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是順德大良鎮,名廚之鄉。鳳城全民善烹善炒,食材都是家裡種植,水塘放養的。多年前我就聽說,一些潮人開車到鳳城覓食,穿街鑽巷,不到大酒樓,專門光臨小店。
一位北方朋友來到廣州,看到一家高檔粵菜館闢出一角做櫥窗,還掛了一塊「鳳城小炒」的招牌。櫥窗裡有三層環璃架,琳琅滿目,排放著一碟碟五顏六色的食材,全是未煮的菜,有葷有素,配料悉數陳列出來。
朋友不解地問:「家家戶戶每天都要做飯,做飯都少不了炒菜,這『小炒』還有什麼噱頭?光為小炒人家會到這麼摩登堂皇的酒樓來消費嗎?」
會的,我告訴他。到高檔酒樓點低檔菜,這是老饕的消費策略,我們也經常這麼幹的。要吃海鮮,反而到低檔酒樓就可以了。
鳳城的小店,大排檔式樣,外表粗陋,木桌木凳不上油漆,牆壁也不事裝飾。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女人天下」——女人主廚,女人看店面,女人做雜務,規模不大,家庭作坊式的,裡面經常有雞鳴貓跳。
這些小店甚至沒有菜牌,來客看到或問到當天有什麼菜,就吃什麼菜。感覺是幾個不識字的女人在開店。但是菜一端上來,清、鮮、滑、爽,看得出是急火快炒、考究鑊氣的成果。出品與店面的巨大反差,令食客嘖嘖稱奇:鳳城何止出大廚,連家庭婦女都有這種手藝!
你要找主廚來聊聊菜式,她會囁嚅著,相當羞澀地說:「這有什麼好說……隨隨便便的,我天天都這樣炒,家家戶戶都這麼炒。」
這一天,在「鳳城小炒」的櫥窗裡,我隨手點了一款「尖椒菜脯炒蠶蟲」。 順德是著名的蠶桑之鄉,河汊交錯,池塘星羅棋布。
順德人在池塘邊上種桑,用桑葉養蠶,等蠶吐出了絲便拿來織布。蠶吐絲結繭後生出一個副產品——蛹蟲。
蠶農聰明,用蠶絲織布,蠶蟲供食。別看順德蠶農家住池塘邊,「出門三步水」,環境溼氣極重,但卻絕少患上風溼病,婦女老人也絕少受麻痺骨節疼痛困擾。
據說,這得益於吃蠶蟲。蠶蟲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內含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是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吃蠶蟲可提升人體白細胞,增加免疫力和延緩衰老,補腎壯陽,補虛勞,去風溼。順德有句諺語:「家裡有蠶蛹,周年無傷風」。
炒蠶蟲是件考人的工藝:蠶蟲外頭是一層軟殼,包裹著白色的漿液。炒的時候,油溫和時間要拿捏得非常精到。火候不夠,蠶蟲內的漿液不凝固;一旦過火,蟲體脫水萎縮,全身發硬。
我們的尖椒菜脯炒蠶蟲端上來了。碟子是素淨的白瓷,襯託著綠黃紅三色。綠的是韭菜,黃的是蠶蟲、鹹菜脯,紅的是紅椒和叉燒粒。
葷素搭配,協調一致。蠶蟲嚼起來嫩滑甘美,有滋有味,油香四溢。綠油油的韭菜含有揮發性精油,遇熱噴香,正好中和了蠶蟲的異味。北方朋友邊吃邊贊:「這東西我從前也吃過,不好吃,不是這個味的!真奇怪!」
上次我來的時候,也要過一碟同樣的菜。記得,那紅的除了紅椒粒還有幹蝦仁,沒有叉燒。看來,這個菜的搭配是靈活的,見機行事的。鳳城小炒的精髓也在於活用,有什麼用什麼,於無意之間,傳達了一種適應環境、隨手拈來的生活智慧。
鳳城全民善烹善炒,尤其是家常菜,隨手拈來。食材都是家裡種植,水塘放養的。你要是到了鳳城,一定要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