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偶爾為之的出擊草原和經常性的修建長城之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出現了一種「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方式來應對遊牧民族的入侵和騷擾,且這種方式會隨著農耕遊牧力量強弱對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農耕民族比較強盛時一般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即「四夷來朝」;在實力相當時常以和親為手段,即被不少人所非議的女性外交;在農耕民族衰落時候則會採取臣服等屈辱的方式。
在這些不同的方式中,農耕民族的地位有高有下,表現形式也各異,但卻蘊含一個重要的共同點:中原地區向遊牧地區無償轉移財富,用通俗的話表達就是用金錢購買和平。錢穆在《秦漢史》中就指出和親並不是靠所謂的甥舅名義,而是通過財富的轉移來緩解匈奴的南侵願望。在和親的過程中,漢朝要向匈奴「奉金千斤」,同時還要「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在「懷柔遠人」名義下進行的朝貢制度則是一種「厚往薄來」和「予多取少」的體系。餘英時先生就認為維持朝貢制度的費用比此前的和親制度要高得多。從經濟學的視角看,該差額相當於中原農耕統治者「購買」「君臣主從」的名分的價格。以南宋為代表的稱臣納貢,交納歲幣,財富轉移的效果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在這些方式中,朝貢貿易存在時間最長,並附加較多「名分」等表層內容。本部分將分析朝貢貿易的作用機制。
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通過購買獲得和平並不鮮見。如英國面對同樣具有流動性和軍事生產合一性的北非海盜對地中海的搶劫,採取了露骨的行賄方法來保證航線的安全。
鑑於農耕遊牧對峙的長期存在,我們可以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間的關係看作一種無限次重複博弈。博弈的規則是農耕民族定期無償地向遊牧民族提供一定數量的財富,以換取草原民族對農耕區的少騷擾。只要草原民族的騷擾超過一定的限度,農耕民族就永久性的停止這種無償轉移財富行為,即停止遊牧民族朝貢的資格。在這種情形下,只要農耕民族向遊牧民族轉移的淨財富數額少於被遊牧民族掠奪走的或出擊草原的戰爭消耗,同時遊牧民族得到淨財富的折現值大於其掠奪中原民族所得,雙方就會理性的選擇和平局面。
對於中原政權來講,與被掠奪走的巨額財富和軍事行動的高額支出相比,維持朝貢體系的龐大費用就顯得不是那麼的大了。而且,為了控制朝貢體系的成本,歷朝歷代對朝貢的次數和規模也都進行了嚴格限制。朝貢貿易的種類也被嚴格的限制在有限民用產品上,以防草原民族在得到農耕區的財富後軍事實力得到快速的增強,進而對農耕區形成更大的威脅。因此,農耕民族通過對朝貢貿易所轉移財富數量和種類的限制,將朝貢貿易控制在其所能承受的範圍內,並儘可能的消除朝貢貿易對農耕民族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對於遊牧民族來講,朝貢貿易則意味著巨大的利益。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從中原政權獲取大量的賞賜物品,而且也往往借朝貢之名,行貿易之實。因此,減少甚至不進行對農耕區的掠奪以維持朝貢體系也成為遊牧民族的理性選擇[1]。
在朝貢體系下,中原民族可以實現「懷柔遠人」以鞏固邊防的目的,遊牧民族則可以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中原地區的財富,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也就成為雙方一致的選擇。這也正是定型於漢的朝貢制度能一直延續到滿清的真正原因。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經濟理性的支撐,光靠「四夷來朝」的虛名,會讓一項制度延續近2000年。
至明清時期,來自海上的威脅日益增強,如何消除這些威脅也就成為中原統治者所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來自海洋的威脅和來自草原的威脅一樣具有流動性及軍民合一的特點,農耕民族要其納入統治也同樣面臨高的徵服成本和統治成本。基於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就這樣寫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並列出了包括大小琉球在內的不徵之國。明成祖朱棣違背朱元璋之意,派鄭和七下西洋,所顯示海上軍隊實力產生很大的威懾效果,減少了來自海上的威脅,但與出擊草原一樣,由於高成本導致的得不償失而被放入歷史的另冊。防禦為主的海禁和得名讓利的朝貢貿易成為明清處理來自海上威脅的主導性政策。雖然現在不少人將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歸因於海禁所導致的閉關鎖國,但我們不能以形勢已經變化的後世來苛求先人。
因此,「朝貢體系」並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而是在冷兵器時代中原民族應對草原民族和來自大海的入侵和騷擾的理性選擇。與其收益相比,所付出的代價和苦澀是值得和微不足道的。
[1]「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說,搶劫不是切蛋糕,而是在瓷器店裡爭鬥。計算損失的時候,除了要算搶走的東西,還要算店裡砸壞的東西;爭鬥就是要請保安,就要購置保安器材,還要撫恤傷亡,築長城和軍費開支便屬此類;發生在瓷器店裡的爭鬥越多越狠,開店便越來越少,瓷器的生產和流通就要蕭條。這是更大的損失,也是更無謂的損失----誰也得不到好處的損失」。當這種誰也拿不到的損失越大,雙方就越會選擇和平貿易。從吳思《明長城的投資與收益-「戰、守、和」及搶劫的政治經濟學》可以知道,對於遊牧民族來講,存在著吳思所謂的「俺答定論」,即「儘管擁有軍事優勢,互市仍然比搶劫合算,對統治集團尤其如此」;對於農耕民族,和平的收益則更大。而且,農耕民族可以通過禁止關貿的形式促使遊牧民族約束其搶劫行為,通過長時間的試探,雙方容易實現和平(貿易)這個均衡點。當然,互市和朝貢貿易存在區別,但和平是兩者的共同點,因此,同樣的分析也適合朝貢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