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可能不是目前所有已經面世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中的佼佼者,但肯定是唯一一部全景展現這場新中國立國之戰的作品,目前豆瓣8.5分。
這部劇的視野寬廣,從毛主席訪問蘇聯結束開始,國內經濟亟待恢復,百廢俱興;蔣氏父子偏居一隅,無力回天卻心懷鬼胎;國際形勢波詭雲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針鋒相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對新中國躍躍欲試……
歷史人物一一呈現,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躊躇滿志,退居臺灣的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心懷鬼胎,美國總統杜魯門強勢專斷,「遠東土皇帝」麥克阿瑟囂張跋扈,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瘋狂偏執卻又機智狡猾,大全景高站位,將抗美援朝戰爭前後政治舞臺上的人物展現得非常清晰。
而且劇中的演員大部分都是一線特型演員,唐國強飾演毛澤東,孫維民飾演周恩來,王伍福飾演朱德,馬曉偉飾演蔣介石,姚剛飾演洪學智,其曾在2013年主演電視劇《上將洪學智》。
▲《跨過鴨綠江》劇照對比史達林真實照片
外國演員方面,史達林、杜魯門等角色的扮相同樣很逼真,其中飾演史達林的演員古尊·伊戈爾也參演了2019年建國70周年獻禮電視劇《外交風雲》,與真實人物相比幾乎難以分辨。
▲《跨過鴨綠江》劇照對比杜魯門真實照片
客觀的講,這幾位演員表演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的情緒帶入,更像是拿著劇本念臺詞,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戲份寥寥的配角。
遺憾的是,飾演麥克阿瑟的演員外形太瘦削,面部特徵與角色相似度也不高。
表演也很失敗,看上去像面癱,完全沒有表現出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的趾高氣昂、囂張跋扈,這算是《跨過鴨綠江》的一個重要減分項。
▲麥克阿瑟真實照片
在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麥克阿瑟無疑是美軍各位將帥中戲份最多的角色。
麥克阿瑟是聯合國軍總司令,組織策劃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毛主席接受金日成的請求,以志願軍的正當名義出兵朝鮮。志願軍入朝後的前三次戰役,重創聯合國軍,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藉口撤了麥克阿瑟的職,由李奇微接任。
期間,麥克阿瑟還與蔣氏父子兩次會晤,發表共同聲明。
可惜,這麼重要的角色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
有意思的是,在2000年拍攝完成的電視劇《抗美援朝》和電影《北緯三十八度線》中,飾演麥克阿瑟的演員是美國演員喬威爾,至少從劇照上看演員外形和氣質很符合原型人物。其中,《北緯三十八度線》裡的部分片段被《跨過鴨綠江》和《彭德懷元帥》借用。
另外,在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麥克阿瑟的張狂、仁川登陸後的洋洋自得這些內容也沒有詳細呈現,戲份佔比較小。
麥克阿瑟是正宗的軍人,很狂妄,又是個戲精,很會抓媒體關注點。如果能把這個反派角色人物塑造好,將會增強作品的戲劇性和可看性。塑造好「麥克阿瑟」這一角色對於烘託彭德懷和志願軍將士的高光正形象是非常有利的,這是電視劇創作規律決定的。
《跨過鴨綠江》的出現是央視為了響應廣電總局關於紀念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的號召而創作的,拍攝製作很倉促,部分演員的選擇自然不是最佳,這也是這部劇的遺憾。
在國內,影視作品的創作往往是以廣電總局的政策為導向,所以經常出現同一時期同一題材影視作品扎堆創作的「盛況」,這樣的模式固然有它的優勢,但也容易造成「趕工之作」,精品出現的概率降低。
而對於被影視界「忽略」近20年的抗美援朝題材,目前需要一部「扛鼎之作」出現,喚起觀眾對這一題材的青睞,真正起到通過文藝作品緬懷「最可愛的人」的作用。
而顯然,《跨過鴨綠江》距離「扛鼎之作」還差了一點。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