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在兩大陣營對峙環境下,新中國成立後屢屢受到核訛詐。特別是韓戰期間,針對記者「是不是包括使用原子彈」的提問,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公開表達說「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甚至,「廈門將是第二個廣島」的說法在美軍中一度流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禦帝國主義武力威脅,並打破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作出了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規劃,其中列為第一項的便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還部署了兩個更大項目,即原子彈和飛彈。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此後不久,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發展飛彈技術的設想。會後,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飛彈的研製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
當年5月,周恩來再次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聶榮臻提出的《關於建立我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在科學論證基礎上,中央作出了發展飛彈技術的決策。10月成立國防第五研究院為飛彈研究機構;11月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具體負責組織、領導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1957年,我國開始研發包括飛彈、原子彈在內的尖端武器。1958年,我國科學家提出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當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中央決定以中科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
遇到「上馬」還是「下馬」困難我國「兩彈一星」研製確立了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這項工作開始曾得到蘇聯的技術援助。從1955年到1958年,中蘇兩國政府先後籤訂六個有關協定,由蘇聯對中國提供技術方面幫助。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籤訂國防新技術協定,確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蘇聯將在火箭、航空技術和原子彈研製等方面向中國提供技術。這些援助對中國「兩彈一星」研製的起步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蘇聯的援助從一開始就是有條件、有限度的,主要提供非軍事性技術。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宣布停止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的有關技術資料等。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籤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決定撤走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596」。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外交部,決定撤走全部專家。從這往後,「兩彈一星」研製只能依靠自己力量,進入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階段。
蘇聯撕毀合同時,我國的國民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於是,國防尖端科技項目是「上馬」還是「下馬」,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毛澤東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下馬。陳毅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杆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飛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杆就硬了。」聶榮臻也堅持認為,為了擺脫我國一個世紀以來經常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局面,必須搞好以原子彈為標誌的尖端武器,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
為此,1961年7月16日黨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隨後,在中央直接領導下,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十五人專門委員會正式成立,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製、試驗工作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1965年,這一組織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飛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也被統一納入該委員會的領導範圍內。
正因此,「兩彈一星」研製匯聚了我國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科研人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艱苦創業;他們為了保密需要,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出了基礎貢獻,甚至有的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協同合作,不斷探索科研理論和方法,設計、實驗、工程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創新攻關,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為祖國立下的功勳。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研製成功的偉大成就,對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熱情讚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我國第一個氫彈模型。
「東方巨響」讓中國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裝子彈,「東方巨響」震驚世界,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這集中代表了我國科學技術在當時能達到的新水平,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當然,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
無疑,這一天是億萬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毛澤東年譜》記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當天,「毛澤東說,兩句結論: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花已開。」前句說的是赫魯雪夫之下臺,後一句說的是詹森對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攻擊——隨你怎麼說,中國已經有原子彈了!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無數國人湧上街頭,如同慶祝盛大節日。旅居海外上千萬的炎黃子孫,也由此感到無限自豪。一位在西歐某國開飯館的華僑,曾講述這樣的經歷:此前鄰居經常將垃圾掃到他的門前,以示對黃種人的輕蔑;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傳來後,他的門前再沒有人堆來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賀說:「您有這樣的祖國,以後不會有人再找您的麻煩!」
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繼續推進。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科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651」任務。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宇宙中唱響了東方紅歌曲,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技輝煌成就,不僅是我國國防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也是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它填補了許多學科空白,帶動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我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對這樣的大國重器,後來鄧小平曾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