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包圍中,窮山溝如何變「聚寶盆」?
楊家山裡,八村抱團奔小康
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將8個村莊進行一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圖為8個村莊之一的大下莊村。
三山環抱,一河穿梭。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在鐵橛山、月季山、臥牛山的包圍下,山裡河串起了黃泥巷、墩上、上溝、東南崖、墨城安、西北莊、大下莊7個村莊,當地人把這兒稱為「楊家山裡」。
「我們這個地方,楊姓是個大姓,老一輩人出山,別人問起來是哪裡人,都會回答『山裡,楊家的』。」大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楊福瑞告訴記者,久而久之,「楊家山裡」這個叫法就傳開了。
抗日戰爭時期,因為三山包圍,易守難攻的地勢加之當地良好的群眾基礎,楊家山裡成為膠東地區的「紅色堡壘」之一。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這三座大山也成為阻擋楊家山裡人致富奔小康的「王屋與太行」。
「當初結婚的時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十裡八鄉都知道楊家山裡是個窮山溝。」2010年,王黎沙嫁到了黃泥巷村。經歷了一年的外出打工,她發現了「商機」:「俺們這裡有山有水,櫻桃熟了的時候好多人來採摘,可是村裡一直沒個正經吃飯的地兒。」兩口子一商量,回村開了個「老區農家飯店」。
2014年,鐵山街道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讓百年老村黃泥巷大變樣:鄉間小路不再泥濘,整修後的小河有了「小橋流水」的美感,「修舊如舊」的村莊風貌遺風餘韻十足。許多外地遊客慕名前來打卡留念,黃泥巷一時成了「網紅巷」。
村子美了,王黎沙的「老區農家飯店」也跟著火了起來。「這幾年,客流量成倍增長,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三四百人,純利潤漲到了50萬元。」說起越過越好的生活,王黎沙滿眼笑意。
如何讓更多的「王黎沙」湧現?2019年,鐵山街道將山裡的7個村莊與鄰近的後石溝村進行一體規劃,聘請浙江大學編制總體規劃,按照景區理念建設。這裡將打造三個核心區:以上溝、墩上、黃泥巷三村為核心區,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以東南崖村為核心區建設楊家山裡紅色教育基地;以後石溝村為核心區建設鄉村影視基地。
「我舉雙手贊成!」回鄉創業已有15年的「山裡人」楊秀蘭聽到這個消息格外激動。由她創建的秀蘭山莊採用龍頭+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模式,已建設生態茶園、果園1000餘畝,為周邊村民提供了15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增收80多萬元。
「楊家山裡具有獨特的土壤、氣候和水源條件,也是南茶北引最早的地方之一,這裡出產的茶葉香氣高、滋味濃、耐衝泡,幾年前我就創立了『楊家山裡』茶葉品牌,片區化規劃讓我做茶葉產業鏈的信心更足了。」楊秀蘭說。
「除了茶葉,這8個村莊的農產品也基本相同,如櫻桃、板慄、桑葚等。」鐵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徐貞敏告訴記者,為推動這些農產品「變現」,鐵山街道引進總投資800萬元的尚臻百果酒莊項目,主要在楊家山裡片區收購櫻桃、桑葚等綠色生態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形成了8個果酒品牌,年產值達400多萬元。
這裡除了帶來產業資源的聚合,更重要的是對文旅資源的統籌。楊家山裡20平方公裡的面積,富集了齊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庫區移民文化、山居文化等文旅資源。
2019年7月1日,楊家山裡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使用,先後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學習400場次、1.4萬人次。革命老區成為紅色旅遊熱土,紅色旅遊的發展又加速了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步伐,有效帶動了山裡人脫貧致富。
上溝村基於600多年的歷史底蘊,建設村史館,打造山谷型生態文化休閒旅遊鄉村綜合體;黃泥巷村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態」理念,發展原汁原味的農家宴,為村莊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2.7億元的鄉村振興題材清新田園劇《溫暖的味道》於2019年9月在後石溝村開拍,後石溝村由一個負債村轉變為一個影視旅遊特色村……
如今,行走在楊家山裡,看得見漫山遍野的果樹,聽得到清脆的蟬鳴。村民們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每個人在走向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忠德 通訊員 蘭美娜 報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