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又是一年冬至日。
旅居蘇州數年,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又叫冬節、亞歲,起源於西漢。清代時,以「黃經度數」重新測定二十四節氣,並沿用至今。
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先民歷來極為重視。明清之際,皇帝要於此日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民間也有祭祖、宴飲等習俗,稱為「冬至大如年」。
《紅樓夢》中關於冬至的描寫不多,既沒有元宵節熱鬧,也沒有中秋節關鍵,但同樣不可或缺。
總結起來,《紅樓夢》的冬至有「一明一暗」,明寫有深意,暗寫有詩意。
01、明寫
第一次明寫,有深意。
《紅樓夢》第十一回,秦可卿病重,文中寫道:
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節的那幾日,賈母、王夫人、鳳姐日日差人去看秦氏……
雖是閒閒一筆,「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卻是書中唯一一次明寫冬至。
只不過,這次明寫,引發了「索隱派」紅學家的無限探索——原來,自明至清十一月三十日的「冬至」,只有三次:一次是崇禎四年(1631年),一次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次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
因嘉慶時期《紅樓夢》早已刊行於世,所以「冬至日」必然在隱射崇禎皇帝,是「反清復明」的政治作品,大有深意!
想來,曹雪芹也未曾料到:原來是這樣。
02、暗寫
第二次暗寫,有詩意。
《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廣聯詩,文中寫道:
李紈便寫了:一夜北風緊,自己聯道: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李綺道:年稔府粱饒。葭動灰飛管,李紋道:陽回鬥轉杓。寒山已失翠……
詩中,「葭動灰飛管,陽回鬥轉杓」兩句,便是暗寫冬至,且化用了「詩聖」杜甫的《小至》詩: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據《全唐詩》注云:至前一日,即《會要》小冬日。意思是,冬至的前一日,叫「小至」。
《紅樓夢》「葭動灰飛管」之句,即杜詩中「吹葭六琯動浮灰」之意,是古代用蘆葦灰測量冬至的特殊方法。
古代為了預測時令變化,將蘆葦莖中的薄膜製成灰,放在十二樂律(分別代表十二個月)的玉管內,每月節氣到來,相應律管裡的灰就自動飛出。
在《後漢書 · 律曆志》中,有詳細記載:
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
而「陽回鬥轉杓」句中,「陽回」指冬至當天陰氣極盛,陽氣初生;「鬥轉杓」則指冬至那天北鬥星的杓柄指向正北,隨著白天逐漸變長,夜晚逐漸變短,北鬥星的杓柄也逐漸向東移。
所以,李紋、李琦姐妹的聯句,便是暗寫冬至之日,白晝漸長,陽氣漸生。
03、結語
陳志歲《載敬堂集》說:「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過了冬至,便是「數九消寒」。冬夜,也先寒後暖,至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又是新的一年。
《紅樓夢》的2次冬至,明寫有深意,暗寫有詩意。在一明一暗間,流傳數百年。
文 / 紅樓微夢 | 加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