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訂立的「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2020-12-14 史海魅影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不徵之國」條例

「不徵之國」的訂立

明朝關於「不徵之國」的記載出現在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訓》,也就是使朱棣造反找到藉口的那本書,此書的主要用途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誡,換句話說,《皇明祖訓》在明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老朱家的家法,是超越任何書籍的存在,對明朝後世皇帝施政有著巨大影響,在此書中出現「不徵之國」的概念,後代君王可都是要賣面子給書中提及的國家。

明朝的「不徵之國」有朝鮮國、日本國、大小琉球等十五個國家,為什麼是這十五個國家「不徵」呢?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與明朝聯繫密切,而且向明朝納貢,其他國家呢?明朝時也知道其他國家的存在,只是這些國家要不是與明朝有仇恨(比如北元),要不就是離著遠、沒有任何交集(比如西伯利亞汗國)。當然,這十五個國家有個共同點就是國小、好欺負,在龐大明朝眼裡,這都是一群「小弟弟」,欺負他們「傷神」,也沒有成就感。

可笑的是,《皇明祖訓》雖然在洪武二十八年出版發售到全國,但也僅僅供朝廷內部成員閱覽,普通百姓、商人是無法接觸到此書的,因此明朝對外公布的「不徵之國」的概念雖然早在朱元璋初期就提出來了,但從未對外真正公布過「不徵之國」的概念,因此十五個「不徵之國」知道明朝存在這麼一個條款時也是在很久之後,最起碼朱元璋是看不見別的國家知道他的「友好」政策了。

「不徵之國」真的是不徵嗎?

如果單純的從文字本著意思出發,「不徵之國」確實象徵著不動用武力,但是看看《皇明祖訓》相關的內容,卻好像又與不徵相違背。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姑待之。——朱元璋《皇明祖訓》

從這段記載來看,對朝鮮不僅不是不徵,儼然有興師問罪的感覺,不只是對朝鮮國不客氣,對日本國、佔城國也是更加的不客氣,甚至還對安南國動用了武力。由於倭寇的存在,對於日本國動用武力也不為過,但明朝為何會對一直友好的朝鮮國不友善呢?

朝鮮國使臣圖

朝鮮與明朝交好,但也有一個過程,畢竟在明朝與朝鮮過之間曾經還隔著一個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明初,朱元璋希望高麗(朝鮮國前身)能夠幫助一起抗倭,而且提供了火藥原料,但收了東西的高麗王朝卻沒有任何行動。對於明朝來說,更可氣的是高麗王朝居然還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甚至在進貢明朝的文書內容錯寫成「白竺布三百匹」「禮送太府監」,咋一看沒有任何的問題,錯就錯在「太府監」上面,因為明朝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部門,恰巧元朝有這麼一個部門,是不是很尷尬。如果是送禮之人寫錯了送禮的名字,也許只是尷尬一下而已,但是換作一個國家來說,這就有可能引發戰爭。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警告當時的朝鮮國國王恭愍王:「若漢唐之夷彼,隋君之東徵,在朕今日,苟非詐侮於我,安肯動師旅以勞遠人,若不守己安分,妄起事端,禍必至矣」。這只是一件小事,朱元璋就想出兵討伐朝鮮國,為何朱元璋如此不滿朝鮮國呢?

明初朱元璋與高麗國王王顓互通使者,並且高麗國王也受到明朝的冊封,確立了兩個國家的宗藩關係。好景不長,高麗國王被國內大臣李仁人所殺,立王顓的養子辛隅為國王,而高麗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成為了李仁人。新國王繼位,封號卻需要明朝冊封,即便是李仁人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但也不敢招惹龐大的明朝,因此按例向明朝索要封號。事情開始也很順利,朱元璋派出使者去冊封高麗新國王,但明朝使者在歸國的路上卻被人殺害了。朱元璋豈能是吃這種啞巴虧的人,當即就把高麗國王的封號撤銷,並且不承認新國王的地位。

明朝周邊國家圖

高麗國王沒有「天朝上國」的冊封,國內也不會承認其地位的,因此辛隅只能轉投北元冊封。新帳舊帳一起算,明朝冊封的國王被李仁人說廢就廢了,朱元璋自然不會怎麼待見這位李仁人,弒君篡位還與北元不清不楚,不揍你,大明朝的顏面何存,因此兩國邊境都所有準備,以防止戰爭的發生。洪武二十一年,北元被明朝大將藍玉殲滅,隨便也把鐵嶺納入了明朝版圖,在當時,鐵嶺是明朝與高麗的敏感地帶,鐵嶺一直是高麗佔據。天真的高麗新國王想通過外交手段從明朝手中拿回鐵嶺,可想而知,這樣的想法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高麗為了重新獲得鐵嶺等遼東地區,集結4萬多人的遠徵部隊開始準備對明朝動武。如果李仁人繼續在後臺掌握高麗政權的話,朱元璋遲早會讓他知道什麼是大國風範,但還等朱元璋動手,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發動兵變就解決了李仁人,看來朝鮮國內還是有明白人的。李成桂掌握高麗政權後,改國號為朝鮮國,多次主動緩和與明朝的關係,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到朱棣執政時期,明朝與朝鮮關係回歸正常。

明朝北方防線

從明朝與朝鮮這段歷史可以看出,「不徵之國」明顯不是真的徵伐,如若明朝政府覺得過分之處,兵戎相見也是有的事情。明朝既然有必要武力威脅這些國家,為何還要設立「不徵之國」呢?

朱元璋為何設立「不徵之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明朝宣召各國的標準用語。

前面我們提到過,「不徵之國」的概念來源於《皇明祖訓》,此書是朱元璋為其後代所編纂,並且嚴令禁止後代做任何的改動,為了是教育後代不要窮兵黷武,無故而徵之。當然,朱元璋也吸取了元朝四方徵戰的教訓,比如元朝徵討日本的教訓,勞民傷財且意義不大。在朱元璋眼裡,「不徵之國」中的國家都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是拿下這些國家,實際治理起來也相當費勁,因此只要承認明朝為宗主國的地位,按時朝貢為何還要討伐呢?

上兵伐謀,朱元璋見慣了戰爭的殘酷,能夠用武力震懾住的國家,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與其爭奪地盤,何況明朝剛建立之初,還有實力相當的北元要對付,樹敵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在這些「不徵之國」中,明朝儼然成為了一個「大哥」,維護著本國安穩的同時,也承擔著其他國家的管理、仲裁、懲罰的職責。「不徵之國」中的朝鮮與安南國內發生政變,違背了朱元璋的原則,而且恰巧趕上朱元璋在國內大興胡藍黨案,兩國的做法正好戳中了朱元璋擔憂功臣謀權的心病,嚴厲之下更加嚴厲。

朱元璋劇照

生於貧窮之家,半生血戰沙場,朱元璋深知「創業」的艱辛,為讓子孫後代能夠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江山,也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不徵之國」的設立就是最好的鑑證。誠然,朱元璋為後世子孫著想的目的較大一些,但確實也維護了明初的國際秩序,與諸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彰顯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我是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皇明祖訓》明確提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自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其實,朱元璋在總結前朝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徵之國」的構想,構建和諧友好的聊天群,顯然很有必要。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為何為後世制定了15個不徵之國,所為何意呢?
    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禮儀、皇族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特意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以上所述,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大明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我們先來看看這15個不徵之國都有誰?
  •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萬曆年間一共發生了三次針對大明王朝西北、西南、東北等邊疆地區的大規模戰爭,也被稱為「萬曆三大徵」,這三場戰爭鞏固了大明帝國的疆土,然而也因為勞民傷財,讓明王朝國庫空虛,以致萬曆死後不久,明王朝就陷入內憂外困的局面中。
  • 和平外交:北宋與大理國關係為何如此密切?根源在哪裡?
    可能有的人不知道清平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官,用中原王朝的官制相比的話,南詔國的清平官實際上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可以說清平官是集政治、經濟等大權於一身的,其也是非常容易權臣專政的官職。比如後來滅亡南詔的鄭買嗣當時擔任的就是清平官這一職位。
  • 明治維新之初流產的徵韓計劃,西鄉隆盛破碎的徵韓之夢
    日本國的統治者始終對朝鮮半島抱有野心。公元7世紀中期曾有白村江之戰,這是日本插足朝鮮半島的一次失敗性嘗試。豐臣秀吉稱雄日本列島完成統一大業後,也挾佘威兩度入侵朝鮮半島,最終也未得手。 但日本的野心家們從不甘心屈居島國,他們始終對海峽對面的朝鮮半島乃至大陸虎視眈眈,企圖有朝一日重新將遠徵大陸提上日程。
  • 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開玩笑嗎?韓國人怎麼不把宇宙都說是他們的?該不會忘記古朝鮮還是中國的吧?可能又有韓國人跳出來說:附屬國不等於屬於中國。其實韓國不僅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同樣也當過中國的藩屬國。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藩屬國我們先搞清楚這個概念,「藩屬國」是最早的屬國形式,最典型的就是西周的諸侯國,於周王朝而言他們就是藩屬國。即對王族和功臣分封邦國,像齊、魯、燕、蔡、虢都是,藩屬國可以管理自己的內政,宗主國也不會幹涉的,外交、經濟和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宗主國的制約。
  • 謝樂天:日本國「令和外交」的變與不變 @大外交智庫·第2期
    二、兩版《外交藍皮書》「日本外交六大領域」概述(一)令和元年《外交藍皮書》「日本外交六大領域」基本情況該版藍皮書將日本外交的六大領域確定為強化日美同盟以及推進同盟國和友好國網絡化(日米同盟の強化及び同盟國・友好國のネットワーク化の推進);強化與鄰國的關係(近隣諸國との関係強化);推進經濟外交
  • 美國所謂的「和平協議」能否真的為動蕩的中東打開和平之門,還要打...
    新華社開羅9月16日電 (國際觀察)美國「政治秀」能給中東送去和平嗎  新華社記者華盛頓當地時間9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主持了以色列同阿聯和巴林關係正常化協議的籤署儀式。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推動阿聯和巴林同以色列建交,很大程度上是川普政府出於總統大選考慮而上演的「政治秀」。
  • 「習式外交」的國學課:揚帆但信風
    在這張「習式外交」的成績單中,習大大親和、優雅的舉止,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宣揚,無不讓各國人民眼前一亮。國際上也颳起了一陣「中國古典文化風」。那麼,你知道他在各種外交場合中的旁徵博引都出自哪些典故嗎?出處:1916年9月,孫中山到海寧鹽官觀看錢江大潮,回上海後寫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相信,在兩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俄關係一定能夠繼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更好造福兩國人民,更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然而,策略的選定真的正確而有效嗎? 1.首先:筆者以為,劉邦應對匈奴之策存在不足,這種策略失敗直接推動了和親政策的提出。他在任用人才時懷有疑心,欠缺周全考慮。 漢初雖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薄弱,但未必不能施巧計與匈奴周旋。「漢初三人傑」、盧綰、彭越等人皆為世之英才,良將強兵皆有之,高祖偏偏疑而不用,一意孤行。 戰役的失敗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帥的決策失誤,他的剛愎自用、狂傲自大不僅使良臣失心,更是漢王朝初期屈辱外交的誘因之一。
  • 從「朝貢和平」到決戰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
    其時,有一項最重大的要素,決定初生的華夏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戰略和外交:與匈奴相比,漢的戰爭實力顯著羸弱。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裡,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禦」——主要依靠外交的防禦,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便不遭到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模武力入侵和破壞。無疑,在廣義的戰略形態和精神氣質上,「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是「孫子」式的。
  • 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不用肌肉筋腱收縮之力
    解決這一「適度」問題的原則就是「用意不用力」。行拳時只要記住了這五個字,既有貫徹要領的心、意、氣,又不用力勉強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悟,就容易做到恰到好處。第二,「不用力」就是儘量放鬆、省力。實際上,人的任何活動都有力的推動,不要說打太極拳,即使是休閒性散步,如果腰腿一點支撐力都沒有,恐怕連站都站不住,人都會軟倒在地上,還能邁步嗎?所以客觀地說,散步還是用了力的。
  • 外交奇才:一代名相富弼縱橫捭闔瓦解遼夏同盟
    由於雙方交涉深入務實,和約訂立後,產生了很強的約束力。數十年後,蘇軾所撰《富鄭公神道碑》說:「增幣二十萬,而契丹平。北方無事,蓋又四十八年矣。契丹君臣至今誦其語,守其約不忍敗者,以其心曉然,知通好用兵利害之所在也。」「增幣二十萬」,這是當時雙方談判的結果。與澶淵之盟一樣,這次「熙寧增幣」歷來也聚訟不已,花錢買和平,宋朝這一特有的現象到底意味著什麼,或許永遠是見仁見智的話題。
  • 美國外交的教訓:理想終要回歸現實
    但是,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外交經驗卻為國際關係提供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素材。不同於歐洲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發展而來的權力均勢,美國的外交經驗更多地呈現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替,其調整變化之頻繁令人目不暇接。但是,這種變化絕非人們一般認為的「現任推翻前任」這樣簡單,而是以對現實需要的謹慎評估為基礎做出的選擇。本文即從美國登上世界舞臺之初入手,為讀者梳理和分析美式外交的變與不變。
  • 阿福說內家拳之 「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學內家拳的尤其是學太極的拳友們對「用意不用力」,「放鬆」之類的拳經歌訣一定很熟悉。很多人把它們作為練拳的要義和指南。打拳時時刻提醒著自己:「要放鬆,用意不用力。」 阿福在學真傳內家拳前對於「用意不用力」也是一頭霧水。估計也是跟「放鬆」一個意思,不要用力就是了。
  • 並非示弱謙卑就能獨善其身,「戰狼式外交」標籤應該撤掉了
    「戰狼式外交」詞彙出現,表現了一小撮卑躬屈膝的人物,容不得中國外交取得話語權,總天真的認為在各個方面的國際衝突中,繼續韜光養晦,不激怒對方,就能贏得和平的發展機會。這種幼稚的想法,估計連剛學歷史的中學生都能予以駁斥,中國歷史上,外交軟弱的朝代哪個獨善其身了?
  • 頓文聰:司隸校尉初設之謎新探 ——以徵和四年前後的政治、政策與官制為中心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探究司隸校尉初設之謎,就必須從最早最確信的史料出發,也就是從漢武帝徵和四年前後的政治局勢出發,探求司隸校尉設置前後的政治動機與背景,若此方能合理解決其初設之謎。司隸校尉初設職能之一,即是「捕巫蠱」,這令我們很容易與漢武帝徵和元年開始的「巫蠱之禍」聯繫起來。
  • 火影中鐵之國中立是軟弱的表現?其實蘊含武士道精神和外交智慧
    另外,鐵之國的鄰國也不強,鐵之國主要的鄰國一個是瀧之國,劇情中介紹的不多,曉組織成員角都是從那叛逃的以及七尾重名的人柱力芙也是這個村子的,但除此之外也並無其它特別強大的實力,另一個領國是音之國,音之國音隱村是大蛇丸建的,但大蛇丸離開後早已群龍無首,只剩一具空殼,不足為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