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頒布了《皇明祖訓》,對後世皇帝們的施政方針做出了規範。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禮儀、皇族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特意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以上所述,頒行天下諸司。
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大明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
我們先來看看這15個不徵之國都有誰?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小琉球國(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百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汶萊)。
朱元璋為何會提出15個不徵之國?朱元璋明確地說道「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窮兵黷武,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終走向滅亡的教訓;還提到四方諸夷距離中國遙遠,偏居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當然這並不包括倘若四方蠻夷萬一對大明作出挑釁,這方面朱元璋也想到了,並做出了明確回答。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告諭各部大臣:「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發生在萬曆年間的韓戰便是如此,日本羽柴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大舉入侵朝鮮,打算以此為據地攻擊明朝。萬曆皇帝勃然大怒,派大明軍隊出國作戰擊敗日軍,將朝鮮李氏王朝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朱元璋以「祖訓」的形式,強化「不徵之國」的權威性,嚴令後世子孫「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誡大明後世繼任君主切忌「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東亞諸國應該「彼既不為中國患」,換取自身的安全穩定。
從根本上說,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徵之國」,是因為他必須要對繼任者和東亞諸國進行雙重約束,前者「不得無故而徵」,後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認識。朱元璋不只是給「興兵」劃定了紅線,還為東亞諸國明確了底線。
另一方面不徵之國的政策,與大明當時的處境密切相關。
明朝建國之初,國家剛剛經歷了元末的大動亂,可謂是百業凋敝、民不聊生,這時急需休養生息。然則勁敵北元虎視眈眈,蒙古統治者雖然退出中原,卻仍然控制著廣闊的北方草原,時刻都在想重新入主中原。史載: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因此北元和明朝以長城為界,東西萬裡,南北對峙。
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遺餘力地打擊北元,仍然無法根除北方邊境的危機。
為了防備北元軍事力量對中原的騷擾和反撲,明朝「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
《明史·兵志》記載:「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裡,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也滿懷憂慮:「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透露出時刻對北元的防備之心。
(作者:歴史隨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歴史隨筆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