用到的「虎符」,為何不怕被人仿造呢
    從遠古時代開始,虎符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它承載的是皇權的力量,是兵權的強大。一塊小小的虎符卻見證了朝代的風雲變幻,它不動時,就是和平,它若出動,那就是一場場的戰爭。權力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可是為什麼在古代的歷史上,卻從未有人仿造虎符,奪取那懾人的權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