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堆建築垃圾是如何變成骨料、磚塊的?除了鋪路的基料外建築垃圾再利用還能幹什麼?跟著北京市政協委員們一起看看建築垃圾的「大變身」。
10月14日下午北京市政協舉行「關於提高建築垃圾治理能力實現資源化再利用的提案」督辦活動,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委員們介紹情況時表示,自2018年以來,全市已累計生產再生產品11000餘萬噸,使用再生產品近9000餘萬噸,已使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佔總生產量的80%以上。
市政協委員們來到位於昌平區的北京銘嘉亮點固廢資源化利用有限公司,參觀了半固定式、移動式建築垃圾篩分、破碎生產線和建築垃圾再生磚制磚生產線。據悉,該公司主要用於消納和資源化處置在「疏整促」及昌平新區東區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廢棄物,自2019年試運營以來現已收儲建築廢棄物47萬噸,完成處置17萬噸,生產各種骨料15萬噸,生產再生地面磚14萬平方米,標磚223萬塊,路緣石7萬塊,再生空心砌塊4萬立方米。
隨著北京市城市發展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深入推進,特別是近年來北京市拆除違法建設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每年產生的建築垃圾數量驚人,僅2018年北京市建築垃圾產生量就高達1.92億噸。北京市在建築垃圾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建築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程度與發達國家90%左右的利用率還相去甚遠。為此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和建設委員會今年提交了專委會提案,呼籲加強立法提高建築垃圾治理水平,打破行政壁壘深入推行建築拆除-建築垃圾綜合利用一體化公司運作模式,本著「就近產生、就近回收、就近處理」的模式進行建築垃圾的回收和處理。還應建立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或項目評價和再生產品質量監督機制,加大優惠扶持政策和宣傳力度,促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技術推廣與應用。
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北京市建築垃圾處置管理規定在編制過程中就借鑑吸收了提案的有關內容,為實現建築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提供了法律支持。《規定》明確建築垃圾管理職責,理順行政監管體系,明確建築垃圾產生者責任,實現建築垃圾源頭管控,實行建築垃圾分類處置,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並加強信息化監管,實現建築垃圾處置全過程管控,明確法律責任,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目前北京市正在推進拆除-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一體化模式,北京城建集團、北京建工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已經逐步形成集團內部自循環的體系,通過「自產、自消、自用」的模式,拓寬建築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渠道。自2018年以來,全市已累計生產再生產品11000餘萬噸,使用再生產品近9000餘萬噸,已使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佔總生產量的80%以上。
除此之外,北京市不斷出臺再生產品使用扶持政策,將再生產品使用列入政府投資項目立項申報審查,並要求市級綠化項目按照每畝500噸的比例使用再生產品,出臺了再生產品適用標準和工程使用部位名錄,明確了各類再生產品的適用標準,對暫無標準的種類按天然建材標準執行。
為進一步推動建築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加強建築垃圾再生產品質量控制,規範建築垃圾再生產品生產運行,北京市相關部門已起草了《北京市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再生產品質量控制技術導則》,目前該導則正進一步修改完善;同時按照2020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已經啟動北京市地方標準《建築廢棄物再生產品應用技術規程》的編制,目前編制工作正按計劃推進。
吳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