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貢和平」到決戰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

2021-02-07 文化縱橫

✪ 時殷弘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從春秋、戰國、暴秦直至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國經過其間連續近600年的戰亂、毀壞、凋敝及暴政,處於構建一個統一、安寧、繁榮和長壽的新帝國的極重大歷史關頭。其時,有一項最重大的要素,決定初生的華夏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戰略和外交:與匈奴相比,漢的戰爭實力顯著羸弱。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裡,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禦」——主要依靠外交的防禦,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便不遭到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模武力入侵和破壞。無疑,在廣義的戰略形態和精神氣質上,「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是「孫子」式的。但從事後來看,這也可以被稱作歷史性大反攻之前「韜光養晦」式的漫長前奏,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武帝發動一次次大規模遠程打擊,以至最終決戰決勝,擊毀作為大帝國的匈奴,永久結束它對漢帝國乃至華夏的近乎致命的威脅。


「防禦外交」的開啟


整個這番史事有個千年背景,那就是近700年裡華夏在匈奴面前總的戰爭力量劣勢,還有同樣長久的世紀性鬥爭。匈奴有其在史籍上被含混地稱呼或寬泛地界定的祖先和親族:《史記》所說的山戎、獫狁、葷粥,商人所說的鬼方、混夷、獯鬻,周人所說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等等;也有史學家將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的異民族統稱為匈奴,其起源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經過多世紀的聯盟、分解、徵服融合和發展等等,到戰國時代後期,匈奴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多血緣多語言的遊牧部族聯盟。可以說,至少從「華夏盟友」襄助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而西周滅亡開始,匈奴與華夏族諸侯國或帝國進行了長達七個世紀的、以暴力摩擦和大規模衝突為首要特徵的鬥爭。七個世紀裡,這文明衝突和政治爭鬥從未真正決勝,遊牧蠻夷大體上佔有優越的戰略或軍事位勢,農耕華夏則有過寥寥數次可稱輝煌的戰略性反攻,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前214~215年,蒙恬率軍30萬大規模遠徵,從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以至如《過秦論》所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然而,「蒙恬死,諸侯畔(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 (《史記·匈奴列傳》)不僅如此,前不久創立的正式的匈奴國家在雄才大略、兇猛無情的冒頓單于統領下,崛起為強大的匈奴帝國,並發動急劇的武力擴張,特別是「大破滅東胡王」,同時開始大規模蠶食中國領土,「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遂侵燕、代。」(同上)帝國伊始,面對擁有騎兵大軍幾十萬,且作為漢初諸異姓王叛亂的直接戰略夥伴或戰略後盾的冒頓匈奴,高祖曾不聽傑出的邊防戰略家劉敬規勸,於公元前200年貿然親率大軍20餘萬徵伐匈奴。結果,「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憑天才謀略家陳平的奇計才得以逃脫七日之圍。(《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滅頂之災的巨大風險過後,高祖採納劉敬之策,開啟了一種「孫子」式的外交防禦,一種在中國歷史性羸弱時期裡作為大戰略的「綏靖」政策,它對華夏民族和漢帝國來說是低成本的,但對皇帝私家而言卻非如此:


高祖曰「善」的劉敬之策,一是和親:「以長公主(高祖呂后女魯元公主)妻之(指冒頓),厚奉遺之,彼知漢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單于正妻),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二是朝貢:「(匈奴)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漢多餘而匈奴少有的財貨)數問遺(多次撫問贈送),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所期望的戰略/外交效果是或主要是和平,「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這就是「精緻迂迴」、「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或可曰軍事實力劣勢規定的「孫子」式外交,同時也是「國家理由」指導下的忍辱負重的戰略現實主義。起始貫徹之中僅因呂后的親情而打了個「兵不厭詐」性質的折扣:「呂后日夜泣……上(高祖)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公元前198年,高祖「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朝貢和平時代由此開始,「冒頓乃少(稍)止。」(《史記·匈奴列傳》)


朝貢與徵戰的交替反覆


幾乎從一開始,直至漢帝國到武帝在位中期發起大反攻,朝貢和平始終是一種脆弱的和平,間有大規模的武裝衝突甚至有限戰爭,因為匈奴的文化習俗、遊牧生存條件和軍事強勢地位必然導致它間或大舉入侵和劫掠。然而,對漢帝國和農耕華夏這樣的大規模武力侵害仍待朝貢和平開啟過後約20年,此前它僅經歷了隨高祖去世而來的一項潛在危機:在「漢初定,故匈奴以驕」的大背景下,冒頓依據與漢設定的「昆弟」關係而遣書呂后,「妄言」要將匈奴「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收繼婚」習俗應用於這位高祖遺孀、漢帝國太后。結果「高后大怒」,欲「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只是名將季布急諫漢廷武力遠不敷用,這位「為人剛毅」、殺伐決斷的女主才貶稱自己「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不足以自汙」,同時隱忍延續這羞辱性的朝貢和平,「復與匈奴和親。」 (《史記·呂太后本紀》;《漢書·匈奴傳上》)


漢文帝於公元前180年即位後,即「復修和親之事」,然而三年不滿,匈奴帝國就大舉入侵漢地,「殺略(掠)人民」。於是文帝這位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自律、惜下愛民的偉大君主斷然展露了他的武德勇氣,「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進軍擊敵。事情以匈奴軍隊撤退和文帝被迫調兵彈壓某諸侯王叛亂而告中止,朝貢和平在即將死去的冒頓單于遣書表示「原(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之後旋即恢復,包括給剛繼匈奴主位的老上稽粥單于送去宗室女公主充作其後。就此,漢廷戰略討論的壓倒性共識在於,弱者必須擁有和平,哪怕是朝貢式的:「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和親甚便。」(《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166年,和平再度破裂:老上單于親率14萬騎兵大舉入侵漢地,燒殺擄掠一直打到漢都長安附近三百裡。已經顯示過「雙重戰略」的文帝再度被迫堅決抵抗,調遣和部署兩股大軍,分別「軍長安旁以備胡寇」和「大發車騎以擊胡」。搭箭在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因匈奴大軍撤退和漢軍「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而中止;隨後,便是單于復言和親事與文帝答覆「前事……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歡)」,兩帝國相約「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約者殺之,可以久親。」 (《史記·匈奴列傳》)這可以說完全是個基於互不侵犯和戰略劃界,並有違約制裁規定的朝貢和平條約體制。不過,匈奴帝國一如既往不憚背約,朝貢和平也一如既往脆弱可斷。公元前158年,老上單于死後即位的軍臣單于「絕和親」,大舉入侵漢邊,於是軍事/外交事態的老模式——匈奴殺掠漢民、漢軍挺進邊境、匈奴撤往塞外、漢廷收兵罷徵、朝貢和平恢復——又重複一遍。不過這一次,恢復朝貢和平是由公元前157年繼位的漢景帝成就的。他先挫敗吳楚七國之亂中趙王與匈奴「合謀入邊」的陰謀計劃(「漢圍破趙,匈奴亦止」),然後「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史記·匈奴列傳》)

大破匈奴與華夏存續


多少令人驚異,景帝時期的朝貢和平是一段「漫長的和平」:歷時約15年,「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接下來約15年的過渡時期,對至少長達約600餘年的廣義匈奴與華夏民族之間的鬥爭而言,亦對蒙恬遠徵開始華夏帝國與匈奴帝國之間的「漢匈百年戰爭」而言,皆是一個歷史性根本轉折時期。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繼位,隨即完全延續朝貢和平;可是七年過後(公元前133年),軍臣單于在內應配合、鯨吞邊邑的誘惑下發十萬騎兵大舉入侵。武帝隨即部署三十餘萬大軍,意欲進行一場奇襲式的大規模伏擊戰;然而,單于「識破漢兵謀」率軍撤往塞外,「以故漢兵無所得」。自此,「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總共歷時近70年的朝貢和平終告破裂。(《史記·匈奴列傳》;《史記·韓長孺列傳》)


漢武帝的根本特質不是外交家,而是「戰爭霸王」。對天然容易接受「孫子」式戰略和儒家政治文化的農耕華夏來說,當時擁有這麼一位在其史上罕見的戰爭霸王是歷史之幸,因為他將發動大反攻,去擊破農耕華夏多個世紀的一大(甚或首要)致命威脅——喜戰善戰的廣義匈奴和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儘管他在完成偉業之後的後續政治長期是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奢侈荒唐和妄生內亂,以致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國家混亂。


公元前127年,武帝發動漠南之戰,派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戰神」衛青以大規模遠距攻伐的方式,打退入侵邊地的匈奴大軍,「取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賢王數次侵擾朔方,武帝遣衛青統帥幾路大軍凡十餘萬人擊之,大勝。公元前121年,武帝發動河西之戰,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偉大將領霍去病兩次率騎兵大軍遠徵打擊匈奴,又大勝。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漠北之戰——中國史上最長距最輝煌的大規模殲滅式遠徵,令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分道擊破匈奴,後者深入兩千餘裡,斬敵七萬餘人,直至狼居胥山(約今蒙古烏蘭巴託附近)。是後匈奴遠徙,「漠南無王庭。」(詳見《史記·匈奴列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強大兇猛並幾度致命地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帝國被完全擊垮。


自此,直至12世紀初至13世紀後期,女真族金帝國和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先後向南大舉徵戰、殺戮劫掠為止,華夏民族從未再度遭受來自中華國度以外的遊牧族強權的致命威脅。儘管十六國、南北朝時中國經歷了漫長和廣泛的族裔屠殺、血腥徵服、人口劇減和社會凋零及野蠻化,但開啟這過程的主要不是中華國度以外的遊牧族強權,而是匈奴帝國被擊垮、匈奴族及其「同盟」大內亂之後的所謂「南匈奴」(與遠徙中亞乃至更西的「北匈奴」相對)。他們依附漢帝國並且部分地漢化,逐漸移入華北河套與其以南地區,與中國愈益嚴重的政治分裂和內戰相伴相隨而「大亂中華」。可以說,無論是富有「孫子」式戰略意味的朝貢外交,還是武帝的完全非「孫子」式的大規模直接反攻,都在它們各自的時代裡保護了華夏民族的國家與文明。


本文原刊於《文化縱橫》。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所有,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回復此微信獲得許可。

—————————————————
《文化縱橫》雜誌,修遠基金會支持出品。

投稿微信號:whzh_2014@126.com
欲購紙刊,請返回打開本訂閱號,點擊下端左側,即可迅速下單。包郵快遞,支付寶付款更方便,敬請支持。
另,淘寶《文化縱橫》雜誌地址:
http://wenhuazongheng.taobao.com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收閱陳明忠文章:《我在臺灣的左統生涯》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早在1910年,英國學者馬士在其代表作《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中就將「中國的朝貢國一覽」寫入第三章「早期的對外關係」,並在歷述第一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史實之後斷然宣稱:「現在,作為三次戰爭的結果,中國人認識到並且也作為他們的規律而接受了:以前中國是處於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係的各種條件,而現在是西方各國強把他們的意圖加在中國身上的時候了。」
  • 唯漢獨以強亡,漢帝國到底有多強?
    歷朝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中國曆朝歷代各個王朝,都是因為王朝末年弊病爆發,國力衰弱而滅亡,只有漢帝國是因為自身太過強大而滅亡。但真的算起來,司馬家族篡漢之後依然延續了漢代的各方各面,直到今天漢文化依舊流傳,漢帝國算不上真的滅亡。那麼,如此強大的漢帝國到底有多強呢?
  • 東亞朝貢體系在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交往中的作用
    由於國力的強盛,中華帝國成為東亞朝貢體系的核心,形成了一種前現代的國際關係體系。  東亞朝貢體系成為維護中原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也為華夏民族對外關係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雖然偶有因中原實力衰弱而遭到挑戰的情況,但總體上沿用了兩千多年,成為貫穿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系。下面筆者將介紹東亞朝貢體系的起源、發揮的作用以及一些反例。
  • 帝國時代 — 漢帝國對閩越國的徵服
    如果不是在國力達到頂峰,這種可徵可不徵之地,往往只需納入朝貢體系就足以讓帝國的統治者滿意了。  對於閩越國來說,不幸的是,空前強大的秦帝國迅速崩潰後,更為強大和有生命力的漢帝國又誕生了。在吞併南越國之後,僅僅是出於讓帝國輪廓更完整的理由,漢帝國也不可能允許閩越國再保持獨立狀態了。事實上,在徵服南越之前,漢帝國就曾經有機會先行徵服閩越。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從1648年開始發展,至今還不到四百年,如果按照國際關係學界「英國學派」的觀點,各國直到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才確立必須以權力平衡作為維繫體系運作的共享觀點,也才剛突破三百年。在這數百年內,歐美國家很努力地擴充體系規範的內涵。
  • 帝國時代 — 漢帝國對南越國的徵服
    對於試圖獨立的「南越國」來說,劉邦這麼快的重新統一了中央之國,建立了「漢帝國」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新生的南越國,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內部結構,準備與漢帝國的決戰。然而此時的漢帝國也同樣沒有準備好,關東那些試圖保住自己封建諸侯地位的異姓王,所引發的叛亂只是其中一個問題,更為嚴重的是統一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對帝國核心區所造成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在「白登之圍」時,直接體現到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身上。
  • 評價朝貢,不能陷入殖民主義的陷阱
    如航海家費信所言,當時各國使臣爭先恐後向明朝朝貢:「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貢獻臣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朝貢體系的建立不是強迫或徵服的產物。較之於近代以來西方建立的殖民體系,朝貢體系要溫柔地多。 作為朝貢體系下的世界中心,中國有責任維持這個世界的秩序,特別是調節各藩屬國的矛盾。但除非威脅到中國的安全,這種秩序的維持大多不會上升到武力層面。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 大家好,我叫「漢水溝饃饃」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 大家好,我叫「漢水溝饃饃」 2020-05-16 0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代 | 朝貢體系&國家安全
    唐太宗經歷了唐朝初年的突厥強盛,唐朝向其稱臣,到擊敗突厥,使其向唐朝朝貢的轉變過程。他的感受是:「昔人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馬上得天下的他認識到控馭四夷的最好辦法不是武力徵服,而是治理好「中國」。這一「守內以制外」的安全思想是歷代王朝的共同思想。  再次,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觀是以防禦為本的國家安全觀。中國古代總體上認為保障國家安全方面防勝於攻,文勝於武。
  • 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實力對比,誰更勝一籌?
    成為羅馬元首後,屋大維繼續對外用兵,先後徵服西班牙、高盧、希臘、西亞一帶。漢武帝時期與奧古斯都時期,兩個帝國內部總體上都處於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實力雄厚、社會文化繁榮的治世。劉徹和屋大維作為各自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其個人治理國家的能力具有可比性;而且,兩者早年對外用兵,到晚年卻都要求其繼任者不要輕易言兵(從戰爭到戰爭預防)的歷史事實相似。
  • 琉球國的朝貢之道
    隋大業三年(公元 607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命一名叫朱寬的將軍「入海求訪異俗」,朱寬「因到琉球國」,但言語不通,唯「掠一人而返」,這是關於中國與琉球來往最早的歷史記錄。興師動眾只帶回了一個人,這個結果讓隋煬帝不滿。幾年後,隋煬帝派兵「浮海擊之(琉球)」,「進至其都,焚其官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輕鬆地一戰而滅之。
  • 朝貢貿易、和親和稱臣納貢的經濟學
    在農耕民族比較強盛時一般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即「四夷來朝」;在實力相當時常以和親為手段,即被不少人所非議的女性外交;在農耕民族衰落時候則會採取臣服等屈辱的方式。在這些不同的方式中,農耕民族的地位有高有下,表現形式也各異,但卻蘊含一個重要的共同點:中原地區向遊牧地區無償轉移財富,用通俗的話表達就是用金錢購買和平。
  • 2020年,連雲港決戰決勝!
    會議現場 王振攝會議主要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總結今年工作,部署明年任務,對推進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安排,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匯聚起決戰決勝的堅強意志和磅礴力量,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和「高質發展、後發先至」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
  • 世紀對決20 1世紀:歐亞四大帝國時代,貴霜崛起與大漢羅馬安息並立
    加之適逢災荒以及邊境戰爭,一系列的亂局終於引發了天下大亂,各地紛紛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抗起義,民心開始出現思漢風潮。23年,新朝在亂世中滅亡,25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在洛陽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隨後歷時十一年統一了整個華夏大地。
  • 李國強:「一帶一路」倡議絕非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6年多來,某些西方勢力對「一帶一路」倡議仍然存在一些錯誤認識,甚至惡意詆毀,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要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是「新版的中華朝貢體系」,企圖重建「天下秩序」;日本媒體刊文宣稱要警惕中國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建立新的朝貢體系。國內也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與古代中國內外秩序有很大關聯性,實際上也把「一帶一路」與「朝貢關係」扯到了一起。
  • 雲琰 | 前漢的輝煌:砍下單于的頭顱
    藉由此,從河西走廊到朔方被連接起來,漢帝國形成了一個強大而穩定的中國軍屯移民區。 匈奴不但失去了威脅漢帝國的前沿,更失去了連接西域通商綠洲各國以獲取物資的同道。從此,匈奴人的戰略物資不得不指望原本就非常貧瘠的貝加爾區了。此所謂「斷匈奴右翼」之真正構架。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漢帝國的崛起便勢不可擋了。
  • 東漢建立後,中央帝國對世界秩序的重建
    漢武帝徵討匈奴、漢宣帝徹底迫使匈奴臣服的紅利,西漢一直在享受。兩漢之交,若北方仍然有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在中央帝國四分五裂、拼命內耗之際,整個長江以北大概率會變成匈奴馬場,衣冠南渡會提前三百年。漢武帝始建,最終成於漢宣帝的中央帝國朝貢體系,讓兩漢之交,中央帝國周邊沒有一個勢力能獲得較大的漁翁之利。匈奴有想法,烏桓有想法,鮮卑也有想法,也僅僅是在邊郡劫掠而已。
  • 雲南交投開足馬力決戰決勝「能通全通」工程 衝刺1500公裡高速公路...
    雲南交投開足馬力決戰決勝「能通全通」工程。供圖據介紹,全省規劃的82個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項目,雲南交投集團承擔了32個共2545公裡,總投資3935億元,共涉及26個縣通高速。雲南交投開足馬力決戰決勝「能通全通」工程。供圖雲南交投開足馬力決戰決勝「能通全通」工程。供圖  上半年,雲南交投集團紮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在全省率先實現建設項目施工復工復產,頂住通行費收入大幅減少、項目建設工期耽誤的巨大考驗,穩住了「基本盤」, 跑出了「加速度」, 守住了「防控線」。
  • 始終繃緊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這根弦—— 一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如...
    湖北日報評論員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今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 西漢體制變化,從軍國體制到輕徭薄賦,一個偉大帝國的興盛歷程
    而說到漢初體制,就要談到從漢高帝劉邦開始,總體上沿襲秦帝國時期的軍國體制了。從春秋發展到戰國,以至於最終的秦帝國,因為國家興亡的迫切需要,以及戰爭的異常頻繁,因此軍國體制逐漸發展到巔峰。但伴隨著漢初異姓諸侯國的相繼覆滅,以及同姓諸侯國的相繼穩定下來,因此從呂后開始,到文帝之時,國家體制進行調整就是必然的了,畢竟地方維持這麼龐大的軍事實力就勢必會影響到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同時也極大的削弱了整個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