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初流產的徵韓計劃,西鄉隆盛破碎的徵韓之夢

2020-12-14 騰訊網

日本與朝鮮之間相隔對馬海峽,自古以來,交往密切。日本國的統治者始終對朝鮮半島抱有野心。公元7世紀中期曾有白村江之戰,這是日本插足朝鮮半島的一次失敗性嘗試。豐臣秀吉稱雄日本列島完成統一大業後,也挾佘威兩度入侵朝鮮半島,最終也未得手。

但日本的野心家們從不甘心屈居島國,他們始終對海峽對面的朝鮮半島乃至大陸虎視眈眈,企圖有朝一日重新將遠徵大陸提上日程。

一、西鄉隆盛的徵韓夢

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通過對馬藩主維繫與朝鮮的邦交,兩國關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但到了1873年10月,日本國內徵韓論驟然泛起。

就連明治政府中也有人以朝鮮"無禮"、"侮日"為口實,提出徵韓之論調。

政府成員中圍繞著是否徵韓分裂成兩個陣營。被沒落的武士階級視為精神領袖的西鄉隆盛是徵韓派的領袖。舊武士階級試圖利用這一機遇,迫使政府採取軍事行動。

這樣一來,沒落的武士們可以憑藉自身的尚武精神和能徵慣戰的本領,重新恢復武士在社會中的領袖地位,同時也可以使破落的武士們擺脫目前在國內的沒落處境。

西鄉隆盛在徵韓派中最為堅決。他提出先派遣問罪使臣赴朝,他本人願親自擔任問罪使者,桐野利秋願充當副使。如果使臣被朝鮮政府殺害,日本可藉此派遣遠徵軍徵討朝鮮。

政府成員中以徵韓論為線,分成兩大陣營。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參議西鄉隆盛等人屬於強硬的徵韓論者;右大臣巖倉具視,參議木戶孝允、大限重信、大藏大臣大久保利通等人則是反對派。

雙方爭執不下,各不相讓。

由於當時在日本國內,西鄉等"徵韓論"一派把持留守政府,巖倉具視等人正在西歐各國考察,"徵韓論"佔據上風。1873年8月1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派遣西鄉為赴朝問罪使,天皇已御筆批准,但須等巖倉大使回國後正式付諸實施。

大久保利通應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之召,5月下旬由德國提前回國,但因孤掌難鳴,不得已到箱根洗溫泉去了。7月間,木戶孝允也應召提前回國,雖四處奔走呼號也無法扭轉局勢,萬般無奈只好抱病回家,單等巖倉具視歸國後再做打算。

正當西鄉等"徵韓派"認為大局已定即將駕舟出使問罪之際,9月13日,巖倉一行匆匆返回日本。

二、巖倉具視的反擊

巖倉考察團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木戶孝允聯手舉薦大久保利通就任參議一職。因為不是參議,就沒有出席內閣會議的資格。為了增強內閣中反西鄉派的實力,為人機敏、精於權謀的大久保入閣乃是當務之急。西鄉派也看出巖倉等人的用意,

為抵消大久保入閣的影響,立即照葫蘆畫瓤在大久保入閣第二天也將"徵韓派"主將外務卿副島種臣拉入內閣,出任參議。

"徵韓派"和"內治派"針鋒相對的衝突,發生於10月4日的內閣會議上。大久保利通發表了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說,一一列舉出"徵韓"將為明治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番入情入理的慷慨陳詞並沒有動搖西鄉等人的徵韓決心。

情緒激昂的西鄉隆盛認為,如此國家大事,刻不容緩,堅決主張即刻出使朝鮮。

當天的內閣會議未能取得一致,決定次日開會再議。10月15日上午10點,內閣會議繼續召開。

西鄉僅提交了使韓意見書,而不出席會議,並以若主張不被通過則辭去參議之職相威脅。

大久保利通在會上說:"外徵一起,必然加重賦稅,亂發外債、紙幣,國民將加重其負擔,恐將發生大騷亂。

所以,應暫緩徵韓,振興國內產業,整備武器和軍艦。"強烈反對西鄉的"徵韓論"。

但與會的大多數參議副都表態支持西鄉的主張。主持會議的三條實美左右為難,大久保堅持己見,並表示若不採納他的意見也將斷然辭職,說完拂袖離去。考慮再三,三條認為西鄉的去與留,對政府關係重大,便接受了西鄉的意見書。

17日,內閣第三次開會討論徵韓事宜。三條和西鄉等"徵韓派"參議與會。巖倉未參加會議,大久保、木戶和大限等人則提出辭呈。

會議完全被"徵韓派"所控制,他們看來穩操勝券。西鄉請求三條實美將閣議立即上奏天皇批准,但三條面對大久保等人的辭呈面露難色,請求西鄉延緩一天,上奏。

延續的這一天,對兩派來說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優劣轉化的一天。

三、天皇的最終決定

作為政府老臣,當天夜晚,三條美實走訪兩派領袖巖倉和西鄉,希望彌合雙方的矛盾。結果雙方互不相讓,三條只好怏快而回。第二天早晨,三條稱病臥床,無法將閣議上奏天皇。

次日,大久保前去探病,回家後在日記中寫道:"(三條)完全是一副精神錯亂的樣子。"

政府內部因是否"徵韓"而搞得矛盾重重,使許多人束手無策。足智多謀的大久保卻認為扭轉敗局的時機已到。他立即勸說薩摩藩出身的宮內少輔吉井友實,動員天皇去三條宅邸探望病情,然後請天皇任命巖倉具視代理太政大臣。

這恐怕也正是三條美實的意思,他本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也寫到,自己並不支持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巖倉具視一派在朝中得勢,壓倒西鄉隆盛的"徵韓派"。最終再交由天皇來決定結果。

果不其然,巖倉具視在擔任代理大政大臣後,朝中局勢一下子變得十分明朗了。天皇也順應內閣的意思,決定暫時放棄對朝鮮半島的遠徵。

隨後,在巖倉發表天皇聖裁結果的內閣會議上,面對難以挽回的敗局,西鄉痛心疾首地說:"長袖者(指巖倉等反對派),誤大事。"話畢,揮袖而去。第二天,西鄉隆盛就向天皇提交了辭呈,退居故鄉鹿兒島去了。副島種臣、後藤象二郎、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人也先後稱病辭去政府中的職務。

大久保等"內治派"完全掌握了政府大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明治六年十月政變"。

結語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胎死腹中的"徵韓計劃"似乎從一開始就是行不通的。西鄉隆盛僅僅考慮到了徵韓戰爭能夠恢復日本武士階級的特權,卻全然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場戰爭會給新生的明治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時的朝鮮雖然國力不濟,像清王朝一樣奄奄一息,但在明治政府剛剛成立後,國內工業勢力尚未成長起來的時候,發動一場大陸戰爭,無疑會將整個國家拖入深淵,使日本重新淪為任由歐美擺布的半殖民地國家。

正如大久保利通所言,當時的日本面臨問題並不是對外戰爭掠奪資源,而是如何解決封建時代殘存下來的數量龐大的武士階級的特權問題。

而當武士階級與新政府的矛盾無法化解的時候,一場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了。

參考資料:《日本史》、《日本帝國的興亡》、《菊與刀》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三傑,戊辰戰爭的功臣西鄉隆盛,為何最後卻掀起了內戰?
    近代的時候,日本積極學習西方,進行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他甚至以弱博強打敗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沙俄。繼而入侵朝鮮,企圖霸佔中國。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很值得探討的。在這個改革中,曾經湧現出三位傑出的人物。分別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更值得研究。
  • 明治維新的功臣,亦是西南戰爭的叛賊,最後的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
    如果提起明治維新,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倒幕戰爭和維新運動,以及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中,如同星辰般耀眼的人傑們。這其中維新三傑最為著稱,也就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以及出身薩摩的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他曾經為幕府效力,其後又投身於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中也有頗多的功績。
  • 西鄉隆盛鼓吹進攻朝鮮?這其實是大久保利通和長州閥的偷換概念
    打那之後歷代史學家都認為,西鄉隆盛是日本「徵韓論」的代表人物,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歷史會發現,西鄉隆盛這一輩子做得最多的應該是和人談判,而不是直接上去和誰開打。那麼既然如此,西鄉隆盛怎麼就成了徵韓論的支持者?這個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 西鄉隆盛和日本人英雄觀
    縱觀這一切,可以說西鄉隆盛在其中縱橫捭闔,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因此,西鄉隆盛成為了明治天皇御駕前的第一功臣。如果只是到此為止,可以說西鄉隆盛還是功莫大焉,但不巧的是,在「徵韓論」(指明治初期,當時未隨巖倉使節團出訪歐洲的日本留守政府高官,急進派軍人領導者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人,因向鎖國的只尊大清王朝的朝鮮半島以「大日本皇帝」之名義提出建交遭拒,從而提出的出徵朝鮮,用武力打開朝鮮大門的政治主張。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事實上,明治維新與歷史上許多大變革一樣,觸動了某些舊有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以內戰收場。具有日本特色的是,內戰雙方均宣布效忠明治天皇,並且曾經並肩作戰。其中曲折,要從明治初年開始談起了。
  • 明治的近代化與西鄉隆盛
    至少在上述四個事件當中,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西鄉隆盛的情況。進一步來看,1877年在西南戰爭中打敗西鄉軍的是農民軍,而如果沒有「留守政府」中權勢最大的參議兼陸軍大將西鄉隆盛的同意,日本不可能引入徵兵制、組編出農民軍。 如此看來,西鄉隆盛在明治維新的所有近代化政策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且,西鄉隆盛的功績絕不僅僅是下屬做事、上司領功這麼簡單。
  • 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是如何鬧崩的?
    此文是飛春讀傳《西鄉隆盛之死》的第⑨篇。一、價值不比往昔西鄉隆盛之死,在其最後一次出山完成廢藩置縣時,就已經初見端倪了。
  •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1873年6月,朝廷圍繞是否出兵朝鮮半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即「徵韓論」。日本繪製的徵韓論論證的明信片為了穩固根基,積蓄實力,以伊藤博文等代表的新勢力反對出兵,並針對贊成出兵的西鄉隆盛等人展開瘋狂的輿論攻勢。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都是哪三個人?
    這次維新始於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自上而下」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作為「最聰明的學生」,日本快速學習歐美先進技術,推行工業化,生活方式歐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逐漸讓日本脫離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機,並在20世紀初迅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
  • 西鄉隆盛之死①:西鄉的首次婚姻,為啥以失敗告終?
    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大佬,西鄉隆盛,他用一生的奮鬥和悲劇的結尾,留在歷史上一個永遠的英雄。今天起,飛春讀傳將講述西鄉隆盛的一生。主要為你解答,他為什麼是英雄,英雄如何誕生,如何落幕,他做了什麼,為啥他的一生最終必須走向悲劇,以及為啥在他死後的今天,仍然還令日本人念念不忘。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另一方面,早在豐臣秀吉時期的對外侵略就以失敗告終,所以日本武士一直以「徵韓」和「復仇」為目標,以西鄉隆盛為首的士族出身人士主張「徵韓論」,希望以對外侵略戰爭轉化矛盾,最終這一提議被否決後,導致大量藩士引咎辭職,當時武士和朝廷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叛亂的武士發動了西南戰爭。
  • 日本的庶民英雄西鄉隆盛,從普通百姓到維新三傑的波瀾一生
    1862年,繼任薩摩藩藩主之位的島津久光正在施行著勤王方針,並任用了西鄉的好友大久保利通、小松帶刀等謀臣,進行著「公武合體」的活動,在眾人的要求下,有著巨大名望的西鄉被召回了薩摩藩。原本島津久光希望西鄉能夠幫助他進行入京勤王的活動,但西鄉沒有執行久光的計劃,而是參加了在大阪舉行的「尊王攘夷」的活動。久光一怒之下,將西鄉流放到德之島,後來又改到衝永良部島。
  • 皇權與明治維新
    1873年7月28日頒布《地稅改革法令》後,社會上反對之聲高漲,政府壓力驟然加大。政府參議西鄉隆盛認為,改革觸犯了士族利益,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士族生亂,而最為現實的辦法便是禍水外引,目標則是朝鮮,理由是朝鮮自1869年以來拒收日本國書(33)屬「傲慢無禮」,1873年5月又在朝鮮草梁的倭館牆壁上張貼布告,侮辱日本「受制於人而不恥」,是「無法之國」。
  • 近代日本變法人物西鄉隆盛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者:吹雪(西鄉隆盛)(一)西鄉隆盛其人西鄉隆盛出生於薩摩鹿兒島市下加治屋叼一個下級武士家庭。
  • 明治維新150年︱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19世紀初,日本各藩和幕府都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三四十年代,調所廣鄉和村田清風分別在薩摩和長州實施財政改革,兩者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兩藩都從走私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其實在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日本實行鎖國政策。鎖國時代共有4處港口對外開放,即長崎口、對馬口、松前口、琉球口。
  • 幕末時期的傳奇之人,為明治維新指明方向的日本奇才——坂本龍馬
    如果提到日本的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在歷史上揚名已久的「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這三人都是戊辰戰爭和明治維新的元勳,也是奠定了近代日本雛形的人。
  • 明初訂立的「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 王陽明的學說,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嗎?
    1883年,三宅雪嶺出版《王陽明》一書,通過列舉西鄉隆盛、高杉晉作等曾學習王陽明學說的例子,首次試圖在陽明學與明治維新之間建立聯繫。他說:「在幕府藩制衰頹的同時,學術也隨之拘束弛廢。 維新時挺身而出的人,大多都修陽明良知學。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