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當然稱帝了,否則哪來的三國?關於三國英豪,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封建時代,人們喜歡的往往是以仁義出名的劉備,現代社會卻更喜歡曹操。為何如此?原因很多,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劉備的為人行事,然後大家會發現,劉備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刻板的好人形像,不被現代人喜歡很正常。劉備的全盛時期,並非是在稱帝之後,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他得到了荊州五個郡,接著又得到劉璋的益州全境,具體年份是219年,稱帝則是221年。也就是說,蜀漢地盤最大時有荊州和益州。而同一時期的曹魏,已經佔有了整個華北地區,疆域面積是蜀漢和東吳的好幾倍。
從國家的體量來看,蜀漢、東吳跟曹魏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只是地方上的割據勢力,脫胎於曹魏的西晉最終統一天下是理所當然的事。那麼劉備是怎麼得到荊州和益州的呢?這麼說吧,都不太光彩。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孫權和劉備聯盟的首秀,但這個聯盟卻並不對等。在《三國演義》中,主導聯盟的似乎是劉備陣營,可在真實歷史中,當時的孫權遠遠強於劉備。戰前,劉備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駐紮在樊城,手下大約只有1萬多的士兵。劉表死後,曹操打來,繼承劉表地位的次子劉琮舉荊州而降。劉備不願意,帶著自己的人馬跑路,在長坂坡被曹操、曹純率精銳騎兵虎豹騎追上。
雙方一場大戰,劉備損兵折將,發揮老劉家的光榮傳統,不管老婆孩子,只顧自己逃命,兩個女兒被曹軍俘獲,此後下落不明。要不是趙子龍拼死相救,劉禪也很有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一戰,劉備少說損失了幾千兵,之後他逃到江夏郡與劉表的長子劉琦匯合,劉琦與劉琮不和,也不願降曹。沒過幾個月,劉備就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操,有了赤壁之戰。換言之,劉備沒有太多的時間補充兵員,他自己的兵應該不足一萬。不過劉琦對他十分信任,有可能把手下交給他指揮。兩人兵力加在一起,滿打滿算也就一萬五左右。而赤壁之戰中,史料記載孫劉聯軍共有五萬人,很顯然,另外那三萬五是孫權陣營的,他出的力最大。
但有意思的是,戰後,劉備以劉琦的名義迅速佔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再加上本來駐屯的江夏郡,他就有了五個郡。要知道,荊州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曹操又從南郡中分出個襄陽郡,戰敗後,他只保住了南陽郡及襄陽郡。於是等孫權回頭一看,他傻眼了,江東兒郎浴血奮戰,結果他只得著南郡的另外那部分,險些氣死。更讓孫權火大的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量,為了更好地對抗曹操,他聽從魯肅的建議,將自己佔領的南郡借給劉備,然後就是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雙方險些撕破臉皮開戰,要不是顧忌著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曹操,孫劉聯盟當時就得反目成仇。
後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從後面捅了一刀,禍根就是在這裡埋下的。還有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劉備佔領荊州各郡,是打著劉琦的旗號。荊州本是劉表割據的,作為長子,劉琦應該是繼承人,只是劉表偏心次子劉琮,劉琦才沒能繼承荊州。但他在荊州有一定的威望,老百姓認他。結果劉備剛在荊州站穩腳踏,劉琦就死了。其中有什麼玄機,真是只有天曉得。如果說劉備得荊州的手段還說得過去,那他拿益州真的為人所詬病。益州牧劉璋,和劉表一樣是漢室宗親,劉備既有劉皇叔之稱,劉璋也認他是親戚,在張松、法正等人的攛掇下邀請劉備入蜀,好吃好喝好招待,讓他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
但劉璋不知道,劉備壓根看不上漢中,想要的是整個益州,而張松、法正早就暗中投向劉備,是妥妥的帶路黨。等劉璋終於得知內情,已經來不及了,劉備已帶著他贈送的物資拖拖拉拉的去打張魯。為啥拖拖拉拉?因為劉備想回軍打劉璋,又怕損害自己的名聲,正在猶豫。正好,劉璋一怒之下殺了張松,劉備也就有了藉口攻打他。兩人打了近三年,劉備包圍成都時,成都軍民想抵抗到底,但劉璋認為不能再因為他的緣故增加百姓的傷亡,出城投降。要說仁義,這才是真仁義。就這樣,雖是宗室卻落魄得織席販履的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不用再東奔西跑寄人籬下。
不過孫權也不是好欺負的,後來擺出要和劉備決一死戰的架式,那時劉備正和曹操在漢中打,為了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無奈讓步,兩家重新劃分荊州,各佔三郡。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就只有益州了。