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朝鮮之間相隔對馬海峽,自古以來,交往密切。日本國的統治者始終對朝鮮半島抱有野心。公元7世紀中期曾有白村江之戰,這是日本插足朝鮮半島的一次失敗性嘗試。豐臣秀吉稱雄日本列島完成統一大業後,也挾佘威兩度入侵朝鮮半島,最終也未得手。
但日本的野心家們從不甘心屈居島國,他們始終對海峽對面的朝鮮半島乃至大陸虎視眈眈,企圖有朝一日重新將遠徵大陸提上日程。
一、西鄉隆盛的徵韓夢
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通過對馬藩主維繫與朝鮮的邦交,兩國關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但到了1873年10月,日本國內徵韓論驟然泛起。
就連明治政府中也有人以朝鮮"無禮"、"侮日"為口實,提出徵韓之論調。
政府成員中圍繞著是否徵韓分裂成兩個陣營。被沒落的武士階級視為精神領袖的西鄉隆盛是徵韓派的領袖。舊武士階級試圖利用這一機遇,迫使政府採取軍事行動。
這樣一來,沒落的武士們可以憑藉自身的尚武精神和能徵慣戰的本領,重新恢復武士在社會中的領袖地位,同時也可以使破落的武士們擺脫目前在國內的沒落處境。
西鄉隆盛在徵韓派中最為堅決。他提出先派遣問罪使臣赴朝,他本人願親自擔任問罪使者,桐野利秋願充當副使。如果使臣被朝鮮政府殺害,日本可藉此派遣遠徵軍徵討朝鮮。
政府成員中以徵韓論為線,分成兩大陣營。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參議西鄉隆盛等人屬於強硬的徵韓論者;右大臣巖倉具視,參議木戶孝允、大限重信、大藏大臣大久保利通等人則是反對派。
雙方爭執不下,各不相讓。
由於當時在日本國內,西鄉等"徵韓論"一派把持留守政府,巖倉具視等人正在西歐各國考察,"徵韓論"佔據上風。1873年8月1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派遣西鄉為赴朝問罪使,天皇已御筆批准,但須等巖倉大使回國後正式付諸實施。
大久保利通應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之召,5月下旬由德國提前回國,但因孤掌難鳴,不得已到箱根洗溫泉去了。7月間,木戶孝允也應召提前回國,雖四處奔走呼號也無法扭轉局勢,萬般無奈只好抱病回家,單等巖倉具視歸國後再做打算。
正當西鄉等"徵韓派"認為大局已定即將駕舟出使問罪之際,9月13日,巖倉一行匆匆返回日本。
二、巖倉具視的反擊
巖倉考察團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木戶孝允聯手舉薦大久保利通就任參議一職。因為不是參議,就沒有出席內閣會議的資格。為了增強內閣中反西鄉派的實力,為人機敏、精於權謀的大久保入閣乃是當務之急。西鄉派也看出巖倉等人的用意,
為抵消大久保入閣的影響,立即照葫蘆畫瓤在大久保入閣第二天也將"徵韓派"主將外務卿副島種臣拉入內閣,出任參議。
"徵韓派"和"內治派"針鋒相對的衝突,發生於10月4日的內閣會議上。大久保利通發表了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說,一一列舉出"徵韓"將為明治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番入情入理的慷慨陳詞並沒有動搖西鄉等人的徵韓決心。
情緒激昂的西鄉隆盛認為,如此國家大事,刻不容緩,堅決主張即刻出使朝鮮。
當天的內閣會議未能取得一致,決定次日開會再議。10月15日上午10點,內閣會議繼續召開。
西鄉僅提交了使韓意見書,而不出席會議,並以若主張不被通過則辭去參議之職相威脅。
大久保利通在會上說:"外徵一起,必然加重賦稅,亂發外債、紙幣,國民將加重其負擔,恐將發生大騷亂。
所以,應暫緩徵韓,振興國內產業,整備武器和軍艦。"強烈反對西鄉的"徵韓論"。
但與會的大多數參議副都表態支持西鄉的主張。主持會議的三條實美左右為難,大久保堅持己見,並表示若不採納他的意見也將斷然辭職,說完拂袖離去。考慮再三,三條認為西鄉的去與留,對政府關係重大,便接受了西鄉的意見書。
17日,內閣第三次開會討論徵韓事宜。三條和西鄉等"徵韓派"參議與會。巖倉未參加會議,大久保、木戶和大限等人則提出辭呈。
會議完全被"徵韓派"所控制,他們看來穩操勝券。西鄉請求三條實美將閣議立即上奏天皇批准,但三條面對大久保等人的辭呈面露難色,請求西鄉延緩一天,上奏。
延續的這一天,對兩派來說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優劣轉化的一天。
三、天皇的最終決定
作為政府老臣,當天夜晚,三條美實走訪兩派領袖巖倉和西鄉,希望彌合雙方的矛盾。結果雙方互不相讓,三條只好怏快而回。第二天早晨,三條稱病臥床,無法將閣議上奏天皇。
次日,大久保前去探病,回家後在日記中寫道:"(三條)完全是一副精神錯亂的樣子。"
政府內部因是否"徵韓"而搞得矛盾重重,使許多人束手無策。足智多謀的大久保卻認為扭轉敗局的時機已到。他立即勸說薩摩藩出身的宮內少輔吉井友實,動員天皇去三條宅邸探望病情,然後請天皇任命巖倉具視代理太政大臣。
這恐怕也正是三條美實的意思,他本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也寫到,自己並不支持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巖倉具視一派在朝中得勢,壓倒西鄉隆盛的"徵韓派"。最終再交由天皇來決定結果。
果不其然,巖倉具視在擔任代理大政大臣後,朝中局勢一下子變得十分明朗了。天皇也順應內閣的意思,決定暫時放棄對朝鮮半島的遠徵。
隨後,在巖倉發表天皇聖裁結果的內閣會議上,面對難以挽回的敗局,西鄉痛心疾首地說:"長袖者(指巖倉等反對派),誤大事。"話畢,揮袖而去。第二天,西鄉隆盛就向天皇提交了辭呈,退居故鄉鹿兒島去了。副島種臣、後藤象二郎、板垣退助、江藤新平等人也先後稱病辭去政府中的職務。
大久保等"內治派"完全掌握了政府大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明治六年十月政變"。
結語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胎死腹中的"徵韓計劃"似乎從一開始就是行不通的。西鄉隆盛僅僅考慮到了徵韓戰爭能夠恢復日本武士階級的特權,卻全然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場戰爭會給新生的明治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時的朝鮮雖然國力不濟,像清王朝一樣奄奄一息,但在明治政府剛剛成立後,國內工業勢力尚未成長起來的時候,發動一場大陸戰爭,無疑會將整個國家拖入深淵,使日本重新淪為任由歐美擺布的半殖民地國家。
正如大久保利通所言,當時的日本面臨問題並不是對外戰爭掠奪資源,而是如何解決封建時代殘存下來的數量龐大的武士階級的特權問題。
而當武士階級與新政府的矛盾無法化解的時候,一場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了。
參考資料:《日本史》、《日本帝國的興亡》、《菊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