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繼承總理遺志 踐行全民閱讀
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掃也
▼
誦讀者:
王戎津
長安街讀書會健康組成員、供職於北京大學醫學部。
★點擊收聽誦讀音頻★
牆有茨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參考注釋:
①茨(音詞):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刺。
②中冓(音夠):內室,宮中齷齪之事。道:說。
③所:若。
④襄:除去。
⑤詳:借作「揚」,傳揚。
⑥束:捆走。
⑦讀:誦也。
▼
參考譯文:
牆上長蒺藜,不可掃掉呀。
宮中秘密話,不可相告呀。
如能相告呀,說出醜死了呀。
牆上長蒺藜,不可除光呀。
宮中秘密話,不可張揚呀。
如能張揚呀,說來話很長呀。
牆上長蒺藜,不可捆住呀。
宮中秘密話,不可講述呀。
如能講述呀,說起真羞辱呀。
▼
參考賞析:
這首詩內容與《邶風·新臺》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齊女)不守婦道,和庶子通姦,其事醜不可言。詩以牆上長滿蒺藜起興,給人的感覺,衛公子頑與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樣痛刺著衛國的國體以及衛國人民的顏面與心靈。
全詩一唱三嘆,在反覆重複的數落中,一層層加深著對這一宮廷醜事的批判。在結構上,疊詠而意義遞進,無論在內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層深過一層,有效地增強著詩歌的諷刺力量。詩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寫牆茨之延伸愈來愈長,幾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實際上是比興衛公子頑與其父妻私通已經到了無恥糜爛、昭然無忌的程度。詩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詳也」、「所可讀也」,表明人們對這種宮廷醜事的議論,在一步一步的升級,幾乎已經盡人皆知了。詩中之「言之醜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寫人們對於這種宮廷醜聞的感情態度,由丟臉、氣憤到感到恥辱,真有一人之禍,禍及國體的感覺。
此詩三章重疊,頭兩句起興含有比意,以巴緊宮牆的蒺藜清掃不掉,暗示宮闈中淫亂的醜事是掩蓋不住、抹煞不了的。接著詩人便故弄玄虛,大賣關子,宣稱宮中的秘聞「不可道」。至於為何不可道,詩人絕對保密,卻又微露口風,以便吊讀者口味。醜、長、辱三字妙在藏頭露尾,欲言還止,的確起到了欲蓋而彌彰的特殊效果。本來,當時衛國宮闈醜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著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全詩皆為俗言俚語,六十九個字中居然有十二個「也」字,相當今語「呀」,讀來節奏綿延舒緩,意味俏皮而不油滑,與詩的內容相統一。三章詩排列整齊,韻腳都在「也」字前一個字,且每章四、五句韻腳同字,這種押韻形式在《詩經》中少見。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原標題:《「誦讀經典」王戎津:《牆有茨》——牆有茨,不可掃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