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國的朝貢之道

2021-02-07 英才雜誌


琉球首次出現在漢語記載當中,是隋代的事。隋大業三年(公元 607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命一名叫朱寬的將軍「入海求訪異俗」,朱寬「因到琉球國」,但言語不通,唯「掠一人而返」,這是關於中國與琉球來往最早的歷史記錄。

興師動眾只帶回了一個人,這個結果讓隋煬帝不滿。幾年後,隋煬帝派兵「浮海擊之(琉球)」,「進至其都,焚其官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輕鬆地一戰而滅之。

生活在大國身邊的小國,命運就是這樣不可測:大國君主的一次情緒波動,就可以決定它的興滅。好在這個小邦過於微小貧弱,所以除了好奇心強烈的隋煬帝,後代中原王朝的皇帝都對它不再關注。《隋書》以後,中國史書很少再談琉球之事。《元史·琉球國傳》說「琉球,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

 

朱元璋的「慧眼」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天朝上國才又對這個小小的島國有了興趣。

也許因為出身特別低微,深懷自卑的朱元璋登基之後,特别致力於通過面子工程來樹立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開國不久,朱元璋就遣使四方,要求各國前來進貢。

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的使節到達琉球,所攜帶的詔書說: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外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在歷代其他皇帝眼中,琉球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獨具慧眼,發現琉球是一個最合適的藩屬國。因為雖然急於以海外國家前來朝拜證明其合法性,但是朱元璋又生性多疑,對「外國」深懷戒懼之心。

中華文化圈的很多成員,包括漢化最深的朝鮮、越南,在歷史上都和中國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對中國安全構成持續的挑戰。和他們走得太近,對大明王朝的穩定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琉球,既不和中國直接接壤,又是如此弱小窮困。如同恐龍身邊的一隻小松鼠,對天朝安全構不成任何挑戰。所以可以任由天朝撫愛,施展教化。因此他成了朱元璋的最佳選擇。

 

熱心朝貢

接到朱元璋的詔書,琉球國王也感覺非常高興。事實上,琉球人等待這一天已經太久了。千百年來,中華帝國周圍的小邦幾乎都被納入朝貢體系,只有琉球因為海道遠險,國家弱小,從來沒人關心。沒想到大明的開國皇帝居然對琉球如此重視。

朱元璋感覺舒服,琉球躺在龐大的中華帝國身邊也感覺非常愜意。他們離中國不遠不近,即可以通使通商,又沒有近到讓天朝方便地一口吞併。並且最關鍵的是,他們是如此窮困落後,「貪之無可貪,並之無可並」,相信天朝根本沒有興趣吃掉它。琉球人受寵若驚興高採烈地成了天朝上國的藩屬。

確定朝貢關係後,琉球就展開了火熱的朝貢活動。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成為朝貢國,就意味著除了進獻恭順的表文,表示臣服,還要向天朝進獻貢物。就像晚輩給長輩拜年,總要帶點伴手禮。按理,朝貢國進貢,只需進貢自己的土產,讓天朝皇帝嘗嘗鮮。琉球物產貧瘠,因此只需貢點自己的特產磨刀石什麼的就好了。但是琉球並不滿足於此。

琉球國都進獻了些什麼貢物呢?

《明會典》記載,琉球的貢物包括:

馬、刀、金銀酒海、金銀粉匣、瑪瑙、象牙、螺殼、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紅銅、錫、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蘇木、烏木、胡椒、硫黃、磨刀石。

在這個名單裡,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殼之類,確實是琉球的土產。但是此外還有很多東西,顯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蘇木、胡椒、黃熟、降、檀諸香」,以及象牙及精製刀具。事實上,琉球國進貢的蘇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來自東南亞諸國,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則是來自日本。

看起來琉球國對此事真是非常熱心,到處費盡氣力去買自己本來沒有的東西來進貢天朝。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不是有點傻?

其實不然。

雖然按理說,貢物應該是朝貢國心甘情願獻給天朝,不要求任何回報的,但天朝歷來是非常「講究」的,在朝貢體系中一直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就好比晚輩來拜年,總會給紅包一樣,所謂「厚往薄來」,就是當朝貢國前來進貢時,中原帝國對他們的賞賜往往比他們進貢的東西要多得多,以此來證明天朝只是欣賞他們的恭順,並不想佔他們任何便宜。

 

▌牟利豐厚

出身貧民的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小氣的人,他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官俸標準,「史稱明代俸祿最薄」,讓他的大部分官員們都吃不飽飯,但是他在「厚往薄來」上卻比其他朝代的君主都要大方。

上謂禮部臣曰:「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裡。彼既慕義來歸,則齎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

所以朝貢國進獻的這些貢物,天朝都不白要,都會給錢,而且價格很高。

高到什麼程度呢?以龍涎香為例,據相關史料記載,此物「貨於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一斤九貫錢。而據《明會典》的記載,朝廷給大部分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價四十八貫。高出市價整整5倍有餘。

對於弱小的琉球,大明王朝更是破格關照。既然要選擇琉球來打造一個藩邦模版,就要讓琉球人發自內心地感恩戴德。所以明朝給琉球很多貢品定出的價格比別的朝貢國要高。比如當時的錫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比市場價高出16倍。正常進口蘇木,每斤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十貫,是市價的20倍。胡椒在產地每斤不過十九文,運到中國市價是每斤三貫,而朝廷給琉球的是三十貫,是市價的10倍,是產地的160倍。

因此進貢天朝,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除了按價給錢之外,大明王朝對於朝貢國還有回賜,而且回賜的都是當時海外貿易中最受歡迎的商品,比如上等的絲綢紗絹和各種瓷器。琉球接到這些回賜後,除本國使用,還販賣於他國。「若番船不通,則無絲可織,每百斤值銀五六百兩,取去者其價十倍」。這樣的中轉貿易可謂是「無本萬利」。

(作者系清華大學博士後)

最有投資價值的30家創業板公司就在這▼



相關焦點

  • 琉球國是怎麼落入日本嘴裡的?
    其中東亞的藩屬國有最不愛說話的朝鮮,自己正在內戰的日本和漂泊的太平洋上的琉球國。1372年大明與琉球正式建立了朝貢關係,還在福建設立了琉球使館,專門處理琉球事宜,經過深入的交流,大明朝發現琉球人的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便大筆一揮派了福建36姓移民琉球,去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傳播中華文化,這是現在琉球還有媽祖廟和划龍舟的原因。
  • 琉球國是怎麼覆滅的
    1868年,日本維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傳達到了琉球,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隨後又將其改為政府直轄地。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鹿兒島縣秉承明治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進宮朝拜。伊江等人從鹿兒島乘船出發,先抵達品川,後進宮朝拜。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而日本外務省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
  • 一國,數百年來向中國朝貢,被日本覬覦佔領,至今情況複雜
    而在古代,這種先進性,更是引得很多國家的朝貢。然而到了近代,隨著清王朝的逐步腐朽,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進程的加速,曾經中國的屬國,也在一個個消失,被歷史長河所淹沒。而今天小編講的,便是一個已經消失的中國屬國:琉球王國。
  • 萬國津梁:看明代朝貢貿易是如何助力琉球開啟大航海時代的
    導語: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揖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滿十萬剎。--《新講衝繩一千年史》琉球王國位於現在的日本衝繩縣,是古代中國東南海上的一個島國。
  • 中國近代史之淺析西方條約體系與中國朝貢體系的鬥爭
    長期以來,中國人講究「以禮相待」;同時,重視對「中庸」之道的貫徹和嚴守
  • 宋代 | 朝貢體系&國家安全
    如上所述,「天下」是包含華夷的空間,因而正統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正,即所承繼的德運和道統,二是統,即華夷一統。宋人還說:「君天下曰天子,言天下者外薄四海,兼夷狄之稱也。古者於中國稱天王,於夷狄稱天子。」(22)宋朝皇帝要證明正統,必須證明其是君臨華夷的天子。建立包括四夷在內的朝貢體系就成為證明皇帝和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即既是王朝的皇帝,也是華夷天子。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可當琉球將派人向清廷行慶弔之禮時,卻遭到了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堅決阻止。日本圖謀琉球已久,曾在1873年將琉球事務的管轄權由外務省移至內務省。光緒元年6月,日本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明確要琉球斷絕與中國長達五百年的宗藩聯絡,停奉中華正朔,廢止福州琉球館,改用日本法律,允許日本駐軍,並諭尚泰向天皇謝恩。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應該指出,濱下武志有關朝貢關係的所謂同心圓結構之描述(包括其圖式),無疑與前述費正清有關朝貢關係三大圈之概括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甚至所謂「同心圓」之概念也早見之於費正清在1978年版《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所撰寫的導言部分。同時,主要作為中國近代經濟史專家的濱下武志在該書中的關心點仍集中於所謂「亞洲經濟圈」,因而他對朝貢關係的關注應該說有別於費正清將其作為近代以前中國傳統對外關係形態之專門關注。
  • 琉球之風 (一)琉球之風
    先來一張三山時代的琉球國地圖,後來中山王國統一了琉球。
  • 評價朝貢,不能陷入殖民主義的陷阱
    當我們談起古代中外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朝貢。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朝貢?為什麼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朝貢的現象?在整體上,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朝貢體系?筆者願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 朝貢貿易、和親和稱臣納貢的經濟學
    除了偶爾為之的出擊草原和經常性的修建長城之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出現了一種「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方式來應對遊牧民族的入侵和騷擾
  • 古代的朝貢利潤有多大,為了爭奪朝貢,日本兩大勢力直接火拼
    說起朝貢,這個體系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朝貢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承認我中原王朝為老大,每年向我進宮一點東西就可以了。當然,作為老大,我也要回點東西給你作為安慰。這種體系就是朝廷,我國封建王朝就是憑藉著這個體系在東亞建立了霸主地位。可以說還是很和平地,並不血腥。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甚至,中國政府還不得不規定各國朝貢不可太頻繁,還必須有專門的憑信——「勘合」才能來中國朝貢。而不在朝貢國家之列的其他國家,不允許向中國朝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就以明朝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對於中國來說,朝貢不過是為了確定藩屬國臣服中國的事實,其政治意義遠遠高於經濟利益。明朝要求周邊國家向中國進貢的物品是十分簡單的。「所貢之物止以所產之布十匹足矣,勿令過多,作書其以朕意諭之……凡來朝者,亦明告以朕意。」
  • 【華夏攻略】揭秘朝貢體系的營銷秘訣
    天下之主周天子第一代朝貢體系的絕對核心既然要讓五湖四海的國家和部落來充值成為會員,嚴格的等級制區分就必不可少。歷史上號稱萬國來朝的唐朝,就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對「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辯其等位,以賓待之」。也就是說來大唐朝貢的國家,其享受的待遇是根據其在國際上的地位而決定的。如同朝貢制度一脈相承,這個傳統一樣延續到後世的明清。其中明朝就規定,不同等級的國家可以享受的賞賜待遇。
  • 保爾:朝貢,只是明朝在賠本賺吆喝嗎?
    當我們談起古代中外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朝貢。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朝貢?為什麼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朝貢的現象?在整體上,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朝貢體系?筆者願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 熱文速遞 ‖ 中暹傳統朝貢關係的終結(1869—1893)
    如今外交大臣將事實上的首次改道天津之議,附會至1863年致粵督的稟文,且聲稱粵督無回復,其意不僅在於以假亂真,虛構改道天津之議的源頭,更在於預料到清廷難以核查,將拖延之責拋給中方,即暹方並非不欲進貢,而是提議改道,卻未得清廷具體指示。這實際仍是蒙固王欽定之拖延策略的延續。黎道綱認為,1868年布告問世之後,暹廷已蓄意停止朝貢,改道之議只是推托之詞而已。
  • 琉球國的前世今生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佩裡和日本籤約之後,他又去了另外一個地方,當時琉球國的王宮所在地首裡城去幹什麼也是籤訂條約的,因為美國人看中了琉球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多朋友肯定聽到過一個詞叫第一島鏈,你來看。琉球群島從北到南是西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它和中國的臺灣島日本的九州島連起來,就像是一道長長的鎖鏈,把東亞和太平洋隔開來了,這就是第一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