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是近代重要的主題之一,現如今湧現了一大批戰爭題材的電影,都獲得了極好的口碑,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而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據有限的文字記錄,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人們深深的害怕與戰爭的殘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於1939年,主要是三個國家對抗世界上其他國家,這次戰爭分成了幾個戰場,累計死亡人數達到了7000萬,其中蘇聯和中國喪命的人最多。而作為三個軸心國之一的日本是僵持到底的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陸續投降後,他們還負隅抵抗,甚至還派軍隊挑釁美國,於是憤怒的美國政府決定投放兩顆原子彈來結束這場持續已久的戰爭。
1945年8月14日,在連續遭受到廣島和長崎的損失後,日本終於舉起了白色的旗幟,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件事情宣布後,其他國家陷入了巨大的狂喜之中,尤其是被日軍入侵已久的中國人民甚至在大街小巷歡欣鼓舞。而另一邊,日本人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為兩顆原子彈爆炸時,百姓們並不會立刻死亡。
原子彈的爆炸方式有三種,即海陸空三個地方爆炸開來,它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在那一瞬間會產生幾千萬度的火球,高溫與亮光會鋪蓋整座城市,很多人會因此灰飛煙滅,而遠離中心的人就算不會死亡,但身體也會被灼傷,而亮光會造成他們的失明。
除此之外,還會有強烈的核輻射產生,這些射線會破壞人們的體內結構,甚至可能會使他們患上癌症,而這種體內基因的改變,也會遺傳給下一代,而那裡的土地也會一直有放射性物質,持續性地影響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根據調查研究,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患上白血病的機率非常高,有的甚至還出現了罕見的腦部肌瘤病。
據統計,兩顆原子彈爆炸後,日本死亡了14萬人民,而倖存者們也生活在深深的難受與痛苦之中。
正是因為原子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世界上也越來越禁止使用這種核武器,美國和前蘇聯甚至還試圖尋找抵禦方式,但是最終還沒有找到答案。而為原子彈的研發提供理論支持的愛因斯坦也陷入了自責之中,他認為是自己給羅斯福寫的信,造成了無辜者的痛苦與死亡。後來,他還多次在文章與演講中警告眾人,告訴他們原子彈的危險,希望能保護世界的安全。
事實上,不管日本做錯了什麼,出於人道主義,我們都不應該支持原子彈的投放,因為它們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就算日本不願意投降,在必然失敗的局勢下,確實不需要動用殺傷力這麼大的武器。
而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們,感受到的是和平給我們帶來的幸福與快樂,也更加應該抵制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每個國家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讓人永遠忘記不了,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要銘記歷史,以防不安全的因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