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4日 15: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李婕
字號內容摘要:圖為幹少華(右)展示園區產的獼猴桃。放眼全國,審視中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普通樣本,農業產業正如星星之火,在鄉村大地上閃現微光。翻過年來,這些農地又要迎來播種收穫的時節。
關鍵詞:產業;獼猴桃;新春;浠水縣;基層
作者簡介:
湖北這個冬天很冷。
一夜寒氣尚未散去,地面植被還裹著厚厚的冰霜。但57歲的邱漢華知道,立春已過,這是難得的大晴天。上午9點,他拖著長長的杆,一層層掀開大棚裡每一壟苗圃上的薄膜。經過一個冬天的低溫時期,邱漢華9個大棚5畝半的西紅柿苗,終於迎來久違的陽光和溫暖。
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傳統產糧大縣裡,不種水稻改種菜,邱漢華和同村鄉親500多人算是較早「吃螃蟹」的了。收益不錯,一種就是20多年,邱漢華仿佛沒變。
但他身後的鄉村卻在中國社會的轉型變化中經歷巨變。人口流出、市場衝擊,留守鄉村的人們在迷茫中探索致富之路。二三十年,似乎剛好經歷一代人的「芳華」,今天,我們看到了一種奇妙的相遇。堅守者、返鄉者、探索者、新生代……他們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下相遇。發展農業產業成為對農村的新寄望,「邱漢華們」迎來了越來越多「後來者」。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十九大報告對農業農村提出這樣的總要求。放眼全國,審視中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普通樣本,農業產業正如星星之火,在鄉村大地上閃現微光。未來若成燎原之勢,或許便是中國農村振興之時。
沒人願意幹
黨員先「探險」
下午3點,邱漢華準時來到棚裡,給他培育了一個冬天的苗圃蓋上罩子。「搞大棚蔬菜,勞動強度不大,就是花時間,臘月三十、大年初一都沒得休息。」邱漢華扭身又進了另一個大棚。
「收益好得多,當然願意種。」邱漢華所在的河東街村位於浠水縣清泉城區東郊,以往世代種的都是水稻。雖然有著發展蔬菜產業很好的地理條件,但在90年代時,種糧改種菜並不容易。
浠水縣歷來是全國產糧大縣,城郊種菜,需要破除思想禁錮,更要有示範。「村民反對意見大,就只能黨員先帶頭。第一批黨員退出30畝責任田,蔬菜種植才起了頭。」村支部書記翟明回憶說,好在這一種就有了效果,種蔬菜比水稻多了20倍的收入,觀望的鄉親才鬆了口。
農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是許多農村地區面臨的問題。在浠水縣,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也是重點發展的方向。河東街村走到現在,是突破「以糧為綱」的束縛,抓住了農民要增收這一條。
如今放眼望去,河東街村600多畝土地上扎滿白色大棚。因地制宜,多元種植的思路,較早地將河東街村變成更富的村子。2017年,河東街村人均純收入1.8萬元,早已是「省級示範村」「全國文明村」。附近的村子也為之帶動。
不過,邱漢華說,村裡跟他一樣搞大棚種植的,最年輕的也有50歲了。年紀更大的,也種不動地了。土地低產甚至撂荒的危險,需要再一次轉變——土地流轉加多元化經營。2010年,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來一百多畝土地,還是種瓜果蔬菜,不過由公司主體運營。
「沾了政策的光。」67歲的婆婆閻秀蘭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缺少收入來源,種不動田地又捨不得撂荒的兩難之際,合作社帶來了土地流轉金和工錢。二老去年掙了七八千塊錢,「只要能動,還要一直幹下去。」閻婆婆說。
河東街村和周邊村子1000多畝蔬菜地,如今都是合作社的「轄區」,管技術、幫銷路、做商標、搞觀光採摘……合作社來了年輕人,未來還有更多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