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一個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一個是美國的五星上將,看似沒有什麼太大交集的兩人,卻都在韓戰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大巔峰的對決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雖然彭德懷與麥克阿瑟被稱為兩大巔峰,但兩人經歷卻完全不同。
彭德懷與麥克阿瑟
彭德懷家庭貧困,只讀了幾年書,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打拼出來的,而麥克阿瑟卻是美國將門望族之後,在家人的保駕護航下,成功考入了有美國「將軍搖籃」之稱的西點軍校學校,然後邁上軍事舞臺。
然而在不同的經歷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美兩國將帥,最終在朝鮮戰場交手了,麥克阿瑟遇到了他軍旅生涯中最強勁的對手,這使他原本都是輝煌戰績的軍旅生涯,開始嘗盡敗戰的滋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和蘇聯的默許和指使下,朝鮮半島分裂獨立為南朝鮮和北朝鮮,也就是現在的韓國和朝鮮,雖然朝鮮半島已經成功分裂,但南朝鮮的領導人李承晚和北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都夢想統一全國,而且都有採用軍事手段達到目的的強烈願望。
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南朝鮮的突然進攻,韓戰正式爆發。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在戰鬥經驗豐富、武器裝備精良的北方軍隊面前,防備不夠充分的南方軍隊被打的丟盔棄甲,僅僅三天之後漢城就淪陷了,但當時美國和南朝鮮有軍事同盟的條約,美國以此為藉口,率「聯合國軍」進攻朝鮮,韓戰升級。
1950年10月4日,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彭德懷,被毛澤東用專機從西安緊急召回北京,參加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在場的都是軍政界大佬,而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是否應該出兵援朝,但會議進行的並不順利,支持援朝的和不支持援朝的兩派爭執不下。
彭德懷認為:如果美國主使下的南朝鮮贏得勝利的話,美國對東亞的控制力度將會大大增加,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非常不利。
經過幾天的討論,最終少數服從多數,毛澤東命令全力以赴進行援朝。
志願軍赴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夜,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在遠離前線1000多公裡的日本東京等著勝利的消息,美軍在仁川的勝利登陸將北朝鮮的軍隊攔腰斬斷,這讓他已經覺得勝利在握,北朝鮮已經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他並不知道,中國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已經先於大部隊秘密奔赴前線,而這次秘密行動連正在指揮部隊緊張渡江的40軍軍長溫玉成都不知道。
所以對於中國志願軍援朝這件事,麥克阿瑟並沒有放在心上,並且極其狂妄的表示:鴨綠江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中國人也並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在麥克阿瑟看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軍事力量並不足為懼,然而讓麥克阿瑟沒想到的是,他狂妄的話還沒有說出幾天,彭德懷就帶領著志願軍給了他一個重挫。
彭德懷
跟麥克阿瑟還沒有了解清楚敵人的情況就大放厥詞不同,彭德懷可是對麥克阿瑟和美軍摸得透透的,彭德懷利用麥克阿瑟的輕敵,將作戰方針從原先的陣地防禦戰調整為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
在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之間,彭德懷領導的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之下,最後在雲山之戰中將成軍160多年未曾有敗績的美軍老牌精銳騎一師重創,第一次的正面交鋒,美軍慘敗。
但麥克阿瑟並不認為這是志願軍的實力,只認為他們是出其不意碰巧取勝,一路輝煌的軍旅生涯讓麥克阿瑟不願意相信,也不敢相信他所帶領的美軍就這麼輕易的輸給名不見經傳的志願軍。
要知道,麥克阿瑟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就是美國著名的彩虹師的師長,戰後,39歲的他又成了「把西點軍校帶入現代軍事時代」的西點軍校校長。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作為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指揮官,對戰爭的勝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仁川的成功登陸,切斷北朝鮮軍隊平原的通道,讓聯合國軍由敗轉勝更是下了一步好棋,但是第二次戰爭的慘敗,讓麥克阿瑟不得不接受事實。
麥克阿瑟
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彭德懷指揮志願軍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和東線三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予出其不意的打擊。
這一次彭德懷不僅進一步重創了麥克阿瑟領導的聯合軍隊,更是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讓「聯合國軍」被逼的只能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這場戰爭是美國陸軍戰爭史上最大的敗績,被世界軍事家稱之為經典戰役。
第三次戰役是志願軍在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強勢進擊的一場戰役,最後的結果就是「聯合國軍」在拼命逃跑,而志願軍在拼命的追。
美國陸軍上將李奇微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他的部隊狼狽逃竄的情景:
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著各種徵用的車輛逃到這裡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他們扔掉了自己的步槍和手槍,丟棄了所有的火炮、迫擊炮、機槍以及數人操作的武器。
這三場戰爭的失敗,就是麥克阿瑟在為他的狂傲買單,他對彭德懷和志願軍的小看,讓他之後的戰爭也一路兵敗如山倒。
麥克阿瑟
雖然麥克阿瑟考入有美國「將軍搖籃」之稱的西點軍校學校時,彭德懷才剛剛出生不久,但是彭德懷在中國的地位和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絲毫不亞於麥克阿瑟。
1922年,擔任湘軍團長的彭德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領導和率部參加了平江起義,之後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五軍軍長、紅三軍團軍團長、抗日先鋒軍司令員、紅軍前敵總指揮,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五次反「圍剿」和長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指揮過「百團大戰」和對日寇的大反攻作戰,彭德懷以關鍵時刻敢於「橫刀立馬」而著稱,被毛澤東譽為「彭大將軍」。
彭德懷
第四次戰役是發生在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是朝鮮戰場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一戰,這次戰爭麥克阿瑟直接被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炒了魷魚,改由56歲的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的總司令。
但克拉克對朝鮮戰場並不了解,最後在第五次戰役中還是敗給了彭德懷,經過了七個多月的慘烈敗績,美國政府也認識到只要有彭德懷和中國志願軍在,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絕對討不了好。
再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不利於美國在歐洲實行全球化戰略,因此美國政府決定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
1953年7月27日,美國和中朝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韓戰最終以中朝方面的勝利而結束。
籤署停戰協議
彭德懷在韓戰上的勝利,不僅讓中國人民更加愛戴和敬佩他,也讓他一躍成為美國人民心中的軍事奇才,畢竟能打敗他們國家戰神麥克阿瑟的人,能力自然不是蓋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