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戶看小康青島西海岸大下莊村:楊家山裡,八村抱團奔小康

2021-01-19 網易

2020-09-03 06:31:47 來源: 大眾日報

舉報

  三山包圍中,窮山溝如何變「聚寶盆」?

  楊家山裡,八村抱團奔小康

  

  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將8個村莊進行一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圖為8個村莊之一的大下莊村。

  三山環抱,一河穿梭。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在鐵橛山、月季山、臥牛山的包圍下,山裡河串起了黃泥巷、墩上、上溝、東南崖、墨城安、西北莊、大下莊7個村莊,當地人把這兒稱為「楊家山裡」。

  「我們這個地方,楊姓是個大姓,老一輩人出山,別人問起來是哪裡人,都會回答『山裡,楊家的』。」大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楊福瑞告訴記者,久而久之,「楊家山裡」這個叫法就傳開了。

  抗日戰爭時期,因為三山包圍,易守難攻的地勢加之當地良好的群眾基礎,楊家山裡成為膠東地區的「紅色堡壘」之一。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這三座大山也成為阻擋楊家山裡人致富奔小康的「王屋與太行」。

  「當初結婚的時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十裡八鄉都知道楊家山裡是個窮山溝。」2010年,王黎沙嫁到了黃泥巷村。經歷了一年的外出打工,她發現了「商機」:「俺們這裡有山有水,櫻桃熟了的時候好多人來採摘,可是村裡一直沒個正經吃飯的地兒。」兩口子一商量,回村開了個「老區農家飯店」。

  2014年,鐵山街道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讓百年老村黃泥巷大變樣:鄉間小路不再泥濘,整修後的小河有了「小橋流水」的美感,「修舊如舊」的村莊風貌遺風餘韻十足。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前來打卡留念,黃泥巷一時成了「網紅巷」。

  村子美了,王黎沙的「老區農家飯店」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幾年,客流量成倍增長,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三四百人,純利潤漲到了50萬元。」說起越過越好的生活,王黎沙滿眼笑意。

  如何讓更多的「王黎沙」湧現?2019年,鐵山街道將山裡的7個村莊與鄰近的後石溝村進行一體規劃,聘請浙江大學編制總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這裡將打造三個核心區:以上溝、墩上、黃泥巷三村為核心區,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以東南崖村為核心區建設楊家山裡紅色教育基地;以後石溝村為核心區建設鄉村影視基地。

  「我舉雙手贊成!」回鄉創業已有15年的「山裡人」楊秀蘭聽到這個消息格外激動。由她創建的秀蘭山莊採用龍頭+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模式,已建設生態茶園、果園1000餘畝,為周邊村民提供了15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增收80多萬元。

  「楊家山裡具有獨特的土壤、氣候和水源條件,也是南茶北引最早的地方之一,這裡出產的茶葉香氣高、滋味濃、耐衝泡,幾年前我就創立了『楊家山裡』茶葉品牌,片區化規劃讓我做茶葉產業鏈的信心更足了。」楊秀蘭說。

  「除了茶葉,這8個村莊的農產品也基本相同,如櫻桃、板慄、桑葚等。」鐵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徐貞敏告訴記者,為推動這些農產品「變現」,鐵山街道引進總投資800萬元的尚臻百果酒莊項目,主要在楊家山裡片區收購櫻桃、桑葚等綠色生態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形成了8個果酒品牌,年產值達400多萬元。

  這裡除了帶來產業資源的聚合,更重要的是對文旅資源的統籌。楊家山裡20平方公裡的面積,富集了齊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庫區移民文化、山居文化等文旅資源。

  2019年7月1日,楊家山裡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使用,先後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學習400場次、1.4萬人次。革命老區成為紅色旅遊熱土,紅色旅遊的發展又加速了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步伐,有效帶動了山裡人脫貧致富。

  上溝村基於600多年的歷史底蘊,建設村史館,打造山谷型生態文化休閒旅遊鄉村綜合體;黃泥巷村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態」理念,發展原汁原味的農家宴,為村莊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2.7億元的鄉村振興題材清新田園劇《溫暖的味道》於2019年9月在後石溝村開拍,後石溝村由一個負債村轉變為一個影視旅遊特色村……

  如今,行走在楊家山裡,看得見漫山遍野的果樹,聽得到清脆的蟬鳴。村民們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每個人在走向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忠德 通訊員 蘭美娜 報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千村萬戶看小康|青島西海岸大下莊村:楊家山裡,八村抱團奔小康
    楊家山裡,八村抱團奔小康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將8個村莊進行一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圖為8個村莊之一的大下莊村。三山環抱,一河穿梭。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在鐵橛山、月季山、臥牛山的包圍下,山裡河串起了黃泥巷、墩上、上溝、東南崖、墨城安、西北莊、大下莊7個村莊,當地人把這兒稱為「楊家山裡」。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臨淄陳營村:村民變「老闆」,足不出村奔小康
    「謀呀謀呀謀幸福,奔呀奔呀奔小康,為心中永遠的夢想,家國興旺……」伴隨著一曲《幸福小康》,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陳營村的「夜生活」拉開序幕。「村裡的土地算不上貧瘠,人均2畝地溫飽有餘,但卻支撐不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陳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金華說。「當時年輕人都一門心思想離開這土旮旯,我也跟著村裡人一頭扎進廚具廠當學徒,學技術。」王金龍說。陳營村往北約3公裡就是全國有名的「廚都」——博興縣興福鎮。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做好「土地」文章,收入增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花銷減了——「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大圖: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小圖:高家村村臺一角。「土地流轉讓村民實現人均增收800元,村集體每年也能增收1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500餘名群眾打季節工。」高佔明告訴記者,「今年,我們還註冊了『高家臺』商標,準備和東營一家公司合作成立高家臺純淨水廠,這個廠子建起來後,每年能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收入增了,花銷卻減了。
  • 【脫貧攻堅】稱多:尋訪下莊村小康之路
    「村裡的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我們在方方面面都能得實惠,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來越寬,生活也是蒸蒸日上。」桑周達傑說,他家原本也是村裡的貧困戶,曾經上大學都湊不齊學費,幸虧有村集體的資助他才能順利畢業。這幾年,下莊村以產業引領推動農牧民群眾增收和就業,先後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生態旅遊度假村,收入還算不錯,入股的社員每年也有10%的分紅。
  • 左權縣芹泉鎮下莊村:大棚西紅柿種植助力農戶奔小康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張文軍)左權縣芹泉鎮下莊村,按照左權縣和芹泉鎮建設設施蔬菜產業園區的總體規劃,積極鼓勵引導農戶發展大棚西紅柿據下莊村黨支部書記、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尚向軍介紹,合作社對農戶種植西紅柿實行統一訂苗、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提高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 千村萬戶看小康|同樣是種菜,「棚二代」大不同
    從村民都不看好種棚到吸引上百名年輕人返鄉,耿店村發展成「魯西小壽光」同樣是種菜,「棚二代」大不同相比於十多年前「早上拉晚上拽」的老式「小土棚」,近年來,耿店村加快建設步伐,引進適用於現代農業的新式溫室大棚,村民可以藉助制動升降機等設備輕鬆作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隴西縣聚力脫貧攻堅,樹立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補短板,因地制宜育產業,使昔日深居大山的貧困戶,搬進了設施完善的新農村,開啟了民富村美奔小康的新徵程。
  • 墨脫縣紀委監委助力德興鄉群眾脫貧小記:山裡茶飄香 群眾奔小康
    原標題:墨脫縣紀委監委助力德興鄉群眾脫貧小記:山裡茶飄香 群眾奔小康   從墨脫縣城出發,沿蜿蜒山路驅車近8公裡,就可以到達門巴族聚居地——德興鄉。   德興鄉海拔1100多米,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
  • 寧夏:「同心同德」奔小康
    寧夏:「同心同德」奔小康 02:00 寧夏:「同心同德」奔小康02:0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寧夏吳忠市同心縣同德村和旁邊的枸杞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同心縣同德村是一個位於寧夏中南部的生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3個鄉鎮11個村的6000多名移民。開展移民搬遷以來,依靠產業扶貧、外出就業、草畜養殖等方式,移民們擺脫了貧困,增加了收入,獲得了保障。
  • 楊州:帶著鄉親奔小康
    年輕的優秀共產黨員楊州,是溪丘灣鄉甘家坪村的一位返鄉創業者。近幾年來,他利用家鄉適宜茶葉生長的氣候環境和富硒土壤條件,引領鄉親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帶動當地的貧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溪丘灣鄉甘家坪村,距離集鎮7.5公裡,這裡平均海拔700公尺左右。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奮勇攻堅 逐夢小康...
    在逐夢全面小康的路上,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勇攻堅,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幾年來的奮戰歷程可謂波瀾壯闊。小康承載初心,小康源自奮鬥。日前,記者在採訪中,透過精準為要、產業為本、探索為先三個關鍵詞找尋我市決勝全面小康的實施路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在逐夢全面小康的路上,吉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勇攻堅,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幾年來的奮戰歷程可謂波瀾壯闊。小康承載初心,小康源自奮鬥。日前,記者在採訪中,透過精準為要、產業為本、探索為先三個關鍵詞找尋我市決勝全面小康的實施路徑。
  • 千村萬戶看小康|抱上「金果果」奔上小康路
    夏剪是關鍵時期,你看,這根分枝太長,還有多餘的花要掐掉……」在村民焦裕德的獼猴桃園裡,說起獼猴桃的養護,焦裕德頗有心得。因曾患腦梗,焦裕德落下了肢體三級殘疾,行走間步履有些蹣跚,幹一會兒活就得坐下歇歇。2006年,焦裕德在淄博市中心開了家快餐店,眼瞅著日子越來越紅火,他卻突發腦梗,並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雙腿行走困難,左手喪失勞動能力。
  • 原標題:昂首闊步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昂首闊步奔小康&nbsp&nbsp&nbsp&nbsp初冬時節,漫步在廣安的鄉村田野,處處有喜人的場景: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通村達戶,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掩映在如畫的美景中,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nbsp
  • 「黃自量」,誠信路上奔小康
    蘇中一帶有句俗語「直奔黃自量」,奔的是誠信啊!「黃自量」有力量,景聖忠不走了,先做村委會主任,再做村支書。 欠債60萬元的窮村怎麼甩掉窮帽子?村裡的窮鄉親怎麼脫貧?2017年,倍感肩上擔子分外重的景聖忠,心事來了。他和村黨總支、村委會一班人合計又合計,決定將「誠信」打造成羅町村奔小康的文化內核,在村裡豎起「黃自量」的雕像,放大「黃自量」的能量,齊心奔小康!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近年來,隨著鄉親們黑土地保護意識增強,豐裕村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授課,內容包括黑土地保護主要技術模式與新型肥料應用、種植結構調整與生產選種等,省農科院與豐裕村籤訂「所村共建協議」,結成長期技術指導關係,以確保出產的糧食品質優良。村歌MV推出不到一個月,迅速在全民K歌、抖音等平臺及微信朋友圈火了起來,豐裕村一下出名了,跟著出名的還有村裡出產的大豆。
  • 「擰緊安全閥,助力奔小康」,監獄再出新招!
    「擰緊安全閥,助力奔小康」,監獄再出新招!,決戰脫貧攻堅,攀西監獄通過清晰的制度導向,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幹事創業。新時代,新時期,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都可能返貧,為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年末歲首之際,攀西監獄黨委書記張學俊一行來到木色爾庫村,為鄉親們送去隆冬慰問,為他們順利脫貧不返貧打下強心針、吃下定心丸、擰緊安全閥,助力奔小康。如何在初步脫貧的基礎上,防止返貧?監獄這樣應對!
  • 興城市鹼廠鄉鹼廠村:發展肉牛養殖 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興城市鹼廠鄉鹼廠村黨支部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中立足實際,創新思路,探索打造產業扶貧新模式,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如今,興城市鹼廠村又開始新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肉牛養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心連心牛場是興城市鹼廠村剛剛建成不久的又一個村級集體經濟肉牛養殖新產業。肉牛養殖對於興城市鹼廠村來說是一個新事物,如何把牛養「肥」?如何帶領村民快速致富奔小康?成為了興城市鹼廠村的大問題。村黨支部經過會議研究,集思廣益,外出考察,最終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養牛方案。
  • 楊家圪坮鎮「慶豐收、迎小康」農民豐收節活動方案
    楊家圪坮鎮「慶豐收、迎小康」農民豐收節活動方案一、活動名稱楊家圪坮鎮「慶豐收、迎小康」農民豐收節二、活動主題慶豐收、迎小康,銘記黨恩  >提信心、聚合力,促成振興三、活動時間2020年9月22日(秋分)上午9:30四、活動地點楊家圪坮鎮上大木村黨群活動廣場
  •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2020-11-05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