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說符續: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嚴恢說,那些學道得人為的是財富,現在我獲得金銀珠寶也是財富,還要用什麼道呢?作為古代的一個高士,嚴恢提出了一個我們現在一直探討的問題,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取捨,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學問,這些都是無形的財富。有了學問知識和智慧,自然會開創自己的事業,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就是自然的財富,知識學問最終好像就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充裕,那麼如果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還需要不斷學習麼?
比如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有錢了讀書有什麼用。現在我們爭論的問題,古人也都想過,《論語》裡有一段話「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當時子路讓子羔去費地擔任行政長官。孔子說:「這是誤人子弟。」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政府,何必非讀書才算是學習呢?」孔子說:「所以我厭惡巧言強辯的人!」孔子的意思是說只有在完成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才可以從事政事,作為一個地區的領導,本身也兼居教化的責任。不然的話,是不能護佑一方。「兼濟天下」的。
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
列子回答:夏桀,商紂王就是因為只重財利,輕視道,所以滅亡了。如果有錢有富貴,卻不知道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是很難長久的,桀紂就是在酒池肉林裡亡國的,一個人有智慧獲得「富」,還要有智慧經營保存「富」,富本身是不會自己圍著你轉的。一個國家,一個人,只追求物質文明,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後果會很嚴重的。
「幸哉餘未汝語也。」
幸好,幸虧我沒有告訴你真正的「道」。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
作為一個人卻不懂道義,只知道吃,不過是雞狗罷了。義是義理,相當於現在的哲學、道義、學問、文化修養在古文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平時做點好吃的調節生活,那是愛生活,只知道做好吃的,就是廚師了,如果只知道吃,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
逞強爭食,相互角鬥,勝者為王,也不過是禽獸罷了。這樣看來,我們這個社會禽獸太多了,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文化修養」,達爾文「進化了」動物世界,把「弱肉強食」的理論帶去了人類社會。
但是列子老師給我們說,那些不是人類該有的文化,屬於禽獸的行為,我們看一種文化,一定要辯論的學習,汲取正確的一面,摒棄糟粕的一面。我們的憐憫、博愛、感動、感恩是華夏文明優秀的文化,是作為人最豐富的一部分,它涵蓋了生命的部分真諦和我們存在的意義。愛護孩子,尊敬老人,善待弱者,而不是僅以力勝,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教育。
為雞狗禽獸矣,(左邊是多出來的,你看看是不是寫落了)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作為禽獸,想要別人尊重自己,是永遠做不到的。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人尊重你,是很危險的。想要別人尊重自己,一要尊重別人,不要把禽獸之道作為為人準則,二要自尊,自尊也就是自重。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自重就沒有威嚴,沒有公信力。
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等到別人都不尊重自己的時候,災禍恥辱就臨身了。人要讀書,要有智慧,還要有做人的學問。
因為有了人,我們感知了人間冷暖,因為有了社會,我們知道了世態炎涼,因為有了感官六識,我們感受了酸甜苦辣,因為有了感情,我們體驗了豐富的人生,因為有了思考,我們才可以觸摸古人的思想,因為有了愛,我們活著,這一切才變成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