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為後世制定了15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呢?

2020-12-14 歴史隨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頒布了《皇明祖訓》,對後世皇帝們的施政方針做出了規範。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禮儀、皇族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特意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以上所述,頒行天下諸司。

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大明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

我們先來看看這15個不徵之國都有誰?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小琉球國(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百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汶萊)。

朱元璋為何會提出15個不徵之國?朱元璋明確地說道「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窮兵黷武,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終走向滅亡的教訓;還提到四方諸夷距離中國遙遠,偏居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當然這並不包括倘若四方蠻夷萬一對大明作出挑釁,這方面朱元璋也想到了,並做出了明確回答。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告諭各部大臣:「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發生在萬曆年間的韓戰便是如此,日本羽柴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大舉入侵朝鮮,打算以此為據地攻擊明朝。萬曆皇帝勃然大怒,派大明軍隊出國作戰擊敗日軍,將朝鮮李氏王朝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朱元璋以「祖訓」的形式,強化「不徵之國」的權威性,嚴令後世子孫「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誡大明後世繼任君主切忌「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東亞諸國應該「彼既不為中國患」,換取自身的安全穩定。

從根本上說,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徵之國」,是因為他必須要對繼任者和東亞諸國進行雙重約束,前者「不得無故而徵」,後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認識。朱元璋不只是給「興兵」劃定了紅線,還為東亞諸國明確了底線。

另一方面不徵之國的政策,與大明當時的處境密切相關。

明朝建國之初,國家剛剛經歷了元末的大動亂,可謂是百業凋敝、民不聊生,這時急需休養生息。然則勁敵北元虎視眈眈,蒙古統治者雖然退出中原,卻仍然控制著廣闊的北方草原,時刻都在想重新入主中原。史載: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因此北元和明朝以長城為界,東西萬裡,南北對峙。

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遺餘力地打擊北元,仍然無法根除北方邊境的危機。

為了防備北元軍事力量對中原的騷擾和反撲,明朝「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

《明史·兵志》記載:「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裡,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也滿懷憂慮:「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透露出時刻對北元的防備之心。

(作者:歴史隨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歴史隨筆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上圖_ 《皇明祖訓》之不徵之國細數15個國家,可以分為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等三個圈子。東北亞的圈子裡有朝鮮國(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兩國。東亞圈包括大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和小琉球國。
  • 明初訂立的「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一手創立錦衣衛,誅滅貪官15萬餘,卻為何被後世罵了幾百年
    這場禍端在那時的朱元璋看來,除了天災以外,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幕後的那些貪官汙吏,因為貪官汙吏,自己的家人盡數而亡,這才為日後朱元璋誅殺貪官15萬埋下了深深的伏筆,當時還是少年的他早就在心裡暗自許諾,倘若有一天自己能為官,自然要懲治小吏以洩心頭之恨,那時的他只是一名飢餓如仇的少年郎而已。古人常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 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那麼,「夏」為何又會和「華夏」組合在一起,逐漸成為漢民族乃至中國的代稱呢?原因是,商滅夏,周又滅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復夏」的旗號。原來,商是由東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與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而且據說周人的祖先曾經擔任過夏朝的農官,所以周打著夏的旗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周人「反商復夏」成功後,周朝自稱為繼夏,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就稱為諸夏了。
  • 朱元璋為何將國號定為大明?真的和《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有關嗎
    畢竟,那麼多的漢字,為何朱元璋偏偏選中"明"字作為國號呢?讀過金庸先生的名作《倚天屠龍記》,或看過相關影視劇的人,想必對這位武俠宗師筆下的朱元璋印象深刻。在小說裡,朱元璋是明教教主張無忌的手下,他深謀遠慮,又心狠手辣,用詭計離間了張無忌和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
  • 明朝收回雲南,放棄安南,陳朝為什麼被列為不徵之國?
    而交州呢,更加謎,當南漢割據南方的時候,皇帝劉龑認為交州不詳,於是放棄了交州,吳權自認為節度使,968年,當時宋朝已經統一大部分的區域,但是宋太祖沒有繼續南下的雄心,丁先皇這時候再交州建立丁朝年號太平
  • 朱元璋曾被封為吳王,為何國號是明朝而非吳朝?
    秦國的國號是周朝天子所定的,所以秦國統一天下後,命名為秦朝。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所以他的國號就被稱為大漢。曹操被封為魏王所以他的國家被稱為衛國。隋文帝稱帝前被稱為隨國公。李淵在建立唐朝之前被稱為唐國公。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而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同學為了混口飯吃,只好參加了郭子興起義軍。
  • 他只是一個老實農民,卻被朱元璋封為國公,死後追封為隴西王
    這個人沒有徐達這幫人的卓著戰績,幾乎沒有任何功勳,但竟然能和這些人並獲顯爵,這就究竟為何呢? ▲李文忠冠冕像清初所修的《明史》居然沒有這個人的傳記,關於他的記載,要不然就在他兒子的傳記中提到了一點,要不就是他老婆的傳記裡提到一點。此人的兒子就是明初名將李文忠,老婆是朱元璋二姐曹國長公主。
  • 對待明朝鐵桿小弟 朱元璋欽定了朝鮮國號 卻為何不肯封李成桂為王
    但是,一開始,朱元璋的洪武朝時期,同樣都是新建國的大明與朝鮮的關係卻並不融洽。至少在朱元璋這邊,就一直毫不掩飾自己對朝鮮的不滿。朝鮮的國號是朱元璋定的,可是朱元璋就是不封李成桂為王,而且還屢次威脅要發兵討伐。
  • 朱元璋上墳添了條魚,兒子朱棣搬家後,成了後世子孫的噩夢
    可以讓很多平時吃不起肉的底層百姓一解口腹之慾。 要知道南京距離北京足足有一千多公裡,古代可沒有飛機高鐵,就連公路交通也是沒有的,所以想要將貨物從南京運到北京,沒個十天半個月是不可能的,這還是快的,如果是慢的就要按月算了。
  • 朱元璋攻打廣東,大將問:能不能屠城?朱元璋悄悄說了10個字
    也就是說,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為徵南將軍,平定廣東等地,朱亮祖為其副將。廖永忠是朱元璋比較喜歡的一位將領。早在朱元璋剛起兵時,一路南下,在渡江時,面對元朝的水軍,朱元璋無計可施。此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帶著巢湖水軍前來投奔,幫朱元璋把元朝水軍打得落花流水,從此,廖氏兄弟變成了朱元璋麾下水軍翹楚。
  • 明朝最大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死後,為何被自己的主子朱元璋挖了墓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對於諸葛亮有著近乎傳神的描繪,諸葛亮,號臥龍先生,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博學多才,幫助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匡扶漢室江山,被追封為忠武侯,但是有這麼一個人,才能和諸葛亮不分上下。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個人就是劉伯溫,他幫助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
  • 朱棣為朱元璋鑿制的「神功聖德碑」,為何成了爛尾工程?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帝王中,朱棣雖然出身不正並且篡奪了侄子的帝位,但皇帝一職卻當的還相當不錯,更是成為後世不少人心中少有的明君。然而無論如何,或許是覺得自己「得位不正」的緣故,朱棣即位之後便開始了「作秀」之旅。
  •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而亡國,李世民同樣兵敗,為何卻被尊為千古一帝
    在江都的數年裡,楊廣更是再無從前徵青海越朔漠的膽氣和魄力,喪失一個男人起碼的鬥志與毅力,骨子裡傷春悲秋的文人秉性爆發出來,「大好頭顱,任誰斬之」,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怯懦、和苟延殘喘的絕望。他眾叛親離為寵臣側近所殺,又何足道?
  • 趙匡胤被贊為「仁主」,朱元璋被說成「暴君」,只因他們對待功臣的...
    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開國之君,若論功績,朱元璋明顯強於趙匡胤。宋朝基本上只有半壁江山,燕雲十六州從來沒有收復過,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明朝統一了南北,國土面積比宋朝大得多。
  • 朱元璋要蕩平島國,劉伯溫誓死阻攔,是真的嗎?
    朱元璋要蕩平島國,哪有後來的那麼多事情,劉伯溫誓死阻攔是真的嗎?在陰曹地府裡,估計朱元璋只恨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踏平日本這個破島,給後世帶來那麼大的傷害,想想自己的孫子萬曆能把日本打的300年不敢對中國有非分之想,不愧為老朱家的血脈,直到光緒年間中日甲午戰爭慘敗。
  • 隋唐為何拼命都要滅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然而,上天又給高句麗人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因為此時的幽州刺史是毋丘儉。對於毋丘儉,很多人也許並不熟悉,但他卻是三國時曹魏集團中的名將。毋丘儉因在遼東作戰立有大功,被封為幽州刺史,在覺察到了高句麗的企圖以後,毋丘儉主動出擊,討伐高句麗。
  • 沈萬三修城牆,又願意出資犒賞三軍,為何被朱元璋流放雲南呢?
    有人說,抄了他的家不更快捷嗎?大錯特錯,抄家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像沈萬三這樣日進萬金的人才能保證張士誠的長久之需。因此,他倆的關係很簡單,張士誠執政,沈萬三交稅,互惠互利。但是,這一套到了朱元璋這裡就不好使了。朱元璋已經是天下共主,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沈萬三在朱元璋眼裡不過就是一匹夫,他的一切隨時可以充公。
  • 西漢「七國之亂」教訓在前,朱元璋為何還分封同姓王
    這裡,讓人頗感匪夷所思的是,明朝在漢朝之後,「封藩制度」帶來的種種弊端,後世帝王都是「更有後人知警也」,可論機智勇武皆過人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卻為何就偏偏不知警劉邦當初由封藩制度帶來的深刻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