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了嗎?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2020-12-27 黃正興xing

劉備當然稱帝了,否則哪來的三國?關於三國英豪,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封建時代,人們喜歡的往往是以仁義出名的劉備,現代社會卻更喜歡曹操。為何如此?原因很多,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劉備的為人行事,然後大家會發現,劉備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刻板的好人形像,不被現代人喜歡很正常。劉備的全盛時期,並非是在稱帝之後,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他得到了荊州五個郡,接著又得到劉璋的益州全境,具體年份是219年,稱帝則是221年。也就是說,蜀漢地盤最大時有荊州和益州。而同一時期的曹魏,已經佔有了整個華北地區,疆域面積是蜀漢和東吳的好幾倍。

從國家的體量來看,蜀漢、東吳跟曹魏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只是地方上的割據勢力,脫胎於曹魏的西晉最終統一天下是理所當然的事。那麼劉備是怎麼得到荊州和益州的呢?這麼說吧,都不太光彩。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孫權和劉備聯盟的首秀,但這個聯盟卻並不對等。在《三國演義》中,主導聯盟的似乎是劉備陣營,可在真實歷史中,當時的孫權遠遠強於劉備。戰前,劉備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駐紮在樊城,手下大約只有1萬多的士兵。劉表死後,曹操打來,繼承劉表地位的次子劉琮舉荊州而降。劉備不願意,帶著自己的人馬跑路,在長坂坡被曹操、曹純率精銳騎兵虎豹騎追上。

雙方一場大戰,劉備損兵折將,發揮老劉家的光榮傳統,不管老婆孩子,只顧自己逃命,兩個女兒被曹軍俘獲,此後下落不明。要不是趙子龍拼死相救,劉禪也很有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一戰,劉備少說損失了幾千兵,之後他逃到江夏郡與劉表的長子劉琦匯合,劉琦與劉琮不和,也不願降曹。沒過幾個月,劉備就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操,有了赤壁之戰。換言之,劉備沒有太多的時間補充兵員,他自己的兵應該不足一萬。不過劉琦對他十分信任,有可能把手下交給他指揮。兩人兵力加在一起,滿打滿算也就一萬五左右。而赤壁之戰中,史料記載孫劉聯軍共有五萬人,很顯然,另外那三萬五是孫權陣營的,他出的力最大。

但有意思的是,戰後,劉備以劉琦的名義迅速佔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再加上本來駐屯的江夏郡,他就有了五個郡。要知道,荊州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曹操又從南郡中分出個襄陽郡,戰敗後,他只保住了南陽郡及襄陽郡。於是等孫權回頭一看,他傻眼了,江東兒郎浴血奮戰,結果他只得著南郡的另外那部分,險些氣死。更讓孫權火大的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量,為了更好地對抗曹操,他聽從魯肅的建議,將自己佔領的南郡借給劉備,然後就是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雙方險些撕破臉皮開戰,要不是顧忌著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曹操,孫劉聯盟當時就得反目成仇。

後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從後面捅了一刀,禍根就是在這裡埋下的。還有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劉備佔領荊州各郡,是打著劉琦的旗號。荊州本是劉表割據的,作為長子,劉琦應該是繼承人,只是劉表偏心次子劉琮,劉琦才沒能繼承荊州。但他在荊州有一定的威望,老百姓認他。結果劉備剛在荊州站穩腳踏,劉琦就死了。其中有什麼玄機,真是只有天曉得。如果說劉備得荊州的手段還說得過去,那他拿益州真的為人所詬病。益州牧劉璋,和劉表一樣是漢室宗親,劉備既有劉皇叔之稱,劉璋也認他是親戚,在張松、法正等人的攛掇下邀請劉備入蜀,好吃好喝好招待,讓他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

但劉璋不知道,劉備壓根看不上漢中,想要的是整個益州,而張松、法正早就暗中投向劉備,是妥妥的帶路黨。等劉璋終於得知內情,已經來不及了,劉備已帶著他贈送的物資拖拖拉拉的去打張魯。為啥拖拖拉拉?因為劉備想回軍打劉璋,又怕損害自己的名聲,正在猶豫。正好,劉璋一怒之下殺了張松,劉備也就有了藉口攻打他。兩人打了近三年,劉備包圍成都時,成都軍民想抵抗到底,但劉璋認為不能再因為他的緣故增加百姓的傷亡,出城投降。要說仁義,這才是真仁義。就這樣,雖是宗室卻落魄得織席販履的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不用再東奔西跑寄人籬下。

不過孫權也不是好欺負的,後來擺出要和劉備決一死戰的架式,那時劉備正和曹操在漢中打,為了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無奈讓步,兩家重新劃分荊州,各佔三郡。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就只有益州了。

相關焦點

  • 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領導人,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究竟有多大?
    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一躍而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劉備的一生,堪稱英雄的凱歌,那麼,劉備全盛時期,地盤有多大呢?實際上,劉備稱帝的時期,並不是其全勝的時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荊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荊州地盤全部丟失。
  • 說好同生共死,關羽被殺劉備卻先稱帝,劉備:我稱帝再給兄弟報仇
    所以那一年的劉備,心中一定有一萬個小馬駒奔騰而過,這兩件大事,他也一定要給外界一個態度,甚至必須給出最強烈的應對舉措。只不過,事有輕重緩急,劉備最終選擇了先應對曹丕稱帝一事,而後才是給關羽報仇。 桃園結義時說好的「同生共死」,劉大哥居然先稱帝? 稱帝是為了應對曹丕的篡漢之舉,畢竟還要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漢統是萬萬不能斷的,劉協是不成了,劉備這個十八竿子也打不著的西漢中山靖王后代親自上陣倒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反對,下場如何?
    比如早期的袁紹、袁術兩兄弟,還有中原的陶謙、河北的公孫瓚,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西涼的韓遂等,他們擁兵自重,在自己的地盤上任命人事,掌握生殺大權。 經過接近三十年時間的兼併,最後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集團,孫權為代表的江東集團,劉備為代表的蜀漢集團三分天下。因為曹丕事先篡漢自立,後來劉備、孫權等人相繼自立為帝。
  • 魏國全盛時期的地盤,到底有多大?
    問題來了,魏國全盛時期的地盤,到底有多大?對此,在筆者看來,魏國巔峰時期的疆域,在戰國七雄中僅次於同時期的楚國。一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佔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因為三家分晉後的壓力,促使魏文侯率先推行了「李悝變法」。
  •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等到229年才稱帝?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 孫權劉備稱帝為什麼要在曹丕之後,在這之前卻遲遲不敢稱帝?
    說起這個稱帝,裡面也是耐人尋味的,最先稱帝的就是曹丕,他先上演了一番「禪讓」戲,最後便登基改國號為「魏」,緊接著就是劉備稱帝國號為「蜀」,孫權稱帝國號為「吳」,這稱帝的先後可是大有考究的,孫權劉備為何在曹丕稱帝後接著稱帝,而這之前卻一直只是自立為王,今天就由不及閣來探索一下這其中的因由!
  • 劉備丟失荊州勢力最弱,為什麼還要稱帝呢?
    導讀:實力,劉備有什麼實力?丟荊州後隨著孟達投降曹操也帶走了漢中東部的幾個縣,可以說只剩下益州一地的劉備治下的百姓不足百萬(按照現在看都不如一個地級市城區人口)。此時已經不是稱漢中王時期橫跨荊益二州、北方的門戶漢中被全部控制的時代了,而且益州南部的南中地區也僅僅保持了名義上的歸屬。一個劉璋經營多年相對富庶的益州已經因為漢中大戰幾乎掏光了家底兒,此時的劉備卻在為二弟報仇前稱帝了。究其稱帝的原因不在又沒有實力,而是他有不得不稱帝的苦衷。
  • 三國時期,劉備是如何借到荊州的?難道是通過面對面談判的方式嗎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諺語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諺語的背景是三國時期,劉備曾在弱勢的時候向孫權暫借過荊州,而孫權也確實借給他了。但只可惜,錢可以亂借而地盤卻不可以,因而當劉備發展起來以後,一直都沒有歸還的意思,甚至於還和孫權打起了「太極」,表示自己根本沒借過。
  • 如果不是這幾位幫忙,劉備還能順利稱帝嗎?
    劉備當初稱帝,實際上如果沒有臥龍鳳雛這兩位謀略人才提出建議,可能就不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了。憑藉荊州那點人馬,根本不足與曹操、孫權抗衡,用不了多久就被消滅了,更不用談三國。其中益州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
  • 劉備若一統三國,建國稱帝,有四個人肯定會被處死
    劉備奪取三國天下稱帝後,必然會處死馬超,為什麼這麼說?馬超麾下掌握著西涼軍,這是劉備忌憚的對象,若劉備奪取天下,出於對子孫後代安全的考慮,劉備也必然會想方設法瓦解這一股力量。他是絕對不允許有一支威脅朝廷的兵馬存在,也絕對不允許馬超割據自立,故而劉備奪取天下,必然會誅殺馬超。
  • 劉備稱帝時,有3個人持反對意見,那最終他們的結局如何?
    但不知為何,這一真實消息並沒有傳到蜀漢境內,以劉備為首的文武百官們紛紛認為漢獻帝被曹丕殺死,為此他們還大哭了好幾天。哭過之後,劉備的手下們便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簇擁著大漢皇叔劉備登基稱帝。雖說一開始劉備是極力推辭,說他無論如何都不能當這個皇帝,但是到後來,反對他稱帝的3個人,卻都遭到劉備的報復,其中最悲劇的更是被劉備直接賜死。
  • 漢中之戰,為何曹操佔據主動權,劉備卻贏了?
    與此同時,劉備已經與劉璋交惡開始進擊四川。214年,劉備拿下益州,有了自己地盤。而此時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同時要求劉備歸還南郡,雙方僵持不下時,曹操向劉備發起了攻擊。如果曹操在劉備沒能及時回防時攻取益州,劉備則進退失據。只可惜,曹操佔據漢中之後便回師許昌,讓劉備得以喘息。曹操斬楊修的一幕便是發生在漢中之戰。雙方僵持不下時,曹操對著雞湯發呆,隨口說了一句雞肋。而楊修轉身便開始收拾行李,同時對外宣稱「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有退兵的意向。
  • 劉備未成大業時,糜芳一直堅定相隨,為何劉備稱帝後他卻背叛了?
    劉備在還沒有事業成功的時候,有很多英雄豪傑伴其身後。在他稱帝後,自然也是十分重用這些人才,劉備也算是個愛惜人才的君主。有一個人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時候就開始忠心的跟隨,但是反而在劉備功成名就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人就是糜芳。
  • 劉備偽君子,3位大臣建議緩稱帝,先後被扁、被賜死、或屈服
    三國演義中,劉備呈現的一直是正人君子的形象,非常仁義,不忍心搶劉表劉璋的地盤,在長坂坡之戰前,不願意拋棄百姓,在三國演義中,他呈現的雖有鴻鵠之志,卻沒有展現極大的野心,群臣逼他稱帝的情節,在大家的印象中非常深刻,群臣多次請求,但劉備無動而終,後來還是諸葛亮裝病,聲稱劉備稱帝是自己的遺願,劉威才勉強答應
  • 劉備稱帝後,給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為何不肯給關羽趙雲封侯
    同時,也便於劉備集團能以更充足的理由去討伐曹丕,劉備在蜀地大臣的勸說下,也於公元222年在成都稱帝了,歷史上記載其為「蜀漢」。劉備稱帝後,開始大肆封賞蜀漢的功臣,跟隨劉備打天下的3大名將,張飛、黃忠和馬超,皆被劉備封侯。張飛跟隨劉備很早,是劉備集團的元老人物和核心成員,劉備集團參與過的歷次大戰,張飛都有參加。
  • 劉備稱帝,卻不給關羽、張飛封王,並非不器重二人,而是另有原因
    第二年,即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222年,孫權雖然沒敢稱帝,卻也自稱吳王。估計漢獻帝還在嘆息,老曹呀,你咋丟下朕就自己走了呢?現在朕好想你呀!可惜,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去做曹丕封給他的山陽公了。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曹操死了,曹丕篡位稱帝了,漢獻帝也成了山陽公,還莫名其妙地被遠在蜀川的劉備給辦了一場大喪,甚至還有了諡號孝愍皇帝。
  • 《全面戰爭三國》劉備無吞併無bug速通打法攻略 劉備勢力怎麼速通
    比方說這盤開局滅袁紹,擠壓公孫瓚地盤並與之交好,那麼電腦就會選孫策和董卓,事先我們屯兵長沙邊讓一觸發稱帝就攻打首都,然後直接和談附庸。而主要兵力將董卓有生部隊滅完後也可以直接讓他禪讓。 第三點,要明確下,95郡不需要我們一個個全佔下來,腐敗爆炸不說單跑路時間也太久。
  • 得知劉備蜀川稱帝,漢獻帝劉協大笑三聲,他在笑什麼?
    導語:東漢時期的漢獻帝劉協一生可謂是非常悽涼,原本他不是繼承人,但董卓為了更好的控制朝廷,不僅毒死了劉協的哥哥,而且還擁立劉協為皇帝,由此開始獨霸朝綱。劉協好不容易從董卓手上逃離出來到許昌建都,沒想到曹操的手段比董卓還狠,不僅監控著自己的一舉一動,而且還慢慢蠶食東漢朝廷,幸好此時劉備突然出現讓漢獻帝看見了復興漢室的希望。
  • 劉備稱帝後犯了一個錯,這個錯卻毀了他一輩子的功績,太狠了
    本期為大家講述的是: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 劉備劉邦差距有多大?為何劉邦據蜀五年一統,劉備據蜀最終敗亡?
    那是因為劉邦和劉備所面臨的天下形勢不同。單就能力來說,劉備並不遜色於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