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

2020-12-18 照倫文史

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

原創方生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方生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5300字,大約需要15分鐘

音頻可以連續收聽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前一陣,我講過一期姓氏的話題,但是名字又有什麼道道呢?

先明確概念,在中國古代的「名」跟「字」是分開的,名是名字是字。其實不光姓、氏、名、字,中國古人還有號,這幾樣加一塊,才算齊活。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禮記》上就說,「幼名」,「冠字」,「死諡」,把你一輩子都撂這了:「幼名」,就是小時候給你起名,一般是先起個小名,也就是乳名,等到上學的時候起個訓名,也叫學名,方便老師稱呼,有的人可能訓名就是他本人行走江湖的名了,也可能另外起一個本名。

而窮人家的家長沒文化,小孩也不上學,可能就小名叫一輩子了;「冠字」,就是行冠禮的時候要起字,也就是表字。

▲在所謂「國學熱」的催化下,某些學校也在搞所謂「冠禮」 圖源於網絡

中國古代一般是男子20歲行冠禮,唐朝叫元服,日本也是學唐朝,叫元服,女子15歲及笄,冠禮或者及笄之後,就表示你是個大人了,可以結婚了,男子這個時候就要起字了;「死諡」,就是死了以後根據你的生平,給你定一個諡號,後人再稱呼你,一般就要稱呼諡號,諡號是各種號裡面最重要的一個。

不過一般人是沒有諡號的,必須得是王公貴族,或者是地位很高的大臣,死了以後才會有諡號。

中國古代的名、字、號,一個比一個複雜。

點擊收聽:中國人的「名」文化來自循跡曉講00:0016:12

01

古人起名隨心所欲

先秦時期起名,是很隨便的,比如春秋五霸排第一的齊桓公,名字叫小白。

現在誰家還給小孩起這名,狗才叫這名;再比如說孔子,名叫丘,因為他一生下來,頭頂就凹下去一塊,跟小山似的,所以叫丘;孔子他兒子,叫孔鯉,鯉魚的鯉,因為他這兒子出生的時候,魯國國君派人給送了條大鯉魚表示祝賀,所以就叫鯉。

▲夏啟(前2084年-前2006年) 圖源於網絡

更早的時候,比如說大禹治水那會,大禹的兒子叫啟,開啟的啟,就是因為大禹他媳婦塗山氏受了驚嚇,變成了大石頭,大禹說「把我兒子還我!」於是石頭裂開了蹦出個小孩來,大禹就給兒子起名叫啟,「啟」就是打開的意思

再往前數,到了堯的時代,你看射九日的羿,其實這個羿的意思就是專門射箭的官,這哥們很可能自己原來都沒名,或者沒人記得他的本名了,反正這哥們的功能就是射箭,所以羿就成了他的名。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老師主講的知識專輯,讓方老師陪你過假期

這些說的都還是上流階層,平頭百姓起名更是瞎起了,很多都沒有正經的名。

除非是底層出身,當了皇上,那得趕緊換一威風的名,像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都不是本名,劉邦原名叫劉季,季表示排行,就是老四的意思,劉季就是劉老四,朱元璋就更別說了,原名朱重八,前面還有重五重六重七。

02

古人很少直呼其名

按理說名是一個人的代號,為什麼很多人都不重視呢?

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大家平常出門,很少有人叫你的名。古代講究一個避諱,就是不能隨便就叫別人名,只有帝王,或者跟你關係特別親的長輩,偶爾會叫你的名。

那平常別人如何稱呼你呢?就得看具體情況,是叫字還是叫號了。

▲名場面:青梅煮酒論英雄 圖源於網絡

比方說,《三國演義》裡,劉備在曹操那韜光養晦的時候,倆人互相怎麼稱呼的?

曹操叫劉備就喊他的字,叫玄德,因為他倆是平輩的,曹操雖然官職高,但他要表示尊重,所以叫劉備叫字;反過來劉備叫曹操,那就不能叫字了,顯得不夠尊敬,都得叫曹丞相,這是稱呼官職,或者叫曹公,也是表示尊敬。

正因為名用得少,所以好多人也不在意名了,還有就是,因為要避諱,所以有時候也不會起什麼常用字,免得大家聊天都聊不愉快,沒說兩句,你叫我名了,你幾個意思?這就不太方便了。

03

逐漸正規化

那麼,「名」直到什麼時候才比較重要了呢?得到漢魏時期,門閥貴族興起以後,尤其是兩晉南北朝。

我之前講姓氏的時候說過,門閥貴族興起以後,貴族得論郡望,你是琅琊王氏,我是汝南袁氏,門第高低一目了然。

這些門閥貴族,無一例外都是文化人,家學淵博,那這時候起名再像先秦時期那麼隨緣,就不像話了。

不光用字講究了,門閥貴族起名,還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愛用「通字」,這一輩的人,都起雙字名,然後名字裡都帶同一個字。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圖源於網絡

比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出身於著名的琅琊王氏,他的幾個堂兄弟:王允之、王頤之、王胡之、王興之,名裡也都帶之,一聽就是一家人。

再後來,這些大家族起名的規矩是越來越多了,這個通字發展成了「字輩」,一般來說就是每一輩都會用同一個字,有講究的大家族會專門寫幾十個字,跟首詩似的,一直傳下去,子孫後代起名,都要按照這個字輩來起,否則你就進不了家譜。

所以按照字輩起的這個名,就叫譜名。

比如說孔子他們家,從第56代開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是皇帝御賜的字輩,只要是孔子的直系後人,都得照著這個來起名,你不按字輩起名,就進不了家譜。

▲孔子家譜 圖源於網絡

一些近現代的孔家名人,比如孔祥熙、孔繁森、孔令輝、孔慶東,都能在這裡找著位置,這樣多年以後你在異國他鄉,見著一同族的遠房親戚,倆人一論,該叫叔叔還是爺爺這就算出來了。

像孔家這麼牛的還有三家,孟、顏、曾,這四家的祖宗——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參——是儒家的四聖,明清推崇儒學,這四家的字輩都是由皇上親自給定的,家譜稱作「通天譜」

04

皇帝也有家譜

通天譜雖然牛,但是跟皇上的家譜比起來,還是差點意思。

宋太祖趙匡胤跟他的兩個弟弟,他們三家各有一套字輩,三家的字輩連起來,就是個警句:「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師古希孟、時順光宗、良友彥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與善之從、伯仲叔季、承嗣由同。」

就是教育這三家的子孫後代,要互相幫助,如果有人混得不咋地,你也不能瞧不起他,你們都是一家人。元朝就沒字輩了,蒙古人嘛,哪講究這個;接下來的明朝老朱家,這是最著名的皇帝家譜。

▲朱家起名元素周期表 圖源於網絡

明太祖朱元璋給他的24個兒子各自定了20個字輩,作為子孫後代的第二個字,這還沒完,第三個字朱元璋也給你定了規矩,得是金木水火土輪流轉,所以說老朱家起名就是一元素周期表。

清朝的時候,滿清貴族入關以後,積極接受漢族文化,從康熙皇帝開始定規矩,他的子孫後代也都要按照字輩來取譜名,一共是二十六個字: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所以你要是認識一姓愛新覺羅的,而且他的名還能在這裡邊找著位置,那說不定人家真是滿清皇室後裔。

不過,譜名也不一定是你的正式名,有的人他小名、訓名、譜名、正式名可能都不一樣。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 圖源於網絡

比如說蔣介石,介石其實是他的字,他的正式名一開始叫瑞元,後來改名中正,訓名叫志清,譜名叫周泰,蔣氏的字輩「祁斯肇(照)周國,孝友得成章。秀明啟賢達,奕世慶吉昌」,他這個周字在第四個。

蔣介石的後人倒沒他這麼麻煩,就直接按照家譜字輩來取名,譜名就是他們的正式名:蔣介石的兒子——經國、緯國,孫子——孝文、孝武,曾孫——友松、友柏,都在這裡邊。

點擊收聽:中國人的「字」文化來自循跡曉講00:0014:26

05

古人稱字

現在姓氏名講完了,就來說說中國人這個字。

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上回咱們說過,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就叫別人名,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者皇上,偶爾可以叫你的名。

那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稱字

比如三國時候董卓稱呼袁紹、曹操,就直接叫字,本初如何如何,孟德如何如何,本初跟孟德就分別是袁紹和曹操的字。

▲徐少華飾演過張遼 圖源於網絡

還有一種稱呼法,是先稱字後稱名,比如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後記裡就記錄過「張文遠遼」這個叫法,三國時候曹魏名將張遼,字文遠,張文遠遼,先姓,然後字,然後是名。

不過,在先秦時期,姓跟氏還是分開的,因為姓氏分開,所以姓跟氏都帶上就太囉嗦了,一般先秦時期用字加名來稱呼的時候,都不帶姓也不帶氏。

比如《史記》裡管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河)」,其中「叔梁」是字,「紇」是名;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手下有一員名將,叫孟明視,他其實就是字孟明,名叫視。

什麼時候取字呢?一般情況下,男子20歲行冠禮的時候,要起字,行冠禮就相當於成人禮,你是個大人了,得出去行走江湖了,所以一般就是這個時候取字。

▲毘沙門天王像 圖源於網絡

字的字數不一定,咱們常見的是兩個字的,關羽字雲長、杜甫字子美、宋江字公明;也有一個字的,比如先秦時期一個字的特別多,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兩位領袖,陳勝字涉,吳廣字叔;三個字的也有,大多是外來語音譯的,比如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就是玄武門之變被李世民幹掉的那位,字叫毘沙門,毘沙門就是佛教的四大天王之首、多聞天王。

06

字與名一定有關聯

古人取字,一般會跟名有點關聯,大多數情況下,名和字是表達了相近的意思,或者是個相輔相成的關係。

比如說,孔子的學生宰予,就是大白天睡覺,朽木不可雕也那位,他的字叫子我,予那不就是我麼;曹操,字孟德,他這個名和字出自《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一回事;嶽飛,字鵬舉,大鵬展翅,可不得飛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是一個意思,鞏固嘛。

還有的,是名和字互為反義詞,比如唐宋八大家裡面另一位,大文學家韓愈,字叫退之,愈是超過、勝過的意思,跟退正好是反過來的。

不管是相近意思還是相反意思,名跟字反正是有關聯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圖源於網絡

還有的人,名和字帶點延伸關係,比如于謙,明朝那個于謙啊,不是王老爺子他兒子;于謙,字叫廷益

他的名和字是出自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原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傲使人遭罪,謙虛使人收益,這是天道。

你得謙,才能益,所以于謙,字廷益,名和字是個遞進關係

還有《神鵰俠侶》的主角,楊過,字改之,這名和字其實是從一位南宋文學家身上搬過來的,人家叫劉過,字改之,出自編年體史書《左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也是一個道理,有過,就改

有的人出生的時候帶點神話傳說,起名起字的時候,就會往這上面靠。

你看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李漁,批過《三國志》,改過《金瓶梅》,他一開始的名叫仙侶,神仙伴侶的仙侶,字叫謫凡,貶謫的謫,下凡的凡。

據說他是星宿下凡,是「仙之侶,天之徒」,所以名仙侶、字謫凡,有點「謫仙」的意思。說到謫仙那得順便說道說道真正的謫仙——李白,李白字叫太白,因為他媽媽夢見太白金星了然後生了李白,他的字更像是給名作了一遍解釋說明。

再看唐代大詩人王維,字摩詰(傑),他的名和字要連起來看才行,維摩詰,這是跟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佛教人物,維摩詰沒有出過家,一直以在家居士的形象行善、參悟,幫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

▲維摩詰居士 圖源於網絡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唐朝時,佛教在中國已經非常流行了,用佛教名詞起名起字,也算是非常時髦的一個事。

比如說,唐朝開國功臣、李衛公李靖,字叫藥師,這個字就來自佛教的藥師佛;還有剛剛提到的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字叫毘沙門,那也是從佛教裡來的。

07

從名字看身份

還有的人,兄弟好幾個的,起字的時候會用伯仲叔季來表示排行,先秦時期,有些人的字乾脆就只有一個排行,沒別的,比如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的一代名臣管仲,其實他名叫夷吾,仲就是他的字,說明他排行老二,見面叫聲仲,類似於今天叫人家一聲二哥。

後來人一般起字沒先秦時期那麼簡單粗暴,會在伯仲叔季後面加個字,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時候孫堅的四個兒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義)字叔弼,孫匡字季佐。

伯仲叔季這都是給嫡子的,還有個專門給庶長子用的排行,叫孟,比如馬超,字孟起,還有剛剛提到的曹操,字孟德,這一看就是妾生的

排行這一套,也經常用在女性身上,因為中國古代,女性地位低,也不入家譜,除了極少數女性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絕大多數女性一般就給個娘家姓再加一排行。

比如說,孟姜女,哭長城那位。

你別以為她姓孟名姜,她其實姓姜,而且是小妾生的,庶出的長女,所以叫孟,先說排行後說姓,這是先秦時期稱呼女性的方式,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姜家大小姐。

▲孟姜女哭倒長城 圖源於網絡

剛才說到管仲,有小夥伴可能就有疑惑了,一般人提起歷史人物,可沒什麼要避諱的,所以普通人一般就直呼其名了,劉備、曹操的隨口就叫了,怎麼到管仲這,得稱呼他的字呢?怎麼不直接叫管夷吾呢?

這其實是個古代文化裡常見的現象,叫以字行, 以字行於世的意思,也就是說因為各種五花八門的原因,後世提到這個人,一般會說他的字而不是名。

正因為「以字行」的原因太多了,所以也很難總結出什麼規律。「以字行」這樣的名人其實有很多啊,比如屈原,原是他的字,其實他的名叫平;項羽,名籍;房玄齡,名喬;羅貫中,名本。

說了這麼多起「字」的講究,那麼為什麼今天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字」了呢?

因為清朝被推翻以後,中國幾千年的宗法禮教被廢棄了,自然就不講什麼避諱不避諱的了,見面直接稱呼名了,所以字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逐漸地,名、字,名、字,就成了同一個東西。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美?
    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印記,它承載了父母長輩對我們的祝願和寄託,它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漢字,方正雋永。詩詞國學,悅美且有深意。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美,有些名字,一讀就讓人嘴角泛起微笑。有些名字,承載著父母的愛情,讓人溫暖。好朋友的名字叫溫知夏。爸爸姓溫,媽媽姓夏,看見這個名字就覺得充滿了愛意。李慕白,爸爸姓李,媽媽姓白。一個好朋友,她爸爸叫張瑞,媽媽叫餘陽,她叫張餘瑞陽。有一個男同事,男的姓欒,女的姓石,兒子取名欒寶石,很有愛。我哥哥叫陳東東,我就叫陳西西。後來為了顯得有文化,改了陳冬冬和陳曦曦。
  • 何鴻燊的「燊」字,有講究!網友:長學問了
    引起我注意的,倒不是何鴻燊【shēn】留下了多少遺產,因為留下再多,也與我無關!我所感興趣的,是何鴻燊老先生名字中的那個「燊」字,有講究!有什麼講究?下面,我與大家分享分享。為什麼要在名字之中加一個「燊」字呢?這麼難寫,又難讀的漢字,弄在名字之中,就真的好嗎?其實,這一切的背後,藏著玄機!什麼玄機呢?簡單來說吧,這與咱中國人的古代哲學觀念有關!
  • 古代男子平均身高究竟是多少?看完瞬間不淡定了
    古代男子平均身高究竟是多少?看完瞬間不淡定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體型的高大在採集事物和對抗敵人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對於男人來說,身高絕對是他們最在意外表的其中之一,身材高大的男人比身材矮小的男人在第一印象中更有優勢。
  • 中國古代數學家和他們的學問
    這種思想的形成,無疑源自長期以來中國人「古老而驕傲的」民族性格,我們的古人在數學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些光榮的名字:商高、陳子、劉徽、祖衝之、祖𣈶、沈括、秦九韶、楊輝、李冶、朱世傑……「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數安從出?」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語文素養90秒 ▏看人家古人,起個名字都這麼有學問!
    1.每次人口普查,工作人員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名字,有自我否定型,如範劍、範統、朱逸群、秦壽生,有生理衛生型,如龐光、劉產、杜琦燕、杜子騰、魏生津、賴月京(還是個男的)。據說,被網友評為第一名的,叫「史珍香」,這是一個帶味道的名字。
  • 關於富有和學問,一段有深度的古代對話
    作為古代的一個高士,嚴恢提出了一個我們現在一直探討的問題,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取捨,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學問,這些都是無形的財富。有了學問知識和智慧,自然會開創自己的事業,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就是自然的財富,知識學問最終好像就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充裕,那麼如果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還需要不斷學習麼?比如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有錢了讀書有什麼用。
  • 古代帝王帽子前的「帘子」有什麼作用?別小看它,裡面的學問挺深奧
    想必大家在古裝電視劇當中,或者在歷代帝王的畫像當中,都看到皇帝的帽子上有一個門帘,但電視劇裡從未對此有過特別解說,那麼皇帝帽子前面的門帘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以為是為了顯示帝王家的神秘,所以才安了一個帘子,但別小瞧了這個帽子,裡面的門帘裡面學問還挺多的。
  • 日本有一姓氏,說出名字之後,人們都以為是中國人
    日本有一姓氏,說出名字之後,人們都以為是中國人在華夏文化圈裡,日本可以說是一個異類,東亞的越南與韓國都受到中國姓氏文化的影響,都形成與中國類似的姓氏文化,例如我國阮姓以及李姓,在這兩個國家也有存在,李姓是我國的一大姓氏,在韓國也是,雖說阮姓在我國稱不上是大姓,但越南有一半以上人口姓阮
  • 中國人與美國人的財富差距,究竟有多少?
    由此,很多人就會有錯覺,認為我們中國的財富總量相當於美國的2/3。這是個大大的誤會。中國經濟是在最近40年才發展起來的,而美國經濟已經有125年時間一直都是全球第一,無論是財富總量還是人均,美國都遠遠高於中國。那有人就問了,你倒是給說說,中美兩國的財富分別是多少呢?這個問題稍稍有點複雜。
  • 古代飯館裡「店小二」名稱是怎麼來的?他們肩膀上的那塊布也大有學問
    我們剛進飯店門口時,會有兩位美女迎接客人,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歡迎光臨",我們稱他們為門口禮儀;然後兩腿剛跨入飯店門口,就有穿著棕色服裝的店員引領我們到餐桌旁邊坐下,我們稱他們為服務員;接下來我們就會點餐,這時候就會過來一個傳菜員;等我們吃完結帳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收銀員接待我們……看完這些,大家是不是覺得現在飯店裡員工種類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呢
  • 起名字大全免費測試:內涵有寓意的新生兒寶寶名字
    字義學:意為學識、學問;之:助詞; 此名意指宏圖大志,滿腹經綸,宏偉抱負之義。、 文晉 晉字的五行屬性為火 名字出自春秋 孔子 《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字義文:意為文雅、有學問;晉:意為上升、被提拔、晉升 此名意指領袖,萬象更新,卓越不凡之義。
  • 四大發明為什麼不算科學,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不是有祖衝之的圓周率嗎?不是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麼?……」是的,還可以舉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 但是,這些都跟科學無關。 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科學?答案是只有古代希臘有科學。希臘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科學。 這是怎麼回事?
  • 古代男人眼中的美女三圍標準是多少?
    古代男人眼中的美女三圍標準是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是騰訊旗下的搜尋引擎--搜搜自主研發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並非裝飾品,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別小瞧,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引言: 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制度濃厚的環境下,等級分化向來比較嚴重,君、臣、民三者之間的關係向來比較明確,值得一說的是,除了一些傳統制度上面比較鮮明之外,實際上從服飾和佩飾方面就能夠看出身份的尊貴程度,而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古代皇帝帽簷上的「門帘」究竟是有何作用?難道真的是裝飾品嗎?
  • 起名字大全:高雅有詩意的男孩名字 取好聽名字就要新穎有涵養
    給男孩取名字也可以按類型取,取一個氣勢十足的名字好還是取一個高雅詩意的名字好呢?這都要看你的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今天卜廣鑑老師為大家帶來高雅有詩意的男孩名字,分享男孩新穎有涵養的名字大全,快來看看這些好聽的名字吧!
  • 名字後面暗藏玄機 中國人取名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對取名非常的重視,平常我們取名,都會選一個寓意好的字,或者在網上根據八字,五行,取一個綜合分數高的名字。但,在書香門第或者大家族裡,起名字卻沒有這麼簡單。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有身份地位的長輩來給孩子取名,而且一般都是有出處的,比如出自《論語》的名人李宗仁,字德鄰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歷史書上的臺兒莊大捷還記得吧,總指揮就是他。他的字,出自《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
  • 中國古代禮儀之士冠禮,究竟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習俗呢?
    啷哩個啷哩個啷,閒言碎語咱不講,今天歡顏的狗尾草給大家介紹介紹,中國古代禮儀之士冠禮,究竟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習俗呢?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國,幾千年的文明社會留下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禮儀文化。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一些禮儀習俗。古代人認為人之一生,始於冠禮,人在加冠之後就要承擔責任,就要明確君臣、父子之間的道義。所以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加冠之後即表示該男子已經成年。首先是著裝和座次。佔筮主人要頭戴玄冠,身穿朝服,腰束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對於諾貝爾獎總有一種民族自尊心的因素,更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中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下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進行解讀。
  • 典故日課|中國人要懂的國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子書和史書又有哪些呢?」恐怕很多人就說不清楚了。要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先擴展思路,說說另一個問題:「中國人要懂的國學常識,你知道多少?」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中國就開始重新倡導國學。而且,這幾年小學生課本裡,也開始增加國學文化內容。一說國學,必談博大精深。可國學到底指什麼呢?有的人說,儒家經典應該算是國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