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首次出現在漢語記載當中,是隋代的事。隋大業三年(公元 607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命一名叫朱寬的將軍「入海求訪異俗」,朱寬「因到琉球國」,但言語不通,唯「掠一人而返」,這是關於中國與琉球來往最早的歷史記錄。
興師動眾只帶回了一個人,這個結果讓隋煬帝不滿。幾年後,隋煬帝派兵「浮海擊之(琉球)」,「進至其都,焚其官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輕鬆地一戰而滅之。
生活在大國身邊的小國,命運就是這樣不可測:大國君主的一次情緒波動,就可以決定它的興滅。好在這個小邦過於微小貧弱,所以除了好奇心強烈的隋煬帝,後代中原王朝的皇帝都對它不再關注。《隋書》以後,中國史書很少再談琉球之事。《元史·琉球國傳》說「琉球,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
▌朱元璋的「慧眼」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天朝上國才又對這個小小的島國有了興趣。
也許因為出身特別低微,深懷自卑的朱元璋登基之後,特别致力於通過面子工程來樹立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開國不久,朱元璋就遣使四方,要求各國前來進貢。
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的使節到達琉球,所攜帶的詔書說: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外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在歷代其他皇帝眼中,琉球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獨具慧眼,發現琉球是一個最合適的藩屬國。因為雖然急於以海外國家前來朝拜證明其合法性,但是朱元璋又生性多疑,對「外國」深懷戒懼之心。
中華文化圈的很多成員,包括漢化最深的朝鮮、越南,在歷史上都和中國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對中國安全構成持續的挑戰。和他們走得太近,對大明王朝的穩定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琉球,既不和中國直接接壤,又是如此弱小窮困。如同恐龍身邊的一隻小松鼠,對天朝安全構不成任何挑戰。所以可以任由天朝撫愛,施展教化。因此他成了朱元璋的最佳選擇。
▌熱心朝貢
接到朱元璋的詔書,琉球國王也感覺非常高興。事實上,琉球人等待這一天已經太久了。千百年來,中華帝國周圍的小邦幾乎都被納入朝貢體系,只有琉球因為海道遠險,國家弱小,從來沒人關心。沒想到大明的開國皇帝居然對琉球如此重視。
朱元璋感覺舒服,琉球躺在龐大的中華帝國身邊也感覺非常愜意。他們離中國不遠不近,即可以通使通商,又沒有近到讓天朝方便地一口吞併。並且最關鍵的是,他們是如此窮困落後,「貪之無可貪,並之無可並」,相信天朝根本沒有興趣吃掉它。琉球人受寵若驚興高採烈地成了天朝上國的藩屬。
確定朝貢關係後,琉球就展開了火熱的朝貢活動。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成為朝貢國,就意味著除了進獻恭順的表文,表示臣服,還要向天朝進獻貢物。就像晚輩給長輩拜年,總要帶點伴手禮。按理,朝貢國進貢,只需進貢自己的土產,讓天朝皇帝嘗嘗鮮。琉球物產貧瘠,因此只需貢點自己的特產磨刀石什麼的就好了。但是琉球並不滿足於此。
琉球國都進獻了些什麼貢物呢?
《明會典》記載,琉球的貢物包括:
馬、刀、金銀酒海、金銀粉匣、瑪瑙、象牙、螺殼、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紅銅、錫、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蘇木、烏木、胡椒、硫黃、磨刀石。
在這個名單裡,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殼之類,確實是琉球的土產。但是此外還有很多東西,顯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蘇木、胡椒、黃熟、降、檀諸香」,以及象牙及精製刀具。事實上,琉球國進貢的蘇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來自東南亞諸國,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則是來自日本。
看起來琉球國對此事真是非常熱心,到處費盡氣力去買自己本來沒有的東西來進貢天朝。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不是有點傻?
其實不然。
雖然按理說,貢物應該是朝貢國心甘情願獻給天朝,不要求任何回報的,但天朝歷來是非常「講究」的,在朝貢體系中一直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就好比晚輩來拜年,總會給紅包一樣,所謂「厚往薄來」,就是當朝貢國前來進貢時,中原帝國對他們的賞賜往往比他們進貢的東西要多得多,以此來證明天朝只是欣賞他們的恭順,並不想佔他們任何便宜。
▌牟利豐厚
出身貧民的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小氣的人,他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官俸標準,「史稱明代俸祿最薄」,讓他的大部分官員們都吃不飽飯,但是他在「厚往薄來」上卻比其他朝代的君主都要大方。
上謂禮部臣曰:「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裡。彼既慕義來歸,則齎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
所以朝貢國進獻的這些貢物,天朝都不白要,都會給錢,而且價格很高。
高到什麼程度呢?以龍涎香為例,據相關史料記載,此物「貨於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一斤九貫錢。而據《明會典》的記載,朝廷給大部分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價四十八貫。高出市價整整5倍有餘。
對於弱小的琉球,大明王朝更是破格關照。既然要選擇琉球來打造一個藩邦模版,就要讓琉球人發自內心地感恩戴德。所以明朝給琉球很多貢品定出的價格比別的朝貢國要高。比如當時的錫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比市場價高出16倍。正常進口蘇木,每斤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十貫,是市價的20倍。胡椒在產地每斤不過十九文,運到中國市價是每斤三貫,而朝廷給琉球的是三十貫,是市價的10倍,是產地的160倍。
因此進貢天朝,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除了按價給錢之外,大明王朝對於朝貢國還有回賜,而且回賜的都是當時海外貿易中最受歡迎的商品,比如上等的絲綢紗絹和各種瓷器。琉球接到這些回賜後,除本國使用,還販賣於他國。「若番船不通,則無絲可織,每百斤值銀五六百兩,取去者其價十倍」。這樣的中轉貿易可謂是「無本萬利」。
(作者系清華大學博士後)
最有投資價值的30家創業板公司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