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關鍵詞|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

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47篇,關鍵詞是「兩彈一星」。
要不受人家欺負,就要造原子彈

在兩大陣營對峙環境下,新中國成立後屢屢受到核訛詐。特別是韓戰期間,針對記者「是不是包括使用原子彈」的提問,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公開表達說「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甚至,「廈門將是第二個廣島」的說法在美軍中一度流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禦帝國主義武力威脅,並打破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作出了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規劃,其中列為第一項的便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還部署了兩個更大項目,即原子彈和飛彈。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此後不久,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發展飛彈技術的設想。會後,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飛彈的研製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

當年5月,周恩來再次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聶榮臻提出的《關於建立我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在科學論證基礎上,中央作出了發展飛彈技術的決策。10月成立國防第五研究院為飛彈研究機構;11月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具體負責組織、領導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1957年,我國開始研發包括飛彈、原子彈在內的尖端武器。1958年,我國科學家提出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當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中央決定以中科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

遇到「上馬」還是「下馬」困難

我國「兩彈一星」研製確立了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這項工作開始曾得到蘇聯的技術援助。從1955年到1958年,中蘇兩國政府先後籤訂六個有關協定,由蘇聯對中國提供技術方面幫助。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籤訂國防新技術協定,確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蘇聯將在火箭、航空技術和原子彈研製等方面向中國提供技術。這些援助對中國「兩彈一星」研製的起步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蘇聯的援助從一開始就是有條件、有限度的,主要提供非軍事性技術。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宣布停止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的有關技術資料等。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籤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決定撤走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596」。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外交部,決定撤走全部專家。從這往後,「兩彈一星」研製只能依靠自己力量,進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階段。

蘇聯撕毀合同時,我國的國民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於是,國防尖端科技項目是「上馬」還是「下馬」,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毛澤東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下馬。陳毅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杆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飛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杆就硬了。」聶榮臻也堅持認為,為了擺脫我國一個世紀以來經常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局面,必須搞好以原子彈為標誌的尖端武器,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

為此,1961年7月16日黨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隨後,在中央直接領導下,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十五人專門委員會正式成立,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製、試驗工作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1965年,這一組織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飛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也被統一納入該委員會的領導範圍內。

正因此,「兩彈一星」研製匯聚了我國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艱苦創業;他們為了保密需要,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出了基礎貢獻,甚至有的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協同合作,不斷探索科研理論和方法,設計、實驗、工程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創新攻關,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為祖國立下的功勳。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研製成功的偉大成就,對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熱情讚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我國第一個氫彈模型。

「東方巨響」讓中國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裝子彈,「東方巨響」震驚世界,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這集中代表了我國科學技術在當時能達到的新水平,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當然,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

無疑,這一天是億萬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毛澤東年譜》記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當天,「毛澤東說,兩句結論: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花已開。」前句說的是赫魯雪夫之下臺,後一句說的是詹森對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攻擊——隨你怎麼說,中國已經有原子彈了!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無數國人湧上街頭,如同慶祝盛大節日。旅居海外上千萬的炎黃子孫,也由此感到無限自豪。一位在西歐某國開飯館的華僑,曾講述這樣的經歷:此前鄰居經常將垃圾掃到他的門前,以示對黃種人的輕蔑;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傳來後,他的門前再沒有人堆來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賀說:「您有這樣的祖國,以後不會有人再找您的麻煩!」

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繼續推進。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科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651」任務。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宇宙中唱響了東方紅歌曲,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技輝煌成就,不僅是我國國防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也是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它填補了許多學科空白,帶動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我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對這樣的大國重器,後來鄧小平曾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誰說清華無「航空航天大國重器」?今天就來介紹介紹
    「大國重器」,這些年,不少網友通過各類途徑搞了很多大國重器的畢業生,畢業於各個大學的都有,主要集中在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軍工院校,而清華北大寥寥,因此不少人非議:清華北大拿國家這麼多錢,培養的大國重器呢?
  • 讓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
    破局:讓「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挑戰者」作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重集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及工藝研究」的課題組長,雷丙旺秉承著「不能讓外國人小看我們」的信念,帶領清華大學等國內20餘家單位組成的課題組,向極端製造發起挑戰。
  • 70年代「兩彈一星」科學家和當代大國工匠對比
    70年代「兩彈一星」科學家和當代大國工匠對比「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名單23人,清華畢業的有8人,北大有2人;到了當代大國工匠35人名單,清華1人,北大0人,西北工業大學12人。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清華北大原本佔據了榜單的半壁江山,如今成了西安西北工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佔據了大國工匠半壁江山。我們可以看到,原本有很多理論物理學家、光學專家、核物理這些都出自清華,應該是清華的強項的,大國工匠反倒越出越少,這是什麼緣故?
  • 唯一官方認可「大國工匠」:23位「兩彈一星」獲得者,清華第一
    近期,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大國工匠,然後就是各大名校輪番刷屏,尤其是西工大學生最積極,最熱心,最主動。咱不能說西工大培養的不是大國工匠,而是這些大國工匠都是民間自封的,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真的官方認可的大國工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
  • 陳若軒做客企鵝號《Z世代青年說》:大國重器讓世界看到中國力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溫維娜)近日,青年演員陳若軒做客企鵝號融媒體精品策劃《Z世代青年說》微訪談節目,與網友分享自己對祖國大國重器的認識,為網友帶來一份青春愛國的正能量大餐。
  • 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前兩年,高層領導在考察時強調了大國重器的重要性。當時國際摩擦激發,中興斷供、科技清單等大事件衝擊。不要說化緣,求著別人也不給。來到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說:9月15日後,再無麒麟晶片。
  • 鑄造大國重器 精測風雲變幻
    展現大國擔當服務全球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利用風雲氣象衛星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風雲氣象衛星著力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響亮品牌。
  • 【全國勞動模範】守望「大國重器」 勇攀科技高峰
    破局:讓「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挑戰者」 作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重集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及工藝研究」的課題組長,雷丙旺秉承著「不能讓外國人小看我們 「大國重器」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從此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把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設備製造等關鍵技術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同時,該成果還為西安閻良4萬噸模鍛壓機、江蘇崑山3萬噸模鍛壓機研製提供了可借鑑的「樣本」,由此可設計製造6萬噸、8萬噸,乃至10萬噸的液壓機,成為我國重型壓機製造領域的「孵化器」。
  • 為中國打造大國重器
    有這樣一位解放軍美女科學家!她的功績能比肩氫彈專家于敏、飛彈之父錢學森。她依靠自己的努力打破美國封鎖,為中國打造大國重器,她就是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的著名研究員,推動中國雷射武器發展的美女科學家侯靜。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等超級大國的核武器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由於核武器和洲際飛彈具有互相摧毀的能力,這使得全球的軍事強國都不敢使用核武器打擊對手。由於美蘇兩國的核武器已經勢均力敵,為了在軍事科技上超過對方,美蘇兩國就率先啟動了雷射武器的研究,並實現了雷射武器的近距離使用。
  • 中電建西北院:大國重器背後的科技「築夢者」 - 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電建西北院:大國重器背後的科技「築夢者」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0-10-16 10:36 大國重器背後的科技「築夢者」  27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63項國家授權專利、135項國家或行業標準、22部技術專著,9個國內分院、4大海外區域部……數字背後,有追夢人滾燙的青春,有建設者鮮活的故事,還有一家企業為「中國智造」發光發熱的初心與使命,一個品牌為「基業長青」再接再厲的光榮與夢想。翻開70年歷史,看西北院如何用科技創新築夢發展。
  • 大國重器和小螺絲釘哪個重要,挺有實力的韓國最後也被日本掐脖子
    所謂的「大國重器」主要指的是一些大項目、大工程等,所謂的「小螺絲釘」主要指的是一些基礎元器件,比如一些核心原材料、傳感器、元器件等。很多人認為大國重器最厲害,小螺絲釘是可有可無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大國重器這兩天搞了一個機加工自動化的項目,用到了韓國工具機,然後就查了一下韓國工具機的配置,原來他們用的是日本FANUC數控系統,不過他們更無恥一點,在日本FANUC數控系統基礎上開發一個
  • 中國之「最」 | 動力澎湃,大國重器背後的「蓄力者」
    一個個「超級工程」厚積薄發一項項「大國重器」閃耀世界中國強國之路走得穩且紮實而這背後離不開為之蓄力的「利器」空中造樓機「廻轉塔機」填海造陸小能手「天鯤」號......是它們,讓大國重器動力澎湃今天,跟上小編的步伐我們一起走近令世界矚目的「中國製造」感受大國重器背後的「中國之最」01 廻轉塔機 空中造樓神器
  • 大國重器!美媒:中國又造出尖端科技,先進的不像中國發明的
    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開始在工業以及科技發展方面有了極大地提高,各種各樣的技術在科學家們手中應運而生,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當今世界的格局,人類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歡迎加入「央企大國重器交流群」
    今天,「央企大國重器交流群」超級熱鬧國資小新邀請「崑崙號」架橋機加入群聊新夥伴一句問好引來哥哥姐姐們熱烈討論一起瞧瞧他們說了啥讓小新來給你掰扯掰扯↓↓↓6月22日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首個1000噸箱梁架設成功完成這一使命的正是中國鐵建自主研製的
  • 大國重器亮相,這很長沙!
    大國重器亮相,這很長沙!9月27日,一臺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長沙第一產業園下線。超震撼,中國長沙「巨無霸」盾構機延時視頻來了!該設備由中國鐵建重工集團、中鐵十四局集團聯合研製,是我國企業首次成功實現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的工業製造。盾構機取名「京華號」,出廠後將參與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建設。
  • 評論區觀察記錄|中國人命名的浪漫,看大國重器詩意的名字
    011:嫦娥、天問、北鬥…看大國重器的浪漫命名>隨著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不少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不止中國航天,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了詩意。從近3.6萬個徵集和320萬張投票中脫穎而出的「天問」;寓意「上天如鯤鵬,下海如蛟龍」的「鯤龍」;還有「嫦娥」「悟空」「鴻雁」…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你讀懂了嗎?這真的是太浪漫了!關於宇宙的一切都好浪漫。中國人的浪漫,千秋歲引,文化底蘊。是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完美搭配!
  • 中國二重的"花甲"年:一根管道見證"大國重器"的鑄造之力
    中國二重供圖  1月25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 新夢想」全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來到四川德陽市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近距離看大國重器的打造過程,再走國家命脈企業的先鋒改革之路。
  • 大國重器服務人民 中國北鬥全面戰「疫」
    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大國重器精銳盡出,創新技術各顯神通,中國北鬥快速響應、全面融入防控疫情的主戰場,擔當起科技戰「疫」的跨界先鋒。疫情分布在哪個時空點,防控就必須找到這個點、進入這個點、控制這個點。中國北鬥作為我國獨立自主建設的時空基準和定位導航服務重大空間基礎設施,提供高精度點對點的時空服務,既是它的基本功能,更是它的「獨門絕技」。
  • 龍蟠工業油為大國重器加油助力,喜獲戰略合作供應商榮譽稱號
    目前,深圳地鐵、天津地鐵、廣州地鐵等在建軌道項目的盾構機,均有龍蟠工業潤滑油脂在提供潤滑保護。盾構機又被稱作「工程機械之王」,其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軌道交通施工裝備製造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大國重器,詮釋中國實力,凝聚中國智慧,龍蟠彰顯作為世界品牌的價值和實力,為大國重器加油助力!
  • 《「華龍」騰飛》用文學形式揭秘大國重器
    本報訊 由《中國作家》雜誌社、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長篇報告文學《「華龍」騰飛》研討會最近在京舉行。    《「華龍」騰飛》作者王敬東、朱向軍通過實地採訪中國核電工業發展歷程的參與者、經歷者、見證者,以「奠基—淬火—誕生—解鎖—首航—聚力—試飛—騰躍」八個篇章約三十六萬字,全息記錄了我國自主創新、自主創造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騰飛之路。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清堂表示,這部作品把大國重器、國家名片用文學的方式進行展示,令人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