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為歷史記錄的一種載體,其本身的歷史同樣是經歷了一段源遠流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以我國的漢字為例,其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就歷經了長達數千年的光陰。簡單來說,按照漢字發展的大致時間順序來看,其演變過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先秦、秦、漢、唐代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近代和現代等多個歷史階段。
因此,漢字可謂是世界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了。而且,漢字還是當今世界上所通行的文字中最古老的一種文字。換句話說,人類文明發展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像漢字一樣一直長盛不衰呢。
具體來說,我國漢字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從甲骨文開始,隨後一路演變為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另外,根據我國遍布各地的100多個考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片上所刻劃的符號來看。通過考古專家們系統地考察和對比可以得出,我國最早的刻劃符號距今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這一歷史話題,便是與我國歷史悠久的華夏文字有關。
眾所周知,漢字中有很多意思相近卻又有著細微差別和不同的詞語。譬如,同樣是用來描述死者年紀詞語,其中「享年「和」終年「卻是各有深意。那麼這2個詞語具體到底有什麼差別嗎?
如果細說起來的話,這裡面的學問那可就大了。正如上面所說的一樣,我們華夏的文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其中的每一個漢字的應用可都是大有講究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終年」這個詞語。
「終年」這個詞實際上有2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指的是一年到頭,也就是其字面意思的表示。不過,由於「終年」這一層意思和死亡沒有任何關係。因此,我們也就不對其多做介紹了。
至於「終年」的第二種解釋,那便是指去世之人的年紀了(譬如,老者「終年」80歲)。從語境方面來看,「終年」這個詞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客觀的說法。雖說,這種說法並不帶有任何的感情。但是,用「終年」一詞描述死者的年紀倒也能體現出生者對死者的尊敬。
譬如,《水滸傳》裡宋江勸說雷橫上梁山的時候,就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雷橫面對宋江的邀請推辭道:「待小弟送母終年之後,卻來相投。」這句話裡所說的「終年」一詞,所指的便是盡其天年的之意。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享年「這個詞語。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對於「享年「一詞的解釋來看,「享年「是一個名詞和敬辭,稱死去之人活的歲數(一般指老人,譬如「享年74歲」)。
簡單來說,「享年」這一詞彙指的就是死者生前活著享受了多少歲月光陰。一般高齡的老人不是因為兇兆意外死亡的話,基本上都會用「享年」這個詞語。通常這樣的喪事,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喜喪了。
不過,根據《郭有道林宗碑》中「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的記載來看。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卻是說我想要活很長時間,可惜老天卻並沒有讓人如願以償,最終只在世上活了43年。此書中的主人公只活了43歲,卻仍舊用「享年」來描述死者的年紀,這一用法聽上去似乎是與《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享年」的解釋有些自相矛盾。難道是古人孤陋寡聞,將詞語用錯了地方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享年」本就有2種不同的用法。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享年」這個詞語除了用來描述長壽的老人死旺時的年紀,同時還有一種用法則是在公開場合中談起故去之人的時候,不論死者年齡大小皆要以「享年」來表示。
總得來說,「享年」和「終年」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體現在對死者尊敬程度的大小這一個方面。其中「享年」是一個是敬詞,而「終年」則是一個常規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