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祝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降聖之辰,玄天上帝合部於慶

2021-02-07 壺西井邊閒談

三月三,玄天上帝降聖之辰,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眾弟子稽首以拜之。

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

修真悟道,濟度群迷。

普為眾生,消除災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師。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弈使。

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

鎮天助順,真武靈應。

福德衍慶,仁慈正烈。

協運真君,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

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

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

辛苦百千,殷勤寸念。

憐我父母,日漸衰朽。

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

禮帝為師,祈恩報本。

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

大聖大慈,大仁大孝。

八十二化,報恩教主。

佑聖真武,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上太虛,無上常容。

天寂虛玄梵境,太乙真慶宮。

真玄上聖,九天右奕使。

左領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

太極真宗,太玄慈父。

靈通大妙仙,八威九光聖。

執幹元帝心印,秉陰靈北極符。

總玄武右弼司,判左領聖府院。

誓斷妖魔,救護群品。

匡扶劫運,統攝萬錄。

威德無邊,神通浩溥。

巡遊十洞,檢察諸天。

福佑孝忠,剿除孽害。

至聖至神至帥,鎮天真武,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紫皇天乙真君,

玄天仁威精微上帝,金闕化身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方境內,玄武位中。

始從金闕以化身,終輔玉皇而斷惡。

修真學道,功成於四十二年;拯世利人,澤被於千萬億劫。

有求皆應,無願不成。

威德廣被於乾坤,願力宏深於海嶽。

功過必察,賞罰無逃。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真武助順,靈應真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至心稱念終劫濟苦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玄天上帝神系

聖父、聖母

聖父、聖母即對玄天上帝之親生父母的尊稱。據《太上說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玉帝特賜玄帝父母尊號:聖父曰靜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

元仁宗延祐元年又加封聖父曰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慈寧毓德天后瓊真上仙。

淨樂國

《紫光經》云:「淨樂國境,乃海外仙國,在西域支月國之西。星分奎婁二宿之下,居龍變梵度天無欲宮。

《武當福地總真集》云:「考之古史《仙傳》,靜樂國即均州,無疑矣」。謂「村之東山下,古陵數塚。耆舊相傳云:靜樂國王之塋」。

《大嶽太和山志》有:「玄帝之先曾為淨樂國王,淨樂治麇,而均為麇地」。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解釋說:「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仙傳》……不欲以有麇稱之,易之曰靜樂」。喻為玄天上帝的父母恩德普照,灑向人間,施惠眾民。明成祖大修武當道宮時,在均州城內修建了靜樂宮,他在《敕建靜樂宮紫雲亭》書載:「靜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帝降生之福地」。

聖師

玄天上帝的恩師主要有玉清聖祖紫元君、豐乾大天帝

玉清聖祖紫元君,又稱「無極上道紫炁元君」。《歷代神仙通鑑》等書稱「玉清聖神紫虛元君」,世號紫虛元君。

《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說:「內名未究其詳,按《仙傳》:受道付玄帝,示武當山之根源,今尊曰『聖師』」。

《太上說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云:「當軒轅氏時,號廣成子,出道誡經,教以飛騰之學。遊淨樂國時,號紫元君,授玄帝太和玉虛之訣,教以智慧上品大戒,乃歸根之道……周文王時,世號老聃,官佐柱下史,出道、德二經於世……」。

《大嶽太和山志》卷二稱:玄帝念道專一,「遂感無極紫元君,授以上道。因指太和山而告之曰:『此山自乾兌起脈,盤旋五萬裡;水出震宮,上應翼、軫二宿,顯定極風、太安皇崖二天。汝可居之,當契太和。飛升復位,上輔大道,與天地日月齊並』」。

《玄天上帝啟聖錄》記載:紫元君不僅為靜樂國太子指引了修道聖地武當山,而且用鐵杵磨針的故事點化靜樂國太子,潛心修煉,功至自成。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方田子跋》云:「昔玄帝師學之,成於紫元君,太上傳自東漢之季,丁授經籍於正一張君,乃玄帝事蹟遍聞於世……」。

《大嶽太和山志》卷一記載:在五龍宮北一裡,「有石橫澗濱,若磨痕。傳雲玄帝修煉之久,有怠意,因步澗下,見神女以鐵杵磨之……玄帝大悟」。

(玉清聖祖紫元君)

豐乾大天帝,是玄天上帝的另一位恩師。明代的武當山御製有許多銅鑄的玄天上帝持劍坐像,大有橫掃天下妖魔的氣度,顯示出「蕩魔天尊」的威嚴,而玄天上帝手持的那把七星劍源於豐乾大天帝的賜予。

《玄天上帝啟聖錄》中「天帝錫劍」條云:「玄帝乃如師言,越海東遊。又感豐乾大天帝,授以寶劍。天帝告曰:此劍,名曰北方黑馳裘角斷魔雄劍……子可佩此,居山修煉,降伏邪道,收斬妖魔」。

《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對豐乾大天帝「按」云:「宋侍中荊國公宋庠奉旨所編《真武啟聖記》第九章,稱真武初學業遇帝,賜以黑駝虯角斷魔雄劍」,但「內名未究其詳」。

聖友

蓬萊仙侶,是玄天上帝修真時的聖友。《玄天上帝啟聖錄》中「蓬萊仙侶」條云:「玄帝歸巖修煉之時,曾有九美人,相貌端嚴,儀矩殊異,往來帝所,惑試帝心。帝默識之,必聖人也,故加敬禮。女仙乃謂帝曰:予輩蓬萊仙侶,特來試之。功行著已,宜加精進,克日衝舉』。語畢,跨鶴而升。今稱蓬萊九師,是也」。  

玄天上帝部將

《真武本傳妙經》記載,當玄天上帝稟玉皇聖命勅令之時,其統領神兵,遍為巡察,濟拔天人,祛妖攝毒的威勢十分的壯觀:「神兵神將,從之者皆五千萬眾。玉童玉女,侍之者各二十四行。授北帝之靈符,佩乾元之寶印。驅之有雷公電母,御之有風伯雨師。衛前後則八煞將軍,隨左右則六甲神將。天罡太一,率於驅使之前。社令城隍,悉處指揮之下」。 

《紫微大帝說玄武本傳經》載:真武大帝聲震九天,威分四部,擁神兵將五十萬,其管轄五雷院事,指揮社令城隍。

金童玉女(周公桃花女)

金童儒雅莊肅,恭謹安詳作捧冊狀;玉女嫻雅俊逸,冠纓系頷為端寶樣。其職司在於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元代雜劇家王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一劇結束時,有真武大帝出場說明周公、桃花是金童玉女轉世的情節。

執旗捧劍

執旗、捧劍二將,均頭戴武冠,身著甲冑,衣帶飄蕩,勇猛威嚴。捧劍神將所捧之劍,當為豐乾大天帝送給靜樂王子的寶劍,名曰:「黑駞虯角斷魔雄劍」。執旗神將所執之旗,當為皂纛大旗。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集疏》解釋「天罡、太一,率於驅使之前」時說:「率也者,賓伏也。於也者,幸侍也。天罡、太乙,亦系五德神君。乃賓伏幸侍,充太玄從官,常備準威用。按本經:部署擁之者皂纛玄霧;躡之者,蒼龜巨蛇也」。


龜蛇二將

龜、蛇二將,或稱水、火二將,又稱天關、地軸。龜蛇本來是四方四靈中北方玄武的形象,北宋時隨著玄武衍變成為披髮、仗劍、黑衣的「真武將軍」,形象就被人格化,甚至神格化了。真武施展神威,降伏了龜蛇,並收為部屬。水、火二將的稱呼,源於他們本來是水火之精的認識。火精「真相赤蛇,變相青面、三目、金甲、兜鍪」;水精「真相玄龜,變相黑體、金甲、兜鍪」。

《玄天上帝啟聖錄》說:真武被拜為玄帝後,下蔭天關曰太玄火精含陰將軍赤靈尊神。地軸曰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封天關火神為靈耀將軍,地軸水神為靈濟將軍。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記載,玄帝與六天魔王(水魔、火魔、旱魔、蝗魔、瘟魔、妖魔)戰於洞陰之野,魔王自恃坎(水)、離(火)二氣,幻化為蒼龜、巨蛇,變現方成,在與玄天上帝大戰時,被玄帝以神力躡於足下,不能變動,從此成為玄天上帝的腳力,變成玄天上帝的護法神。

玄天上帝由玄武衍變而來,是玄武人格化,是以龜蛇二將與玄天上帝一體而生。因此龜蛇二將亦是玄天上帝手足一般,不用因為龜蛇為獸身,而貶低龜蛇以美化玄天上帝之出身。玄帝收六天魔王,最早出現的道教神話為張天師入蜀降伏六天魔王,而非真武大帝。所謂六天魔王其實是張天師入蜀時當地流行的傳統巫教魁首。

神魔小說《北遊記》記載,真武在武當修行時,欲成仙道,但未去五藏之穢,妙樂天尊顯出神通,剖開他的肚子,將胃和腸挖出來,丟在巖石下,並將其肚子縫合。真武醒來自覺身輕,雜念全無,遂成仙道。而胃腸受了靈氣,年久月深,變為龜蛇二怪,在世上作惡害人,玄帝將其降伏後收為部將。

在稗官野史中提到玄天上帝出身的傳說,稱玄帝轉世為屠夫,因悔悟殺生太多,決心修道,遂自行切開腹肚,取出五藏丟在河裡洗淨。此舉感動上天,使他修成正果。但被他丟在河中的胃、腸,卻變成龜、蛇危害世人,後來玄天上帝將它們收服,鎮壓於腳底之下。當然小說故事,為道教人士所不取。

玄天上帝足下的龜蛇二物,本來就是水火之精,又隨身侍衛左右,因此也就成為玄天上帝的象徵和代表,甚至是玄天上帝的化身,出現龜蛇多被當成是玄天上帝的顯靈,因此,古人自然就對龜蛇二物相對崇敬。


靈鴉黑虎

 真武大帝修行於武當山時,首先棲隱於太子巖處修練。其修練期間,晨有靈鴉報曉,旁有黑虎護衛。世傳「烏鴉喙赤,見之者昌;黑虎驅奸,逆之者殃。」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十一稱:「靈烏,秉北方之色,為武當之靈,預報吉兇,驗其慈厲,靡不應者。常有數枚,棲息於虯松怪柏之上。昏曉之際,交鳴飛躍。內傳云:報曉者,此也。然物我相忘,略無驚懼,晨夕二供,飛翔飼食。內一紅啄者,見之獲吉」。

《總真集》稱其黑虎為巡山黑虎元帥,稱其為北方天一之所化,護教鎮山之靈神。正直威顯,變化不一。或託相為人,金甲皂袍,若將軍之狀;或顯真相,玄鬃黑色,如獅子之形。或大如斄,或小如豹。或雪裡而現其跡,或泥中而顯其蹤。見之者不祥,夢之者獲慶。夜巡廊廡,靈跡昭垂。不善之人,立為屏斥。

五雷院

 第一廳男官,雷霆院事霹靂大總管通天入地變現搜捉大將軍吳天安。

 第二廳男官,興駕霹靂九天遊奕討罰奸邪使飈火搜捉大將軍鄧伯溫、雷公五員。

 第三廳男官,雷霆號令星火炎飛懲警下過心事監魂縛魄大將軍王明。

 第四廳女官,霹靂院斬祟擒龍大將軍王天安。

 第五廳女官,雷霆院破廟斬屍大將軍吳天明。

 電母都使北極驅邪女官右總管

 雷霆四時電光事大仙母

 尋奸大將軍田守明

 同知院事男官

 雷霆院催電發震飈霹靂火通天入地搜奸急捉大將軍田守真

 風伯大君北極佑勝院風伯副箕使

 紀綱八卦行風使案糾不法怪異風變事大將軍金三

 五雷院都大籤書諸部雷霆錄籍歲行風雨電射應幹不正邪魔事判官辛漢臣

 雨師龍神九天開化掌籍主宰充下元水府轉運使檢校諸洞行雨公事元皇靈應帝君張亞。統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七澤十二溪谷行雨龍君,外行雨洞龍,右一百七十號。

六丁六甲神

丁卯神司馬卿、丁丑神趙子任、丁亥神張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石卿,甲子水將李文思、甲戌土將李守通、甲申金將李守全、甲午火將李守左、甲辰風將李守進、甲寅木將李守遷。


八煞將軍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稱:八煞將軍前後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妙》亦載:八殺將軍前後衛,故八煞將軍又作八殺將軍,民間尊稱為八府帝爺。

八煞將軍全稱玄都右勝府正衛威北八煞大將軍,八營駐紮於酆都獄華蓋山之前也。天煞將軍張子庶,地煞將軍陳子青,日煞將軍李子德,月煞將軍範子章,水煞將軍杜子貞,火煞將軍劉子大,金煞將軍王子言,石煞將軍賈子元。

王靈官及五百靈官

王靈官,亦稱「玉樞火府天將」。據《新搜神記》記載,王靈官的本名叫王善,宋徽宗時人。又據《列仙傳》講,王靈官曾從蜀人薩守堅受符法,為林靈素的再傳弟子,死後由玉皇大帝封為「先天主將火東靈官王」,久值靈霄殿,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

明永樂時杭州道士周思得以靈官之法,顯於京師,附神降體,禱之有應。明成祖下令修天將廟,王靈官遂顯於世。宣德中封之為「隆恩真君」。道教奉祀王靈官為守護宮觀山門的護法神,民間認為他嫉惡如仇,剛直無私,故十分崇信。    

永樂年間在三天門神道上修有靈官祠;成化九年以後,皇帝經常派太監管送真武神像一堂到武當山安奉,王靈官已代替金童而成為玄帝的主要佐臣。

據《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載:真武到武當山修煉時,父王思戀太子,令大臣領兵五百眾,根尋太子回朝。至紫霄巖,面見太子,啟傳王命。忽然,部眾腿腳僵僕不能舉,乃同聲告曰:願從太子學道。語畢跬步如故,於是俱隱山中。帝升真之後,皆證仙道,五百部眾得道,受封五百靈官。

《武當福地總真集》云:洞天福地,上帝遊年之所,各設靈官五百員主持守衛修道之士,功業成就,皆隸保舉。察善罰惡之司。

真武十四帥行神

道教的元帥始見於宋代,顯然是仿自朝廷的編制,即以元帥主掌兵權,指揮神兵天兵。

弘治七年明孝宗命太監扶安等奉十二尊將帥之時配祀玄天上帝左右,後又追加二尊,分別:雷霆三帥(鄧元帥、辛元帥、張元帥)、陶元帥、苟元帥,畢元帥、龐元帥、劉元帥、殷元帥、孟元帥、道教護法四大元帥(馬元帥、關元帥、趙元帥、溫元帥)(道教護法元帥有多種組合如:溫、康、馬、趙;溫、嶽、馬、趙;溫、殷、馬、趙;溫、李、馬、趙;溫、康、馬、王;溫、康、高、趙;溫、周、馬、趙等。此處馬、關、趙、溫乃玄帝派所供奉道教四大護法元帥)

雷霆三帥(鄧元帥、辛元帥、張元帥)據白玉蟾所言,三帥的淵源甚古,乃上古帝王伏犧、黃帝之後。

鄧元帥出處:太昊伏犧氏,風姓,母曰華胥,感履大人之跡而生後。蛇首人身,代燧人氏以木德王天下,受龍圖之瑞,以龍紀官。觀天文,察地理,畫八卦,分九州,造書契,制婚禮,作網罟,教佃漁,養犧牲充庖廚。在位百二十年。有子二人,長曰祝融,字伯庸,即今南鬥火官也長,是為南方炎帝。次曰鬱光,字伯溫,以功封於鄧墟,因以為氏。本出風姓,故號曰風后溫,即今欻火大神也。

辛、張二元帥出處:有帝嚳高辛氏,黃帝曾孫,少昊之孫,蟜極之子,繼顓項,以木德王天下。在位七十年。帝嚳與別氏女有二子,長曰傒,生木子八人,曰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是也。次曰隆延,娶陳鍾氏,生辛、張二帥。辛帥諱漢臣,本高辛氏之後,以祖之字為氏,故辛姓。張帥諱明,陽從日諱。陰從月諱。《十七史》曰:扶風之子,曰摯收明。明字,即陰陽二諱之義,故號曰曜明。以功封於張地,因以名氏,故張姓。

又作:黑歷乃帝嚳之孫。帝嚳以木德王,取水生火之義。帥本帝嚳之後,帝嚳繼顓頊有天下,故書顓字以制之。由是言之,雷霆三帥,本一家人也。」

鄧天君,雷霆主令大神。《道法會元》卷五六曰:「雷部有飈火大神,姓鄧,名伯溫。昔從黃帝戰敗蚩尤,封河南將軍。大神見黃帝登天,遂棄位入武當山,修行百載,能隨氣升降。又見世人不行忠孝,殺害侵欺,以強凌弱,國王輔弼,不能制御。遂日夜發大願,欲為神雷,代天誅伐此惡逆。念念不絕,怒氣衝天,忽一日變鳳觜銀牙,朱發蘭身,左手持雷鑽,右手執雷槌,身長百丈,兩腋生翅,展開則數百裡皆暗,兩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裡,手足皆龍爪,飛遊太虛,吞啖精怪,斬伐妖龍。蒙上帝封為律令大神,隸屬神雷。」

《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中亦講述了雷霆元帥鄧伯溫的事跡,謂其於玉笥山修行五十二年,「發大願滅天下不忠不孝之人,及斷鬼魔侵害人物,一勿為禍妖邪,救生度死。忽功行圓滿,蒙上帝詔命,召赴陛前,賜金丹一粒吞服,變成鳳觜形翼,封為飈火律令大神,以金槌鑿各一付之。身長一丈,赤發蘭身,手足皆為鳳爪。受令行事,斷天下不忠不孝之人,鬼魅一切害人之類。以五月五日午時為赴召升仙之日,其功果成。」

《欻火律令鄧天君大法》載主帥九天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鄧天君燮,伯溫。赤發金冠,三目,青面,鳳觜,肉翅,左手執鑽,右手執槌,赤體珠纏絡,手足皆五爪,上帶金環,綠風帶,紅吊敦裙,兩翼下二頭,左主風,右主雨,徧體烈火,乘赤龍。副將:東方蠻雷使者蔣剛輪,亞將李乾祐。南方蠻雷使者壁機先,亞將炎火錫。西方蠻雷使者華文通,亞將劉金海。北方蠻雷使者雷壓,亞將溫大同。中央蠻雷使者陳碩,亞將煙仲景。雷公江赫衝,電母秀文英,風伯方道彰,雨師陳華夫,雲吏李士秀,霹靂天關進煙使者崔宣,霹靂火鷹腥煙使者向敵,東方大力天丁捉鬼將崔文德,南方大力天丁縛鬼將盧文信,西方大力天丁柳鬼將鄧文忠,北方大力天丁拷鬼將竇文權。

 負風猛吏(銀牙猛吏)辛漢臣,稱雷霆三十三天大都督青帝天君。《太上三洞神咒》卷五《召辛天君咒》:「雷霆猛吏辛漢臣,牙如劍樹煙焰噴。翻江倒海傾天地,拔山破石泉源通。獰神惡鬼敢有犯,吾目一視山嶽崩。火車霹靂常炎炎,騰雲駕霧遍虛空。急急如律令。」

 辛天君是雷部中主簿,左手執雷簿,右手執雷筆,是雷霆正令大神,聖誕在農曆六月二十五。凡奉雷齋者,每逢辛日及初六日不御葷,至日皆茹素,又稱辛齋。下屬有東方蠻雷使者馬鬱林、南方蠻雷使者郭元京、西方蠻雷使者方仲高、北方蠻雷使者鄧拱辰,中央蠻雷使者田元宗。

 南宋時期,符籙法術盛行於世,雷法一度成為道教法術的主流。據《道法會元》載,南宗祖師白玉蟾真人和其師父翠虛真人陳楠都曾得辛天君授法。陳楠真人受秘傳五雷大法,兼修丹道和雷法,得丹訣以固命求真,運雷法以濟世度人。白玉蟾真人得辛天君授洞玄玉樞雷法和洞玄之秘。

雷霆飛捷使者張元帥諱明,字元伯,又稱太乙捷疾直符使者、雷霆六一直符飛捷報應使者,雷霆行令大神。《道法會元》載:張元帥朱發,獬豸冠,青面,三目,出火,緋袍,綠飛天帶,金甲,手仗火戟,鬼形,旁出獠牙。赤足,駕火龍。或作肉角,紅髮,青面,雙目,鷹喙,青身,雙肉翅,龍爪手足,紅裙飛仙帶。如遣召雷神,執敕召雷神皂旗,腰懸巨斧,搖撼旗幟。如少刻召雷回壇之時,卻插旗於腰間,雙手用力揮執長柄巨斧,開通雷路,猛作奮劈之勢,引領萬萬雷神,喧轟如雲而至。如召遣齎章奏,則交腳幞頭,紅抹額,赤面圓目,紅袍綠靴,左執章奏,右執斧,如直符狀,有破罡、風流、金火鈴、開天門諸神,皆從之。」

《法海遺珠》載:張元帥其部屬有六丁使者,並顯鬼狀,「鼻尖觜,肉翅,紫發金睛,裸體,赤色,手足腕上皆金鐲,額上金額花,肉角,白頂骨,緋風衣,綠飛帶,左手執公文,右手執皂旗,上有金字敕召雷神,旗腳飄指巽戶,自巽方乘金色雷電火花,飛行而降。

陶元帥,名榮。查閱《道藏》中尚無記載。

苟元帥,名新興,一名留吉,一名翌衝。封左伐魔使苟元帥、上清主火運陽赤靈神烈苟天君、雷門左伐魔使知苟元帥。

《清微神烈秘法》稱之為「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陽雷神君苟留吉」,其形象是:「金冠,黑面,三目,赤發,金甲,朱衣,朱履,手執金錘鑽。」《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四載其形象為:「金冠,赤發,青面,金甲,朱衣,金錘鑽,統兵二萬眾。」《道法會元》卷四六曰:「上清神烈陽雷神君苟留言,紅鬢髮,金冠,青面,赤衣,手執斧槌。」卷一百四十六:「欻火相,無翅,觜不尖,青面,紅天衣,紫結巾,欻火腳,執雷錘鑽。」《五雷心秘》云:「苟元帥,諱獬,蓬頭,赤面,執金圭,金甲,赤面,皂鞾,作怒視狀。」

 據《三教源流神大全》卷五稱:其名叫辛興,字震宇,其母姓張。自幼家貧,靠打柴為生,奉養母親,十分辛苦。原為雍州人。其居住的地方有一座雷神山,每逢驚蟄之日雷聲大作,無物不折。到了夏、秋二季雷神則潛藏入地,變作雞形。一天,辛興入雷神山打柴,在幽靜的山谷中捉得剛成雞形的雷神五隻,心中特別高興,帶回欲殺給母親吃。回到家以後,辛興將雞交給母親,便賣材去了。其母將四隻雞關在雞籠內,留下一隻準備殺時,雞突然象人一樣說起話來:「我是雷神,不能吃,請求留我性命!」其母沒有答應,一刀殺之,突然雷聲大作,將其母擊死在地。辛興回家時,見母親己死,抱屍大哭說:「予何極也,抑至此邪!」當擦乾眼淚時,辛興看到母親背上有金色的字,曰:「混一之氣,青帝之英,威令所加,奠予敢攖,劈惡誅邪,唯吾司命。」適才知道雞為雷神所變,於是操起木棒擊打其餘四隻,雷雞被衣服覆蓋,不能發出雷電。突然烏雲密布,雷電交加,雷神欲要擊辛興,又感到其孝心實在難得,於是變成道土下地向其作揖道:「孝子獨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誤以傷爾母,爾毋以怨也,餘等願唯而所命以謝厥罪。」於是贈火丹十二顆與其食,辛興立即變成雷公,腳踏五雷鼓,直上雲天,被玉帝封為雷部元帥。傳說農曆六月廿五為辛元帥的聖誕,敬奉雷神的的人都在這—天食素,名為「雷齋」。清顧祿《清嘉錄》曰:六月二十五日為辛天君誕辰,謂天君為雷部中主簿神,凡奉雷齋者,至日皆茹素以祈神佑。

 畢元帥,名田華,名宗遠,一名山則。又稱右伐魔使畢元帥、上清神化陰雷神君、上清主水運陰黑靈神化畢天君、雷門右伐魔使畢元帥。《清微神烈秘法》稱之為「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陰雷神君畢宗遠」,其形象是:「披髮,面赤,皂衣,金甲,跣足,手執鐵簡」。《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四:「玉冠,微黑面,略有須,全身金甲,皂衣,執斧。」《道法會元》卷四六曰:「上清神化陰雷神君畢宗遠,披黑髮,赤面,皂袍,手執金簡鐵札。」卷一百四十六:「欻火相,青面,皂衣,欻火腳,執斧錘。」《五雷心秘》云:「畢元帥,諱狻,黑面,執鐵索,怒目,金甲,皂鞾,蓬頭。」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雷藏地中,寄胎于田間千年石乳,誕生成人。長大後自名田畢,修煉於法瀘巖下。曾助女媧氏鍊石補天,又助軒轅黃帝打敗蚩尤。軒轅拜以龍師之職,田畢不受,隱於華胥之境,因名田華。唐堯時十日並出,赤地千裡,田華奉上帝之命,巡行天上,人間得以風調雨順。到了漢末,妖魔縱橫,奸邪百出,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霆,輔佐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水旱,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輩。

龐元帥,名龐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元帥生於漢獻初癸丑年,與父龐定在漢江渡口以擺渡為業,平等待客,拾金不昧。觀音化少婦夜渡試其志,不惑。後又救父于波濤之中。玉帝敕封他為混氣元帥,作為玄天上帝的部將,是手執金刀,把守天門,以降伏陰魔,除滅陽惡,秋毫不爽的形象。

劉元帥,名劉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元帥東晉人,生於岷江漁渡中,因家貧,送於羅真人為侍讀,因精於五雷掌訣,招風捉雨,隨即回應,濟民助國。環堵之民修祠禱之。後東京大旱,皇帝祈禱有應,敕為「立化慈濟真君」。玉帝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故人稱「玉府劉天君」。形象為手執飛鞭,腳踏風火輪,隨玄天上帝降妖伏魔。

殷元帥,名殷郊。《道法會元》卷三七稱「上清武春猛吏太歲至德尊神殷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太歲殷元帥」稱,其父為殷紂王,其母薑氏產肉球,被丟棄城郊。金鼎化身申真人抱歸撫養,取名殷郊。後奉師命,助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率雷震等為前鋒,勇殺商士,戰場顯威,並斧劈妲己。玉帝聞有孝義之恩,又有斬妖之勇,遂召敕封他為司九天遊奕使、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

 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稱「執年歲君太歲之神,管當年之休咎」。殷元帥其服色特徵為青面束髮,頂中作紅須冠,朱衣大袖,或頸掛十二骷髏,手執金鐘黃鏃。《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載,明成化二十二年,憲宗遣太監陳喜「欽降」道經、聖像,其中有「殷元帥二十軸」。 

馬元帥

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一)

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二)

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三)

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四)

關元帥,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地祗馘魔關元帥」、「酆都朗靈馘魔關元帥」、「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簡稱「關帝」、「關公」、「關老爺」。關元帥信仰來源於三國時蜀國名稱關羽,歷史上的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

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間或見於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宋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逐漸被神化。徽宗時,因張虛靖天師召請,禳除澥池之蛟怪並顯聖於帝前,封為「崇寧至道真君」。

陳希微曰:「昔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於崇寧年間奉詔旨云:萬裡召卿,因鹽池被蛟作孽,卿能與朕圖之乎?於是真君即篆符文,行香至東嶽廊下,見關羽像,問左右,此是何神?有弟子答曰:是漢將關羽。此神忠義之神。師曰:何不就用之。於是就作用關字,內加六丁,書鐵符投之池內。即時風雲四起,雷電交轟,斬蛟首於池上。師覆奏曰:斬蛟已竟。帝曰:何神?師曰:漢將關羽。帝曰:一可見乎。師曰:惟恐上驚。帝命召之,師遂叩令三下,將乃現形於殿下,拽大刀執蛟首,於前不退。帝擲崇寧錢,就封之為崇寧真君。師責之,要君非禮,罰下酆都五百年。故為酆都將。此法乃斬蛟龍馘魔,祖法始也。」遂被道教奉為護法將軍,有「地祗馘首關元帥秘法」、「豐都朗靈關元帥秘法」傳世。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稱其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

趙元帥,即正一龍虎玄壇趙公明元帥。湛然子曰:「昔漢天師修煉大丹於鄱陽山,丹成未服,封閉於爐中。忽一日,有山神竊而餌之,罄其所有。天師遂怒,作法役召天神斬之,其頭復生。天師言曰:非汝之力,乃吾神丹之方也。與之立誓,永為下鬼,血食一方,今號湧頭大王,即其神也。天師復過信州之貴溪,見其石壁嵓竇奇怪,乃謂弟子王真人曰:山奇水秀,虎踞龍蟠,可復成吾大丹。遂與弟子入山結廬,修煉神丹。因監前弊,乃飛神白於神霄真王,及使翊衛大神趙公明,統領二十八將,八王猛史,五雷神兵等眾,守護壇界,乃得成就。天師謂弟子曰:吾丹服之便可升舉,然無功及民,他日臣事三清,得無愧乎。遂挈入蜀,奉上帝敕令,戰鬼於青城山,建立福庭二十有四治。後奉帝命,白日上升。自此號曰龍虎玄壇,永遠輔佐行持,剿戮天下不正妖魔,實自龍虎而啟矣。天師乃以石函封閉,藏於鬼谷山思真洞。後有奉法之士,得遇天師,以夢授之,因傳於世。元帥將史威雄猛烈,興雲致雨,蘇厥焦枯,次則伐廟誅邪,掃除兇怪,其餘禳官散事,捕盜追魂。有翻天覆地之功,塞海移山之勢。神功博巨,筆舌難窮。」

《正一玄壇趙元帥秘法》宣稱,元帥主掌龍虎玄壇,實賞罰之一司。部下有八王猛將者,以應八卦也。有六毒大神者,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也。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應五行。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將,所以象天門地戶之闔闢。水火二營將,所以象春生秋煞之往來。驅雷役電,致雨呼風,除殟剪祟,保病禳災,元帥之功莫大焉。至如公訟冤抑,神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對神言者,禱之無不如意。

溫元帥,民間又稱溫元帥、溫天君,東嶽大帝治下的東嶽十太保之首。

據《地祇上將溫太保傳》、《溫太保傳補遺》載:神姓溫,名瓊,字子玉,乳名卓郎,溫州平陽縣人。生於唐朝。身長九尺二寸,武勇敢為。隨大將郭子儀出戰,擔任先鋒。在軍中屢顯神異,郭子儀欲殺之。溫瓊覺其意,遂逃至泰山下屠牛賣酒為生。

後遇東嶽大帝三太子炳靈公所化道人點化,遂悟而不再殺牛,為東嶽廟化緣三年。一日在嶽峰遇黃衣道人,道人告訴他,東嶽大帝已寫上他的名字,待其去世後,就可以成為嶽府太保。道人讓他塑自己的像立於廟前,溫瓊照辦。殿前太保灌丘休告訴他,塑像若變,他就可以歸職了。有孟雲、韋彥二人,將其塑像改變模樣,溫瓊來到廟裡,站著便去世了,肉身不倒。溫瓊成神後,不受民間廟食,不以朝廷敕封為榮,行事無絲毫過失,東嶽大帝詔封為「地府冥司爭取人案大典者」,人之生死,皆由其掌管。

宋太祖即位次年,溫州大旱,溫瓊應民祈禱,降下甘霖。後虛靖天師張繼先授以地祇正法。天師至青城山,遇魔鬼慈利大帝,溫瓊為其護法,殄滅群魔。天師保奏其為「助法翊靈昭武大使太保」。後又助天師徒裔吳道顯滅邪神,道顯奏聞東嶽大帝,加封為四海都巡、九州檢討使。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溫元帥姓溫,名瓊,字子玉,後漢東甌郡人。溫瓊幼而神明,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但考了多年不中。一天,忽然嘆曰:「男子漢生不致君澤民,死當助帝誅奸滅邪,以酬吾志。」抑鬱間忽見蒼龍墜珠於前。拾而吞之。突然變幻,面青發赤藍身,英毅猱猛。東嶽大帝「聞其威猛,召為佐嶽之神」。後被玉帝封為「亢金大神」,左手執玉環,右手執鐵簡。又奉帝旨,「為嶽府猛將眾神之宗、嶽班之首」。

 孟元帥,名孟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元帥為獄官時,因囚犯想念父母,臘月二十五放囚犯回家過年,至正月初五囚犯全都返回獄中。後又全部放走有悔改之意的囚犯,其仁義孝慈,萬古不滅。玉帝聞之,敕封為酆都元帥。其特徵為手持黃龍槍,帽上有瓊花一朵。元代羅霆震《武當紀勝集》中有詩《雷司孟帥堂》,說明孟元帥也曾被當作玄帝麾下的雷帥。

(一)道經中三十六將指天罡三十六將其分別為:蔣光、鍾英、金遊、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目魁、方角、耿通、鄧鬱光、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敬雷潔、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李青天、梅天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拮、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江飛捷、駕天祥、高克。

《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目一。「三十六天罡,天中大神王……七總太元君,為吾驅禍殃。」即道士在齋醮祈禳時所用之經法。

(二)南宋後雷法興起,尤其南方道派,如神霄派、清微派與天心派,雷部諸神在民間的影響日益擴大。此間便產生了雷部三十六將,其分別為:正心雷府八方雲雷都督大將軍、清虛雷府先天雨師內相真君、太皇雷府開元司化雷公將軍、道元雷府降魔掃穢雷公將軍、主化雷府陽聲普震雷公將軍、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將軍、皓帝雷府雷師皓翁真君、廣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升元雷府報應司總司真君、希元雷府幽枉司總司真君、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將軍、瓊靈雷府統轄八方雷車飛罡斬祟九天雷門使者阿香神女元君、慶合雷府威靈普遍萬方推雲童子、梵炁雷府驅雷掣電照膽追魔糾察廉訪典者先天電母秀元君、左罡雷府先天風伯次相真君、玉靈雷府雷部總兵將軍、洞光雷府雪冤辨誣卿師使相真君、安增雷府萬方威應招財錫福真君、極真雷府靈應顯赫扶危濟急真君、岐陽雷府九壘總司威靈將軍、丹精雷府調神御氣燮理陰陽司命天醫真君、青華雷府祥光瑞電天喜真君、紫衝雷府嘯風鞭霆天衝真君、符臨雷府傳奏馳檄追魔攝怪九天雷門律令使者、變仙雷府總司九龍真炁神變普應將軍、歷變雷府總司五龍真炁飛騰顯應將軍、升極雷府延壽保命輔聖真君、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驅邪使者、元衝霄府水官溪真攝魔使者、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顯應將軍、保華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靈將軍、天婁雷府五方蠻雷將軍、景琅雷府元罡斬妖將軍、微果雷府元罡縛邪將軍、輔帝雷府雷部總兵使者、敬皇雷府侍中僕射上相真君。

(三)天心派為北極信仰一系,其信仰為中天北極紫薇大帝與玄天真武大帝,故天心派認為玄天上帝亦為雷部統帥,統領雷部三十六將,如宋代洪邁《夷堅志補》卷十二載:均州武當山王道士,行五雷法能敕呼雷部神將。

明代正式形成比較固定的雷部眾神體系,明正統九年所編道經《天皇至道太靖玉冊》卷五稱:「玄帝殿兩旁當塑雷部諸神」。在明朝玄天上帝已被當作整個雷部的統帥,即「雷祖」,明代皇室奉安於武當山各宮觀的銅鑄鎏金神像中,常有雷部神帥像。故玄帝殿前龜蛇二將、十四帥、王靈官亦歸如雷府三十六帥中,後又加入二十一帥,組成玄帝御前三十六將帥,分別為:

龜、蛇二元帥

王靈官

鄧元帥、辛元帥、張元帥(雷霆三帥)

陶元帥

辛興苟元帥、田華畢元帥(左右伐魔使)


龐元帥

劉元帥

殷元帥

馬元帥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一)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二)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三)華光大帝、正一靈官馬元帥、五顯公考(四)

關元帥

趙元帥

溫元帥

康元帥

孟元帥


李元帥

謝元帥

李元帥

王、高二元帥

嶽元帥(嶽飛)

田呂元帥

黨元帥

石元帥

朱元帥

副應元帥

楊元帥

高元帥

張元帥

韋元帥

鐵元帥

健將軍、雷將軍

玄帝三十六將各觀、各宮、各殿、各廟、各鄉、各境皆不相同,孰是孰非不做定論。

武當山諸神

武當山忠智威烈王,名姚簡,字易夫,隋末唐初人。佐唐太宗,出為武當節度(應為均州太守)。貞觀中,天下大旱,飛蝗遍起,敕禱名山,俱未感應。姚簡奉命詣武當建醮祈禱,感五氣龍君,遂降甘霖,遍佈天下,草木禾稼,俱名榮茂。姚簡具此靈異,奏聞朝廷,太宗降旨在武當山建五龍祠。後姚簡辭官,攜家隱居武當山,志慕虛玄,成真證道。道書稱玄帝命他為本州守土鎮山之神,血食均陽,名為威烈王,在玄天上帝神系中屬於地方神。「宋初卻蝗救旱,靈顯昭著,進封忠智威烈,宣敕建祠於今紫霄宮之東」。《武當紀勝集》有「威烈王廟」。明永樂十年敕建威烈觀殿堂、山門,奉威烈王像。今其遺址尚存,有廟房五間。

武當山感應五氣龍君《太上洞淵清雨龍王經》稱:遇天旱、火災,頌經召龍王,即可普降大雨。唐代有祭祀五龍的禮儀,《宋會要輯稿》第十一冊禮四載:「國朝緣唐祭五龍之制,春秋常行其祭」。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武當山五龍的顯赫,與唐朝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的禱雨活動有關。《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載:姚簡「奉命躬詣武當紫霄宮齋醮致禱,建壇之夕,有五儒士豐貌殊異,敬來謁簡,延坐久之,從寫語簡曰:『予五君非凡之儒,乃五氣龍君也,準玄帝敕命守護此山,非一日矣。為子正直寡慾,祈禱精嚴,故來相訪』。少頃,雲氣迷目,甘霖沛然,遂失五君所在矣」。朝廷聞知此情,降旨就武當山建五龍祠,以表聖跡。元代劉道明的《武當福地總真集》稱其為「天一之化,龍變梵度天餘氣,下鎮武當。掖玄帝上升,訪姚太守降雨於唐,授陳希夷睡法於宋。雨陽祈叩,其感應不可枚舉。武當五龍頂即其寓處」。武當五龍頂有一個靈應巖,巖後有上龍池,古人記載說這個龍池便是「五炁龍君」的寓所。武當山以龍命名的地名和建築物還有:五龍澗、五龍峰、伏龍峰、五龍巖、龍池、白龍潭、白龍巖、黑龍潭、黑龍巖、五龍閣、五龍井、五龍行宮等。

榔梅仙翁:據元明代山志記載,其樹榔木梅實,果實外形如杏,果核如桃核狀。味酸而甜,能愈諸疾。道經宣稱榔梅結實,預示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中「榔梅仙翁祠」云:「在五龍宮北,磨針石南。上百步有枯木一二,邊有一木參天,呼之曰『榔梅』。榔木梅實,桃核杏形。耆老相傳:『此木一枯,不出尋丈,一株復榮,真仙果也』。下一廟曰『榔梅仙翁』。四、五月間,果熟之時,樹高不見其形,叩禱仙翁,移時自落。……傳云:玄帝磨針之悟,因摘梅花插於木上,誓之曰:『我若道成,汝當結實。』是以靈根仙跡,萬古如初。」玄帝自悟磨針之語後,返回南巖修煉,途中折梅枝寄於榔樹。誓日:吾道若成,開花結果。後果如其言。當地耆老甚至認為,真武道成上升之後,榔梅樹下「有仙翁司之」,故,「叩禱仙翁,移時自落」。元代有榔梅仙翁祠。明永樂十年在南巖宮南一裡敕建「榔梅仙翁祠」,奉榔梅仙翁像,今其正殿尚存。



相關焦點

  • 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聖誕!
    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蕩魔天尊
    玄天上帝每每斬妖鋤魔都御劍出行。武當山為玄天上帝的聖地。玄天寶誥 志心皈命禮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
  • 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聖誕!
    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 東南亞的華人信仰——玄天上帝
    今天說的是玄天上帝,也就是真武大帝;據說潮州人家家戶戶都會拜玄天上帝。玄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黑帝丶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
  • 恭賀北極真武玄天上帝萬壽
    修真悟道 濟度群迷 普惠眾生 消除災障 八十二化 三教祖師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三元都總管 九天遊奕使 佐天罡北極 右垣大將軍 鎮天助順 真武靈應 福德衍慶 仁慈正烈 協運真君 治世福神 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蕩魔天尊
  • 恭祝北極玄天上帝丁酉年誕辰千秋萬壽無疆!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
  • 道教神仙之尊神玄天上帝
    萬曆《續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將玄帝三次金闕受冊和歷代皇帝勅贈之封號排成一百字,其封號之長,無論在皇帝中或其他神靈中,找不出第二個能和它相比肩的。武當山是玄天上帝修煉成道之處,也是玄天上帝的源發道場。
  • 道教尊神玄天上帝
    真武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宋時避諱改玄為真,稱真武帝,宋朝道教的北方上帝,明朝天子的保護神。據傳,他是盤古之子,於玉帝退位後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為龍身,中華之祖龍。玄天上帝在漢族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元始天尊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因此玄天上帝又為主持兵事的劍仙之主,地位僅次於劍仙之祖廣成劍仙。
  • 武當山啟建三朝清醮隆重慶祝玄天上帝誕辰
    三月三,九月九,是武當山最熱鬧的日子,前者是玄帝的誕辰,後者是玄帝得道成仙之辰。
  • 武當山傳奇(三):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 金闕化身 蕩魔天尊
    有關真武的傳說中,又皆稱龜蛇乃六天魔王以坎離二氣所化,然被真武神力躡於足下,成為其部將。後世稱之為龜蛇二將。玄天上帝每每斬妖鋤魔都御劍出行。武當山為玄天上帝的聖地。玄天寶誥 志心皈命禮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 救苦經誥第八講:報恩教主玄天上帝報恩誥
    鑑於很多道友的註解都在站在法主等方向註解,尚德以報恩之意註解。很多人以為但凡人有災難,無非是有恩未報,或者有債未還。關於債務之事,可誦持《東嶽經懺》,稱念東嶽寶誥及相關科儀。但是有恩未報,當求於報恩教主真武大帝。道教常誦經教中,但凡與二十四孝、十種報恩相關都常祈求報恩教主真武大帝,甚至常與《十王經懺》及其科儀合用,稱作九轉十還。限於篇幅,這裡不具體分析。
  • 恭祝北極玄天上帝丙申年誕辰千秋
    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明成祖封號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中國近代漢族民間信仰尤為普遍。每年三月初三日為玄天上帝誕辰,在安溪各處上帝公的廟宇都紛紛舉行「佛生日」,為上帝公慶祝千秋,熱鬧非凡,以下為大家分享幾處誕辰盛況。
  • 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轉發功德無量!
    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 真武祖師聖誕!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等。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 三月初三恭祝北極玄天上帝聖誕千秋 庇佑眾善信闔家平安 《北極玄天上帝爺公》 第五集【大結局】
    武當修真 北極證道 為萬法之宗師 布德垂光 都三界之部署 施恩降祥 玄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
  •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千秋!見者轉發納福降吉祥.
    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 玄天上帝
    ,神兵火急如律令武當山修煉得道飛昇的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真武大帝,北方鎮天真武靈應真君,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玄天上帝,授到天庭指令鎮守北方,居天乙真慶宮,統管玄武之位(北方),「寶劍光輝照日月,雙睛摯電伏群魔,紫袍金帶佩神鋒,蒼龜巨蛇捧聖足。」一心發願濟世救民,教化群迷,以自身福德功果福蔭萬民,有緣者皆隨願應求,以仁心慈悲接應信道者,以正真無私和剛毅堅卓的稟性,降伏不正之氣,蕩除邪魔。
  • 志心稱念法主真武大帝無量寶誥
    在下為玄天真武大帝。周行六合,鑑察善惡。賞罰嚴明,威懾萬靈。法力無邊,能斷一切妖邪,能驅一切魔精,能避水火之災。操扶社稷,拯濟世人。無願不遂,普福生靈。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北極佑聖真君。
  •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玄天上帝真武祖師蕩魔大天尊聖誕,今日持誦寶誥,可獲福無量!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便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
  • 武當山玄天上帝神系述略
    如道經稱「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北極真武玄天上帝」,簡稱「玄帝」。道教界和民間對玄天上帝還有許多俗稱,如真武大帝、北方鎮天真武靈應真君、北極玄天真武上帝、北極聖神君、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仙帝、開天大帝、開天炎帝、開天真帝、玄武大帝、元武神、元帝、天元上帝、真如大師、妙見菩薩、報恩祖師、蕩魔天尊、披髮祖師、北帝、黑帝、帝爺、帝公、祖師爺、上帝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