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送給大家的是蘇軾的楷書《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這塊碑銘文縱橫皆為61cm,厚12.5cm,二十二行,每行25字,字徑1.5cm,算是小楷了。
蘇軾(1037-1101)
《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蘇軾書於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齊州長清真相院住持釋法泰主持鐫刻。青石質,刻成後置於本院舍利塔地宮內舍利石函上面,1965年出土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真相院遺址,今藏長清區博物館。保存完好如初。
《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書刻精湛,用筆豐腴跌宕,結體天真爛漫,字字神完氣足,如珠似璣,堪為蘇書中逸品。其銘文見於《蘇東坡全集》,個別字略有改動。
《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曾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刻,復刻品砌於塔身底層。八百年來,崇蘇者拜謁傳拓歷代不絕,而今已是面目全非。幸有地宮原刻存在並面世,才使人們再睹蘇書之神奇風採。
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並引
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上騎都尉、武功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蘇軾詞並書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釋迦如來舍利。嘗有作大施會出而浴之者,緇素傳捧,涕泣作禮。有比丘竊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將置之他方為眾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豐三年,軾之弟轍謫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軾自齊安恩徙臨汝,過而見之。八年,移守文登,召為尚書禮部郎,過濟南長清真相院,僧法泰方為磚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軾默念曰:「予弟所寶釋迦舍利意將止於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止,而志則無盡。自頃憂患,廢而不舉將二十年矣。復廣前事,庶幾在此。泰聞踴躍,明年來請於京師,探篋中得金一兩、銀六兩,使歸。求之眾人,以具棺槨。銘曰:
如來法身無有邊,化為丈六示人天。
偉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飛為煙。
惟有堅固百億千,輪王阿育願力堅。
役使空界鬼與仙,分置眾剎奠山川。
棺槨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巔。
誰其取此智且權,佛身普現眾目前。
昏者坐受遠近遷,冥行黑月墮坎泉。
分身來化會有緣,流轉至此誰使然。
並包齊魯窮海壖,獷悍柔淑冥愚賢。
願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離垢纏。
元祐二年八月甲辰
【附錄】近年發現的蘇軾書《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地宮本
作者:杜北町 潘味琴 原載於《書法叢刊》山東濟南市(舊稱齊州)長清縣真相院內有舍利塔(又名東陽塔)。塔建於北宋,磚結構。無塔剎。解放前曾將塔拆去六層修築炮樓,「文革」時又將此塔底部的兩層全部拆除。此塔的塔銘為蘇軾所書,以前僅知有刻石一方,原嵌在第一層入口處,清朱長清縣知事松年(蒙族人,進士出身,擅書畫,為「歷下四名士」之一。)將其移至縣衙二堂西花廳,現存於長清縣博物館。此本末尾在「元祐二年八月甲辰」後。又有一行,為「宣和三年十月一日住持真教大師文海立石」。此刻石曾著錄於《山左金石志》、《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所錄銘文,因原石已泐,故有空字。至「文革」時拆除塔基,始知此銘尚有一方刻石鑲於地官壁上。此本銘文與地上本無異.但末尾無「宣和三年……立石」題記。全文完好,無一字殘損,與新刻無異。
因知地宮所出之石實為蘇軾書後不久之初刻本,以前所見之地上本,則是地宮本刻後三十四年的重刻本,兩本對勘,則地宮本遠勝,這倒不是說地上這一本刻得不好,而是因為近千年來它一直放在地面上,經過人工摹拓、自然風化,字口有所損傷,有一些字則已殘泐,故精神有所遜色。
元祐二年,時蘇軾年五十七歲,這一年他在京師(東京,今開封)。但在二年前(即元豐八年),他曾到過長清真相院。元豐八年七月,他從常州
到登州。到登州的時間是在十月晦(即月底,見《登州海市詩》石刻題記)但化登州到任後五天,即改任禮部郎中赴京。他到長清的時間大約就在這年的十一月。據塔銘的引文中說,他在長清真相院看見「僧法泰,方為磚塔,有三成」,他就起意把他弟弟蘇轍所得到釋迦如來舍利捐獻給院中。
「泰聞踴躍,明年,來清於京師,探篋中得金一兩,銀六兩」(同上),這裡的「明年」應當是元祐元年。而銘後的紀年則為元祐二年,可知寫塔銘是下一
年的事。蘇軾寫塔銘時在住京師,那未這塊刻石,當然不會是直接書丹,而是摹自紙上的墨跡。
蘇軾所書的原刻碑銘,幾乎全毀於崇寧間蔡京擅國時,《宋史紀事本末.蔡京擅國》記:崇寧二年(1102)「夏四月……乙亥,詔毀範祖禹《唐鑑》及三蘇、黃庭堅、秦觀文集。」這是蔡京的主意,但卻是用皇帝詔書的形式公布的,於是蘇軾在各地所書的碑銘,也就與此同時被毀了。所以現在傳世蘇軾所書的碑刻,大多為後來重刻的,絕少原刻。這塊《舍利塔銘》初刻本所以能一直保存到現在,一種可能是一開始這塊刻石就是放在地宮裡的;但更有可能是在崇寧二年時,院僧們把它秘密地移藏於地宮中,以逃避被毀的。那末為什麼到了宣和三年又重刻了一塊,放在地面上呢?查一查《宋史紀事本末.蔡京擅國》宣和二年(1120)「六月戊寅,詔蔡京致仕。京專政日久,公論益不與,帝亦厭薄之。」「致仕」,用現在的活來說就是「離休」,而實際這小是一般的「離休」,而是皇帝不信任他了。蔡京失勢了,於是他擅國時的一些禁令開始鬆弛,就在下一年,長清真相院的住持,才敢於把蘇軾撰書的這塊碑銘,重刻了
一塊,嵌在塔的底部,公開讓人們觀覽,這大概就是塔銘有兩塊的由來。
蘇軾是「宋四家」之一,他的書法在當時及後世一直受人推崇。黃庭堅曾說:「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公權)。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於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神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朱熹則說:「東坡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逸氣韻高似古人,未知其孰為先後也。」徐渭在說到蘇軾的人和書時說「論書者雲多似其人,蘇文忠公逸也,而書則莊。」
從傳世的蘇軾書法作品來看,其楷書、行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體勢寬博,點畫肥重而又飄逸瀟灑,自然生動,這件《舍利塔銘》也正體現了這個特點。蘇軾是信佛的,他的弟弟蘇轍所作的《東坡先生墓志銘》中也說他:「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他捐獻釋迦如來舍利是為父母求「冥福」,所謂「願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離垢纏。」可知他撰寫這件《舍利塔銘》是極為鄭重的。也是他平生所作小楷書中的精心之作。這件作品,雖有第二次刻本傳世,但初刻本在湮沒了近千年以後,忽然面世,完整無損,鋒稜如新,真是令人歡喜讚嘆。因稍加考證,介紹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