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星火點燃興農夢: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的轉型觀察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產業星火點燃興農夢: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的轉型觀察

2018年02月14日 15: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李婕

字號

內容摘要:圖為幹少華(右)展示園區產的獼猴桃。放眼全國,審視中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普通樣本,農業產業正如星星之火,在鄉村大地上閃現微光。翻過年來,這些農地又要迎來播種收穫的時節。

關鍵詞:產業;獼猴桃;新春;浠水縣;基層

作者簡介:

  湖北這個冬天很冷。

  一夜寒氣尚未散去,地面植被還裹著厚厚的冰霜。但57歲的邱漢華知道,立春已過,這是難得的大晴天。上午9點,他拖著長長的杆,一層層掀開大棚裡每一壟苗圃上的薄膜。經過一個冬天的低溫時期,邱漢華9個大棚5畝半的西紅柿苗,終於迎來久違的陽光和溫暖。

  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傳統產糧大縣裡,不種水稻改種菜,邱漢華和同村鄉親500多人算是較早「吃螃蟹」的了。收益不錯,一種就是20多年,邱漢華仿佛沒變。

  但他身後的鄉村卻在中國社會的轉型變化中經歷巨變。人口流出、市場衝擊,留守鄉村的人們在迷茫中探索致富之路。二三十年,似乎剛好經歷一代人的「芳華」,今天,我們看到了一種奇妙的相遇。堅守者、返鄉者、探索者、新生代……他們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下相遇。發展農業產業成為對農村的新寄望,「邱漢華們」迎來了越來越多「後來者」。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十九大報告對農業農村提出這樣的總要求。放眼全國,審視中部湖北省浠水縣這個普通樣本,農業產業正如星星之火,在鄉村大地上閃現微光。未來若成燎原之勢,或許便是中國農村振興之時。

  沒人願意幹

  黨員先「探險」

  下午3點,邱漢華準時來到棚裡,給他培育了一個冬天的苗圃蓋上罩子。「搞大棚蔬菜,勞動強度不大,就是花時間,臘月三十、大年初一都沒得休息。」邱漢華扭身又進了另一個大棚。

  「收益好得多,當然願意種。」邱漢華所在的河東街村位於浠水縣清泉城區東郊,以往世代種的都是水稻。雖然有著發展蔬菜產業很好的地理條件,但在90年代時,種糧改種菜並不容易。

  浠水縣歷來是全國產糧大縣,城郊種菜,需要破除思想禁錮,更要有示範。「村民反對意見大,就只能黨員先帶頭。第一批黨員退出30畝責任田,蔬菜種植才起了頭。」村支部書記翟明回憶說,好在這一種就有了效果,種蔬菜比水稻多了20倍的收入,觀望的鄉親才鬆了口。

  農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是許多農村地區面臨的問題。在浠水縣,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也是重點發展的方向。河東街村走到現在,是突破「以糧為綱」的束縛,抓住了農民要增收這一條。

  如今放眼望去,河東街村600多畝土地上扎滿白色大棚。因地制宜,多元種植的思路,較早地將河東街村變成更富的村子。2017年,河東街村人均純收入1.8萬元,早已是「省級示範村」「全國文明村」。附近的村子也為之帶動。

  不過,邱漢華說,村裡跟他一樣搞大棚種植的,最年輕的也有50歲了。年紀更大的,也種不動地了。土地低產甚至撂荒的危險,需要再一次轉變——土地流轉加多元化經營。2010年,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來一百多畝土地,還是種瓜果蔬菜,不過由公司主體運營。

  「沾了政策的光。」67歲的婆婆閻秀蘭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缺少收入來源,種不動田地又捨不得撂荒的兩難之際,合作社帶來了土地流轉金和工錢。二老去年掙了七八千塊錢,「只要能動,還要一直幹下去。」閻婆婆說。

  河東街村和周邊村子1000多畝蔬菜地,如今都是合作社的「轄區」,管技術、幫銷路、做商標、搞觀光採摘……合作社來了年輕人,未來還有更多設想。

相關焦點

  • 廣西質量興農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廣西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質量興農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全區農業加快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農業質量年」行動成效顯著。2018年以來,廣西獲得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綠色循環優質高效項目3個,成為綠色循環優質高效項目10個試點省區之一,得到農業農村部肯定。
  • 墊江縣縣長賈暉:傳統農業大縣積極擁抱數字經濟
    墊江是傳統農業大縣,也是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兩群」區域中的唯一試點區縣。墊江如何擁抱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位化轉型? 大力發展城市治理大數據等產業,墊江獲批納入全市首批國家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以此提速開展全域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重慶日報:墊江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在擁抱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位化轉型中,如何做到破零開局、迭代升級?
  • 農業興百業 「糧倉」變「農倉」——慶陽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慶陽農業產業發展經歷了由分散走向集約,由粗放走向精細,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艱辛探索歷程,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慶陽的立市之本、富民之基,更是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 「2020星火行動·大國農情」開啟農業產業探訪 線上開啟線索徵集
    「2020星火行動·大國農情」開啟農業產業探訪  線上開啟線索徵集今年6月,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旅正式啟動了「2020星火行動·大國農情」農業產業探訪活動。「星火」探訪車隊從人民日報社出發,先後抵達河北新樂、趙縣和山東棲霞,歷時半個月,完成了第一條線的探訪。
  • 促進鄉村謀定產業振興-農業大健康·萬祥軍:姓農立農興農
    促進鄉村謀定產業振興-農業大健康·萬祥軍:姓農立農興農(劉璐琳中央民族大學)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贏信採編:7月1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 ...首家農業產業資產管理服務平臺中聯興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崔呂萍)6月6日,中國首家農業產業資產管理服務平臺——中聯興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興農」)成立儀式發布會在京舉行。
  • 「小特產」贏得「大產業」 汶上縣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小特產」贏得「大產業」 汶上縣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0-04-17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 助力質量興農
    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興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重要內容,成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 中國首家農業產業資產管理服務平臺中聯興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崔呂萍)6月6日,中國首家農業產業資產管理服務平臺——中聯興農(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興農」)成立儀式發布會在京舉行。
  • 期貨助力傳統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經過3年的穩定運行,蘋果期貨已開始為產業提供有效的遠期價格指導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快產業標準化進程、推動實施「保險+期貨」、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初見成效。在蘋果期貨上市3周年之際,期貨日報記者走進陝西華聖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果業公司(以下簡稱華聖果業),專訪了公司執行總經理彭小強。 一、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困惑。
  • 晉中和順:加快打造火麻產業 推動農業轉型發展
    8月27日,以「轉型之路·品牌之夢」為主題的首屆「山西·和順火麻產業論壇」在晉中市和順縣舉行。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東部,平均海拔1300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裡種植的火麻仁個大、粒飽,含油量高達45%,被國家認定為藥食同源產品。
  • 樂至縣供銷社:品牌舞動為農夢 「樂滋樂味」成引擎
    近年來,樂至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打造「中國桑都」,夯實壯大「生豬、黑山羊、糧油、果蔬、花卉苗木」五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農旅融合、畜禽種業兩大先導產業,著力構建「1+5+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壯大食品健康、裝備製造、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和紡織鞋服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構建「3+1」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發展旅遊、現代商貿、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健康、通用航空「五大主導產業
  • 百縣千村行(343)丨仁壽轉型記
    不僅是信利,近年來,丘區農業大縣仁壽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縣域經濟發展答卷,經濟總量實現跨越式發展,預計2020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等均有望繼續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從農業大縣到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仁壽高質量崛起的奧妙何在?
  •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
    在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管委會智慧農業大數據處理中心,管委會主任張梅介紹,天上,採用北鬥導航衛星信息構建園區北鬥衛星導航時空體系,同時採用遙感衛星信息構建園區遙感資料庫,進行高精度衛星地圖展示;空中,採用具有北鬥高精度定位系統的植保無人機、農田調查多用途無人機、航拍無人機,進行高精度定位導航飛行;地面,建設大田物聯網系統,包括氣象站、土壤墒情傳感器、視頻監控等設備設施,將所有數據通過專線傳輸到數據中心伺服器
  • 「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點燃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
    【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48】點燃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赤峰市翁牛特旗廣德公鎮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方式,把黨組織帶動與能人黨員示範運用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點燃了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
  • 福建永春:一支香「點燃」一個產業
    永春:一支香「點燃」一個產業 □本報記者 李向娟 何金 通訊員 康慶平 經過300多年傳承,永春香已形成自身獨特的制香技藝,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春與廈門、廣東新會、河北古城並稱為「中國四大制香基地」。
  • 產業轉型升級 打好「特色經濟牌」 三產轉型升級發展
    「只要找準發展路徑,傳統產業照樣有春天。」潮州市委書記李雅林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把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發展軟實力,以特做大、以特做強,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南方日報記者 紀金娜「潮州製造」變身「潮州智造」在民營經濟較為活躍的潮州,擁有陶瓷、服裝、食品、電子、不鏽鋼等八大支柱產業,大多以傳統產業為主。
  • 念好「山海經」 閩東產業興
    弱鳥先飛 滴水穿石  ——寧德接續奮鬥舊貌換新顏系列報導之二  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寧德因地制宜發展「八+一」特色產業,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念好「山海經」 閩東產業興
  • 讓星火「點燃」你的熱情,發現更好的自己
    點燃星星之火,築夢學習之心。珠海2020屆星火計劃開學典禮暨籤約儀式於近日圓滿舉行,81位新星火學子踏上求學追夢之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偉創力星火計劃是這一古語的有力踐行。2017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務英語的學員何友花分享到,「星火計劃給了我一個 「學習再出發」 的平臺,現在的我已經能在工作中能遊刃有餘使用英語。」她深切感受到星火計劃給她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她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全新的自己。
  • 武勝縣:一個農業大縣的脫貧奔康答卷
    建成大雅柑、優質蠶桑等產業基地44.5萬畝。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渠道明顯增多。  5年來,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通過向上爭取、本級投入、社會支持等渠道,共籌集資金34.1億元用於脫貧攻堅,全力保障脫貧攻堅需求。其中,累計整合涉農資金5.19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36億元,切實保障每一個扶貧項目資金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