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體制變化,從軍國體制到輕徭薄賦,一個偉大帝國的興盛歷程

2020-12-14 鼎列治史

西漢的輕徭薄賦,那自然說的就是文景之治時的情況了,畢竟兩漢時期最典型的輕徭薄賦也就以文景時期最為突出。當然了,這時期也是漢代體制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

而說到漢初體制,就要談到從漢高帝劉邦開始,總體上沿襲秦帝國時期的軍國體制了。

所謂的軍國體制,就是指的整個國家體制偏向於從戰爭出發的軍事管理為主,正如《秦漢軍制演變史稿》的緒論中談到的:

這裡將秦與西漢早期帝國的體制特徵,從某種意義上稱為「軍國體制」,以與之後更為常見的「日常行政體制」相對。有學者在研究十六國漢趙國史時,已使用「軍國體制」一語,主要是指「明顯帶有軍事化特徵的官制類型」,其中有著舊有胡族部落軍民一體的背景。而這裡的使用,更偏重軍事組織行政化下的形式及特徵。「軍政」一語,亦非近代始現,實際在先秦以來歷代文獻中多有使用。「軍政運作」偏重指軍事事物的管理及運行。這裡所使用的「邊地化」,並非指內郡或其他地區出現邊地的軍事組織設置,而是指軍事機構日益集中在與京師、內郡相對的邊郡地區。

從春秋發展到戰國,以至於最終的秦帝國,因為國家興亡的迫切需要,以及戰爭的異常頻繁,因此軍國體制逐漸發展到巔峰。

而這種巔峰狀態下的「軍國體制」所表現出的一點就是,整個國家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大一統帝國,但各地方郡縣無論是邊郡還是內郡,都存在有大量的軍事管理部門,甚至這些軍事管理部門一度可以凌駕於地方行政部門之上。

因此在《秦漢軍制演變史稿》中有一章節就重點談到了到漢朝中期所謂的軍事「邊地化」趨勢,而這裡的「邊地化」就是指的軍事管理部門逐漸分為了外和內的區別。也就是說,在秦及漢初之時,國家體制在軍事方面的管理其實是內外一致的,而只有發展到漢中期以後,才有了這種專門的軍事「邊地化」的情況。

那麼這種內外一致發展為內外區別的情況,又是怎麼演變的呢?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就要談到秦及漢初之時的重要郡級官職郡都尉的地位演變了:

有一點可能是今天很多人不太明白的,那就是雖然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將郡都尉列為郡太守之下,但實際上在秦及漢初之時,郡都尉和郡守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平級的關係。

具體的參照史料就不詳細列出了,下面直接引用《秦漢軍制演變史稿》中的結論:

(西漢早期)此階段,內史、中尉、郡守、郡尉皆秩二千石,不僅內史、中尉同秩,郡守、郡尉同秩,而且內史與諸郡長吏亦完全同秩。

實際上秦及漢初之時,郡守和郡尉其實是平級的,都是「秩二千石」,並非《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的郡尉只是「秩比二千石」。當然了,《百官公卿表》中記錄的內容確實也不算錯,畢竟這確實是漢帝國體制穩定之後內郡的實際情況,但這並不代表了漢初也是這個情況。

而這種郡守和郡尉平級的局面,同時也伴隨著的是郡尉所握有的龐大軍事管理體制,下面再看《秦漢軍制演變史稿》中所得出的結論:

中尉、郡尉系統不僅內部職官設置基本相同,而且從長吏到各級屬吏的秩級,也是完全一致的。京師與諸軍在軍事上沒有高下之別。秦及西漢早期所置郡,或可看作中央內史地區的平行延伸,而非後來意義的「中央—地方」格局形態。

這番話所強調的一點就是,雖然表面上漢初之時的體制是中央集權下的郡國並行體制,但實際上各郡的體制其實都是仿照中央施行的,其中尤其是各郡以都尉為首的軍事體制,基本上中央下轄有什麼軍事部門,他們各自也都有。

說的再簡單一點就是,漢初所謂的各郡縣,雖然很多名義上不是諸侯國,但其實都能算作是一個個小型諸侯國。

而地方各郡之所以能維持這樣的地位,實際上也與漢初之時頻繁的戰爭有關。畢竟如果各郡不能保持有強大的武備,那麼一旦某個掌握強大軍事實力的諸侯國反叛,就會迅速蔓延到全國。因此地方保留強大的自主軍事實力,也是當時漢廷中央所能接受的,當然也是被迫接受的。

但伴隨著漢初異姓諸侯國的相繼覆滅,以及同姓諸侯國的相繼穩定下來,因此從呂后開始,到文帝之時,國家體制進行調整就是必然的了,畢竟地方維持這麼龐大的軍事實力就勢必會影響到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同時也極大的削弱了整個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

所以這就要談到為什麼漢初之時會特別強調「輕徭薄賦」了,實在是因為這種體制是不正常的體制,對於國家和百姓的損害都是非常大的。

因為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想要維持龐大軍備必然是需要錢的,那麼錢從哪來呢?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是從百姓那獲取的。

而秦時為了維持這種龐大的軍事體制,所激起民變已經說明了這種體制導致的巨大問題了。故而到漢初戰亂之時,還能勉強維持,可一旦穩定下來,那麼進行轉型就是必然的了。

也就是剛才引用《秦漢軍制演變史稿》中談到的,從「軍國體制」轉型為「日常行政體制」。

所以從漢初開始,為了解決地方強大武備的問題,整個國家基調就是儘量以「輕徭薄賦」為主。

正如後來董仲舒在勸說漢武帝時所說的:

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併兼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漢書·食貨志》

董仲舒之所以勸說漢武帝要輕徭薄賦,就是因為他很清楚秦及漢初之時的軍國體制對於國家和百姓的巨大損害。

不過到漢武帝時期,說是軍國體制其實有點誇張了,事實上正是從漢武帝開始,軍事「邊地化」的情況表現的最明顯。因此漢武帝時期也算是步入「日常行政體制」的關鍵時期,只不過漢武帝又把「軍國體制」集中發揮到了邊地上。

也就是說,漢初之時是各郡的百姓上稅供養各郡的強大武備,而漢武帝時則是將各郡百姓的稅集中用於邊地的強大武備。

但好在一點是,單純作用於邊地,至少說明了內郡的軍事部門的裁撤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因此只需要中央稍微調整一下邊地的軍事體制,就能將整個國家迅速回歸到輕徭薄賦上,從而緩解民情。

這也是為什麼秦帝國時期的崩潰會那麼快,並且也是徹底無可救藥。而漢武帝時卻相反,雖然也同樣激起了民變,並且規模也很大,但只要漢武帝稍微調整一下邊地的政策,就能很有效的緩解地方百姓的壓力。

正如史書中記載的:

武帝末年,悔徵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漢書·食貨志》

漢武帝末年針對民變迅速調整國家政策,然後大力發展民生,於是到漢昭帝時期:

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闢,頗有蓄積。《漢書·食貨志》

基本上沒幾年,所謂的民變便迅速從根本上平息了,並且整個國家也正式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同時因為漢武帝時期也基本解決了外部的軍事壓力,因此到漢宣帝時只要稍微強化一下邊地的軍事守備,那麼整個國家就能真正進入鼎盛時期,如此也就是劉向所謂的:

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宣帝)治過於太宗(文帝)之時。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輕徭薄賦對於西漢體制的重要改變。同時這對於漢代體制而言,客觀上說也是將強漢推到鼎盛時期的重要原因。

當然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輕徭薄賦也是國家體制進入到正常狀態下的一種正常舉措,同時也是漢初歷代君主順應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

至於穩定下來的這種體制到底好不好,只能說還是不夠完善的,並且一旦後世君主處理不好,反而會弄巧成拙,也就是由守外虛內的強國體制變成了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所以無論何時,改革都是必須一直進行的。

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君主之一,就是因為在他所執政的那數十年裡,基本上一直都在改革,甭管是錯還是對,至少一直都在變化,並且也敢於糾正錯誤。

相反到了漢宣帝時期,雖然國家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最終也只能是盛極必衰,因為漢宣帝只是將漢武帝末年所調整的政策繼續發揚光大,並沒有更進一步調整和糾錯,所以漢宣帝時期也是漢代由盛轉衰的開始。

因此不管是什麼體制,好和壞都是相對的,就像秦帝國的體制,能夠一統天下當然是好,但統一不過十餘年就迅速瓦解,還能說好嗎?

國家發展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永遠沒有可能維持一種形態。想要靠著一種體制永遠存活並強盛,那就是真正的自欺欺人了。

相關焦點

  • 了解「大秦帝國」不可不看的十部紀錄片——2、《統一與興盛》
    了解「大秦帝國」不可不看的十部紀錄片 第二部 統一與興盛 我們只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凝練智慧,才能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走的更穩更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天的中國才能書寫更加璀璨的歷史。
  • 世界帝國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蒙古帝國(1206年~1259年),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五、西漢一個可以和唐朝比肩的王朝,漢唐文明是中華最燦爛的文明,先進的封建制度使西漢遠遠先進於其他國家,漢武帝時,西漢徹底擊敗了匈奴,匈奴西竄至歐洲,把歐洲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 新冠後人如何變化 漢朝人給出三點啟示
    西漢時期,文景——漢武——昭宣三個時代的政策變化,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許會給現在的我們一點啟示。西漢文景二帝採用輕徭薄海賦、修養休息的政策,隨後的漢武帝改為銳意進取、開拓邊疆的政策;漢武之後昭宣二帝再次採用休養生息政策。這等於是漢武帝暫停了一下西漢休養生息政策。在這樣的節奏變化中,很多人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土耳其人初居中亞內陸地區,後遷至小亞細亞的安納託利亞半島,日漸興盛。到他逝世時(632年),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之後阿拉伯人開始在「聖戰」旗幟下對外擴張,佔領西亞、北非、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區以及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地區(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帶)的廣大地區,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帝國統治者稱哈裡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9世紀中期起衰落,哈裡發大權旁落。
  •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中國曾三次稱霸世界!
    蒙古帝國(1206年~1259年),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1814年4月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一度復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國告終。四、唐朝一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全面昌盛的王朝,一個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形成了世界聞名的中華文化圈,全世界都要學習的國度。在唐朝以後,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在地中海一帶所向無敵,不要忘了,土耳其民族即突厥族是被唐朝打敗無法容身才西遷到西亞的。
  • 鹽鐵會議——大漢帝國的重生之路
    鹽鐵會議——大漢帝國的重生之路漢武大帝在位五十六年,連年徵戰,加上帝王的好大喜功導致漢王朝危機四伏,政府財政危機加劇一時間有亡國之禍,武帝末年,他意識到了統治危機的到來,對政策進行了大的調整試圖緩和帝國統治危機。
  • 低稅出盛世,輕稅多太平。輕徭薄賦鑄就歷史三大盛世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人一輩子不能擺脫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死亡,一個是稅收。自古以來,稅收對於一個國家都是一門「雁過拔毛」的技術活,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要把毛拔下來,又不讓大雁叫喚,或者少叫喚。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時間,往往是不計後果地把大雁拔成了「葛優」。
  • 漢武大帝為了鞏固和加強西漢帝國大一統格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公元前87年)字彘,西漢第七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後世稱之為漢武大帝。漢武帝漢武帝統治期間,漢武帝吸取了前幾代皇帝執政的經驗教訓,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多有建樹,合理適時地調整統治政策,西漢帝國出現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格局,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加強
  • 【歷史解密】漢朝為什麼分西漢和東漢?揭秘西漢和東漢的關係
    那麼在漢朝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之分呢?請往下看。  東漢和西漢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汗青上的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西漢與東漢的關係是?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大穩固的朝代。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天子,成立漢朝。
  • 高福順丨「五方之民」的自然凝聚與文化認同——由《遊牧行國體制與王朝藩屬互動研究》引出的話題
    [25]遵循這樣的遊牧行國體制特徵的學術理路,李先生總結出遊牧行國體制族群政治體的凝聚軌跡:「從匈奴到蒙古汗國,雖然每個遊牧行國存續時間的長短不同,但都有一個構成遊牧行國核心力量的遊牧族群。核心族群的出現是遊牧行國得以形成的基礎,同時在遊牧行國存續期間不斷凝聚著其他遊牧族群,隨著遊牧行國力量的膨脹而壯大。」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漢朝共享國四百餘年,從劉邦稱漢王就開始算起西漢從劉邦起家到王莽篡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這214年毫無疑問是一個王朝,問題出在王莽篡漢上,西漢原來的皇族沒有了,東漢劉秀即使是祖上有關係再者,劉邦建立的王朝從來也不將自己稱為「西漢」,劉秀復闢的王朝也從來不將自己的王朝稱為「東漢」,硬要說這個歷史上存在一個名叫西漢的王朝,一個名叫東漢的王朝,相類似的有什麼呢?西方人為了貶低東羅馬,強加給人家一個「拜佔庭帝國」的稱號,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作拜佔庭帝國的國家,拜佔庭只是一個古代的小型殖民城市的名稱,君士坦丁堡恰好建在了拜佔庭的原址上而已,拜佔庭帝國這一稱呼從何說起呢?
  • 從秦朝到清朝,為什麼每個朝代都不超過300年?
    比如說西漢,持續時間210年,東漢持續時間接近兩百年,北魏持續時間148年,唐朝289年,北宋持續時間是167年,明朝持續時間276年,清朝與明朝持續時間相同,如果加上後金那二十年,那麼持續時間最長的可以算是清朝……封建王朝的特色是什麼?當然是皇帝說一不二的權力,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其實古代中國周邊也有很多帝制國家。
  •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01一說到漢初的治國,大家應該都會想到——休養生息。為了休養生息而大幅度減稅,是那個時期歷史的一個重大標籤。漢初減稅減到什麼程度?漢高祖劉邦把田賦的比例從十稅一降到十五稅一。到了漢景帝,降到了三十稅一。漢文帝時期,還有好多年是乾脆不收稅的。這減稅的力度夠大吧。
  • 九品混通——由稅收體制的變化看中世紀中國古代貴族化社會的建立
    在稅收收入方面和制度方面更加細化繁多,而九品混通則在一定程度上將稅收單純的劃歸為田賦和戶調,它是一種簡化。漢代的稅收體系雖然概括起來繼承自秦朝。分為對土地的田租和口賦,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有這兩塊。雖然漢朝的土地稅大體上執行30稅一的稅收政策,但是其他附加稅繁多。有的是實物繳納,有的是貨幣繳納。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大秦賦》以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著名的「邯鄲之戰」開篇,可謂是吸引了不少影迷的關注,然而影迷們本以為《大秦賦》的豆瓣評分會一路扶搖直上,卻沒有想到該劇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8.3分後,驟然降到了7.7分。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大秦賦》得不到更多影迷的認可,值得肯定的是,《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三部曲的延續,完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後拼圖。
  • 從《大秦帝國》到《大秦賦》,為什麼我覺得老秦人的那股勁沒了?
    不論十二年前的《大秦帝國之裂變》,還是時下剛完結不久《大秦賦》,都是一時風頭無兩的熱播劇,擁有大量的粉絲。但是在二刷完《大秦帝國之裂變》後,正在追的《大秦賦》突然不香了,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再也找不到《大秦帝國之裂變》中老秦人的那股勁了。
  • 瑞安大學生士兵講述從軍心路歷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幾位「兵哥哥」講述自己從軍的心路歷程。鄭氏雙胞胎兄弟:軍營生活比想像中更精彩去年,在眾多應徵入伍青年中,來自高樓鎮振南村(原張基村)的鄭嘉林、鄭嘉彬披紅戴花參軍,在家鄉傳為美談。而他們背後還有一個令人敬佩的特殊身份:革命烈士後代。時隔近一年,兄弟倆的軍營生活如何?
  • 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
    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今天要帶給大家的文章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之前的文章裡在介紹古羅馬帝國時,我們也曾略過的講了一點與突厥帝國有關的事件,那麼今天呢,小編就要給大家就講一講,在那個時候,突厥帝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