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富有和學問,一段有深度的古代對話

2020-12-26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列子》說符續: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嚴恢說,那些學道得人為的是財富,現在我獲得金銀珠寶也是財富,還要用什麼道呢?作為古代的一個高士,嚴恢提出了一個我們現在一直探討的問題,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取捨,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學問,這些都是無形的財富。有了學問知識和智慧,自然會開創自己的事業,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就是自然的財富,知識學問最終好像就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充裕,那麼如果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還需要不斷學習麼?

比如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有錢了讀書有什麼用。現在我們爭論的問題,古人也都想過,《論語》裡有一段話「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當時子路讓子羔去費地擔任行政長官。孔子說:「這是誤人子弟。」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政府,何必非讀書才算是學習呢?」孔子說:「所以我厭惡巧言強辯的人!」孔子的意思是說只有在完成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才可以從事政事,作為一個地區的領導,本身也兼居教化的責任。不然的話,是不能護佑一方。「兼濟天下」的。

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

列子回答:夏桀,商紂王就是因為只重財利,輕視道,所以滅亡了。如果有錢有富貴,卻不知道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是很難長久的,桀紂就是在酒池肉林裡亡國的,一個人有智慧獲得「富」,還要有智慧經營保存「富」,富本身是不會自己圍著你轉的。一個國家,一個人,只追求物質文明,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後果會很嚴重的。

「幸哉餘未汝語也。」

幸好,幸虧我沒有告訴你真正的「道」。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

作為一個人卻不懂道義,只知道吃,不過是雞狗罷了。義是義理,相當於現在的哲學、道義、學問、文化修養在古文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平時做點好吃的調節生活,那是愛生活,只知道做好吃的,就是廚師了,如果只知道吃,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

逞強爭食,相互角鬥,勝者為王,也不過是禽獸罷了。這樣看來,我們這個社會禽獸太多了,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文化修養」,達爾文「進化了」動物世界,把「弱肉強食」的理論帶去了人類社會。

但是列子老師給我們說,那些不是人類該有的文化,屬於禽獸的行為,我們看一種文化,一定要辯論的學習,汲取正確的一面,摒棄糟粕的一面。我們的憐憫、博愛、感動、感恩是華夏文明優秀的文化,是作為人最豐富的一部分,它涵蓋了生命的部分真諦和我們存在的意義。愛護孩子,尊敬老人,善待弱者,而不是僅以力勝,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教育。

為雞狗禽獸矣,(左邊是多出來的,你看看是不是寫落了)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作為禽獸,想要別人尊重自己,是永遠做不到的。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人尊重你,是很危險的。想要別人尊重自己,一要尊重別人,不要把禽獸之道作為為人準則,二要自尊,自尊也就是自重。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自重就沒有威嚴,沒有公信力。

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等到別人都不尊重自己的時候,災禍恥辱就臨身了。人要讀書,要有智慧,還要有做人的學問。

因為有了人,我們感知了人間冷暖,因為有了社會,我們知道了世態炎涼,因為有了感官六識,我們感受了酸甜苦辣,因為有了感情,我們體驗了豐富的人生,因為有了思考,我們才可以觸摸古人的思想,因為有了愛,我們活著,這一切才變成真實的存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數學家和他們的學問
    什麼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日月星辰一天走幾度,怎麼你們都知道啊?「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數安從出?」商高從容回答:數學家的學問,妙就妙在並非什麼都要用尺子來量,只須通過數學計算,一樣可以得到正確的數字。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朱陸鵝湖之會,朱熹有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簡約之意,二陸有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之意,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後人遂對朱陸之爭主觀上給予「德性」「問學」的區別,此後,「尊德性」與「道問學」所闡釋的關於性命與經典之爭,不斷地影響後來的學術史,及至清代,更由此誘導出了「漢宋之爭」這一重要的學術命題,形成了性理之學與考據學之爭。
  • 同樣是描述死者年紀,享年和終年卻各有深意?這學問可大了!
    文字作為歷史記錄的一種載體,其本身的歷史同樣是經歷了一段源遠流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以我國的漢字為例,其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就歷經了長達數千年的光陰。簡單來說,按照漢字發展的大致時間順序來看,其演變過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先秦、秦、漢、唐代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近代和現代等多個歷史階段。
  • 《世說新語》裡一段很有趣的對話,寫得活靈活現,成為了一段佳話
    雖然早期的筆記小說,它完全注重於人物外形的描寫,從而忽略了時間和環境,不過作為早期的小說《世說新語》無疑對於後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裡面一些故事也是寫得活靈活現,即使是一些簡短的對話,也是寫得很有韻味,特別是裡面的一篇《詠雪》,那就是一篇難得的佳作,通篇描寫得生動有趣,雖然僅僅只是一段對話,但是卻充滿了詩意,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從而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
  • 張江 哈貝馬斯 | 關於公共闡釋的對話
    「闢」是雙手上舉,意欲開門;不僅是開一門,而且要開四門,即東西南北都要開門,目的在於「明四目,達四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廣致眾賢、博覽兼聽,把四面八方意見相同或相異的人都請來,坐在一起進行對話和交流,或者共同協商處理與大家普遍相關的事情和問題。至於「䦱」,同樣是「闢門」或開門的意思。
  • 關羽兵敗孟達有責任,他和劉封的一段對話,讓劉封袖手旁觀
    像他年輕的時候,可以在眾人面前拔刀而出,當所有人都拿華雄沒有辦法的時候,關於一個人獨自上前跟眾人說他可以殺掉華雄。當袁紹看不起他的時候,關羽直接用事實說話。曹操要用一杯熱酒給關羽壯行,關羽直接拒絕,他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果不其然,關羽很快就提著華雄的項上人頭回來了,而當時還沒喝的酒仍然具有一定的溫度。
  • 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
    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不過一般人是沒有諡號的,必須得是王公貴族,或者是地位很高的大臣,死了以後才會有諡號。中國古代的名、字、號,一個比一個複雜。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上回咱們說過,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就叫別人名,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者皇上,偶爾可以叫你的名。那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稱字。
  • 凡事須「拿學問提著」
    ■向賢彪《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有一段探春與寶釵對話學問的描述,其中說到:「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了。」
  •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
    博學多才、才高八鬥、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等成語,也都是對學問淵博之人的褒獎和讚揚。但是在誇讚讀書人時,使用頻率較高的成語卻是「學富五車」。所為「學富五車」 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指的是是一個人的學問可以裝滿五輛馬車。當然這裡面所說的「五車」只是一個虛指。這個成語最終想表達的實際意義,其實是對一個博學之人的尊重和崇敬。
  • 古代帝王帽子前的「帘子」有什麼作用?別小看它,裡面的學問挺深奧
    想必大家在古裝電視劇當中,或者在歷代帝王的畫像當中,都看到皇帝的帽子上有一個門帘,但電視劇裡從未對此有過特別解說,那麼皇帝帽子前面的門帘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以為是為了顯示帝王家的神秘,所以才安了一個帘子,但別小瞧了這個帽子,裡面的門帘裡面學問還挺多的。
  • 原來在古代還有另一個身份,稱謂真是種學問
    原來在古代還有另一個身份,稱謂真是種學問在中國古代,男子和女子重溫之後,更偏向於叫自己的丈夫為相公。既然古代有專門的稱呼,而在現代的中國當然也有是比較普遍的稱呼。小姐那些已婚的女性大多都喜歡把丈夫稱為老公。也有一些情侶在談戀愛的時候就喜歡把自己的男朋友叫做老公。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本次對話發生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主持人:想問下李安,為什麼選擇了是枝裕和導演作為對談的人選?□李安: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我在國際起步的地方,當組委會邀請我做對談,我非常榮幸。但我其實不認識那麼多電影人,去年我組織的一個電影節的派對上,柏林電影節的人剛好在場,逼問我「嘉賓是誰?」
  • 康震教授書法蒼勁灑脫,富有書卷氣,專家卻說:沒有靈魂!
    應該說,做學問與寫書法是兩回事,但兩者之間往往又有著內在聯繫。如果兩者能兼而得之,就更了不起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還兼任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的康震教授,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既有學問、又會書法的能人。
  • 詹姆斯和沃格爾今天發生一段有趣對話,更能看出他倆是啥關係?
    詹姆斯和沃格爾今天發生一段有趣對話,更能看出他倆是啥關係?詹姆斯和沃格爾加盟湖人,要論先後,詹姆斯先到,沃格爾後來,自從沃格爾要來湖人那一天起,關於沃格爾和詹姆斯關係的話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沃格爾來之前,就有不少人擔心,沃格爾和詹姆斯關係能否處理好,這關係到湖人前途和命運,關係到能否本賽季奪取總冠軍的大事,這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
  • 河北老鄉對話
    河北老鄉的網上對話:http://www.menqi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2747#lastpost:關於國際門球規則為什麼多年未做大的修改的問題,是世界門聯認為無需做大的調整。
  • 何鴻燊的「燊」字,有講究!網友:長學問了
    作為一位文史愛好者,我想說的是,隨著一代賭王何鴻燊的去世,關於他的是是非非,都將成為歷史,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暫且不做過多評論!引起我注意的,倒不是何鴻燊【shēn】留下了多少遺產,因為留下再多,也與我無關!我所感興趣的,是何鴻燊老先生名字中的那個「燊」字,有講究!
  • 古代飯館裡「店小二」名稱是怎麼來的?他們肩膀上的那塊布也大有學問
    我們剛進飯店門口時,會有兩位美女迎接客人,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歡迎光臨",我們稱他們為門口禮儀;然後兩腿剛跨入飯店門口,就有穿著棕色服裝的店員引領我們到餐桌旁邊坐下,我們稱他們為服務員;接下來我們就會點餐,這時候就會過來一個傳菜員;等我們吃完結帳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收銀員接待我們……看完這些,大家是不是覺得現在飯店裡員工種類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呢
  •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並非裝飾品,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別小瞧,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引言: 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制度濃厚的環境下,等級分化向來比較嚴重,君、臣、民三者之間的關係向來比較明確,值得一說的是,除了一些傳統制度上面比較鮮明之外,實際上從服飾和佩飾方面就能夠看出身份的尊貴程度,而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古代皇帝帽簷上的「門帘」究竟是有何作用?難道真的是裝飾品嗎?
  • 【熱門活動】對話CTO/CIO!第四十二期T-Chat茶話會,深度對話多位...
    2020 IT東方會北京分會 T-Chat 繼續前行 關於IT東方會T-Chat
  • 六壬:中國古代,最高級的三門學問,代表古人的大智慧
    中國古代,最高級的學問有三,一是六壬神課,二是奇門遁甲,三是太乙神數,合稱為三式,代表古人的大智慧。歷史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智者,皆懂這些學問,如:姜太公、範蠡、諸葛亮、管輅、劉伯溫等。六壬之中,包含古天文地理,對應現代的天文學和物理學。國學和科學之間,是有連接的,希望大家將來可以深入探討。所以,我在易經的高階,講六壬。1、什麼是六壬?我們前面學過河圖洛書,河圖有一句口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