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登月前的冷戰太空爭霸:美蘇兩位宗師級大佬隔空鬥法(上)

2020-12-14 夸父逐星空

1962年9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美國賴斯大學進行了一場名為《我們選擇登月》的著名演講,演講中他放出豪言:「我們決定登月!我們決定在這個十年間登上月球並實現更多夢想!

甘迺迪

正是這場號召美國人民支持登月計劃的演講,拉開了此後阿波羅七次載人登月偉大工程的序幕!同時,它也使得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爭霸日趨白熱化,在爭奪太空探索的高地中你來我往,高潮迭起!

遺憾的是大力推動美國載人登月計劃的甘迺迪總統,卻沒能親耳聽到尼爾阿姆斯特朗的那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經典登月名言。

阿波羅15號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的納粹德國中部的諾德豪森,在這裡的兵工廠正加班加點地生產著V-2火箭,大名鼎鼎的V-2火箭可是美蘇太空爭霸的技術起始點,可以說無論是蘇聯的R-7人類首款洲際彈道飛彈,還是美國載人登月的重型運載火箭土星五號,都是在它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

納粹德國時期的佩內明德

在二戰那個螺旋槳戰鬥機普遍時速六七百公裡的年代裡,V-2火箭能憑藉5馬赫的時速依靠慣性導航飛行320公裡,攜帶著將近1噸的炸藥直接從德國打到英國本土,妄想依靠V-2火箭翻盤的納粹德國,在1944年瘋狂生產了6000餘枚V-2火箭,萬幸的是納粹大勢已去,盟軍攻入了德國本土,V-2火箭停止了對英國的狂轟濫炸。

V-2

這個時候美國和蘇聯的情報部門都得到了情報,即納粹德國的V-2火箭生產研發基地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德國東部專門用於研發的佩內明德,另一個是專門進行批量生產的德國中部諾德豪森。

原本根據雅爾達協議,蘇聯將會接管這兩個地區,但是意識到V-2火箭的重要性,1945年4月,美國人專門組織了大批諜報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發起了一場代號為「回形針」的計劃,那就是搶在蘇聯人到來之前,搜刮V-2火箭相關的技術圖紙資料、生產線設備、V-2火箭成品、零部件等。當時搜刮來的這些東西裝了滿滿300節火車,經由13艘貨輪運到了美國國內。

諾德豪森V2火箭基地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V-2火箭的設計研發人才,美國的諜報人員到處散布消息,許諾那些參與V-2研發生產的工程師、科學家,甚至是工人以豐厚待遇,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安全保障,邀請他們投誠到美國這邊,這招還真管用,為了自身的安危和生活,大約有2000餘名德國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等連帶他們的家眷一起被帶到了美國,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和後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領軍人物,馮·布勞恩!

被俘的馮布勞恩

這位馮·布勞恩可謂是頂著主角光環來到人世的火箭天才!

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一個帶有王室血統的貴族家庭,其父親是當時德國的農業大臣,優渥的家庭和極好的受教育條件使得他18歲就進入了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並且幸運地得到了太空探索領域的泰鬥,也是他的導師赫爾曼·奧博特的賞識。

馮布勞恩和恩師赫爾曼奧博特

在大學期間馮布勞恩系統性地學習了火箭相關的理論知識,並且積極參加導師組織的太空旅行協會活動,憑藉著刻苦學習和對於太空探索的莫大興趣,馮·布勞恩僅用4年時間便拿到了博士學位,也就是在22歲就獲得了柏林洪堡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

馮布勞恩兄弟三(中間為馮布勞恩)

並且,他的博士論文一經發表就被當時的校方列為機密文件,並引起了德國軍方關注,彼時納粹黨已經上臺執政,意識到火箭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重大潛力,軍方立即邀請他出任德國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的技術部主任,這一年馮·布勞恩年僅25歲!

馮布勞恩和恩師

隨後的日子裡馮·布勞恩開始領導設計A4火箭,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V-2火箭!

V-2發射

我們切回主線,二戰後期德國的兩個V-2飛彈主要生產研發基地已經被美國人搶先一步搜刮的差不多了,當蘇聯士兵從美國人手中接管過來後發現裡面乾乾淨淨的,什麼也沒給他們留下,但是蘇聯的軍事情報局諜報人員經過刺探知曉了美國人先前的行動,於是他們也有樣學樣,只不過是在整個德國境內散布消息,張貼告示,對於那些曾經參加過V-2飛彈生產研發的技術工人、科學家、工程師只要願意加入的,都給予優厚待遇,吃住無憂且發工資,這樣就吸引了一大批不願意遠赴重洋到美國的V-2火箭技術人員,前前後後有大約3000多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參與到蘇聯的火箭研發當中。

參與回形針計劃的美國科學家合影

但是這個時候,蘇聯還遇到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這麼多德國的火箭專家聚集在一起,沒有一個蘇聯自己人來進行領導是不行的,況且研製的是殺傷力巨大的飛彈,於是另一位美蘇冷戰期間的宗師級大佬,科羅廖夫就重出江湖,他被委以重任,成為蘇聯的彈道飛彈總設計師,開始帶領數千名德國的V-2火箭參與人員開始了彈道飛彈研製工作

科羅廖夫

那麼科羅廖夫為什麼是重出江湖,他之前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雖然比不上馮布勞恩的顯赫家庭出身,但科羅廖夫的家庭在當時那個時代也算是相當富裕了。1907年1月12日,科羅廖夫,全名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出生了,他的父親是一名俄語教師,母親是一位富商的女兒,然而三歲時父母離婚,小科羅廖夫就在富裕的外祖父母那裡生活了,因為母親再婚的對象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加上母親在女子高等教育學校學習,所以潛移默化地科羅廖夫就喜歡學習讀書,尤其是和電器、機械相關的內容。

童年的科羅廖夫

關鍵是科羅廖夫從青少年時期就對航天航空有濃厚興趣,16歲時他參加了當地的的航空協會,17歲時就自己設計了一架滑翔機,和馮布勞恩一樣的18歲時他考上了基輔理工學院空氣動力學專業,20歲時轉學到著名的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畢業後1931年進入了蘇聯的火箭研發中心,並且受到了人類航天學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賞識。

駕駛滑翔機的科羅廖夫(左一)

在這位授業恩師的教導提攜下,1936年年僅29歲的科羅廖夫就出任了列寧格勒的蘇聯噴氣推進研究所總工程師,並且受到了當時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信任和支持。

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

但是人生的旅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1937年間蘇聯的大清洗運動中,科羅廖夫被下屬舉報佔用國家資金用於火箭研發,因此鋃鐺入獄被發配到西伯利亞古拉格集中營進行勞改。一直到了1942年因為蘇聯被德國打的節節敗退,研製大威力的軍用火箭迫在眉睫,這才想起來遠在西伯利亞的科羅廖夫,因此他又被放出來參加軍用火箭彈的研製工作。

被捕入獄時的科羅廖夫

緊接著就是到了我們前文所說的,科羅廖夫重出江湖,開始在1946年擔任蘇聯的彈道飛彈總設計師,帶領著德國的一大批火箭專家人才在V-2火箭的基礎上研製出了蘇聯的第一款彈道飛彈。

講到這裡冷戰期間進行太空爭霸鬥法的兩位主角:科羅廖夫和馮布勞恩,都已經出場了,他們各自在二戰結束前的成長經歷各位都有了初步認知,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兩位宗師級的大佬都進行了哪些精彩的「鬥法」!

基本上科羅廖夫對陣馮布勞恩的太空競賽「鬥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科羅廖夫大發神威,接連拿下多個人類探索太空領域的第一榮譽!

二戰結束後到了1948年,在將V-2火箭的技術消化吸收後,科羅廖夫帶領蘇聯的飛彈設計團隊研製出了R-1彈道飛彈,它的射程從V-2火箭的300多公裡增加到了600公裡,隨後又有了改進型的R-3彈道飛彈,這時候的R-3可以說已經脫胎換骨,它的最大射程達到了3000公裡。

R系列運載火箭家族

可是科羅廖夫並不滿意,因為在1955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宣布美國將在兩年後的「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而蘇聯高層也向科羅廖夫下了死命令,趕在美國人之前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但科羅廖夫就考慮的更長遠,他考慮研發一種更大射程,更大推力的火箭,它足以把原子彈打到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戰略威懾的同時,還能夠把人造地球衛星送到地球軌道,甚至可以把衛星送到月球軌道。

於是1957年R-7火箭應運而生,它的最大射程為8800公裡,火箭全長34米,彈徑3米,自重280餘噸,作為彈道飛彈時可以攜帶3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打到美國本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洲際彈道飛彈。

R-7發射

當然,R-7火箭作為運載工具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不是簡單的拆卸掉火箭的彈頭,換成衛星就完事了。實際上,原本是洲際飛彈的R-7設計之初是可以攜帶將近1噸重的核彈頭,但是蘇聯研製的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經過多次調整,自重都超過了1.3噸,所以如何將它它推送到近地軌道就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

再加上,R-7火箭實際上到了1957年8月21日的第三次試射才成功,這個時候距離前文美國人所說的1958年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

R-7火箭

這個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科羅廖夫團隊創造性的想出來了「以小博大」的方法,既然重達1.3噸的衛星裝不上去,那我就裝小一點的啊!反正火箭的載重早晚會提高,現在重要的是先拿下第一的名頭,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

於是,科羅廖夫團隊將衛星上的各種儀器設備進行簡化,僅僅保留了衛星的溫度測量和電波發射功能,很快就研製出只有不到100公斤的小衛星,並且為了保險起見還一次性造了2顆一樣的小衛星,做個雙保險,哪個發射成功了就宣布哪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斯普特尼克1號

緊接著在1957年10月4日,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由R-7火箭改裝而成的運載火箭搭載著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順利地飛向高空。這顆人造地球衛星叫做「斯普特尼克1號」。

斯普特尼克1號

打鐵需趁熱,「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不足1個月,它的兄弟另外一顆一摸一樣的人造地球衛星被發射到預定軌道,它就是「斯普特尼克2號」,大家所熟知的第一位在宇宙漫遊的小狗「萊卡」也在上面。值得一提的是那個重達1.3噸的大衛星也在半年後的1958年5月發射升空並進入了預定軌道工作。

接下來的科羅廖夫勢如破竹,取得了一系列的光輝成績:

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1959年1月2號。

蘇聯月球1號探測器

成功將人類第一名太空人送了上太空,尤裡加加林駕駛著人類首個載人飛船東方1號繞著地球漫遊一圈,1961年4月12號。

尤裡加加林

成功發射第一顆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1961年2月12號。

成功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星1號」,1962年11月1號。

成功將人類第一名女性太空人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1963年6月16日。

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

可以說這一時期蘇聯的太空探索在科羅廖夫帶領下是節節勝利,每個重要節點都是把美國摁在地上摩擦。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另外一個大佬馮布勞恩在幹什麼呢?

感興趣的朋友請繼續閱讀阿波羅登月前的冷戰太空爭霸:美蘇兩位宗師級大佬隔空鬥法(下)。

相關焦點

  • 阿波羅登月前的冷戰太空爭霸:美蘇兩位宗師級大佬隔空鬥法(下)
    上文我們詳細講述了科羅廖夫在第一階段的太空競賽「鬥法」中節節勝利,那麼另一位大佬馮布勞恩此時在做什麼呢?從太空返回地球被打撈上艦艇的艾倫謝潑德在人類太空探索事業上一直被蘇聯打壓也不是事啊!馮布勞恩這麼想,當然冷戰中的美國政府也這麼想。這時候就看到了我們文章開頭的約翰甘迺迪總統發表演說,美國人要在太空探索上超越蘇聯,進行載人登月!
  • 「Edison-徵服宇宙」從美蘇冷戰到阿波羅太空計劃登月背後的故事
    軍事上蘇聯也不能輸,華沙條約組織就應運而生了。這兩邊互相一搞,就慢慢從同盟國轉化成了虎視眈眈的對手,分庭抗禮。軍備競賽也就隨之開始了。就說這戰鬥機,蘇聯搞個米格21,美國就搞個F104。美國搞個F105,蘇聯就搞個米格23。蘇聯再搞個米格25狐蝠,美國就來個F111超佩刀。那麼無論是飛機,核潛艇,坦克,蘇美兩國都是互不相讓。最終就發展成了太空競賽!
  • 五十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有哪些疑點?
    1969年7月2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歷史上的這一天,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地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區域,英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跳下登月梯,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留下腳印的人!維克拉姆」直接在著陸前幾秒就失去了聯繫,後來發現直接硬著陸摔碎了,以色列的一家高技術企業繞月的探測器也直接墜毀在月球上了,可見讓在現如今想去月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世紀騙局,真相終究要被解開
    作者丨張育上世紀60年代正處於冷戰時期,美國在載人航天人造衛星方面落後於蘇聯,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成為了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加深了美國對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實現對蘇聯的反超,甘迺迪總統決定啟動阿波羅計劃 (英文:Apollo program)。
  • 中國嫦娥五號:40年後再探月與美蘇太空競賽有何異同
    2020年跌入谷底,有專家認為美中進入「第二次冷戰」。中國航天計劃的成功,也刺激美國也啟動一系列新的探月計劃。中美之間是否會重啟「太空競賽」?月球,將在中美關係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目標不同 「與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和太空政治不同,中國的太空計劃超出單純尋求聲望和地位的範圍。」
  • 人類的一大步:一本記錄阿波羅11號登月的手冊
    阿波羅11號登月艙航行記錄冊,曾跟隨「鷹號」登月艙登陸月球,並由尼爾‧阿姆斯特朗及巴茲‧奧爾德林在登月後撰寫注釋。將於7月18日佳士得紐約「人類史上的一大步:紀念阿波羅11號太空探索50周年」拍賣呈獻。
  • 電影《登月第一人》,你應知道的5件事,美國是否登月至今存疑?
    《登月第一人》描繪阿姆斯特朗的角度,有另一層時代背景的考量與想法,牽扯到一些政治的批判,畢竟1961年至1969年是冷戰太空競賽發展的高峰時刻,想對《登月第一人》電影有更多了解,我提供以下5個重點,供你在觀影前或是觀影后,閱讀參考。1.《登月第一人》是反愛國主義?
  • 美國登月再度被懷疑,嫦娥登月砸出坑,而更重的阿波羅卻沒有
    就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飛船在舉世矚目下,朝向神秘的外太空飛去,它的目的是月球。美蘇太空競賽,爭奪霸權這場登月計劃是一場全球直播,每一個人都在為這個時刻感到興奮。除了與美國並肩的蘇聯。要知道在當時能和美國一較高下的只有蘇聯,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開始了太空競賽。
  • 太空領域新規,美禁止其他國家靠近阿波羅登月區,難道心虛了?
    2020年的最後一天,美國有這樣一個法案悄然上馬,只不過在當時混亂喧囂的背景下沒有被人所關注,這個法案非常奇怪,名字為《在太空中保護人類遺產的一小步法》,規定從美國發射的任何探測器都不能靠近阿波羅登月區,同時他們還在尋求達成國際上的協議,希望其他國家也不能靠近阿波羅登月區。當然這項法案的出發點是好的,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不希望阿波羅載人登月時期的「遺址」被破壞!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 |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
    作為第一個走出登月艙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阿姆斯特朗說出了那句名垂青史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本該是人類歷史上最不應受到質疑的大工程,用奧爾德林的話說:「你可以相信金字塔是外星人幫忙建造的,可以相信馬可波羅從未去過中國,但你不應該質疑我們曾經登上過月球。」
  • 月球首張背面照曝光,美蘇太空爭霸持續白熱化,中國該如何?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回歸和平,世界科技在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明爭暗鬥」,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科技水平美國永遠都想做老大,但是蘇聯似乎從來都不服輸,現如今人們已經向外太空發展,但是美蘇兩國依舊「活力四射」。就在去年月球首張背面照片曝光,美蘇兩國太空爭霸持續白熱化,那咱中國該如何呢?
  • 美蘇為什麼幾十年不敢再登月?阿波羅登月計劃,真的是騙局嗎?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向宇宙探索的旅途,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處於特殊的國際背景環境之下,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其中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就是沒有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一共進行了7次,成功了6次,時間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事實上從這個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實行這樣的登月計劃,其實是一次非常巨大的冒險行動,因為此時距離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當中,才過去了不到10年的時間,航天航天的技術也處於一個完善的過程當中,登月更是難上加難。
  • 冷戰時期,美蘇都熱衷於「登月」,真正的意圖是什麼
    文章引言: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最值得關注的事情,那就是軍備競賽。在當時那個年代,美蘇兩國為什麼會專注於「登月」計劃,真正的意圖是什麼呢。說起美國的「登月計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之後不長的時間內,美國、蘇聯相繼的發射了各種衛星,還有探測器,甚至成功地收回了,用火箭送上太空的小動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陸軍野心勃勃地向政府提出,要在月球建立軍事基地的計劃。
  • 登月騙局謎團:幾十年過去了,美國為何不再登月?
    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科技相互追趕。 實際上不少冷戰歷史專家認為,如果不是美國和蘇聯搞冷戰,蘇聯不一定會提前發展航天科技,美國也不一定會提出載人航天。率先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蘇聯,他們創造了歷史。作為太空競賽的對手,美國自然不甘落後,更何況他們自認為是地球上最先進的國家。
  • 《登月第一人》:高度還原美國登月全程,高燃
    《登月第一人》作為一部2018年上映的電影,完美的運用現代科技加復古模型給觀眾還原了1969年美國登月的壯舉。故事從主角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前的前十年開始。 那時候的尼爾還是美國空軍基地的一名飛行員,只要美國空軍研發了新型的航空裝備,尼爾總是擔任試飛員的工作。
  • 俄羅斯航天局解密蘇美國登月競賽文件
    俄羅斯航天局網站上發布了1969年5月8日舉行的機械製造部會議記錄。當時,蘇聯正準備向月球發送一個e-8-5自動月球探測器,目的是將土壤送到地球,而美國當時正準備實施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飛行,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計劃。
  • 人類探月史之三,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共挖回了382kg樣本
    同年,蘇聯再次發射了「月球17號」,首次使用了月球車,在月面進行了長達322天的漫遊活動,震驚了世界,在美蘇爭霸上挽回些了顏面。這次探月出現了四大第一次:一是第一次使用了月球車;二是第一次在月球軌道發射衛星;三是在服務艙內裝置了傳感器搭起了第一個表面實驗包;四是第一次取消返回太空人的隔離設施,因為前幾次探月發現月球上不存在病毒。另外改進了飛船結構和太空衣性能,讓飛船空間更寬敞和安全,太空衣的靈活性和使用時間都有所提高。
  • 登月第一人:在月球表面,我曾見過最好的浪漫
    聽起來十年間太空探索的進展似乎突飛猛進,其實充滿了困難和慘劇。 直到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人類第一次成功登月,整整前8年,幾次登月計劃宣告失敗,多位太空人不幸犧牲,美國在焦灼等待。
  • 美國登月的運載火箭有多牛?阿波羅沉寂多年後,NASA公布驚人計劃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為了在與蘇聯的全球爭霸中取得優勢,建立在太空探索和飛彈防禦體系的全面優勢,當時的甘迺迪總統啟動了著名的「阿波羅計劃」。在隨後的八年時間,經歷了無數的探討和鑽研,以及多次的無人飛船發射試驗之後,在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帶著「阿波羅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經歷了4天的太空飛行後,登月艙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 阿波羅登月50周年樂高紀念款登月艙10266測評!
    阿波羅登月過程簡述:發射部分:火箭發射;火箭分級分離;運載至近月軌道部分:三級火箭離心加速至月球軌道;指令艙與服務艙與三級火箭分離;倒轉與登月艙對接;指令艙+服務艙+登月艙與三級火箭分離;登月部分:登月艙與指令艙和服務艙分離;登月艙著陸月球;下降級著陸;返回部分:上升級起飛脫離月心引力;與指令艙與服務艙對接;與上升級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