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貿易、和親和稱臣納貢的經濟學

2021-02-13 魚眼看經濟


除了偶爾為之的出擊草原和經常性的修建長城之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出現了一種「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方式來應對遊牧民族的入侵和騷擾,且這種方式會隨著農耕遊牧力量強弱對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農耕民族比較強盛時一般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即「四夷來朝」;在實力相當時常以和親為手段,即被不少人所非議的女性外交;在農耕民族衰落時候則會採取臣服等屈辱的方式。

在這些不同的方式中,農耕民族的地位有高有下,表現形式也各異,但卻蘊含一個重要的共同點:中原地區向遊牧地區無償轉移財富,用通俗的話表達就是用金錢購買和平。錢穆在《秦漢史》中就指出和親並不是靠所謂的甥舅名義,而是通過財富的轉移來緩解匈奴的南侵願望。在和親的過程中,漢朝要向匈奴「奉金千斤」,同時還要「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在「懷柔遠人」名義下進行的朝貢制度則是一種「厚往薄來」和「予多取少」的體系。餘英時先生就認為維持朝貢制度的費用比此前的和親制度要高得多。從經濟學的視角看,該差額相當於中原農耕統治者「購買」「君臣主從」的名分的價格。以南宋為代表的稱臣納貢,交納歲幣,財富轉移的效果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在這些方式中,朝貢貿易存在時間最長,並附加較多「名分」等表層內容。本部分將分析朝貢貿易的作用機制。

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通過購買獲得和平並不鮮見。如英國面對同樣具有流動性和軍事生產合一性的北非海盜對地中海的搶劫,採取了露骨的行賄方法來保證航線的安全。

鑑於農耕遊牧對峙的長期存在,我們可以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間的關係看作一種無限次重複博弈。博弈的規則是農耕民族定期無償地向遊牧民族提供一定數量的財富,以換取草原民族對農耕區的少騷擾。只要草原民族的騷擾超過一定的限度,農耕民族就永久性的停止這種無償轉移財富行為,即停止遊牧民族朝貢的資格。在這種情形下,只要農耕民族向遊牧民族轉移的淨財富數額少於被遊牧民族掠奪走的或出擊草原的戰爭消耗,同時遊牧民族得到淨財富的折現值大於其掠奪中原民族所得,雙方就會理性的選擇和平局面。

對於中原政權來講,與被掠奪走的巨額財富和軍事行動的高額支出相比,維持朝貢體系的龐大費用就顯得不是那麼的大了。而且,為了控制朝貢體系的成本,歷朝歷代對朝貢的次數和規模也都進行了嚴格限制。朝貢貿易的種類也被嚴格的限制在有限民用產品上,以防草原民族在得到農耕區的財富後軍事實力得到快速的增強,進而對農耕區形成更大的威脅。因此,農耕民族通過對朝貢貿易所轉移財富數量和種類的限制,將朝貢貿易控制在其所能承受的範圍內,並儘可能的消除朝貢貿易對農耕民族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對於遊牧民族來講,朝貢貿易則意味著巨大的利益。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從中原政權獲取大量的賞賜物品,而且也往往借朝貢之名,行貿易之實。因此,減少甚至不進行對農耕區的掠奪以維持朝貢體系也成為遊牧民族的理性選擇[1]。

在朝貢體系下,中原民族可以實現「懷柔遠人」以鞏固邊防的目的,遊牧民族則可以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中原地區的財富,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也就成為雙方一致的選擇。這也正是定型於漢的朝貢制度能一直延續到滿清的真正原因。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經濟理性的支撐,光靠「四夷來朝」的虛名,會讓一項制度延續近2000年。

至明清時期,來自海上的威脅日益增強,如何消除這些威脅也就成為中原統治者所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來自海洋的威脅和來自草原的威脅一樣具有流動性及軍民合一的特點,農耕民族要其納入統治也同樣面臨高的徵服成本和統治成本。基於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就這樣寫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並列出了包括大小琉球在內的不徵之國。明成祖朱棣違背朱元璋之意,派鄭和七下西洋,所顯示海上軍隊實力產生很大的威懾效果,減少了來自海上的威脅,但與出擊草原一樣,由於高成本導致的得不償失而被放入歷史的另冊。防禦為主的海禁和得名讓利的朝貢貿易成為明清處理來自海上威脅的主導性政策。雖然現在不少人將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歸因於海禁所導致的閉關鎖國,但我們不能以形勢已經變化的後世來苛求先人。

因此,「朝貢體系」並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而是在冷兵器時代中原民族應對草原民族和來自大海的入侵和騷擾的理性選擇。與其收益相比,所付出的代價和苦澀是值得和微不足道的。


[1]「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說,搶劫不是切蛋糕,而是在瓷器店裡爭鬥。計算損失的時候,除了要算搶走的東西,還要算店裡砸壞的東西;爭鬥就是要請保安,就要購置保安器材,還要撫恤傷亡,築長城和軍費開支便屬此類;發生在瓷器店裡的爭鬥越多越狠,開店便越來越少,瓷器的生產和流通就要蕭條。這是更大的損失,也是更無謂的損失----誰也得不到好處的損失」。當這種誰也拿不到的損失越大,雙方就越會選擇和平貿易。從吳思《明長城的投資與收益-「戰、守、和」及搶劫的政治經濟學》可以知道,對於遊牧民族來講,存在著吳思所謂的「俺答定論」,即「儘管擁有軍事優勢,互市仍然比搶劫合算,對統治集團尤其如此」;對於農耕民族,和平的收益則更大。而且,農耕民族可以通過禁止關貿的形式促使遊牧民族約束其搶劫行為,通過長時間的試探,雙方容易實現和平(貿易)這個均衡點。當然,互市和朝貢貿易存在區別,但和平是兩者的共同點,因此,同樣的分析也適合朝貢貿易。

相關焦點

  • 萬國津梁:看明代朝貢貿易是如何助力琉球開啟大航海時代的
    琉球王國海上貿易的崛起和明朝的相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本文將從明朝與琉球的朝貢貿易入手,看琉球是如何開啟大航海時代的。他們遷徙到了琉球之後,被琉球政府授予官職,成為了琉球王國朝貢貿易和海上貿易的主要力量,給琉球航海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質的飛躍。
  • 楊富學 趙天英 | 從朝貢和榷場貿易看西夏物產
    朝貢貿易和榷場貿易是西夏對外貿易的兩種主要方式。朝貢是中國古代封建禮法制度中的特有概念,杜佑說:「自古至周,天下封建,故盛朝聘之禮,重賓主之儀。」[16]  進入朝貢體系的各諸侯、各藩屬均要向天子履行朝覲和貢物的義務,天子應當以禮相待,並進行回賜。由此形成了一種以封建禮法制度為紐帶、以冊封與朝貢關係為表現形式的宗藩關係。
  • 【中亞歷史】明代撒馬兒罕來華使臣及朝貢貿易家族述略
    特別是在洪武至永樂時期(56年)和成化至正德年間(56年),《明實錄》記載撒馬兒罕向明朝派遣使臣朝貢分別達27次和29次之多,成就了撒馬兒罕與明朝交往中的兩個高潮。學術界對於明朝與中亞帖木兒王朝關係的研究,已經有許多成果,[2]但是僅就撒馬兒罕地區與明朝的往來,特別是撒馬兒罕來華著名使臣和朝貢貿易家族的研究尚有餘地。研究明代撒馬兒罕來華使臣和朝貢貿易家族,脫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 朝貢貿易互利雙贏,為什麼瓦剌仍然與自己的「大金主」兵戎相見?
    既然明朝與瓦剌雙方的朝貢貿易與互市,很好地溝通南北,使雙方互通有無,為什麼也先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與自己的「大金主」與「大主顧」兵戎相見呢?
  • 四大維度解析絲路文明:宋朝貿易追求經濟利益
    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是開展邊境互市貿易、官方朝貢貿易(勘合貿易)的首要訴求。民間商業活動則以利益獲取為主旨。也有許多仁人志士懷抱宗教熱忱或者追求知識的理想,奔競於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上。不同的利益訴求共同促進了絲路的繁榮與發展,而科技的進步則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四大維度則分別是:首先是出於政治、外交(包含中央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的需要。
  • 東亞朝貢體系在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交往中的作用
    朝貢體系,顧名思義,即朝拜和進貢,是兩個國家之間在交往時有等級區分的禮節性外交關係,通常表現為交換禮物和貿易往來,是一種等級性的國際關係形式、其在前現代國際關係的普遍現象。中原王朝國力的下降會削弱其對朝貢國的控制,導致其朝貢頻率的下降以及進貢禮物的縮減,甚至會形成朝貢國"反客為主"現象的出現。比如漢朝初期由於國勢衰弱,對匈奴奉行的和親政策,實質上就是西漢向匈奴的朝貢。  朝貢體系形成的基礎  朝貢體系建立在"五服論"的基礎上。
  • 從「朝貢和平」到決戰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
    其時,有一項最重大的要素,決定初生的華夏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戰略和外交:與匈奴相比,漢的戰爭實力顯著羸弱。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裡,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禦」——主要依靠外交的防禦,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便不遭到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模武力入侵和破壞。無疑,在廣義的戰略形態和精神氣質上,「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是「孫子」式的。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1941年,費正清曾與鄧嗣禹一起發表題為《清代的朝貢制度》的論文,開始專門探討有清一代朝貢制度及清與西方的關係。在1964年出版的成名作《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條約口岸的開放1842—1954》中,費正清指出:「無論由中國人還是由夷狄統治這個帝國,朝貢一直是中國對外關係的方式。」並進一步認為:「朝貢制度既像一個處理貿易、外交關係的機構在起作用,又像一種斷言儒教秩序之普遍性的宗教儀式在起作用。
  • 評價朝貢,不能陷入殖民主義的陷阱
    當我們談起古代中外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朝貢。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朝貢?為什麼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朝貢的現象?在整體上,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朝貢體系?筆者願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同時,外國貢使在朝貢期間,可以中國進行一定規模的買賣交易。到達京城後,也可以在會同館進行一定的貿易。這種藉由朝貢而實現的貿易方式,就是朝貢貿易。朝貢對亞洲各國的吸引力在哪裡?朝貢貿易是海外諸國唯一可以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機會。各國貢使團隊中夾雜著眾多的商賈,通過市舶貿易可以獲得巨額利潤。「番使多賈人,來輒挾重資與中國市。」外國貢使挾私物與中國互市,概不徵稅。朱元璋即位之初即諭禮部臣,對貢使私貨免稅了。
  • 李國強:「一帶一路」倡議絕非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
    更有甚者,將古代朝貢貿易視為「自由貿易體系」,並與「一帶一路」建設聯繫起來。上述觀點不僅是對歷史的極大誤解,更是對「一帶一路」倡議本質屬性、核心要義、宗旨目標的歪曲和貶損。因此,朝貢體制達到鼎盛的明清兩朝,反而是對民間經濟活動限制和打擊最嚴重的時期。 儘管中國封建王朝的回饋和賞賜十分豐厚,回賜物品的價值遠高於貢品價值,但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以朝貢形式開展的官方貿易活動都不是絲綢之路貿易的主導方式,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東南沿海的市舶貿易等,構成了絲綢之路貿易的主渠道,朝貢貿易所佔份額有限。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但是中國的朝貢體系則是階級型國際秩序,中原華夏帝國位居整個體系的核心,其統治者是體系秩序的最高政治權威,也只有他才能稱皇帝。其他體系內的國家如果要與中國交往,必須先接受中國的「冊封」,接受中國的政治地位高於本國,才能以中國賜予的政治名號和中國交往。
  • 敕書、朝貢、馬市——明朝女真部落的經濟是如何崛起的?
    由此,朝貢、馬市、敕書,成為了明代女真經濟的發展契機,本文對其進行了解讀。 朝貢為女真族提供貿易平臺 在明朝建立之後,東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導致人煙稀少,成為了蠻荒之地。可是被明朝軍隊擊退的元朝軍隊,卻大量的盤踞在東北地區,為了保衛明朝的政權和疆域,東北地區成為了明朝軍隊的軍事基地。
  • 宋代 | 朝貢體系&國家安全
    南宋的朝貢體系相較於北宋已大為萎縮,態度上也更為消極。西北諸國、高麗、大理都已逐步完全脫離南宋的朝貢體系。與宋朝有朝貢往來的只有交趾、佔城、三佛齊、大食、真臘、真裡富、羅斛諸國,僅交趾與南宋保持著比較穩定的朝貢和冊封關係,其餘朝貢最多的佔城也僅6次,主要是貿易關係。南宋王朝與境外諸國中僅與交趾保持了較為穩定的政治朝貢關係,且限制其赴闕。
  •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9:貿易保護到底損害了誰的利益?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9:貿易保護到底損害了誰的利益?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來到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昨天我們說到了比較優勢,說的是每個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才會效率最高,總體效益最大。世界是有分工的,你如果不做自己擅長的東西,效率就會很低。
  • 琉球國的朝貢之道
    中華文化圈的很多成員,包括漢化最深的朝鮮、越南,在歷史上都和中國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對中國安全構成持續的挑戰。和他們走得太近,對大明王朝的穩定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琉球,既不和中國直接接壤,又是如此弱小窮困。如同恐龍身邊的一隻小松鼠,對天朝安全構不成任何挑戰。所以可以任由天朝撫愛,施展教化。因此他成了朱元璋的最佳選擇。
  • 保爾:朝貢,只是明朝在賠本賺吆喝嗎?
    當我們談起古代中外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朝貢。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朝貢?為什麼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朝貢的現象?在整體上,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朝貢體系?筆者願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 馬嘎爾尼訪華與清朝前期貿易
    我們看看《哈佛中國史: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是怎麼描述和評價這段歷史的。 這段歷史得從清朝前期的貿易體系談起。說起明清時代的貿易體系,我們很容易想到一個詞:朝貢貿易。這是很多歷史學家用來描述明清時代中國海外貿易的一個詞。
  • 解析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
    在明朝最鼎盛時期裡,永樂帝三徵蒙古、七下西洋弘揚國威,此時,全世界歸順於明朝的屬國多達150多個的歷史之最,其中藩屬國60個,而明皇帝為了方便管理大大小小上百個依附於明朝的屬國,而特意將它們分成了:朝貢國、藩屬國、附屬國、服屬國、贈貢國、屏藩、藩屏等許多類。
  • 從海禁到自由貿易
    作為1980年代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親身經歷者,巖井先生對近代中國的朝貢體制如何碰撞上西方諸國的自由貿易,有著超出研究題目之外的關懷。明清兩朝,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朝貢不僅是一種外交禮儀,也是中原王朝證明其統治合法性所必需,與內政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